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活血汤治疗血管性头痛对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性头痛是以血管紧张 ,血流速度增快 ,5 -羟色胺减少 ,组织胺增多等因素引起的头痛为主的一组临床症状。近年来应用TCD发现血管性头痛的病人大多有脑动脉痉挛 ,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中医认为血管性头痛 ,为内伤头痛范畴 ,病因多为气滞血瘀。笔者应用活血法治疗该病 ,并用TCD观察了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 ,发现活血汤对血管性头痛患者的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有明显影响 ,使血流速度减慢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实验选用 74例血管性头痛患者为门诊患者 ,其中女性 5 2人 ,男性 2 2人 ;年龄最大者 5 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关穴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临床机理以及内关穴与脑血流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上选择30例偏头痛发作期(上升相)患者,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TCD)异常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头痛发作时,治疗组患者在健侧内关穴电针,对照组患者在健侧血海穴电针。治疗前和治疗后30min测定患者TCD。结果和结论:经皮电刺激内关穴后颅内血流的流速有非常明显的减慢,提示了内关穴经皮电刺激能有效地缓解颅内血管的痉挛,并且显示了其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以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用TCD(经颅多普勒)检测颅底动脉血流速度可分为血流速度增高,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速度正常三种血液动力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 ,属中医头风范畴。为探讨现代医学影像检测技术与头风证辨证分型中之肝阳上亢、痰浊上扰型的相关性对 12 2例肝阳上亢、痰浊上扰型头风证病人进行了经颅多普勒检测及对照分析。结果表明 ,肝阳上亢组主要表现为头痛侧MCA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增快 ,痰浊上扰组主要表现为头痛侧MCA平均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表明TCD检测为头风证中肝阳上亢、痰浊上扰型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观察颅痛散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11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服用颅痛散,对照组53例服用天麻密环片.结果治疗组颅脑多普勒(TCD)示血流速度、头痛指数的改善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颅痛散适用于TCD示血流速度增快、血管痉挛的偏头痛患者,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6.
刘庆宪 《江苏中医》2001,22(9):23-24
目的:观察颅痛散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11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服用颅痛散,对照组53例服用天麻密环片。结果:治疗组颅脑多普勒(TCD)示血流速度,头痛指数的改善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颅痛散适用于TCD示血流速度增快,血管痉挛的偏头痛患者,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盐酸川芎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也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人群患病率差异很大(5%~40%),西方国家患病率约为10%。我们对偏头痛患者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颅底动脉血流速度,我们发现血流速度可分为血流速度增高、降低、正常三种血流动力学改变。我们从1998年初开始选择以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的偏头痛患者作为观测对象,分别口服尼莫地平片或者注射盐酸川芎嗪进行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偏头痛风证的脑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对40例偏头痛风证组与50例非风汪组进行TCD的对照研究,并对各组的TCD检查有关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偏头痛风证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快。结论偏头痛风证与非风证的发病机理可能有本质区别,MCA、PCA血流速度增快,可作为偏头痛风证的一项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步长头痛宁胶囊对不同血流改变的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头痛宁胶囊治疗本病85例,其中血流速度增快者50例,血流速度减慢者12例,两侧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者14例,血流速度无明显异常者9例。结果:血流速度增快者有效率94.00%,血流速度减慢者有效率80.00%,两侧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者有效率为92.86%,血流速度无明显异常者有效率为77.78%。4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步长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肯定,尤其对血流速度增快和双侧血流不对称的偏头痛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拟参芪蛭蝎化瘀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2例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采用参芪蛭蝎化瘀汤内服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与头痛指数的变化,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颅内各血管的血流变化,治疗前后血脂参数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与头痛指数明显减少,发作间期颅内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下降,治疗后甘油三酯、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结论:参芪蛭蝎化瘀汤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且具有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笔者于 1 997年~ 1 999年 ,采用中药治疗血管性头痛2 8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2 8例均为门诊患者 ,经头颅 CT、脑电图等检查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头痛。其中男性 7例 ,女性 2 1例 ;年龄 2 3~ 53岁 ;病程 6个月~ 2 5年。女性患者发病和月经周期有关者1 6例 ;经颅多普勒检查 ( TCD)提示有一侧血管紧张度增高 ,血流速度偏慢者 1 1例 ,二侧血管紧张度增高者 1 7例 ;发作时伴有头昏头晕者 8例 ,恶心呕吐者 3例 ,伴睡眠障碍者 1 5例。治疗方法川芎 1 0 g、细辛 5g、白芷 1 0 g、葛根 1 0 g、柴胡 1 0 g、当归1 0 g、炒白…  相似文献   

