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源性搏动性耳鸣(Pulsatile tinnitus,PT)的病理生理与头颈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乙状窦病变、岩骨段颈内动脉病变、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等不同血管解剖改变所致的PT其耳鸣特点不同,并且伴随症状亦不同。这使我们在诊治疾病时有迹可循,并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的血管。找到结构异常血管后,通过手术纠正血管解剖异常,可使PT缓解,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2.
搏动性耳鸣的病因有动脉性、静脉性和非血管性因素,鉴于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引起的搏动性耳鸣,以往文献未见记述,该文作者报告2例1型阿一希(Arnold-Chiari)二氏畸形和1例中脑小管狭窄所致的搏动性耳鸣,以上二种先天性畸形通过矢状位MRI检查作出确诊,并证实耳鸣均继发于颅内压增高,其中1例阿一希二氏畸形患者经颅后窝减压后耳鸣消退。搏动性耳鸣的动脉性病因包括颅内颅外动静脉畸形、颅内动静脉疫和动脉瘤、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对测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颈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颅外颈动脉廓清、岩内段颈内动脉廓清、头臂…  相似文献   

3.
搏动性耳鸣(pulsatile tinnitus ,PT )约占耳鸣患者的4%[1 ,2 ].临床中,偶见腭肌阵挛、鼓膜张肌阵挛等导致的搏动性耳鸣,乙状窦骨壁缺失或憩室导致的博动性耳鸣有较多文献报道,而他人也能听见的(他觉性)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罕见[3~5 ].本文报告两例他觉性乙状窦骨壁缺失/憩室导致的搏动性耳鸣.  相似文献   

4.
血管源性搏动耳鸣的介入诊断和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探讨血管源性搏动耳鸣的影像学诊断、发病特点和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本组分析了82例动脉和静脉源性搏动耳鸣的DSA不同特征和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对3例颅内动静脉瘘,16例自发性颅底脑膜动静脉瘘,5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3例颈动脉狭窄,1例颅内动脉狭窄,2例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2例静脉窦憩室,46例优势引流侧的静脉窦狭窄,2例枕窦狭窄分别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入路,选用螺旋圈、NBCA胶、Balt球囊、自膨式支架和颅内微支架性行栓塞与支架成形处理。结果 82例介入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与介入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搏动性耳鸣在2天内均消失。平均门诊随访536月,4例动脉源性耳鸣于介入术后3月复发搏动性耳鸣,经二次栓塞和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病例在支架成形和支架辅助螺旋圈栓塞后均未出现复发征像。结论应用经血管内的诊治方式可能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顽固的搏动性耳鸣提供新的选择途径,有助于为鉴别和研究其他类型的耳鸣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者们报告了3例耳前区外伤后血管损伤的患者,均出现搏动性耳鸣,示有外伤性动静脉瘘。它可于单纯挫伤后或外伤后较长一段时间出现,经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动静脉瘘依组织损伤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颞骨动脉的假性动脉瘤,又称搏动性血肿;另一类为真性动脉瘤。前者限定在血管外膜,后者之壁与一般动脉壁相似,但很少见。颞部动脉或动静脉的动脉瘤的发生原因,50年来大量文献证明是因外伤或因运动、头发移植和颞颌关节成形术引起。颞-颧区或耳前区的挫伤或血管损伤破裂,均可引起动脉瘤。肿块多表现在耳屏前区、颞顶骨区或腮腺区,位于眶缘外的肿块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6.
可引起搏动性耳鸣的疾病包括颈静脉球体瘤、颈动脉畸形、颈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遗留的镫骨动脉和颈静脉球畸形等。颈静脉球畸形引起的搏动性耳鸣为一罕见症状。几乎都在右侧。如左侧有搏动性耳鸣,应高度怀疑其他血管病变。作者认为液体流速变化造成血液紊流引起搏动性杂音,颈静脉球畸形产生的耳鸣是因为较硬的乙状窦和不规则地扩大的颈静脉球之间形成静脉紊流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耳鸣是指在缺乏外界声源刺激下,患者感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耳鸣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国外文献报道在人群中发病率约10%,男性多于女性,并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儿童偶发[1].按照耳鸣声音的特点,耳鸣可分为搏动性耳鸣( pulsatile tinnitus)和非搏动性耳鸣.其中,搏动性耳鸣是由头颈部器官、心血管或其他结构所产生异常声音,通过骨结构、血管或血流传送到内耳,而使患者感受到[2],其节律大多与心跳一致.搏动性耳鸣约占耳鸣患者的4%[3].搏动性耳鸣对患者的影响不一,轻者安静时方觉耳鸣,重者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其病因复杂,但是通过仔细检查,很多搏动性耳鸣的病因能明确,并能通过手术或者介入治疗减轻或者治愈.在本文中,我们对搏动性耳鸣的分类、常见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报道3例,复习11例搏动性耳鸣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本文3例为老年患者,经颈动脉造影证实,表现为枕动脉扩张、侧窦静脉扩张、由枕动脉供应的大动静脉畸形、侧窦静脉充盈与枕动脉呈动静脉交通等。3例经手术结扎枕动脉后耳鸣消失。血管畸形致搏动性耳鸣,病变常累及枕动脉,形成之动静脉瘘多为先天性,可在50~70岁出现症状。检查时于患侧乳突部可闻杂音,  相似文献   

