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武风 《湖北中医杂志》2003,25(11):21-21
1 中风病的辨病与分期治疗中风 ,宜辨病分期 ,分类辨证。辨中风可分为 :中风总病名→子病名→病期→证类→证名。所谓辨病是指辨中医中风之病名如大厥 ;或西医病名 ,如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病期包括急性期、恢复期与后遗症期。证类指中经络与中脏腑。证名即证型 ,如络脉空虚  相似文献   

2.
收集魏晋以前的医籍文献,归纳该时期各医家对中风病名演变、病因病机、发病部位等方面的认识。病名方面,《内经》时期以厥名之;汉代医家并未将中风作为病名,只表中风邪之意;宋代陈无择首次将中风作为独立病名。关于病因病机均持外因、内因两端。关于发病部位,多认为病位在头、病位在经络脏腑和病位在筋。  相似文献   

3.
李广钧同志《中风小议》(《北京中医》83年第四期)一文,辨析了中风病病名沿革、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面的一些问题。对中风病治疗和研究都给我们很大启发,受益非浅。但文中议论中风病因不能否认“外风”时,又提出“单纯之口眼(口呙)斜证(今称之为颜面神经麻痹),亦属中风之范畴”,似有不妥。单纯之口眼(口呙)斜证不属中风范畴。首先,中风病属内伤杂病,病因病机有其特定的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病名自张仲景第一次正式提出后,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病因病机经过了外风-内风-内外风三个时期。"内风"时期主要集中于金元明时期,文章试图从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医论入手,分析"内风"立论时期各医家对中风发病规律、证候类型的认识,以期探讨其病机变化规律,为中风病的临床证治服务。  相似文献   

5.
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虚实辨证作为八纲辨证之一,是八纲辨证最基本、最关键的方法。缺血性中风是目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首位原因,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历经多次演变,从最早的“外风”致病,到后来的“内风”理论,再到现代新提出的“毒损脑络”等学说,虽立论不同,但均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由既往研究可知,中风病虽病机错综复杂,证候动态演变迅速,但核心病机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由实渐虚。该文分析了中风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方案的历史沿革,且立足于中风辨证分型版本众多,临床应用不易的实际情况,从中风病核心病机演变规律出发,提出了以虚实为纲分期序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新思路。此团队还对新思路进行了初步验证,以1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为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以虚实为纲分期序贯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显著。该文还结合团队前期研究基础及既往其他学者的研究,探讨了中风证候与部分生物标志物的关系,以期为精准掌握病机演变规律寻求可靠客观的科学依据。综上,在临床实践中,针对缺血性中风核心病机由实渐虚的演变规律,以虚实为纲分期辨治缺血性中风,执简驭繁,可以更加精准地实现快速干预,提高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内经》为中医学的主要经典著作 ,是中医理论之渊薮 ,虽无中风病名 ,但对有关中风病的论述比较全面 ,而且一直指导临床实践。1 病 名《内经》中类似中风病的记载很多 ,但无中风的病名 ,而是随本病不同的症状和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命名。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 :“按内中风之证 ,曾见于《内经》 ,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 ,亦不名为脑充血 ,而实名为煎厥、大厥、薄厥。”张山雷在《中风 诠》中亦指出 :“煎厥、薄厥、大厥之病情 ,大致相似 ,则亦猝然昏瞀之中风也。”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认识过程进行归纳研究。方法归纳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名、病位、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结果归纳了出血性中风病在中医病名、病位、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结论中风病病名由外感演变为内伤疾病,其病位在脑与半表半里相关,病因病机由外因为主转变为内因为主,辨证重视痰瘀在整个病程中的作用,治疗以祛痰化瘀为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8.
王光耀  张倩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65-1267,1280
根据中风病因病机理论多样化的趋势,我们认为中风病急性期是风、火、痰、瘀、气、虚六种因素同时作用于机体,相互影响,于分秒之间病机瞬息万变;虚为中风之本,气机逆乱为中风之基,风、火、痰、瘀为中风之邪,六种病机相兼为病,相互消长;提出“整体性、多元性、一方合多法”围攻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医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风病的病机,中医学术界历来有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金元以后主张"内风"为主的论断。《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虽未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有许多描述性的名称,如卒然昏扑,不省人事者名之以"仆击、大厥、薄厥、煎厥",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者以"痱风、偏枯"等为名,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论述。故通过详细解读《黄帝内经》诸篇条文提出《黄帝内经》不但是中风病"内虚邪中"外风病机的理论源头,更是中风病"内虚积损"内风病机的学术肇端。  相似文献   

