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前对冠状动脉病变功能评价的指标有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相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rCFR)及血流储备分数(FFR)。因CFR的影响因素较多、rCFR依赖于正常冠状动脉而在临床上未能充分应用。FFR作为一个简单、可靠、重复性良好的生理学指标,已经广泛应用于指导合理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本文对FFR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药实践》2015,(12):883-887
目的:探讨对于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患者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应用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9月在湘潭市中心医院接受冠脉造影(CAG)检查为冠脉多支病变,住院诊断考虑为稳定型心绞痛,并拟行PCI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通过CAG指导的PCI治疗组(CAG组)及通过FFR指导的PCI组(FFR组)。在FFR组,当FFR≤0.80时,行支架植入干预治疗,而在FFR>0.80的情况时,不考虑行支架植入治疗。所有入选的稳定型心绞痛的冠心病多支冠脉病变患者都采取最优化的药物治疗方案。随机对照研究的临床观察终点为12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等在内的全体事件。结果:CAG组与FFR组平均病变数分别是(2.79±0.73)支和(2.83±0.56)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人平均使用支架的数量为(2.76±0.78)个和(1.45±1.0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12个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是20%和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的冠脉多支病变中,FFR组支架使用量明显减少,且可使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事件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3.
张红  闫纯英  陈畅  陈书盈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7):1036-1036,F0003,F0004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在冠脉介入治疗及术中用药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冠心病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70%~80%的患者60例,冠脉狭窄病变共79处.其中研究组30例,冠脉狭窄40处实施用药护理后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测定,测得FFR值≤0.80时予植入药物涂层支架(DES),FFR>0.80时予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冠脉狭窄39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植入DES.结果 对照组患者植入支架(1.5±0.5)个,实验组患者植入支架(0.7±0.6)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绞痛发生率和手术后三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确实施FFR测定术中用药护理,可有效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特别是对PCI在减少使用患者支架数量、在短期内不增加心绞痛发作和MACE发生率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状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供临床参考。方法以本院收治的3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8例,对照组行冠脉介入治疗,植入药物涂层支架;观察组行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于数值≤0.80的病变处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对比组间手术时间、造影剂使用量及植入支架累计数;出院1个月后,对比心绞痛症状及心脏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造影剂使用量及植入支架累计数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手术时间、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绞痛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储备分数(ffr)有效指导冠脉介入手术,可减少造影剂临床使用量及植入支架累计量,并评价患者植入支架的贴壁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基于压力微导管的血流储备分数(flow reserve fraction,FFR)与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coronary angiography-derived FFR,caFFR)在临床使用上二者的对比,便于患者个体差异性进行更好的选择。方法 纳入深圳市中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接受压力微导管的FFR的患者45例与接受caFFR的患者22例,对其进行临床运用上多方面的比较。结果 压力微导管的FFR与caFFR在使用时间、耗材、费用、人员上各有不同。结论 结合二者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患者冠状动脉、经济、身体状况等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联合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行心肌FFR测定,当FFR≤0.8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术后给予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对照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常规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不良事件发生率、病变个数、支架植入数目、心绞痛再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植入支架数目及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对象术后6个月再发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心绞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联合FFR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可减少医疗费用、减少支架使用数量,且随访6个月后不增加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心绞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血流储备分数与心外膜冠状动脉中度狭窄血管最小管腔面积、最小管腔直径、面积狭窄率及血管平均直径相关性。方法:36支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显示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40%-70%)的冠状动脉,IVUS(intravenous ultrasound)测定血管最小管腔面积、最小管腔直径、面积狭窄率及血管平均直径,压力导丝测定心肌血流储备分数(Myocardial 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myo),并比较其相关性。结果:FFRmyo(0.85±0.07)与最小管腔面积(3.82±1.36mm2)呈正相关(r=0.62P<0.01),与最小管腔直径(1.99±0.36mm)呈正相关(r=0.55P<0.01),与面积狭窄率(68.20%±10.90%)呈负相关(r=-0.56P<0.01),与血管平均直径(4.06±0.49mm)无明显相关性(r=-0.16P>0.05)。结论:IVUS测定的最小血管面积能较准确地反映中度狭窄病变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严重冠心病主要治疗方法之一[1,2].目前临床医师多根据冠脉造影等影像学评估冠脉狭窄程度决定是否对冠脉进行支架置入治疗,研究表明冠脉功能学指导的PCI优于造影指导的PCI及单纯药物治疗[3].特别对于一些冠脉狭窄临界病变,更是需要使用包括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支架植入后对第一对角支的影响,阐明血流储备分数(FFR)在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策略制订中的作用。方法纳入63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患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支架植入后,根据边支FFR值分为FFR>0.80组(48例)及FFR≤0.80组(15例)。观察并记录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造影前血液学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肾功能、尿酸等。结果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LAD参考血管直径[(3.30&#177;0.17)、(3.34&#177;0.27)mm,P=0.882]、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直径狭窄百分比[(0.89&#177;0.10)%、(0.88&#177;0.12)%,P=0.934]、病变长度[(20.50&#177;6.40)、(22.70&#177;8.90)mm,P=0.765]、FFR均值(0.65&#177;0.11、0.63&#177;0.15,P=0.837),LAD PCI后对角支参考血管直径[(2.62&#177;0.17)、(2.63&#177;0.19)mm,P=0.794]、QCA病变直径狭窄百分比[(0.47&#177;0.24)%、(0.58&#177;0.20)%,P=0.109]、最小管腔直径[(1.39&#177;0.62)、(1.12&#177;0.55)mm,P=0.14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AD PCI后对角支FFR均值(0.91&#177;0.05、0.69&#177;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降支支架植入后,在对角支FFR>0.80组,有16.7%(8/48)患者QCA直径狭窄大于或等于70.0%为假阳性;在对角支FFR≤0.80组,有66.7%(10/15)患者QCA直径狭窄小于70.0%为假阴性。