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特点 ,为有效制定SARS防制策略和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广州市SARS疫情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广州市共报告SARS病例 12 74例 ,经初步订正后为 10 6 2例 ,死亡 4 3例 ,病死率 4 0 5 % ;有明显接触史或传染性的病例与无明显接触史或传染性的病例比较 ,IgG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可溯源病例比例和IgG阳性率随疫情变化逐月下降 ,但在 3月中旬以前均在 5 0 %以上 ;病人接触者和动物接触者的IgG抗体阳性率 (分别为 10 36 %和 37 5 0 % )明显高于疑似病例和健康对照人群 (分别为 1 95 %和 0 92 % )。结论 广州SARS病例病死率低于全球病死率 ;可能存在临床上症状轻微的不典型病例 ,部分密切接触者可能有隐性感染。可溯源病例的比例和血清抗体阳性率的变动 ,可用于SARS疫情流行态势监测和预测。血清学结果提示 ,引起人类发病的SARS冠状病毒与动物间的冠状病毒在生物学特性上可能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杭州市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人群感染状况及其流行特征.方法对2003年杭州市SARS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接触者及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SARS抗体测定.结果调查117名,其中密切接触者11名,一般接触者33名,普通人群73名;发病前接触27名,发病后接触7名,两者都接触8名,未接触75名.密切接触者以15~34岁为主,占81.82%.11例密切接触者中,与SARS病例在发病前10天接触有7人,发病后接触有2人,两者都接触2人;接触距离在1米以内的4人,其中亲属3人;3人亲属中有2人在发病后接触,接触方式主要为同进餐与同处室.其余接触者大多为邻居和同事,与SARS病人在发病后接触最多的方式是与病人谈话或/和同封闭通道.117名调查者的双份血清SARS抗体测定IgG均阴性.3例SARSA病人发病后第2周开始SARS IgG阳性,发病后3个月仍阳性.结论杭州市人群中未受到SARS病毒的感染,采取综合性防制是控制SARS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湖南省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情况及其效果。方法 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湖南省2003年报告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和医学观察病例的发病、诊治、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等情况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用SPSS11.0录入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湖南省13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发病到被发现的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d;医学观察病例的中位数为1d;76.92%的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被发现后1h得到报告。64.92%的医学观察病例能在2h内报告;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100%得到及时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病例的病例隔离治疗率为79.57%;所有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均在接到报告后1h内开展,81.95%的医学观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在接到报告后2h内进行;所有疫点或可疑疫点均得到了消毒,消毒率100%;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调查率、医学观察率均为100%,医学观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被调查率和医学观察率分别为92.51%和78.00%。结论 湖南省2003年落实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严格疫情调查处理等措施,其防治工作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人群SARS血清IgG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非典型肺炎人群血清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CoV)IgG抗体的基本特征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集恢复期SARS、非SARS肺炎患者及SARS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野生动物、蔬菜销售者、社区对照人群的血清标本,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SARS-CoV IgG抗体,并对SAR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上述人群中,临床诊断为SARS患者SARS-CoV IgG抗体检出率最高,为53.7%,野生动物销售人员次之,为16.7%,社区普通人群为0.9%。在临床诊断的SARS患者中,可溯源病例抗体阳性率为90.4%,高于不可溯源病例的抗体阳性率为19.6%;且可溯源病例中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抗体阳性率低于中青年组,而不可溯源病例中不同年龄组患者抗体阳性率无差异;不同性别SARS患者的IgG抗体检出率也无差异;SARS抗体检出率呈逐月降低的趋势。结论 SARS临床诊断病例的血清SARS-CoV IgG抗体检出率只有53.7%,剔除患者年龄、使用激素、试剂盒等因素外,主要原因在于存在临床误诊的可能;实验室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可明显提高SARS患者诊断的准确性;SARS-CoV存在隐性感染的可能,其在病毒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4年福州市登革热疫情监测结果,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各监测点正常人群血清、发热病人血清及疫点的密切接触者血清检测登革热抗体,调查媒介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结果正常人群血清登革热IgG抗体阴性;发热病人IgG、IgM阳性94例;密切接触者血清IgG抗体阳性率为5.99%,其中台江为7.R7%,连江为10.7l%,闽侯为2.460%。各监测点年平均布雷图指数除马尾外均超过5,且疫点连江、闽侯9、10两月最高,大大超过了20。