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宇卫 《江苏医药》2012,38(10):1177-1179
目的观察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SM行颈前路减压术患者32例,分为两组:A组12例,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B组20例,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用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随访3-24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进行评分,A组术后与术前评分差值大于B组[(5.50±0.90)分vs.(2.40±0.89)分](P<0.01);MRI显示,A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于B组[(3.363±0.258)mm vs.(2.637±0.412)mm](P<0.05)。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CSM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颈椎间盘突出前路手术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后纵韧带切除与保留在颈椎间盘突出手术中的疗效。方法经前路减压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其中后纵韧带切除组24例,保留组26例,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术前MRI显示的脊髓最细处选取T1加权正中矢状切层面测量,对术前术后、切除与保留组之间比较。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疗效进行χ2检验,对两组脊髓矢状径术前术后测量值进行t检验。结果随访时间7月至57月,平均27月,后纵韧带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率为(76±21)%,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62±24)%,(P<0.05)。后纵韧带切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增加值为(3.26±1.05)mm,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2.32±1.23)mm,(P<0.01)。结论后纵韧带的切除,使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形态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颈前路减压切除后纵韧带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和奉化市人民医院共收治的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保守治疗)与B组(颈前路减压切除后纵韧带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每组均26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改变情况、疼痛与麻木缓解时间、复发率及疗效。结果 B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A组,疼痛等相关症状与体征评分也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的疼痛与麻木缓解时间、复发率等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减压切除后纵韧带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法治疗,有利于缓解疼痛与麻木症状,降低复发率,其原因可能与采用内固定法有关。  相似文献   

4.
后纵韧带切除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Smith-Robinson及Cloward分别报告颈椎前路手术以来,国内开展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对其疗效评定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和争论[1],其中切除骨性致压物和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在颈前路减压中的作用以达共识,但对非骨性致压因素,如增生的后纵韧带(PLL)的处理仍存在争议[2,3].本文对1990年以来的352例患者进行了中长期随访,按照其是否切除后纵韧带,进行分组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8例患者均行全麻,手术减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行椎板切除减压加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本组术后随访,术后JOA脊髓功能评分平均14.2分,明显高于术前的平均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功能改善率68.5%,脊髓功能改善明显。术后四肢功能评定结果为:优5例,良2例,可1例。未出现血肿、脑脊液漏或者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未见颈椎反曲现象发生,未出现螺钉断钉和松动现象。结论行颈后路椎管减压成形术,联合椎板切除减压加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减压完全,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并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84例,其中后纵韧带切除组(A组)35例,后纵韧带保留组(B组)49例,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并采用JOA评分系统比较2组患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87.5%,高于B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结论颈前路减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能提高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但手术有一定并发症,应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结合术中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切除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方法之一.其优点为:手术后椎体前后缘骨刺不致再复发,残留的原有骨刺可退化,椎间嵌入植骨时,可撑开椎间隙使隆凸人椎管内或椎间孔内的黄韧带可以复位,从而解除神经根和脊髓的压迫[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纵韧带漂浮及带锁钢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3例颈椎OPLL患采用后纵韧带漂浮及带锁钢板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23例获随访,平均24个月,植骨全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神经功能由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恢复至术后平均14分。手术有效率95.6%,优良率75.8%。结论 后纵韧带漂浮及带锁钢板固定是治疗颈椎OPLL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纵韧带是连结整个椎体后缘构成椎管前壁而纵行走向的韧带,随着年龄的增长,韧带发生骨化,逐渐增厚造成椎管狭窄,引起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症状,即称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我院从1988年至1990年共收治31例OPLL,施骨成形的椎管扩大术均收到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0~2007年,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31例.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纵韧带漂浮及带锁钢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3例颈椎OPLL患者采用后纵韧带漂浮及带锁钢板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23例获随访,平均24个月,植骨全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神经功能由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恢复至术后平均14分。手术有效率95.6%,优良率75.8%。结论后纵韧带漂浮及带锁钢板固定是治疗颈椎OPLL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I及CT成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及评估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手术患者76例,根据术前CT成像特点将其分为不规则型、块状型、山丘型和蕈伞型.其中山丘型和蕈伞型患者行前路手术,不规则型和块状型患者视其病情行后路或前路手术.术后采用JOA评分法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MRI T2加权图像分类法对患者进行手术预后评估.结果 不规则型组脊髓功能改善率为(56.1±16.9)%,块状型组为(58.8±9.5)%,山丘型组为(61.6± 13.8)%,蕈伞型组为(63.9±10.7)%,CT成像各组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成像各组患者中三角型组改善率最低(50.1±7.3%),水滴型组最高(65.9±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能够为临床提供颈椎骨化后纵韧带的精确图像,对于制定手术方案及精确实施手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在患者术后评估方面,MRI成像对于脊髓功能的反映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13.