12.
<正>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导致偏头痛的直接原因是颅内外血管的舒缩异常,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能直接检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好地反映颅内血管的功能状态。2005年7月—2008年12月笔者对168例偏头痛患者  相似文献   

13.
张国雄  连新福  韩凡 《新中医》2008,40(6):64-6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血管性痴呆(VD)(痰瘀互阻型)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痰瘀互阻型VD患者进行TCD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2例VD患者的TCD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频谱波形改变,为高阻型、动脉硬化表现.结论:TCD检测是诊断VD的重要方法,对指导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发作性神经一血管功能障碍,其病因复杂[1],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直接观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功能状态,发现在偏头痛时均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和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TCD在术前评估、术后随诊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支架成形术的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例6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TCD检查,平均随访6月。结果术前TCD改变:①6例狭窄侧椎动脉起始段流速显著增快,频谱异常。②4例双侧椎动脉寰枢段及颅内段不对称,狭窄侧血流速度减慢,伴或不伴搏动指数(PI)减低。其中2例狭窄侧椎动脉寰枢段血流速度减慢,而椎动脉颅内段流速正常。③4例术前对侧椎动脉流速高于正常,2例基底动脉血流高于正常。术后TCD改变:①狭窄段血流速明显下降,狭窄远端流速增高,均接近正常流速,狭窄远端的PI明显改善。②术前存在健侧椎动脉流速增快的4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速下降,对于基底动脉流速增快病例,术后BA流速亦出现下降。结论TCD是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术前评估及介入治疗后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有效手段,能准确地评价治疗效果并可用于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刺血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刺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的血流速度变化.方法 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80例用三棱针刺血治疗,对照组80例用麦角胺咖啡因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TCD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 治疗组即时总有效率92.3%、短期总有效率97.4%,远期总有效率84.6%;对照组即时总有效率63.6%,短期总有效率77.9%,远期总有效率31.2%,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刺血治疗后经TCD检查,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P<0.05).结论 刺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刺血法能改善颅内血管的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17.
黄友荣  徐海  赵玲 《中草药》2003,(8):18-19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其疼痛剧烈难忍。偏头痛发作时脑血流量增加还是减少各家报道不一 ,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经颅多普勒分析仪 (TCD)检测颅内血管有其独到之处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其他影像技术检测不到的血液动力学资料。本观察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 82例偏头痛患者应用 TCD检测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82例偏头痛患者均经临床神经内科确诊 ,男 3 6例 ,女 46例 ,年龄 3 3~ 69岁 ,平均年龄 (3 9.2± 9.6)岁。 82例病人中 ,49例病人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痉挛 ,2 4例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痉挛 ,…  相似文献   

18.
张萍  王传升  张军 《四川中医》2006,24(12):47-49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治疗对40岁以前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状态的影响,并分析其变化与疗效关系。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TCD),对56例14~40岁偏头痛患者,在中药汤剂治疗前后,无头痛发作时分别进行脑血流状态的测定,进行对比,并观察半年~1年,统计疗效,分析脑血流状态的变化与疗效关系。结果:一侧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头痛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比非头痛侧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非头痛侧MCA、ACA的Vs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双侧偏头痛患者和一侧偏头痛患者之头痛侧在治疗后MCA、ACA的Vs均有明显下降(P<0.01)。观察半年至1年,治疗有效率为92.86%,显效率69.64%。结论:中药汤剂采取多味药相互配伍治疗,可改变青少年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异常状态,取得良好疗效。发作间隙期仍有明显脑血流速度加快造成的脑血流异常状态是该病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 尼莫地平是一种二氢毗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笔者自1996年1月用本药配合654-2药物治疗血管性头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 治疗对象:本组14例中,经脑血管造影CT扫描确诊8例,6例有血流速度异常.1.2一般资料:本组14例中.男12例,女2例.年龄21~72岁,病程2月~10年.发作频率3~4次/月10例.5次以上者2例,一侧偏头痛者10例,两侧头痛者4例,5例发作时头痛较轻,不影响日常生活工  相似文献   

20.
王强  朱广旗  胡蓉 《中国针灸》2009,29(11):861
目的:观察针刺、药物两种治疗方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效应差异及针刺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VBI患者按经颅多普勒(TCD)提示的血流速度不同分为针刺组(31例)、药物组(29例).针刺组针刺风池和"供血"穴,药物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2周后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TCD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及评价.结果:针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能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_s)、舒张末血流速度(V_d)、平均血流速度(V_m)回升,亦能使血流速度增快的V_s、V_d、V_m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改善幅度与药物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及药物治疗前后,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V_s/V_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风池及"供血"穴对VBI患者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对椎一基底动脉血管顺应性尚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