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四肢的深筋膜与肌间隔构成一个密闭潜在间隔区,其中包含肌群和血管神经。由于某些创伤性或自体挤压等原因引起间隔区压力增高时,会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造成神经肌肉缺血,发生功能障碍或坏死,形成所谓的“筋膜间隔区综合症”。本症是四肢急性创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轻者造成肢体功能障碍,重者导致肢体坏死,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现报告我院收治的14例,并简要讨论其早期诊断与治疗。一、临床资料(见附表)  相似文献   

2.
在人体四肢中,存在着许多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围成的间隔区,内有特定的肌肉、神经和血管。任何原因引起间隔区内压力升高,神经肌肉缺血,导致功能的丧失或坏死,称之为骨筋膜室综合症。发  相似文献   

3.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外科的常见病,是肢体骨筋膜间隔区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水肿而引起组织压升高,导致间室内容物(主要是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常见的较严重的创伤并发症。多发生于前臂和小腿的骨折或挤压伤,如处理不当或延误诊疗可致肢体残疾或坏死,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4.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CompartmentalSyndrome)是外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筋膜间隔区内压力增高,使神经、肌肉等组织受压发生血循障碍,导致功能减退或者丧失。出现神经麻痹,甚至肌肉缺血坏死等临床表现。其病因较多,如肢体大血管损伤,剧  相似文献   

5.
间隔综合征是指闭合的组织间隔区内压异常增高,引起神经和肌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病变。多见于肢体遭受钝性创伤、枪弹伤和/或伴骨折的病例,偶见于昏睡而肢体长期受压的患者。如延误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急性肌肉缺血  相似文献   

6.
肢体筋膜间隔综合征( extremity compartment syndrome, ECS)是骨折、软组织急性损伤后动脉阻塞和再灌注损伤后的并发症[1] .它是由于在被筋膜和骨骼包围的封闭的、非弹性的肌肉间室中出血或水肿引起的.在19 世纪末应用石膏之后,Richard von Volkmann已经描述了筋膜间隔综合征的远期后果.而由于肢体缺血引起毛细血管壁损伤,再灌注损伤的恶性循环又导致永久性神经和肌肉功能障碍[2] .  相似文献   

7.
骨筋膜室综合症(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组织缺血.肌组织缺血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使骨筋膜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缺血-水肿-缺血恶性循环.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发生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率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西医外科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切开减压术后病例或肢体外伤肌肉挫伤,肢体肿胀严重,临床消除水肿常用的脱水药如甘露醇,利尿剂等大量的脱水使电解质丢失,严重者还会出现血压下降休克.本文作者2001年至今对65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已经确诊,做过切开筋膜减压和四肢创伤或骨折肢体肿胀严重患者,为防治骨筋膜室综合征,用桃红四物汤+四苓散加味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肌间隔区综合症的定义:是指“由骨、肌膜、骨间膜、肌间隔等围绕的隔室压力,因种种原因升高而引起循环障碍,以致发生肌肉组织、肌健、神经组织坏死,功能障碍的疾病”。发生于上肢的病例,是我们熟悉的Vokmann挛缩;发生在下肢的,有四个间隔区;Ⅰ前区、Ⅱ外侧区、Ⅲ上后侧区、Ⅳ深后侧区、主要发生在前区。年龄及男女比:最近10年间报告的31例,加之我们自己诊治的14例,其中男29,女16,14岁以下1例,15—19岁14例,20—24岁13例,25—29岁1例,30—34岁5例,35—39岁5例,40岁以上6例,青壮年男性偏多,发生的年龄域较宽。  相似文献   

