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目的:探讨“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确切涵义及临床运用。方法:通过对“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几种常见观点的分析和引用部分古籍,阐明其确切涵义;并从现代针灸学理论和临床角度指明其适用范围。结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是强调循本经取穴,而且只有在四肢部完全适用。  相似文献   

2.
针灸配穴法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配穴的适当与否,是决定疗效好坏的重要环节。《灵枢》指出:“凡刺之理,经脉为始。”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亦载:“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此外李梃《医学入门》也强调:“因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确切涵义及临床运用.方法:通过对"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几种常见观点的分析和引用部分古籍,阐明其确切涵义;并从现代针灸学理论和临床角度指明其适用范围.结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是强调循本经取穴,而且只有在四肢部完全适用.  相似文献   

4.
王莉 《四川中医》1999,17(6):52-53
针灸治病的特点在于通过针刺与艾炎作用于经络俞穴,以调整气机升降出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脱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聚集、转输、出入之所,也是针灸疗法施术的部位。因此,选取切会病情的脑穴进行针灸治疗是施治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条件。如果盲目、片面的选穴,多针、监利则不但疗效不好,且增加病员不必要的刺痛灸灼。《灵枢化针十二原篇》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灵枢·管能篇》又指出:“先得其道,稀而流之”。说明必须掌握选穴的要领,才能执简驭…  相似文献   

5.
“奇经八脉”这一名称最早见于《难经》。它是指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因这八条经脉与十二正经不同,别道奇行,故名奇经。奇有奇异、零余之意,指这八条经脉的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是十二正经之余,如《难经·二十七难》说:“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十四经发挥》云:“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又其无脏腑络属的表里配偶关系,故亦可认为“奇”为“奇偶”之“奇”,如《类经图翼》引虞氏之言:“奇者,奇零之奇,木…  相似文献   

6.
"交经八穴"主治规律及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汉卿《针经指南》载有“交经八穴”,其序曰 :“交经八穴者 ,针道之要也”,极崇八穴八法之用。因于此 ,后世医家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吴?《针方六集》、徐凤《针灸大全》、杨继洲《针灸大成》等又有所发挥 ,并由此演化出“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交经八穴”,谓之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应的八个穴位 ,即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照海、列缺 ,此八穴治症广泛且颇具规律 ,临床多有应用 ,以下试就其作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 ,作一初步探讨。1 .八穴特性“交经八穴”属络通应于奇正共 1 8条经脉 ,在奇经交经而行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俞穴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23,(10):1189-1201+1216
俞穴为针灸学的立足之本,要说明白针灸之理,必先明俞穴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发掘《黄帝内经》有关俞穴分类、分布、结构的论述,提炼出“奇正论”“节交论”“关机论”三论,指出俞穴按有无固定位置分为“经俞”和“奇俞”两大类,经俞又分为脉俞、骨空、气穴、募穴四类;俞穴分布总规律是在“节之交”,俞穴特别是大俞要穴分布的密度与关节大小及其功能的复杂度呈正比;俞穴是一内有“机”外有“关”的立体结构,其“机”在脉会中,而“脉会”可探寻可考量。另就经俞与奇俞的关系、经俞不同状态的意义,以及俞穴研究的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提出未来俞穴研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题思路,以供针灸学守正创新之参考。  相似文献   

8.
十二正经加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凡归属十四经的腧穴称为经穴。《内经》以天人相应的时相观确认“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而实际记载有穴名者仅160穴。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现,由少到多,由定性、定位到定名,由散在到系统陆续增补归经,至1982年我国针灸学会审定的《针灸穴名国际化方案》,仍只有361穴之数,而某些恰在经脉循行线内如印堂等常用要穴仍标为经外奇穴。为使名实相符,切合经旨原义,对是否或如何沿用昔贤增补归经先例再增4穴归经,特略抒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9.
杜鑫 《天津中医药》2016,33(7):406-408
通过追本溯源,系统阐释"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理论内涵,并通过列举临床选取委中穴进行长期针刺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局部损伤这一不良事件以及通过详细介绍委中穴局部解剖,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具体理论应用于临床针刺选取委中穴变通中,并且系统阐述避开委中穴而选取委中穴上2寸("委中上",同身寸)的原因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艳  倪光夏 《河南中医》2012,32(2):222-223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气血经气相通的8个穴位,分别为: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多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腕踝关节附近,此八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收于元·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窦氏称其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明·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并提出“主应配穴法”及“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八脉交会穴为正经和奇经八脉相通穴,针一穴可治疗两经以上疾病,故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十四经穴穴名中含“风”字者颇多 ,其常用于治疗与“风”有关疾病 ,具祛风散邪之效 ,但各穴之治疗作用又同中有异 ,临证用穴时不可不加以分析。1 风池本穴位脑后 ,风府穴两旁斜方肌外缘 ,因其善治“风”疾 ,穴处凹陷如池 ,故名。为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会 ,《难经·二十九难》云 :“阳维为病苦寒热” ,故风池长于治疗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外感表证 ,具疏风解表之功。《内经》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肝与胆相表里 ,风池穴又为风邪入脑之要冲 ,故除治疗外感风邪的头痛外 ,更适合于头晕目眩等“痰饮内风”头痛之证 ,如《玉龙歌》记载 :…  相似文献   