10.
<正> 《伤寒论》第2条日:“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 缓者,名为中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日:“中风为之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也”。上述两条病名虽都为中风,但两者截然不同,前者为证候名,后者则为病名,故虽名同而义异。现区别如下: 1 病因病机的区别:《伤寒论》所谓之中风,即太阳中风,其病机如《伤寒论》第12和97条所述:“太阳中风,阳浮阴弱…”、“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  相似文献   

11.
“中风”又名“卒中”,发病急而重,病后痊愈者很少,常遗留下严重的语言、智能、运动等功能障碍,一旦中风,轻者瘫废,重者猝死。《医门法律·中风门》说:“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因此,对中风病应重在预防。古人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理论,对中风病的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风病,发病虽急,但其形成与发生是其始甚微,其成也甚微,中间有一个较长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应该说它是可以早期发现而事先预防的。1中风先兆,必须认识要预防中风首先要认识它的先兆症状,中风的病机从标来说,可因于气、火、痰等,…  相似文献   

12.
中风又名卒中,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扑击、偏枯、痱风等。中风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相似文献   

13.
<正> 中风作为病名由来已久,但唐宋以后所指的中风,专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之证而言,以其发病急暴如风矢之中人,故名中风。即《内经》所载的,“大厥”、“击仆”,“偏枯”等病。论中风病因,唐宋以前多从外风立论,金元以后多从内风立论,分为真中风,类中风。辨证上延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以脏腑经络作为病变深浅层次的辨证纲领,这种分类方法从纵向上对中风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作了概括,但是对揭示疾病的性质,确立治  相似文献   

14.
对中风病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中风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最早提出"中风"病名,隋唐将中风、风癔、风偏枯等归为中风,元代王履首次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可归纳为风邪致病、火邪致病、痰湿致病、血瘀致病、因虚致病,证候常非单独存在,而是互相兼见。中风病治法也历经了一个探索完善过程,概括有祛风通络法、通腑泄热法、镇肝熄风法、涤痰化浊法、活血化瘀法、滋补肝肾法与扶正祛邪法等。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又称卒中,<内经>有"仆击"、"偏风"、"身偏不用"等之称.张仲景<金匮要略>则专立"中风病篇",对中风病的病机、脉证论述颇详,且根据临床证候及病情的轻重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诸病源候论>更是将"中风候"等中风有关内容列为全书篇首,详论其病因、证候、治法(针灸)及预后.其后,经过孙思邈、戴思恭、沈金鳌、刘完素、李东垣、李中梓、叶天士、王清任等许多医家对中风病进行了不断研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证候、预后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入,在治法方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谭美伦 《新中医》1989,21(8):48-50
随着世界人口老化及疾病谱的变化,中风病的临床研究已为国内外医学界的热门课题。近年来,中医对本病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了更好的提高疗效,探索与本地区体质特点结合辨证论冶规律以及改进中的剂型得以验证,现就国内有关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文献,综述如下:一、病名中风病名始见于《素问》。其后则有风懿、风痱、真中风、类中风等之称,历代文献所载本病病名繁多,不利于证候规范的深入研究,于是,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病名探源及病机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血管病现在多归属"中风"范畴。为正确认识中风病的诊治,文章回顾历代文献对中风病的病因、症状以及病机的各种论述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归纳,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摈弃了外风致病学说,认为亏损元气是其本源,风、火、痰、瘀是其外在表现,提示人们在治疗大法中不可因"中风"之名而滥用"祛风"之法。  相似文献   

18.
五脏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间相互影响,且五脏气血通过经络均上达于头部,故中风病虽病位在脑,但与五脏密切相关,临证可从五脏入手治疗中风病。从五脏论治中风,既完善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又为中风病的临床预防、康复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扩展了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19.
中医对脑血管意外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对脑血管意外的认识扬州大学医学院附院(225001)张博生,王禾【关键词】中风,脑血管意外,辨证施治一、病名中风病名始见于《素问》。其后则有风痱、真中风、类中风等名称。内经所谓“煎厥”、“薄厥”、“大厥”等,其症状类似现代之脑血管意外。张锡纯认为...  相似文献   

20.
对出血中风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尽相同的认识。中风病至清末始分缺血和出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病机比较强调肝风内动,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治当平肝潜阳,熄风清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认为与脾胃关系密切,中焦壅塞不通,气机升降失常,气血逆乱于脑是其中心病理环节,治应通腑泄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提出出血中风属中医血证,瘀血阻滞是出血中风急性期最基本的病机,活血化瘀是治疗的关键;近年来出血中风急性期内生毒邪说、虚损说、阴阳类证说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出血中风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