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双动脉期诊断小肝癌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3例(25个病灶)小肝癌患者,经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门静脉期三期增强扫描.采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技术启动动脉早期扫描,触发监测点设为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触发阈值140 HU,触发后延迟5 s开始动脉早期扫描,延迟20 s开始动脉晚期扫描,动脉早期与动脉晚期扫描分别屏气进行;门静脉期扫描用固定的延迟70 s;每次全肝扫描的时间为4~5 s.测量各期病灶与肝脏(同层面肝实质)的密度差值(取CT值差值的绝对值);分析与统计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对病灶的检出率. 结果动脉早期及动脉晚期病灶与肝脏密度差值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早期检出率(11个,44.0%)低于动脉晚期(19个,76.0%);双动脉期加门静脉期检出率(25个,100%)高于动脉晚期加门静脉期(21个,84.0%)及动脉早期加门静脉期(15个,60.0%).结论 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多期扫描提高对多血供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肝脓肿螺旋CT的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肝脓肿螺旋CT的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资料完整并经手术或治疗后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的螺旋CT表现,包括临床、平扫、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临床特点:发热或1个月内发热病史,血常规-白细胞增高;病灶单发24例,2个病灶以上15例,病灶总数57个。平扫表现:肝内低密度灶,边缘模糊或清晰,病灶内密度不均,可见环形带及分房样改变;可伴气体、结石以及胸腔少量积液。增强表现:a)动脉期表现:低密度病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伴肝段一过性强化12例。b)门静脉期表现:(a)病灶呈不规则强化4例;(b)环征(单、二、三环)30例;(c)多房状征或花瓣征5例。c)延迟期表现:病灶缩小或不变,水肿带消失或模糊,脓肿壁或分隔呈“持续强化征”。结论 临床发热及白细胞增高和螺旋CT扫描病灶表现为病灶积气、动脉期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呈“环征”强化、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征”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脏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表现,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经临床证实25例,均作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部分平衡期和延迟期扫描,并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果:原发性肝癌动脉期明显强化而肝脏无强化,形成鲜明的对比,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或恢复到平扫时表现。肝血管瘤CT特征为动脉期呈边缘性环状、结节样强化,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向中心强化并充满病灶呈高密度,平衡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肝转移瘤表现多样化,周边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或不强化。结论: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已作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并作为常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单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强化形式、特征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53例由病理证实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包括27例原发性肝癌,10例肝转移瘤,3例肝胆管细胞癌,5例肝脓肿,以及8例肝血管瘤,均经单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肝脏病变的强化形式与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单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不仅显示了不同肝脏病变的强化形式与特征,而且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意义。例如,原发性肝癌于动脉期大部分为不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于门静脉期与延迟期呈低密度。肝转移瘤于动脉期边缘呈环形强化或不强化,于门静脉期与延迟期大部分表现“牛眼征”。肝脓肿于动脉期病灶边缘呈宽带状强化,于门静脉期与延迟期表现为典型“双环征”。结论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对鉴别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起重要作用,且可作为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5.