李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33-35
目的探讨前路与后路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200例,分为两组,各100例。前路组采用前路手术,后路组采用后路手术,比较两组的发生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结果前路组发生脑脊液漏、喉返神经损伤的比率显著高于后路组(P〈0.05),发生颈项部轴性疼痛、第5颈椎神经根麻痹的比率显著低于后路者(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与后路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各有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采取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操作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将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8例颈椎骨折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给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治疗后Frankel分级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术后1年优良率为92.1%。其中优16例(42.1%),良19例(50.0%),可2例(5.3%),差1例(2.6%)。术后无1例出现感染和血肿。结论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骨折合并椎间盘突出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改善其脊髓神经功能,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院经临床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60例,分为颈前路手术组和颈后路手术组各30例,分析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颈前路手术组出现并发症10例(33.33%),其中脑脊液漏3例、植骨块滑脱2例、切口感染3例、术后血肿2例。颈后路手术组出现并发症5例(16.67%),其中颈部疼痛3例、颈屈伸活动受限1例、脊髓损伤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发症发生率比颈前路低,可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其中49例行前路减压术,27例行后路减压术。根据围手术期用药情况将其分为2组,MP组38例,在脊髓减压前30min予MP1000mg,iv gtt,术后d 1、2、3给予MP 160 mg,30 min内iv gtt;地塞米松(Dex)组38例,术后d 1、2、3应用地塞米松20mg·d~(-1),iv gtt,d4减至10mg,d 5减至5mg,5 d后停用。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评价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7d和3mo的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MP组术后7d和3mo神经功能均优于Dex组(P<0.05)。Dex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症状加重。2组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外科减压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的有效方式,同时应用MP可有效维持减压后获得改善的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植入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的颈椎节段的稳定性。方法采用6具新鲜尸体颈椎功能单位,分为四个试验组:完整组(A组)、摘除髓核组(B组)、柔性稳定组(C组)和人工髓核组(D组)。施加最大载荷为2·0N·m的6种力偶,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记录不同运动状态下节段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参数变化情况;在0N和100N轴向载荷下测量四组标本的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柔性稳定组同完整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髓核摘除组同完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人工髓核组同完整组相比较,颈椎后伸活动度增加,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髓核摘除组0N载荷下椎间隙高度平均下降1·5mm,加载100N负荷后,椎间隙高度平均下降2·0mm;柔性系统组和单纯髓核组,0N载荷下,椎间隙高度较正常平均升高0·5mm,100N载荷下椎间隙高度较正常组平均升高0·3mm。结论颈椎间盘摘除术后植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能满足颈椎的稳定性和恢复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18.
王开明  张庆  秦骥  瘳亮  陆斌 《淮海医药》2007,25(6):495-496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Cage植入融合植骨和/或钢板内固定融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经过平均17个月的观察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分,恢复到术后平均15.2分,椎间植骨全部融舍,无钢板、螺纹钉断裂、松动.结论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首选手术方法,是简单易行和十分有效的手术方式.只要规范操作,都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