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脑状态指数(CSI)对监测全麻苏醒期意识恢复变化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30例全麻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术毕采用CSI监测麻醉深度.采用镇静/警觉(OAA/S)评分评估患者全麻后意识恢复程度,并记录不同OAA/S评分时所对应的CSI值.结果 CSI值与OAA/S评分显著相关(P<0.01).结论 CSI可敏感地反映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王景梅  李淮安 《河北医药》2010,32(5):591-592
麻醉深度指数(CSI)是一种新的监测麻醉深度的指标,具有动态、及时地反映大脑生理功能的变化等优点。国内外研究认为CSI能有效地反映麻醉诱导期间和术中镇静深度的变化,指导麻醉药物的合理应用。但是目前CSI较少用于监测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水平的变化。本研究通过CSI监测,观察其对靶控输注(TCI)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恢复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中对全凭静脉麻醉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方法 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T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 CSI监测.C组采用常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方法,同时行CSI监测其麻醉深度;T组以CSI监测值反馈调整诱导期依托咪酯和维持期异丙酚的剂量,维持CSI值在50±5,其余用药同C组.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5 min(T1)、切皮时(T2)、术中探查时(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后10 min (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CSI,比较两组的麻醉药用量,患者苏醒、拔管、离开复苏室时间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等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T组SBP、DBP、HR、CSI值均较高(P<0.05),T1、T2、T3、T4各时点SBP、DBP和CSI值,T2、T3、T4各时点HR均较高;而依托咪酯和异丙酚用量较少,苏醒、拔管和离开复苏室时间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知晓、术后躁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I监测和反馈调控可避免麻醉过深,减少全麻药用量,加快麻醉恢复,无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4.
何文胜  刘祥  张庆  李侠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178-3180
目的:探讨脑状态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指导下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麻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麻醉恢复和全麻药物用量的影响。方法:腹部择期手术65岁以上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CSI组)和B组(对照组),每组20例,A组通过调控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泵入速率维持CSI值在适当范围:术中50~60、术毕前约20分钟60~70,B组根据患者血压、心率等临床体征变化来调节麻醉过程中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泵入速率,记录两组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室留观时间,麻醉药(异丙酚)的用量,以及各时点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指氧饱和度(SpO2)及CSI值。结果:在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情况下,A组麻醉药(异丙酚)的用量较B组明显减少(P<0.01),麻醉过程中,与B组比较,A组的CSI值升高(P<0.05),A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室留观时间较B组明显减短(P<0.01)。结论:CSI指导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麻能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并能加快老年患者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脑状态指数和麻醉趋势指数在丙泊酚诱导期间意识水平变化的预测能力.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25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予以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靶浓度从0.5 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 μg/m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AA/S)为0后停止,连续监测患者在丧失语言反应(LVC)及意识消失(LOC)时的CSI、NTI和预测效应部位浓度(Ce).结果 CSI、NTI、Ce与OAA/S评分相关性良好,预测概率(PK)分别为0.90±0.03,0.91±0.03,0.92±0.04,与PK=0.5比较,P<0.01.结论 CSI和NTI以及Ce均可反映丙泊酚靶控输注时镇静深度的变化,CSI和NTI虽然相关性良好,但存在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6.
BIS和CSI在老年患者异丙酚靶控镇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丽  熊云川  熊平  李达 《江西医药》2007,42(10):920-922
目的 比较在无手术刺激状态下,老年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不同镇静程度时,大脑状态指数(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老年择期手术患者18例,年龄65~78岁,ASA Ⅰ~Ⅱ级,所行手术不限.全麻诱导前行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镇静,靶浓度由0.5μg/ml开始,递增梯度为0.5μg/ml,间隔时间为5min,直至镇静评分(OAA/S)为0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的CSI、BIS值,间隔20s行OAA/S镇静评分.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的效应部位浓度值(CE),每变化0.1μg/ml时的数值及时间.结果 镇静程度(OAA/S)的变化与CE、BIS、CSI有线性回归关系:与CE呈负相关,与BIS、CSI呈正相关.相关性的程度依次为CE>BIS>CSI.BIS与CSI的监测均能很好地反映患者的镇静程度,但两者对OAA/S变化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随着CE的变化,BIS和CSI可以很好地反映异丙酚对老年患者的镇静程度,CSI的灵敏度更高一些;但是两者对预测体动反应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状态指数和麻醉趋势指数在丙泊酚诱导期间意识水平变化的预测能力。方法选择ASAⅠ~Ⅱ级25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予以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靶浓度从0.5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AA/S)为0后停止,连续监测患者在丧失语言反应(LVC)及意识消失(LOC)时的CSI、NTI和预测效应部位浓度(Ce)。结果 CSI、NTI、Ce与OAA/S评分相关性良好,预测概率(PK)分别为0.90±0.03,0.91±0.03,0.92±0.04,与PK=0.5比较,P<0.01。结论 CSI和NTI以及Ce均可反映丙泊酚靶控输注时镇静深度的变化,CSI和NTI虽然相关性良好,但存在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8.