结论 FFR在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策略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显著降低分叉病变处理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靶血管病变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且病变血管参考直径大于2.5 mm的50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FFR组(22例)和非FFR组(28例),两组均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解剖特点、临床症状等综合评估,其中FFR组行FFR检测靶血管病变,根据FFR值进行评估,非FFR组未行FFR检测靶血管病变,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药物治疗或单纯药物保守治疗。术中观察和记录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术后1、3、6个月随访观察心绞痛改善情况。结果 (1)50例患者中共72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其中FFR组35处,非FFR组37处,两组血管腔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快速静脉滴注三磷腺苷二钠注射液过程中,发生胸闷心悸的有14例,其中12例可耐受,持续至给药结束即好转;其中伴有面红者7例,3例无法耐受胸闷心悸而停药,停药后上述症状约7~8 min;(3)两组治疗后心绞痛CC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4)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FR检测靶血管病变具有简便、安全等优点,但不能轻视快速静脉滴注三磷腺苷二钠注射液时可能发生的胸闷、心悸等不良反应,做好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其心电图缺血性J波变化,为临床无创检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81例,包括5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组)和27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组),对患者PCI手术前后24 h内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测量记录各导联J波时限和振幅,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J波参数.结果 81例冠心病患者在PCI手术前后其五个导联组的J波发生导联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患者巨大J波和大J波比例明显下降,小J波比例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J波可作为冠心病患者近期预后的可靠评估指标,但是对于PCI手术前后冠心病患者缺血性J波时限、波幅的变化有待于在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间43例行PCI的患者,统计、分析和比较≥75岁老年组与≤74岁年龄组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成功置入支架、不宜或未能置入支架而需外科搭桥以及术中、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结果 两组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比例基本相似,但≥75岁老年组(20例)患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陈旧性脑梗死和肾功能减退的比例[分别为25%比13%(P<0.05)、35%比8.7%(P<0.01)、25%比13%,、20%比4.3%(P<0.05)]高于≤74岁年龄组(23例);两组冠脉造影病变阳性率大致相似,但≥75岁老年组的冠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复杂病变(两组比较分别为50%比17.6%、74.3%比51.6%,(P<0.01),成功置入支架的比例前者显著低于后者(34.3%比58.1%, P<0.01);因多支病变或复杂病变不宜或未能置入支架而需外科搭桥的比例前者显著高于后者(35.7%比17.6%, P<0.01);PCI术中、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前者显著高于后者(30%比0, P<0.01).结论 ≥75岁老年冠心病患者常有心、脑、肾功能减退,其冠脉病变的特点是常为多支和复杂病变,PCI术中、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健康生活方式对男性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共计170例。根据患者有无不健康生活方式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98例,有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吸烟、熬夜、运动少。B组患者72例,经调查患者无不健康生活方式。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和9个月随访最小管腔直径(MLD),支架植入部位参考血管直径(RD)、再狭窄率(DS);统计分析患者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VR)。检测患者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术后9个月随访两组支架内最小管腔直径[(1.3±1.0)mm VS (2.4±0.4)mm]和再狭窄率[(56±33)%VS(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9个月TLR为15.4%, TVR为14.6%;B组随访9个月TLR为6.2%, TVR为3.8%。两组在TLR和T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5.26±1.06) VS (4.36±1.14) mmol/L;(2.87±0.84)VS(2.46±0.65) mmol/L;(2.66±1.30)VS(1.96±1.1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健康生活方式增加男性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在冠状动脉造影引导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验组在血管内超声技术引导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6 min步行距离,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旋磨术(PTCRA)在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114例,从中选取57例单纯PCI治疗的冠状动脉无~中度钙化冠心病纳入单纯组,另选取57例PCI联合PTCRA治疗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人的临床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的冠心病患者138例,根据PCI操作途径分为桡动脉组(68例)和股动脉组(70例)。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和疗效以及术后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在穿刺时间、球囊开始扩张时间无明显差异。术后桡动脉组发生迷走反射及穿刺部位血肿明显少于股动脉组。但经股动脉透视时间短,不易发生血管痉挛。结论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疗效相似,股动脉操作更加习惯和熟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年龄超过85岁的患者接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找出住院和1年生存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65例冠状动脉疾病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住院和随访1年所采集的临床、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进行了相关变量对数回归分析。结果住院患者的治愈率为90.8%(59/65),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为9.2%(6/65)。随访1年发现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1年存活率为83.1%(54/65)。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唯一预测住院患者存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随访1年发现,肾功能不全及完全的血管成形术均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高龄冠心病患者(年龄大于85岁)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它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并提供住院期间为期1年的后续以及有利的结果。低EF值、不完全心肌血运重建术和肾功能障碍会影响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对高龄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011年收治的10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的75岁以上的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108例高龄患者全部冠状动脉造影成功,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手术成功率为95.40%,术中发生并发症7例(6.48%)。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对高龄冠心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共计225例,其中经桡动脉组123例,经股动脉组102例。比较2组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2.3%,桡动脉组为94.3%,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5.7%,P〈0.05);2组之间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经桡动脉PCI治疗STEMI与经股动脉途径成功率相似,而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