9.
搏动性耳鸣     
耳鸣症状常见,但与心搏节律同步少见。搏动性耳鸣可能为患者仅有的主诉,也可能伴有其他临床表现。其:耳鸣的音调、响度及持续时间各异。病因很多,一般分为动脉性与非动脉性两大类。动脉性原因:①动静脉分流:枕或耳后动脉与横窦之间的动静脉交通。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畸形的动静脉交通。较少见的有脑膜中动脉后支与岩上窦交通,颌内动脉与静脉的交通,颈内动脉与海绵窦瘘交通。动静脉瘘的原因有外伤、炎症或先天性因素,这类耳鸣常伴有杂  相似文献   

10.
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性耳鸣是一个重要信号。作者观察了42例以此种耳鸣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该种耳鸣最常见于血管球性肿瘤(化学感受体肿瘤)。在迷路两窗生长血管性肿瘤组织伴前毛细管的动静脉吻合,为该种耳鸣的原因。但此种耳鸣亦见于其他疾病。42例中有2例颈静脉球高位;若见肿瘤搏动,也可以是移位之颈内动脉或其假性动脉瘤。故于此类病例行鼓膜穿刺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鼓室胆固醇性肉芽肿2例,有新鲜肉芽和血管;在迷路窗附近形成并传出耳鸣,术后耳鸣消失。鼻咽癌2例(放疗后1例),均有渗出性中耳炎,耳鸣可能因肿瘤处血管扩张或放疗后疤痕性改变压迫血管所致:耳鸣加剧是因鼓室渗液积聚所致之自听增强。耳硬化症伴耳鸣者3例,但经详查考虑1例与脑血管动静脉瘘、另  相似文献   

11.
<正>耳鸣(tinnitus)是指无任何外界声源刺激时,耳内或头部产生声音的主观感觉。耳鸣声表现多种多样,如嗡嗡声、嘶嘶声、电流声、蝉鸣声、电铃声等。可为单侧耳鸣、双侧耳鸣或颅鸣。耳鸣可持续性、间歇性或搏动性。声音强度从阈上轻微强度到高强度。按照是否有听力损失,可分为听力正常的耳鸣和伴有听力损失的耳鸣。按照是否有声源,可分为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客观性耳鸣是内部生物源性的真实声音,通过人体自身组织传导到耳内。来源包括血管搏动、脉搏声、中耳肌肉痉挛、咽鼓管  相似文献   

12.
乳突导静脉(mastoid emissary vein,MEV;又称为乳突导血管mastoid emissary)异常是引起搏动性耳鸣(pulsatile tinnitus,PT)的一个因素[1-4].国内外关于此病报道较少[3-4].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我们将收治的一例MEV异常引起PT的患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池及内耳道内冗长血管袢压迫前庭蜗神经是否是引起搏动性耳鸣的病因之一。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单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MRI资料,统计耳鸣侧与非耳鸣侧冗长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桥小脑角池段前庭蜗神经及冗长迷路动脉压迫内耳道段蜗神经的发生频度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83例患者中,43例耳鸣侧及41例非耳鸣侧发生冗长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桥小脑角池段前庭蜗神经,4例耳鸣侧和2例非耳鸣侧发生冗长迷路动脉压迫内耳道段蜗神经。统计分析显示耳鸣侧与非耳鸣侧冗长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桥小脑角池段前庭蜗神经、冗长迷路动脉压迫内耳道段蜗神经的发生频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冗长小脑前下动脉压迫前庭蜗神经及冗长迷路动脉压迫蜗神经并不是引起搏动性耳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血管源性耳鸣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源性耳鸣(vascular tinnitus,VT)客观检测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血管源性耳鸣与心电图同步监测技术(VT-ECG),对VT组46例,对照组60例(主观性耳鸣30例,正常人30名)进行了检测及分析。部分VT患者予以中药治疗,并对46例VT相关病因进行分类。结果VT-ECG同步监测技术与听诊器听诊和声阻抗声顺异常的检查阳性率分别为95.4%,25.6%和4.7%;VT病因主要为三类(动、静脉性、心输出量增加性、不明原因);部分患者服用中药治疗有效率为63.7%。结论血管源性耳鸣与心电图同步监测可对VT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帮助;中药治疗对VT有效。  相似文献   

