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裕民 《家庭医学》2007,(13):60-60
中南科技大学张功耀教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后,又在网上贴出《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从而引发了是否要取消中医的新世纪大讨论。国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言论和做法,并认为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但是,还是有人从各方面论证中医的“不科学”和“不安全”。科普作家方舟子认为“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2.
因一篇<告别中医中药>的网络签名而扩大升级到中医存废之争,至卫生部发言人直斥签名活动是"对历史的无知"之后,似乎已待画上句号.学术和舆论的纷争并没有就此消停,倒有愈演愈烈的迹象……中医是被无知误解还是有意污化.  相似文献   

3.
中医的背影     
2006年10月,网上一篇“关于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引起轩然大波,为此,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纷纷报道,关于中西医之争的闹剧搞得沸沸扬扬,取消中医的喊声不绝于耳。有着两千年传统的中医真的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吗?对此我国卫生部门公开表态:“中医药是我们的国粹,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如果有这样的签名行为,那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杀,我们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一场闹剧终于收场。  相似文献   

4.
中医存废之争背后的利益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0月,张功耀一文《告别中医中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项“取消中医”的网上签名引发了新一轮的中医“存废之争”。当我们回顾百年间关于中医存废的三次大规模争论,目睹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卫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展望中医现代化的美好未来时,我们是否也意识到争论背后存在的利益争夺?  相似文献   

5.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22个部门和单位共同举办的大规模中医药宣传活动——“中医中药中国行”已进入本年度的收尾阶段。江苏,则是2008年“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的最后一站。“中医中药中国行是在中医中药一度被责难、甚至个别学者呼吁取消中医的背景之下启动的。”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最近,有人动议“取消中医”,这其实是一种对历史的无知。然而,如不能对中医重新进行全面认识,那么中医的生存、发展也确实是个大问题。有了病到底该看西医还是该看中医?假如同时看中医、西  相似文献   

7.
声音地带     
《中国卫生产业》2006,(11):11-11
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也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中医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如果有这样的签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谈到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时表示,卫生部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  相似文献   

8.
一篇《告别中医中药》建议让中医药退出中国医疗体系的文章,引发一场中医“废存”之争。“取消中医论”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中医药的地位在中国遭遇空前挑战。传统中医药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座伟大的宝藏。而它目前面临学者置疑、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不严密、国际认同程度有待增加等问题。本刊记者就以上问题独家专访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  相似文献   

9.
正"中医中药是国宝,内服外治疗效好……奶奶腰痛又犯了,揉揉委中就有效!中华孝道是美德,文化传承要从小,中医请进校园内,学以致用我自豪!"12月21日,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的校园中医文化馆里,孩子们一边跟着成都市青羊区中医医院的张医生背诵这首《学习推拿歌》,一边互相用自己学会的手法为同学们推拿。12月21日~22日,2018年全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座谈会暨"中医  相似文献   

10.
张功耀的《告别中医中药》发表在去年的一期《医学与哲学》上,何裕民教授作为《医学与哲学》杂志的副主编,是该篇文章的主要审稿人。何裕民教授是中医,是什么原因让他力排众议在核心期刊上发了这篇颇有争议、批判中医的文章呢?“告别”的闹剧已渐行渐远,但由此引发的思考还在振荡。近日,我们带着许多疑问,专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  相似文献   

11.
前言不久前,各种报章发表了为中医平反,正名和要抢救中医的呼喊,揪动着我们的每一条神经。的确,提起中医便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百多年来,从清朝的太医院取消针灸科,到民国初年的《取消中医案》到解放初期的“中医是封建的东西,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特别是不久前网上联名要取消中医,称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真是百年论调层出不穷,反反复复,都是冲着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说事。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国粹之一,从古至今都承担着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任务,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中药在我国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影响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与中医中药打过交道。其中,"我与中医的故事"一定不少,欢迎您带着"故事"走进"健康大家谈"--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医药资源优势发展民族地区乡镇卫生事业《云南中医中药》薛朝霞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茶旭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正掀起回归自然热,传统医学愈来愈受到普遍重视,很多国家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众所周知,中医药对中华民...  相似文献   

14.
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以一篇《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抛出彻底反对中医中药的惊人观点,其博客上推出“关于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提出应该“让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到民间”,这一提议竟得到上万人的支持。在网络上也引起了激烈的口水战。一些地区的中医药学会对此特意召开了讨论会,各方中医界泰斗及卫生部门官员均对中医中药的功效及贡献予以了肯定,同时,对目前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研讨。在此背景下,我刊特发表一篇来自乡村老中医的文章,从乡村医生的角度来谈中医的现状与展望,以期唤起广大读者发展中医中药的热忱,为广大农民的健康及我国民族瑰宝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健康资讯     
"中医中药中华行"北京站成功举办7月酷暑未能阻挡人们参加"中医中药北京行"大型义诊咨询、科普宣传活动的热情。7月8日上午该活动在北京朝阳公园成功举办。来自首都32家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疗机构的177名专家和首都各界群众2万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中医中药中国行"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六十年代从医以来,即对贫血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多种血液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代医学证明骨髓造血。笔者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古代中医文献,均是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指导。如《灵枢·决气》所  相似文献   

17.
坚持中医中药为主要办好中医院,就一定要坚持以中医中药为主的特点。要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坚持以中医中药为主的自觉性。我们作过分析,老中医和中年中医用中医中药诊治疾病既有丰富经验,又有深厚感情。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坚持以中医中药为主的思想比较牢固;一些年青中医和到中医院工作的西医,中医基础比较浅薄,运用中医中药的临床经验较少,或习惯于使用西医西药,不同程度地对中医中药抱怀疑态度。要把中医中药为主落到实处,就必须做好这后一部分人的工作。我们采用了两个方法:一是正面教育,二是组织参加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数千年来,在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中医中药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为了解我国农村对中医的医疗需求,掌握现存卫生和中医资源以及中医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分析共需差距和所在的问  相似文献   

19.
卫生部《关于中医医院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指出:“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加强中医医院的建设,把中医医院办成中医中药为主,体现中医特点的医疗单位……”。一九八二年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中医机构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近年来,各地各级中医医院在医院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围绕中医医院怎样保持和发扬中医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病是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听上去似乎与中医中药离得很远,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对此早有认识。中医最早的记述见于《内经》中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文中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中“掉”即指震颤,此观点延续至今。中医将其主要分为几种类型辨证施治。以下从中药、针刺和按摩几方面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