李远志 《黑龙江医药》2011,24(2):298-299
目的:评价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单纯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CSI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各25例患者。均采用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双通道靶控输注。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语言指令反应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A组丙泊酚用量显著少于B组(P〈0.05)。而且其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语言指令反应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CSI监测可减少丙泊酚用量并改善麻醉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对预防鼻内窥镜手术患者气管拔管期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在全麻下行双侧鼻内窥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30例.F组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1,C组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5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镇静情况、拔管前后心率(HR)、血压(BP)及躁动发生率.结果:C组拔管时BP、HR明显高于F组(P<0.05),C组拔管后5 min基本恢复到拔管前水平,F组各时间点的BP、HR比较平稳,F组拔管时躁动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能较好地预防和减轻鼻内窥镜手术患者气管拔管期反应,并且不影响患者术后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麻醉深度指数(CSl)监测麻醉深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采用丙泊酚恒速输注全身麻醉的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根据CSI调节麻醉深度,对照组则根据临床经验调整麻醉深度.结果 治疗组患者丙泊酚的总用量,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自然呼吸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对照组恶心,呕吐,骚动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I在全身麻醉的应用中有助于判断麻醉深度,指导麻醉用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麻醉深度指数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镇静深度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麻醉深度指数(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4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质量指数20~30 kg/m2,随机分为R0、R2、R4、R6组,每组11例.R0组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TCI)生理盐水,R2、R4、R6组分别以效应室靶浓度2、4、6 μg/L TCI瑞芬太尼,10 min后TCI异丙酚,初始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均为1.5 mg/L,每4 min增加0.5 mg/L,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为1分时给予强直刺激,直到患者对刺激出现有意识的反应消失为止.记录患者的CSI和BIS,每间隔20 s行改良OAA/S评分,记录TCI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 mg/L时的数值和时间.计算CSI和BIS预测不同改良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结果:4组患者CSI及BIS与改良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4组患者CSI及BIS在不同改良OAA/S评分时的镇静深度均表现出较高的Pk值(Pk>0.85).4组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及强直刺激消失时的CSI50小于BIS50.结论:CSI与BIS一样能够较好地反映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预防老年全麻腹部手术患者苏醒拔管期并发症及促进患者自主呼吸恢复等方面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全麻腹部手术的97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研究组49例,其中研究组患者手术结束前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泵注。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前(T0)、拔管前(T1)、拔管后即刻(T2)、拔管后5min(T3)和拔管后10min(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Ramsay镇静评分变化情况,两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以及躁动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T1-T4的HR、MAP和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睁眼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苏醒拔管期间躁动发生率为8.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在老年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手术结束前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抑制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躁动的发生,同时还能一定程度地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其在提高患者苏醒拔管期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燕  李海英 《安徽医药》2015,36(11):1378-1380
目的 探讨地佐辛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全麻手术患者140例,根据病历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67例)。观察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5 mg地佐辛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予5 mL 0.9% NaCl溶液静脉滴注。对两组患者拔管前5 min、拔管时及拔管后5 min进行躁动评分和镇静评分;于拔管后10 min对两组患者舒适度进行评价;记录两组患者拔管时间、睁眼时间以及呼吸恢复时间。结果 拔管前5 min、拔管时以及拔管后5 min观察组患者躁动评分分别为(1.11±0.13)分、(1.13±0.11)分和(0.44±0.0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镇静评分分别为(1.82±0.14)分、(2.18±0.30)分及(2.63±0.2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拔管后10 min观察组患者Bcs舒适度得分为(2.73±0.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睁眼时间以及呼吸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术前给予地佐辛静脉注射可以有效降低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提高患者舒适度,并且不会抑制患者的呼吸,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汪树东  李娟  康芳  方才 《江苏医药》2013,39(8):905-90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Dex)对全麻患者气管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术前泵注Dex 0.6μg/kg(A组)或等量生理盐水(B组)。