15.
耳鸣是指在周围环境中没有声源存在的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症状,常伴有心烦、焦虑、失眠、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耳鸣按照声音的特点,可分为搏动性耳鸣(pulsatiletinnitus,PT)和非搏动性耳鸣。搏动性耳鸣是一种有节律的耳鸣,是由患者头颈部的血管或肌肉产生,并通过骨骼、血管和血流传导至耳蜗而被感知的。  相似文献   

16.
耳鸣是耳科和神经内科就诊的常见症状之一,全球10%~30%的人曾有耳鸣经历[1]。耳鸣分类多样,根据引起耳鸣的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耳鸣和周围性耳鸣;根据耳鸣性质分为搏动性耳鸣和非搏动性耳鸣;根据耳鸣能否被别人感知可分为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产生耳鸣的原因和耳鸣的中枢机制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随着CT和MRI技术发展,为探讨耳鸣病因及产生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应重视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耳鸣同侧的岩下窦和枕窦狭窄结构对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影响。方法在MRV提示有横窦和乙状窦发育不良和枕窦代偿性回流、岩下窦纤细和同侧较大的颈静脉球结构的同时,选择难以忍受的搏动性耳鸣并出现焦虑状态的7例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的引导下,经测试枕窦和岩下窦球囊闭塞试验阳性后,3例枕窦狭窄接受球囊扩张并支架成形;4例岩下窦狭窄或纤细者接受单纯球囊扩张处理。结果 3例枕窦狭窄的耳鸣在支架成形术后即刻消失,随访3-8年无复发;2例岩下窦狭窄在球囊扩张后耳鸣完全消失、1例耳鸣降低50%,随访4-7月无复发或加重;1例治疗无效。结论枕窦和岩下窦狭窄或纤细并同侧颈静脉球扩大的结构可能是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成因;介入血管内球囊扩张或并支架成形是消除和缓解此类搏动性耳鸣的有益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他觉性耳鸣是可被检查记录到的病人耳内的一种噪声,其产生的原因有:血管的杂音、肌■部和口颌部发生的响声。搏动性的他觉性耳鸣可有动脉性和静脉性之分。动脉搏描记法常可用以查出动脉性耳鸣的原因,但对静脉性的则无效。静脉性耳鸣的特点是多见于妇女及右耳,头部转向患侧时耳鸣常可减轻,转向对侧则加重,压迫颈部可因颈内静脉阻塞而使耳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静脉源性耳鸣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诊断为颈静脉源性耳鸣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对接受颈内静脉结扎术后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并对相关文献作一综述。结果:术后1周内,7例诉耳鸣明显减轻或消失,5例无明显改善。远期随访到5例近期明显减轻的患者,其中3例耳鸣无改善,2例耳鸣明显减轻(2/7);远期随访到2例近期耳鸣无明显改善者,其中1例耳鸣无改善,另1例加重,发展为啸鸣音。远期随访时间为术后1~5年。随访到的7例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颈静脉源性脉动性耳鸣为一排除性诊断,并无金标准,单纯依据脉动性耳鸣病史,按压颈内静脉耳鸣明显减轻或消失,以及耳部CT和颅脑MRI排除相关占位性病变并不足以诊断,联合CT动脉及静脉检查有助于排除硬脑膜动静脉瘘、乙状窦憩室等病变。通过颈内静脉结扎术治疗颈静脉源性耳鸣仍存争议。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们在5年内对15例搏动性耳鸣患者进行了选择性的血管造影检查,12例获得阳性结果。其中颈静脉球体瘤3例,动静脉畸形8例,颈外动脉狭窄1例,另3例检查结果阴性。血管造影是经股动脉或经颈动脉插入内径为1.1~1.4 mm的导管、10例用60%Isopaque Cerebral(Nyegaard),5例用Amipaque(Nyegaard)。栓塞物用可吸收性明胶海绵,将海绵剪成1×1×8mm小条,放在装有盐水的针头内,注入前后,立即注射对比剂,使在萤光屏下观察导管头的位置及效果。使用海绵小条的数目,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