12.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其从脾论治的学术思想贯穿抑郁症的因机、选穴及刺灸法三个方面。《针灸甲乙经》认为,抑郁症以“脾虚”为基本病机:脾虚土衰,则意伤神疲;土虚木郁,则脏气失达;子病及母,则积思成疾;土不制水,则命火微之、如堕深渊。治疗抑郁症选穴时应注意以脾为要、实土通阳,且宜与脾相应、和调五脏。在选择刺灸法方面,治疗抑郁症多用缪刺法和刺血法,可起到祛瘀生新、助脾统血之功,同时也宜用灸法,以达温阳举陷、扶土升清之效。深入挖掘《针灸甲乙经》从脾论治抑郁症学术思想,对临床诊治抑郁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灸甲乙经》(下面简称《甲乙经》)中多为单穴处方,文中从腧穴的发现形式、配穴理论的发展及实用性分析了单穴处方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病变部位的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是《甲乙经》中临证选穴的主要规律,并重视特定穴的应用,其理论根源是《内经》中已有记载的腧穴理论和经络理论;临床辨证分类细致,强调辨证选穴。  相似文献   

14.
根据神经节段支配理论探讨针灸取穴规律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王佩  王少荣 《针刺研究》1998,23(3):163-167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沟通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络和调节系统,也是针灸信息的传递系统。因此,历来针灸治疗是以经络在体表的循行路径为依据的循经取穴原则,例如:“经络所过,取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病随经所在,穴随经所取”,“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等等。而且强调,针灸医生必须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和循行路径方能治病,认为“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对“经与穴”,古人更重视“经”的功能,强调“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可见古代针灸医家对循经取穴原则的重视程度。然而,近四十…  相似文献   

15.
四关穴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穴临床应用举隅周敬佐大连市中医院(大连116013)四关穴就是合谷、太冲穴相伍为用,两者伍用出自《席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杂病穴法歌》云:“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又说:“手指连肩相引痛,合谷太冲能救苦”。其伍...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各家对经外奇穴见解各异,有的针灸文献认为“奇穴”就是“经外奇穴”的简称:有的认为不在十四经脉循行部位的穴位称“经外奇穴”:有的认为《内经》未载之穴称“奇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未载之穴称“别穴”,而习惯上将《内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未载之穴均认为“经外奇穴”。此皆为不明“经外奇穴”由来之故。  相似文献   

17.
完骨穴为足少阳经之穴,位于颞骨乳突后下方凹陷处。为足太阳、少阳之会。具胡祛风、清热、宁神的功效。《针灸甲乙经》记载:“治头风、耳后痛、烦心及足不收、失履、口歪僻、头项摇Chi、牙车急、齿痛、项肿不可俯爷、颊肿引耳、疟、小便黄赤。”《千金方》又载治癫疾、僵仆、狂疟,完骨穴在胸锁乳突肌附着点上方,内有枕小神经本干,耳后动、静脉分支。本穴可刺0.5-1寸左右。笔者在临床中应用完骨穴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几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修订版),经过近半个世纪终于2011年5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郝金凯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工作期间,开始从事经穴文献整理工作,后发现历代对经穴的研究十分系统,内容丰富。而奇穴却缺乏系统研究。奇穴源于《内经》,《灵枢·刺节其邪》篇有"尽刺诸阳之奇腧也",首开奇穴说,并记载了一些所谓的  相似文献   

19.
历代不少针灸家临证主张“疏针简灸”,处方遣穴“贵在约”、“少而精”,认为“少则得”“多则失”。笔者认为取穴多少,应以切中病机为要,如若用穴庞杂,刺灸频繁,难免耗气伤血,徒增患者皮肉之苦。《玉龙赋》说:“参博以为要,辑简而舍繁”。因此,古代医家总结许多单穴治疗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的经验,常以歌赋体裁记叙之。如《标幽赋》、《肘后歌》、《玉龙歌》、《灵光赋》、《通玄指要赋》、《胜  相似文献   

20.
《难经·六十八难》曰L“荥主身热”,因炎夏多热病,故《难经·七十四难》又云:“夏刺荥”,可见荥穴为治热证之要穴。但热就虚实论,有虚热、实热之分:荥就五行论有属水、属火之别。可见十二荥穴,虽均可退热,但究其机理,有所差异,论其方法,自应有别。现就此作一探讨。《难经·六十四难》:“阴荥火,阳荥水,”意为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因此,用阴经之荥穴退热,应用泻法,以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