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占位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肾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类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例证实的28例肾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恶性肿瘤21例(75%),其中肾癌(RCC)16例,CT表现为肾实质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盂癌2例,CT表现为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母细胞瘤(Wilms瘤)3例,CT表现为较大不规则的分叶肿块,增强后不强化;肾良性肿瘤3例(11%),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L),2两例CT表现为多种不同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1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其它4例(14%),3例肾囊肿,CT表现为典型的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1例肾脓肿,CT表现为实质性与囊性混杂密度的肿块,增强后实质性部分有轻度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及诊断过程中密切结合病史,对肾占位性病变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肾盂癌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各种影像检查对肾盂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影像检查并得到病理证实的肾盂癌19例进行分析,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对肾盂癌的检出率.结果 静脉肾盂造影(IVP)显示肾盂、肾盏内不规则充盈缺损,肾盏积水.CT平扫见肾盂、肾盏内软组织肿块;当肿瘤侵犯肾实质时,显示肾盂及肾实质内软组织肿块,病灶密度不均匀,内有液化坏死.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19例患者中,术前IVP检查12例,9例IVP显示病灶,B超检查16例,10例显示病灶,CT扫描19例,18例显示病灶,MRI检查3例,3例显示病灶.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肾盂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IVP和CT是诊断肾盂癌的首选方法,B超可作为普查手段.当肿瘤侵犯肾实质或有远处转移时,CT和MRI明显优于IVP.  相似文献   

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诊断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1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B 超、CT 及手术病理资料。指出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无特征性表现;B 超表现为不均匀强回声肿块;CT 表现为平扫含脂肪组织的不均匀肿块,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典型表现。指出B 超与CT 有同样的定性诊断价值。同时根据手术病理结果,探讨了B 超与CT 征象的形成原理。提出了该肿瘤与肾癌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4.
髓质海绵肾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结合文献复习进一步探讨髓质海绵肾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 11例髓质海绵肾腹部平片 ( 1例 )、静脉肾盂造影 (IVP) ( 2例 )、B超 ( 3例 )及CT( 9例 )表现。结果 X线平片 1例 1肾见肾乳头、髓质区成簇排列的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IVP 2例 3肾显示收集管呈线状、刷子状、囊状扩张。B超 3例 5肾见肾髓质内有散在密丛状排列的强回声光点 ,后方伴有声影 ,2例 3肾集合管呈囊样扩张。CT 9例 16肾有沿肾髓质分布的海绵肾结石 ,3例 5肾增强CT扫描后见结石被造影剂覆盖 ,同时有增强的条纹状高密度影从乳头伸向髓质。结论 平片、IVP、B超、CT均可用于诊断髓质海绵肾 ,X线平片、IVP仍是首选检查方法 ,IVP对集合管的扩张显示较为特异、直观 ,B超特别是CT对海绵肾结石显示率高 ,对集合管的扩张也能做出一定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肝细胞癌瘤内出血的CT表现,复习肝脏肿块自发出血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低分化肝细胞癌合并瘤内出血病人的CT表现并检索和复习肝脏肿块内自发出血的影像诊断文献报道。结果腹部B超检查肝右叶可见中强回声区,边界清晰,其内部回声不均并见少量液化区。CT平扫可见肝实质混杂密度肿块,肿块内见片状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肿块边缘见不规则软组织成分;增强检查显示肿块边缘软组织密度于肝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相对于肝实质强化程度降低,高密度和低密度区无强化。手术病理学检查为低分化肝细胞癌合并瘤内出血。结论肝脏肿块内自发出血少见,全面观察肿块,识别肿块内的软组织成分是鉴别诊断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肾脏肿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婴幼儿肾脏肿瘤的临床及CT资料,总结分析肿瘤的类型及CT表现。结果:24例中,肾母细胞瘤17例,CT表现为单侧肾脏内混杂密度肿块伴较明显囊变坏死,强化不均匀;2例伴钙化,1例肿块内见脂肪密度;2例伴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3例伴远处转移(肺、肝脏、骨、胸壁及淋巴结转移)。中胚层肾瘤2例,CT表现为肾脏内软组织密度结节,密度欠均匀,中度强化。透明细胞肉瘤1例,CT表现类似肾母细胞瘤,坏死更显著。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1例,CT表现为肾脏内类圆形低密度灶不均质轻度渐进性强化。XP11.2易位性肾癌1例,CT表现为单侧肾脏混杂密度肿块,内有点状钙化,轻度不规则强化,伴腹膜后转移。淋巴瘤2例,其中Burkitt瘤1例,CT表现为双肾多发等密度结节,轻度强化;肝脏内多发低密度灶,轻度强化;急性髓系白血病侵犯肾脏1例,CT表现为单侧肾脏、腹腔、腹膜后、肠系膜及胸壁多发巨大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结论:肾母细胞瘤多发于1岁以上的婴幼儿;中胚层肾瘤多发生在1岁内。