螺旋CT的问世,使病人肝脏三相扫描(即肝动脉强化期、门静脉强化期和延迟期)能够实现.本文阐述了肝肿瘤(富血供肿瘤和乏血供肿瘤)螺旋CT三期相检测的理论根据.讨论了对比剂类型、注射量与注射率、从静脉注射对比剂开始到CT扫描开始之间的延迟时期等因素,以及层厚(准直器宽)、螺距等技术条件的选择.分析了三期相螺旋CT各期相对肝脏小结节性病灶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价值,以及肝螺旋CT扫描的伪影和潜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在肝脓肿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之平  林海勇 《放射学实践》2003,18(10):726-728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28例肝脓肿的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其中5例经薄层重建后在工作站行表面遮盖重建(SSD),并经切割处理,显示其冠、矢状位图像。结果:28例中,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边缘不清楚的低密度灶17例,多房或簇状9例,不规则形1例,脓腔内积气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28例均表现为病灶边缘极轻或轻度环状强化,其中有15例(53.5%)出现灶周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门脉期显示簇状征9例,边缘强化10例,环靶征8例;另1例平扫为不规则形,增强扫描动脉期灶周出现明显楔形一过性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呈不规则强化,为较特殊表现。5例三维图像直观地显示了脓肿的立体形态和位置。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对肝脓肿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动脉期的灶周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是肝脓肿又一重要CT表现,对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三期薄层扫描发现微小肝癌病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Triple-phase helical CT,THCT)在发现微小肝癌病灶的作用,提高检出率,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除而导致的术后复发。方法:选择原诊断为单发性肝癌并可手术者200例,前瞻性薄层THCT,即平扫、动脉期(24-25s)、门静脉期(45-50s)和延迟期(2-3min),对比剂为非离子型(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发现54例患者(27%,54/200)在主病灶周围或肝内有多发的微小病灶(<10mm)。CT图像在PACS的网络工作站上,采用Rad-works^TM5.1版本软件,由3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各自的工作站上观察分析。在CT检查后数天,行TACE(transcath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结果:在54例病例中,共发现微小病灶270枚,平均5枚。CT特点是平扫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等密度或高密度;门静脉期表现为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敏感性分别为:动脉期91.85%,门静脉期85.56%和延迟期88.89%,综合三期扫描敏感性为93.33%。DSA上发现微小病灶的敏感性为80.74%。结论:薄层THCT扫描对发现肝内微小病灶是必须的,显示微小病灶以动脉期和延迟期为佳,综合三期扫描的影像可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漏诊和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8.
小肝癌的螺旋CT不典型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的不典型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呈不典型表现的小肝癌30例共32个病灶的CT征象和病理学改变。结果30例共发现32个病灶为不典型表现,其中14个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中均呈低密度;10个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8个病灶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或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结论SHCC在螺旋CT三期扫描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病灶的血供情况、病理学基础等是产生不典型表现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9.
周围型肝内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 例IHPCC 病人,均行 CT 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所有病例CT平扫病灶均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病灶内或病灶周围可见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强化8例,轻度强化17例;延迟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表现.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是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门部管壁浸润型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肝门部管壁浸润型胆管癌的MD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综合诊断证实,12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3例行延迟扫描.结果:12例CT平扫均显示胆系梗阻征象,梗阻平面位于肝门区,强化扫描12例均显示肝门部胆管走行区结节灶或环状肿物,病变于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达峰值,平衡期其密度略低于门静脉期,3例延迟扫描病例未见延迟强化.结论:肝门部管壁浸润型胆管癌的MDCT表现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李高忠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42-1044
目的:探讨肝包膜下脓肿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5例经临床及穿刺证实的肝包膜下脓肿的CT资料,均经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共5个,4个位于肝右叶,1个位于肝左叶,2例有阑尾周围脓肿,1例合并同侧少量胸腔积液。平扫表现为肝包膜下新月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模糊,2个病灶内有点状气体影;增强后动脉期脓肿无强化,肝包膜增厚呈线状强化,灶周肝实质呈一过性肝段性强化,门静脉期脓肿呈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楚,一过性肝段性强化消失。结论:肝包膜下脓肿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9例FNH患者10个病灶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9例中8例为单发病灶,1例多发。平扫9个呈低或稍低密度,1个等密度。平扫3个病灶见中央瘢痕;多期增强扫描7个病灶见中央瘢痕,动脉期及门脉期瘢痕均未见强化,延迟期5个见中央瘢痕强化。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8个FNH病灶明显均匀强化,2个中等均匀强化;门脉期病灶密度下降,但均略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密度等于或略低于肝实质。