观察麻醉前(T0)、拔管前1min(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min(T3)和10min(T4)的MAP、HR、麻醉深度指数(CSI)和SpO2的变化,并测定各时点颈内静脉血中葡萄糖(BG)和皮质醇(Cor)浓度,记录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呛咳评分、拔管后警觉镇静(OAA/S)评分、词语等级镇痛评分(VRS)和术后躁动评分。结果与B组相比,T1-T3时A组拔管后MAP和HR明显降低(P<0.05),T1-T4时A组BG、Cor明显降低(P<0.05);两组CIS值在各时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B组相比,A组拔管期呛咳发生率和呛咳评分明显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躁动评分和VR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Dex可有效减轻全麻患者气管拔管期应激反应,稳定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高血压患者全麻苏醒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开胸行贲门癌根治术的高血压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45~65岁,体质量50~8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A组)和布托啡诺组(B组),每组20例(n=20),于缝皮前分别静注NS 2 mL及布托啡诺0.02 mg·kg-1。于麻醉前(T0)、拔管前(T1)、拔管后1、3、5、10 min(T2~T5)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浓度及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2组患者围拔管期间MAP、HR和血浆E、NE、肾素和AT II浓度均比麻醉前明显增高(P<0.05);与A组比较,B组T1~T5的MAP、HR、E、NE、肾素和AT II明显降低(P<0.05)。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布托啡诺能有效地抑制高血压患者全麻苏醒期的应激反应,减轻血流动力学变化,且不影响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分析右美托咪啶对高血压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全麻拔管期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在我院进行择期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A组(0.5μg/kg右美托咪啶)33例、B组(0.3μg/kg右美托咪啶)33例和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34例,比较三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全麻拔管期血浆儿茶酚胺的浓度变化。结果 A组患者输液量、术中失血量明显低于B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和对照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及器官拔管时间长于B组和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输液量、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气管拔管时间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t1时,三组患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t3时,A组患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明显低于B组和对照组患者,B组患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0.5μg/kg右美托咪啶剂量麻醉效果明显优于0.3μg/kg右美托咪啶,且右美托咪啶能够有效抑制高血压患者全麻拔管期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腭咽成形术患者全身麻醉(全麻)苏醒期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择期行腭咽成形术患者,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D组于术毕前30 min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C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吸痰时(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时的血压(MAP)和心率(HR)、清醒拔管时间、拔管时躁动、呛咳反应及拔管后切口疼痛情况。结果 D组和C组在T0、T3和T4 3个时点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1和T2时点D组的MAP、HR波动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清醒、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拔管时躁动、呛咳及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腭咽成形术,患者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平稳,能减少躁动及呛咳反应,患者配合好,可提高患者苏醒期的安全性及舒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医按摩对髋关节全麻手术患者苏醒躁动期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将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4例全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监控,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按摩处理,比较进入麻醉复苏室未进行处理前(t0),中医按摩干预实施第5 min(t1)、中医按摩干预实施第10 min(t2)、中医按摩干预实施后(t3)、中医按摩干预实施10 min后(t4)、中医按摩干预实施30 min后(t5)、拔管前(t6)、拔管5 min(t7)、拔管10 min后(t8)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t0、t1、t2、t3、t4、t5、t6、t7、t8的SBP、DBP、HR及R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观察组在t0、t1、t2、t3、t4、t5、t6、t7、t8的Sp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结论 中医按摩可有效保持髋关节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R-SGB)用于预防全麻气管导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40例,依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各20例.Ⅰ、Ⅱ组均予咪达唑仑、芬太尼、阿曲库铵、丙泊酚静脉推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Ⅰ组于胆囊切除后予1%利多卡8 mL行R-SGB,记录全部病人麻醉前(B)、围拔管期(T1~T4)各时点的SBP、MAP、HR值.结果:围拔管期Ⅱ组各时点指标组内(拔管前)及同时点组间比较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R-SGB可以抑制气管导管拔管期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讨气管拔管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关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风湿性心脏病在我院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25例,分别于拔管前、拔管后及拔管10 min后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拔管后,平均动脉压由拔管前的(74.48±6.24)mm Hg升高到(80.52±7.33),平均桡动脉收缩压由(114.46±13.25)mm Hg升高到(121.36±12.87)mm Hg,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气管拔管容易引起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血压升高,但对于心律、中心脉压等其他血流动力指标影响较小,术后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血管扩张及增强心肌功能药物可以降低气管拔管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