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中医学与日本汉方医学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方”,顾名思义,是源于中国汉代的方药。中医药学在古代传到古朝鲜(当时分为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形成了古朝鲜的“汉医”,以后又称为“东医”,现在又称为“朝医”及“韩医”。稍后,中医药学通过南北航路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汉方医学”I‘]一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又称为‘冻洋医学”。由于韩国、朝鲜以及日本在气候、风土、药物资源上各有差异,使同根同派派生而形成的汉方医学亦具不同的特点与独自的发展。本文仅就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学之异同展开,以日本汉方医学简史及中医学与日本汉方医学的比较研究两个方面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归纳为五个历史分期,并介绍了二战后日本汉方复兴活动的概况及日本汉方“三派四流”的沿袭;对当今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的原因,汉方药应用及汉方诊疗现状,科研动态等进行了综述;指出在医疗体制、汉方教育、生药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汉方医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日本在华中药领域专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汉方医学源于中国,从公元5世纪开始中国医学经朝鲜传入日本,至15-16世纪确立了以中医学为基础的汉方医学(或称“东洋医学”)。自1976年开始,汉方药被日本政府列入医疗保健体系,汉方药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截止2007年,日本汉方生药制剂协会已有正式会员公司63家、赞助会员公司15家,共计78家。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日两国对阴虚证和阳虚证理解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汉方医学与我国中医学对于阴虚证和阳虚证的见解,有相似点亦有不同之处。日本汉方医学在解释《伤寒论》中所述的“阴虚证”实指里寒证中的虚证,相当于我国中医学的阳虚证,而其阳虚证则为阳证中的虚证,与我国中医学的阳虚证也不同,实指太阳中风证。然而近几十年日本汉方医学中所论的某些阴虚证和阳虚证却与我国中医学所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亚太传统医药》2007,(2):87-91
日韩汉方医学深得人心 泰国中医正走向正轨 日本:汉方医学深得人心 资料显示,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中医在日本广泛传播,逐渐形成具有独立理论的日本式中医,即所谓汉方医学。汉方医学在日本也曾发生过信任危机。最大的一次是在17世纪以后,西洋医学进入日本,中医受到排斥。不过,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汉方医学通过西洋医学的解释和验证,获得社会肯定。上世纪70年代后,汉方医学的长处进一步受到日本社会公认,而后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6.
仲景方在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著作东传日本的历史悠久。日本医家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丰富了东方医学的内容,形成了日本化的中医学,称之为“汉方医学”、“汉方”、“汉医”,以区别于中医学。仲景方自古以  相似文献   

7.
“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课题。目前日本以各种形式开设汉方医学课程的大学有59所,在80所医学院校中占相当的比重,并且还在增加,不久势必全部将汉方医学纳入医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医学与日本汉方医学诊治体系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航 《北京中医》1994,(6):55-57
中国中医学与日本汉方医学诊治体系之差异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314000)金航关键词中医学,汉方医学,诊断,治疗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医学在日本长期的传播与发展中,与日本固有的民间医学相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汉方医学。本文试从诊治...  相似文献   

9.
追本溯源,如所周知,日本“汉方医学”本源于中医。但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学术特色,即有中医“辨证论治”与汉方医学“方证相对论”的重大区别。小仓重成先生是日本当今汉方界较有影响的学者,近年来小仓先生连续发表了《潜证与显证》及《“潜证”与“补而后泻”》等几篇类似文章,对日本汉方医学界颇有震动,但小仓先生所倡之“潜证”,我国医家认为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有鉴于此,我刊于本期的“学术探讨”栏内,专门发表一组讨论“潜证”的文章,冀能对中日医学之交流有所禅益。  相似文献   

10.
吉益东洞是日本近世汉方医学著名大家,他开创了日本汉方“方证相对”的新特色,是日本古方派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其著作的显著特点是将重心放在明确把握处方的适应证上,反对思辩性、理念性东西。临床上唯务求实,研究医方,力倡“亲身实验”,推重实效,竭力反对理论上的穿凿附会。东洞的“方证相对”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八纲,而不用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及脏腑经络的理论解释。研究吉益东洞对我们研读《伤寒论》以及认识《伤寒论》原有的学术思想,将有莫大启迪。  相似文献   