婴幼儿肾脏肿瘤的诊断参考临床资料结合CT表现,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肠系膜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肠系膜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USG检查5例,CT平扫5例。结果USG显示肿瘤内部呈现低回声光团,呈网格状。CDFI显示:其内可见丰富的红蓝血流信号。CT表现为等低混杂密度肿块,形状不规则,病灶边缘可见多个类圆形等密度或低密度囊性病灶,囊壁厚薄不均。结论联合采用B超和CT有利于提高肠系膜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肾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对12例经手术证实的肾重复畸形的CT、IVP和B超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对全部6只积水型肾作出诊断,而9只发育型肾中5只作出诊断,2例发育不全型中1例作出诊断。B超的诊断结果与CT相似。IVP对全部9只发育型肾作出诊断,明显优于CT和B超。而对积水型主要依赖下极肾盂的位置和形态改变,对发育不全型无诊断价值。结论:对肾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单项检查容易漏诊,两种以上检查方法结合进行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典型肾错构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临床术前诊断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对比经病理确诊34例肾错构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同时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2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进行比较;均分别采用CT、MRI扫描检查。结果 1)少脂肪肾错构瘤(34例):CT扫描显示6例呈等密度、4例呈混杂低密度、24例呈稍高密度;10例MRI平扫:其中T2均表现均匀低信号、T1呈等信号;增强扫描:34例患者均表现均匀强化,皮质期中度强化者20例、明显强化8例、6例为一过性强化;2)肾透明细胞癌(26例):CT平扫:13例表现低密度、7例为等密度、6例为混杂低密度;呈类圆形或圆形,直径平均为(2.9±0.7)cm;7例MRI平扫:T2均表现混杂稍高信号、T1为等低信号,2例存假包膜;增强扫描:15例患者皮质期不均匀强化、7例呈中度强化且实质期、肾盂期强化征象明显减退。结论 CT检查少脂肪肾错构瘤具有一定特性,联合MRI扫描检查可提高对少脂肪肾错构瘤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定。  相似文献   

10.
马荣国  史河水  柳曦  陈玉胜  刘永华  田志梁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17-1120
目的:探讨累及肾被膜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患者33个累及肾被膜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其中10例有尿路排泄性造影检查,5例行MRI检查,2例行DSA检查。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33个肿块的中心均位于肾实质外,肿块最大径范围2.5~12cm,平均(5.4±2.2)cm。富脂肪肿块30个(90.9%),21个(70%)肿块内脂肪和软组织混杂分布,16个肿块增强扫描软组织呈持续网格状强化,9个(30%)病灶内软组织为结节状,4个病灶均呈持续强化,另1个结节为慢性血肿,其内见动脉瘤;3个(9.1%)病灶呈乏脂肪性肿块,1个早期强化另2个呈持续强化。5个肿块因自发破裂合并出血。结论:累及肾被膜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较大,多富含脂肪,CT易于定位和定性诊断,并判断有无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进一步确立诊断肾盂积水的可靠方法。方法 分两组采用三种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A组对 1 2 0例B超诊断为肾盂积水的患者同时采用常规静脉肾盂造影 (IVP)和CT进行对照检查。B组对 840例肾绞痛的患者用常规IVP和B超进行检查。结果 A组 1 2 0例B超诊断为肾盂积水的患者中 ,CT诊断肾盂积水 1 0 2例 ,常规IVP诊断肾盂积水 99例 ;B组中常规IVP诊断肾盂积水 2 0 7例 ,而B超诊断肾盂积水 2 43例。结论 对肾盂积水的检查 ,B超最为简便、患者痛苦少 ,但时有假阳性发生 ;常规IVP对肾盂积水的诊断准确可靠 ,一般无须进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髓质海绵肾(MSK)的影像学表现,并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临床疑诊MSK的13例患者中,起先8例经X线平片检查,11例经超声检查,7例经CT平扫,其中,3例又经CT增强扫描,随后,11例经静脉肾盂造影(IVP)证实,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IVP显示集合管呈线状、囊状扩张。X线平片显示肾乳头、髓质区簇状排列的圆形、椭圆形致密影。超声显示围绕肾髓质放射状分布的小回声区和强回声光点。CT平扫示环绕肾小盏分布的点状或簇状结石影,髓质区饱满、明显增大,呈低密度影,增强后,结石影周围的集合管内造影剂蓄积,造成结石影增大的假象。结论IVP是诊断本病例的金标准,但它属于有创性检查,X线平片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而CT能清楚显示肾内结石的形态、大小及分布状况,尤其是髓质增大且呈低密度是本病一新的重要征象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少脂肪肾错构瘤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对经病理确诊34例肾错构瘤和2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采用CT、MRI扫描检查。结果 1)少脂肪肾错构瘤(34例):CT扫描显示6例呈等密度、4例呈混杂低密度、24例呈稍高密度;10例MRI平扫:其中T2均表现均匀低信号、T1呈等信号;增强扫描:34例患者均表现均匀强化,皮质期中度强化者20例、明显强化8例、6例为一过性强化;2)肾透明细胞癌(26例):CT平扫:13例表现低密度、7例为等密度、6例为混杂低密度;呈类圆形或圆形,直径平均为(2.9±0.7)cm;7例MRI平扫:T2均表现混杂稍高信号、T1为等低信号,2例存假包膜;增强扫描:15例患者皮质期存不均匀强化、7例呈中度强化且实质期、肾盂期强化现明显减退现象。结论应用CT扫描检查少脂肪肾错构瘤具有一定特性,联合MRI扫描检查可提高对少脂肪肾错构瘤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B超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B超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结果:本组16例,其中单侧发病11例,双侧发病5例,合并结节硬化2例。结论:CT与B超综合影像诊断,可早期发现体积较小的肿块,CT能准确测定肿块内脂肪密度,其准确性明显优于B超检查。  相似文献   

15.