9.
骨筋膜室综合征(Volkmann’s缺血性挛缩、急性肌肉缺血性坏死)是肢体发生创伤后,特定的四肢筋膜间隙,由于增加的间隙中内容物的压力,引起的肌肉和神经干缺血性坏死。将引起难以修复的肢体畸形和神经麻痹等严重后果。筋膜室综合征是一个恶性循环,坏死性疾病,缺血大约4h的肌肉发生缺血坏死,缺血30min神经干发生神经功能障碍、6h某些神经功能不可逆,12~24h可致永久性丧失功能,应该紧急治疗,以免延误,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危及生命。现将我院治疗的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进行性缺血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在肢体的任何部位均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1.
张燕 《河北医学》2007,13(5):F0003
骨筋膜室综合症即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早期证候群.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造成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少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迅速发展为坏死或坏疽,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现将我科收治一例新生儿被人为捆绑,导致左上肢骨筋膜室综合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讨论中医治疗肌间隔综合征.方法 根据诊断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结论 肌间隔综合征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神经干及肌肉坏死致肢体畸形及神经麻痹,且修复困难.避免此种后果的唯一方法,就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如治疗及时且措施正确,则筋膜间区内的肌肉可免于坏死,神经功能不受损害,而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3.
就近几年来的临床观察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发病较多 ,目前临床已认识了本病 ,因为四肢的肌肉和神经都处在筋膜间隔中 ,当其中的压力增高时 ,就会影响血液循环系统和组织功能 ,最后导致肌肉变性、坏死、神经麻痹、肢体终生残疾 ,更严重的可引起血红蛋白尿、肾功能衰竭死亡。1  相似文献   

14.
肌间隔综合征又称筋膜间隔综合征 ,骨 -筋膜室综合征等 ,是四肢因创伤所致的一个或多个骨 -筋膜室内组织压升高引起室内肌肉、神经缺血而产生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本文就其诊断与治疗综述如下。1 病因McQueen[1] 指出骨折是主要原因 ,最多的是胫骨折 ,以下是软组织损伤撞击综合征、肢体末端骨折和前臂骨折。年轻男性、出血失控或抗凝剂治疗患者 ,以及上肢高能量损伤有发展成急性肌间隔综合征的危险。Menetrey等[2 ] 也认为年轻人 (<30岁 )、高能量创伤和运动期间发生创伤都将增加发生肌…  相似文献   

15.
筋膜间区综合症系创伤等原因致肢体肿胀、筋膜间区压力增高,血循环障碍而继发肌肉神经等组织缺血坏死的一组症侯群。是临床常见而较严重的并发症。如不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易造成严重后果。故早诊断、治疗尤为重要。而术后护理得当与否,也直接影响疗效和预后。自1999—2005年科共收治此类病人13例,在临床观察护理中取得了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1]。如不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造成肢体功能严重丧失或截肢。我科于2008年1  相似文献   

17.
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是由骨、骨间膜、肌间膜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肌肉、神经变性,从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不及时诊断和有效减压治疗,可迅速发展为坏死或坏疽,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引起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8.
急慢性损伤和病变使骨和筋膜封闭的区域内压力增高时.毛细血管血流量降低以及局部缺氧造成组织坏死,从而引起骨筋膜间室内软组织、神经和血管的损伤.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最终导致神经、肌肉组织坏死及肢体功能严重障碍.甚至导致截肢的严重后果。1881年Volkmann首先报道了此病。本病易发生在筋膜或骨性结构弹性较小的骨筋膜问室.小腿和前臂比较多见.还可发生在足、手、大腿及上臂等部位。  相似文献   

19.
<正> 小腿筋膜间隔综合征系指间隔内压力增高引起小腿肌肉缺血性坏死、变性、自溶和神经功能障碍而言,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过去本征命名比较混乱,如小腿缺血性肌挛缩,挤压综合征,创伤性张力性肌肉缺血,胫前综合征,小腿前室或后侧肌群高压症,运动性缺血  相似文献   

20.
膜间区综合征 ,系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室内的进行性病变 ,即由于间区内容物的增加 ,压力增高 ,致间区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凡可使筋膜间区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增高 ,或使筋膜间区的容积减小而致其内容物体积相对增加者 ,均可发生本病。我院于 1991年至 2 0 0 0年共收治筋膜间区综合征患者 4 2例 ,除 8例火器爆炸伤因就医延迟造成截肢外 ,其余 34例均表现有明显的间隔区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动脉搏动较健侧减弱的有 2 1例 (占 6 1.76 % )。筋膜间区综合征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神经干及肌肉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