11.
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药学之间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本文重点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汉方医学的概况,从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到发展,再到后来的取缔过程作了全面的描述。虽然近代日本在汉方医诊疗和汉方药研发和高科技推进产业化等多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和成就,但是日本法律对汉方医学一直未予正式认可。日本汉方医学兴衰浮沉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日本汉方医学从没落走向复兴,汉方医学教育随之发展起来。汉方医学的教育主要分三个方面:医科大学生的汉方医学概论教育;汉方专科医生的临床培训和汉方医学的继续教育。分析日本汉方医学教育,课题组得出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的不足之处包括课时不足、师资匮乏、教学内容缺乏规范、过度强调汉方西化。然而日本汉方教育中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提高中医执业医师门槛、选择思想稳固的从业人员、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以及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教育。  相似文献   

13.
大塚敬节先生是二十世纪日本传统汉方医学最著名医家之一,为日本汉方医学的复兴竭尽全力,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方诊疗三十年》是大塚敬节汉方临床前三十年的医案精华选编,包含着深邃的学术思想,并且在编写体例上也独具匠心。今年是大塚敬节诞辰一百一十周年、逝世三十周年,译出该书,并对其学术道路进行一些探讨,谨纪念之。大塚敬节家族代代为西医,自己也顺利地继承了家业,但他却放弃了日益繁盛发达的西方医学,从头学起跌落至谷底的汉方医学,并且坚持“五十年汉方一条道路”。对于这种转变和选择,大塚敬节自己将其原因归结为“生性使然”。译者认为,汉方医学所基于的文化内涵,以一种“精神性的目光”来“看”病人的方式,对疾病的观察、描述、思考、表达与治疗等迫近健康和疾病最原初的本质的独特方法,有着文化性的、本质的灵性。大琢敬节放弃西方医学投身于传统医学,以诗人之心感受和追求汉方医学之诗意,是一种文化的自觉与回归,是其“诗人”生性使然。  相似文献   

14.
自五十年代起逐渐复苏的日本汉方医学,同其鼎盛时期的江户时代的状况相比,已大不相同了。那时的汉方医学分为崇尚仲景《伤寒论》的“古方派”,提倡李、朱医学的“后世方派”和民间的“折衷派”,几派当中,自从“古方派”兴起之后则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现  相似文献   

15.
江浙医文化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浙医文化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俞雪如日本的汉方医学(现多习称"东洋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中医学,自十六世纪起蜕变成了日本式的汉方医学。江户时代是它的学术全盛时期,从明治时代开始受到当局取缔.其后,经历了百余年的压抑,直到1...  相似文献   

16.
我所见到的日本汉方医北京宣武医院(100053)龚玲关键词日本汉方医,国外中医在我初学日语的时候,日语教科书上把“中医”翻译成“汉方医”,我一直以为中医与汉方医是同义词,在自我介绍时曾说:“我是汉方医。”去年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一年,在...  相似文献   

17.
日本推进东洋医学基础研究的战略措施及其对我国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潘桂娟,金香兰,杨威(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日本的传统医学,渊源于我国的中医药学,在日本已有一千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自十九世纪中叶的明治维新之后,被称为“汉方医学”、...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汉方医学(或称东洋医学)来源于古代的中医学,就这个意义而言,可称作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流派;同时,它又是“日本化了”的中医学,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因而也视为日本的传统医学。笔者1991年曾赴日实地考察汉方医学半年,回国后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深感了解日本汉方医学的现状和动态,认清其特点和优势,对于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现代化和走向世界,具有不容忽视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最新版药典中“药局制剂”表内从第1号的安中散至第185号的六味地黄丸,共收载汉方药185种。日本“药价基准”中收载汉方药151种处方,共631个品种。汉方制剂在日本大受欢迎,40%的医师开出汉方制剂处方,35%的日本病人接受汉方药治疗。冲剂服用方便,易溶解,易吸收,生物利用度优于片剂及胶囊,产量日增,一马当先,超过了片剂。冲剂在日本称为颗粒剂或细粒剂。津村顺天堂出品浸膏颗粒剂(即是冲剂)百余种,小太郎汉方制药株式会社出品浸膏细粒剂(也是冲剂)90种,JPS株式会社出品冲剂42种,销路日增,为日本患者所喜用。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针灸医疗史,起源于562年中国的智聪和尚将“明堂图”带到日本,距今已有大约1400年以上的历史。到江户时代,针灸医学与汉方医学一起作为日本曲正统医学成为医疗的主体。明治时代由于西欧化的政策,汉方医学被全面废止,针灸医学也被认为是非医学,排斥在医疗系统之外。现在,由于慢性疾病和应激性疾病的增加,疾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