肾上腺髓质脂肪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肾上腺髓质脂肪瘤(AML)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AML的影像学和临床病理特点,并复习文献。结果10例AML中,右侧7例,左侧3例,CT表现为含脂肪组织的混杂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100%。B超检查,8例诊断为AML,1例诊断为左肾上极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另1例诊断为右腹膜后肿块占位。结论AML的CT表现为含脂肪组织的混杂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报告了CT诊断5例肾盂癌所致肾盂输尿管交界部梗阻。患者均做过IVP、逆行肾盂造影、膀胱镜和超声扫描,上述检查仅见有肾盂输尿管交界部(UPJ)梗阻,不能确定梗阻的原因。作者见到,先天性UPJ梗阻CT表现为肾盂积水,肾盏扩大光滑、肾盂比肾盏扩大更著,肾皮质可变薄但仍保持肾的基本外形。若为迷走血管所致UPJ梗阻,CT上见到梗阻附近有增强的血管结构。肿瘤所致的UPJ梗阻CT表现为在扩大的肾盂内有增强的结节状或新月形增强之肿块,肾盂壁上有结节状增厚,较大的肿块可延伸到扩大的肾盂内,增强后扫描肿块增强15~30HU左右,CT不但能发现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结核IVP及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的30例肾结核的IVP及CT表现。结果:IVP的特征性表现:(1)肾小盏杯口模糊,虫蚀状破坏,变形;(2)患肾积水,对侧肾因膀胱受累引起对侧输尿管狭窄亦出现肾积水;(3)患肾排泄功能损害,显影呈云朵状或不显影;(4)输尿管、膀胱继发性改变。CT特征性表现:(1)肾实质多发空洞或脓腔;(2)肾皮质萎缩变薄;(3)肾盂、输尿管壁增厚;(4)点状、弧线状、贝壳状钙化;(5)肾积水及肾功能损害。结论:IVP对肾结核早期诊断具有特异性,CT检查适用于中晚期肾结核。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肾结核,应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方法并密切联系临床,以明确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肾上腺畸胎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上腺畸胎瘤影像表现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报告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畸胎瘤的影像所见 ,IVP检查 2例 ,B超 3例、CT检查 4例 ,MRI和肾动脉造影各 1例。结果  4例均位于右侧肾上腺 ,IVP示肾上腺区钙化灶 ,CT表现为右肾上腺显示不清。肿瘤分别表现为以水样密度、脂肪密度或实性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块 ,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包膜及分隔有强化 ,MRIT1、T2 WI均显示肿瘤为不均质性高信号。B超显示肾上腺区不均质强光团和多种成分回声。结论 CT、MRI对肾上腺畸胎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优于IVP和B超。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5岁。体检发现“右肾占位”。腹部B超检查示:右肾中部一大小约4.4cm×3.5cm不均质团块。无发热、腰酸、腰痛,未见肉眼血尿。查体无异常发现。CT表现:平扫见右肾中部一直径约4.5cm×3cm的软组织肿块,肿块边缘光整,境界清楚。密度较均匀且高于肾实质密度,CT值45HU。上肾盏及部分肾盂受压变形(图1)。增强扫描示肿块的实质部分呈均匀强化,平衡期CT值达90HU,排泄期于肿块内近边缘部可见不规则状的小低密度区(图2)。CT诊断:右肾中部占位性病变,肾细胞癌可能性大。手术及病理:术中见右肾中部腹侧一约4.5cm×3.5cm×3cm大小椭圆形肿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