动脉期4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增粗的供血动脉,其中1个为肝动脉分支直接进入病灶中心,1个的供血动脉自病灶中心沿纤维间隔向周边呈放射状分布,另2个周边见供血动脉。结论:MSCT多期扫描可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学特征,对FNH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肝腺瘤的综合影像诊断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描述肝腺瘤的超声(US),CT和MRI表现与病理基础,探讨综合影像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病理症实的6例肝腺瘤的US,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所见对照。结果:6例肝腺瘤均为单发肿块,1例术前综合影像诊断为肝腺瘤,4例误诊为肝癌,例误诊为肝局灶结节性增生。US:6例呈稍低或低回声,4例有低回声晕,彩色多普勒显示6例肿块内有较丰富的门脉样血流和低速动脉样血流,CT:6例为稍低或低密度,4例有假包膜,4例动脉期,门脉期均轻度强化,1例动脉期中度强化,门脉期轻度强化,MRI:T1WI和T2WI上,6例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用脂肪抑制后T1WI上的高信号无变化;2例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基匀轻度强化。6例均有假包膜,且在门脉期或延迟期现轻度强化。结论:肝腺瘤的综合影像表现缺乏特性性。对有假包膜和混杂高信号(用脂肪抑制后T1WI上的高信号无变化)的多血供肿块应考虑到肝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Benign hepatic vascular neoplasms and vascular pseudolesions are commonly encountered in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ing. Most of these benign lesions demonstrate not only arterial-phase hyperintensity, but also persistent enhancement on venous and delayed imaging, unlike most malignant hepatic masses. These features, along with other MR finding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ay allow for more confident diagnosis and distinction from hepatic malignancy. The objective of our study was to illustrate the MR imaging findings of hepatic lesions that demonstrate both early arterial and sustained enhancement on hepatic venous and delayed phase.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的 MSCT 征象,并结合病理分析,以提高对 PSP 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2006—201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PSP 38例,所有病例均行 MSCT 平扫加增强扫描,结合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征象。结果38例均为单发类圆形结节、团块影;19例<3 cm,9例>5 cm,10例3~5 cm 之间;6例可见囊变,13例可见钙化;8例平扫密度表现为地图样分布;19例均匀强化;19例不均匀地图样强化,其中3例为边缘明显强化;35例并呈渐进性强化;10例动脉期可见细条样血管影;贴边血管征26例;出现晕征8例,空气新月征3例,2种征象同时出现1例;出现肺动脉为主征10例;出现尾征9例。结论PSP 具有良性肿瘤的一般特点,钙化、密度分布、增强形式、伴随征象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理分析其 MSCT 征象,可提高影像诊断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改变。方法:选择肝脏动态增强CT扫描肝细胞癌合并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象病例21例,以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区域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手术切除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方法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象表现为肿块以外肝实质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呈等密度,楔形或三角形13例,不规则形9例,叶段形6例。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象与癌细胞向周围扩散和肝内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明确肝细胞癌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的形成机制及病理基础,有助于肿瘤的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估CT、MRI对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FNH(6例经病理证实,3例经磁共振特异性对比剂Resovist证实)的CT、MRI表现和术前或穿刺前诊断.结果:8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3个病灶.10个病灶呈稍低密度,其中7个T1WI为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3个病灶T1WI和T2WI为稍高信号;1个病灶为等密度和等信号;CT动脉期明显增强、门静脉期轻度增强或无增强;MRI的增强方式与CT相似,但10个病灶存在明显的延迟增强.7个病灶检出瘢痕,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无增强、延迟期轻至中度增强.8例单发病灶均正确诊断为FNH.结论:CT和MRI能显示FNH的特征性改变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特征,以提高本病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23例全部行CT 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23例FN H均为单发肿块,位于肝脏包膜下16例,突出肝脏表面呈外生性生长7例。大小11mm ×13mm~45mm ×50mm ;圆形或卵圆形21例,不规则形2例。23例 FN H平扫均呈低密度影,15例密度均匀;8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23例FNH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CT值接近同层面腹主动脉CT值,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相对高和等密度22例,呈“快进慢出”的强化特点。14例肿块中央见裂隙状疤痕,疤痕呈缓慢渐进性强化。9例FN H肝门侧见增粗迂曲血管影,2例肿块中央见增粗迂曲血管影。结论 FNH的CT表现较具特征性,CT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总管癌的MSCT动态增强特点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学证实且MSCT资料完整的胆总管癌62例,并对M SC T各期中肝外胆管癌的显示率、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 T增强扫描,56例肿瘤动脉期或门脉期明显强化;11例肿瘤延迟期呈延迟性强化。动脉期,37例肿瘤即可被检出,59例肿瘤门脉期清晰显示,61例肿瘤延迟期清晰显示。结论 M SC T增强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特点,是诊断胆总管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