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恩龙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3):362-36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病因未完全阐明。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面神经炎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腹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经文献查询,传统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各家所用方法不同,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技术操作不规范,所以,各家疗效相差较大,尚难对各家的疗效差异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4.
笔者自 1997年 12月以来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36例 ,获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2 1例 ,女 15例 ;年龄 19~ 58岁 ,平均 35岁 ;病程 1~ 8天 ,平均 3天。本组 36例均为急性起病 ,病前有受寒或感染史 2 5例。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发病 ,其中左侧 14例 ,右侧 2 2例。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额纹消失 ,不能皱额 ,可见贝耳现象 ,鼻唇沟变浅、流涎、鼓腮不全 ,其中 5例患侧外耳道有疱疹 ,诊断为 Hunt综合征。其中 2 8例行脑 CT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征。以上病例诊断均符合高等医药院校教… 相似文献
5.
笔者运用自制痛风胶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61例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2天.主要临床表现:突然发生一侧面部肌肉瘫痪,感觉异常,额部横纹消失,眼裂扩大,闭合不全,畏光流泪,口角下垂、偏向健侧,流口水,鼻唇沟变浅.少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病史,或兼有风寒、风热表证,内热实证,气虚证等.
2 治疗方法
痛风胶囊由蜈蚣10条,乌蛇15g,土元、僵蚕、地龙、三七、全虫、川芎、甘草各10g组成.诸药研碎,过80目筛,混匀,装于0号胶囊中备用.
加减: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等风热表证,加桑叶、菊花各10g;伴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等风寒表实证,加荆芥、白芷各10g;伴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表虚证加桂枝、白芍各10g;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等里热证者,加大黄6g,黄芩10g;伴气虚证者加黄芪15g.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 ,临床常以针灸治疗。然笔者对本病早期患者中药辨证治疗 ,收到较好疗效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5 2例均符合《临床常见病诊疗标准》[1]中有关诊断标准 ,均为急性期 (7天内 )单侧发病。其中男 2 8例 ,女 2 4例 ;年龄最大 79岁 ,最小 5岁。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针刺组各 2 6例。均在发病初期禁用激素及其他扩血管药。2 治疗方法 中药组以祛风通络之牵正散为主方 ,随症加减 ,药用白附子、白僵蚕、半夏、石菖蒲、丝瓜络各 10 g,苡仁、茯苓各2 0 g。风寒外袭型加蒲公英 30 g,风热外袭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型论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组36例患者辨证分型为风中络脉、湿热毒淫和风痰瘀滞三型,分别给以具有祛风散邪,疏通经络作用的自拟牵正1号汤,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络作用的自拟牵正2号汤和具有祛除风痰,化瘀通络作用的自拟牵正3号汤.观察疗效.结果痊愈率为91.67%,总有效率为97.22%.结论表明分型论治本病有显著疗效.三组证型比较风中络脉型及风痰瘀滞型不但疗效明显优于湿热毒淫型,而且疗程短,预后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探讨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整理、分析我科面瘫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经验。结果:心理疏导、起居饮食及脸部护理在面瘫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结论:心理疗法、适宜的脸部护理,以及饮食起居等措施是面瘫恢复不可缺少的手段,与药物针灸治疗同等重要,临床应重视护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由于茎乳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导致的急性发病的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1] .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病侧额纹减少或消失、眼裂变大、闭眼不全或不能,试闭眼时病侧表现为Bell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吹口哨不能以及面神经不同损害部位的相应表现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我院2008年1月-2009年9月共收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71例,经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心脑科于2001-2004年3月应用自制祛风颗粒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78例,并设对照组进行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oathic facial palsy)相当于中医学的口僻,是指原因不明,由于茎乳突孔内神经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Bellpslsy)。’年发病率为26~34/10万,患病率为258/10万。有关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报道较多。我们于1996~2003年运用拟定的中药处方,随机收治能够坚持单纯服用中药的病人12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针刺治疗探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郑方道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5):10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而发病。针灸疗法具有调和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之效。应以浅刺、轻刺激为宜。若采用深刺、重刺激,则会引邪入里,导致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又称贝尔 (Bell) 麻痹 ,是指原因不明 ,急性起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病不仅影响病人面部肌肉功能 ,而且影响美观 ,故病人对本病的完全治愈显得尤为迫切。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笔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8例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8例病人均为本科门诊病人 ,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继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根据就诊日期单双号随机分治疗组 38例中 ,男 2 5例 ,女13例 ;年龄 6~ 56岁 ,平均 38岁 ;病程 1~ 4天 ,平均 2天。对照组 30例中 ,男 18例 ,女 12…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首次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对照组24例,为非糖皮质激素应用组。两组均同时给予抗病毒药物、肌氨肽苷注射液、神灯照射及针灸治疗。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评分试验组为18.412±3.533,对照组为10.333±4.234。试验组面肌功能评分及面肌功能改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应用激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Bell)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常见病。1987年全国六城市调查本病患病率为425.7/10万。近年来,笔者运用分期辨证的针刺方法治疗32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五一般资料32例患者中,四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5-85岁,平均年龄五岁。病初伴耳后或下颌角疼痛者11例。病程最短者3小时,最长者8个月。分期辨证:病程在半个月以内者为急性期,根据病情辨证分两型:风热型,表现为一侧周围性面瘫,口干喜饮,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风寒型,表现为一侧周围性面瘫,口不渴,… 相似文献
18.
19.
曹学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4):1330-1331
<正>面神经麻痹(周围性)又称Bull氏麻痹,简称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20~40岁多见,男多于女,且通常为单侧发病。该病发病突然,症状痛苦且影响美观,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使患侧面肌萎缩或痉挛,造成终生口角歪斜,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压力。我科1996年以来采用面神经干封闭结合空位激光治疗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临床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护理的认识。方法:对我科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例的中医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经过10~26天(平均住院19.6天)住院治疗,治愈41例(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恢复,不留痕迹),好转9例(双侧额、鼻唇沟基本对称,闭眼不实、鼓腮口角不漏气,进食齿颊间无食物留置,笑时口角不对称),无一例无效。结论:提高临床对该病的护理认识,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