结论2004年出现登革热疫情,仅部分人群有免疫力,布雷图指数又较高,必须做好监测和防制工作,严防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福州市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88例SARS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SARS密切接触者中是否有隐性感染者及评估防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方法 对广元市 88名SARS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 ,用“SARS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问卷”调查密切接触者的人口学特征、接触情况、防护情况及身体状况 ,用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SARS冠状病毒总抗体水平。结果  4名医务工作者检出SARS病毒总抗体阳性 ,阳性率 4 5 % ;密切接触者的个人综合防护率为 14 8% ;医务防疫人员在国家将SARS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前后 ,个人综合防护率有显著提高 (R控制前 =9 5 % ;R控制后 =2 9 1% ,P <0 0 5 )。结论 SABS密切接触者中存在隐性感染者 ;及早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可有效控制SARS的流行 ;加强高危人群个人防护和控制医院内感染是防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杭州市医务人员接触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感染状况,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方法对2003年杭州市密切接触SARS病例的48名医务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SARS抗体测定.结果调查的48名医务人员中,发病前接触1名,发病后接触48名;经常接触的有35名(72.9%),偶尔接触13名(27.1%).在隔离病房接触的有48名,门诊接触2名;以诊治病人接触为主(占80%),其次是给病人打针和护理病人等;有70.8%的人接触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有52.1%的人接触病人的排泄物;与SARS病人在1米以内接触的有47名(占97.9%),在1~2米接触的1名(占2.1%).48名医务人员接触SARS病人时,防护措施严密,双份血清测定SARS抗体IgG均阴性.结论杭州市密切接触SARS病例的医务人员未发现感染,采取严密防护是预防SARS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SARS病例的传染性和传播特征 ,为控制SARS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调查表 ,用查阅病历、面对面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方式进行个案调查和线索追踪。按照接触方式分析传染源、接触关系和暴露后的危险性。结果 共追查到与本案例相关的密切接触者 115人 ,发病 2例 ,死亡 1例 ,总罹患率为 1.74 %。第二代病例死亡时间在密切接触者集中接触时间。无防护的密切接触者有被感染发病的危险性。SARS疫情经及时采取综合性措施得到控制。结论 本次SARS的感染来源于实验室。SARS接触过程中的医院聚集性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严重呼吸道综合征 (SARS)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变化规律和健康人群感染SARS冠状病毒的状况 ,并为临床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2 0 0 3年 5~ 6月份选择发病 1、 2、 3、 4、 5月的SARS患者 ,及无临床症状的健康人群作为调查对象 ,用间接ELISA法检测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 结果 对 5 33份发病后 14~ 15 3d的SARS患者的血清进行IgG抗体检测 ,其中 2 6 5例阳性。发病 1个月IgG抗体GMT为 5 4 96 ,发病 2个月为 12 2 5 6 ,发病3个月为 135 2 5 ,发病 4个月为 15 2 17,发病 5个月为 183 79。SARS患者血清IgG抗体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发病 1个月与 2、 3、 4、 5个月抗体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发病 2、 3、 4、 5个月抗体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人群中共 2 16人份 ,仅发现 1例IgG抗体阳性。 结论 SARS发病 1个月IgG抗体水平比较低 ,1个月后迅速上升 ,第 4、 5个月仍持续在较高抗体水平。正常人群隐性感染水平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阜阳市的SARS疫情 ,探讨影响疫情的因素。方法 对 4月下旬阜阳市报告的SARS病例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面对面的调查。结果 阜阳市自 2 0 0 3年 4月 2 2日输入首例SARS病例后至 4月 2 8日累计输入临床诊断病人 6例 ,无死亡 ;疫情特点为 :发病前的职业均为外出务工的青年 (2 0~ 37岁 )农民 ,发病时间集中在 4月 1 7~ 2 6日 ,病例均为远距离由交通工具从北京、广东深圳、山西太原输入 ;发热门诊是发现SARS患者的主要方式。影响疫情的因素有民工返乡情况、疫区的流行态势、发热门诊、防制措施是否落实等。结论 阜阳市的SARS疫情为从疫区输入性的 ,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源是阻止疫情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SARS的可能来源、流行特征、传播途径与预防对策。方法对广西的2起早期SARS案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北京某家庭SARS案例和报刊介绍的北京一宗SARS案例收集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用流行病学方法和因素分布理论结合免疫学原理对其传播链进行解剖分析和演绎推理。结果广西的两宗早期病例分别存在动物或野生动物接触史。4起爆发案例均呈家庭和特殊职业聚集性,其二代病例以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但也可能存在血传播和性传播。结论SARS很可能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除传播途径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外,显性感染者的潜伏期或隐性感染可通过性传播而形成隐匿传播。SARS的预防策略为禁止捕杀野生动物,加强疫情报告与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调查处理,同时做好医护人员防护和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以及切断隐匿传播途径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描述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特征,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3月初至5月20日山西省SARS疫情报告系统报至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部SARS临床诊断病例及部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报告,描述SARS在山西省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采用EPIinfo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山西省自2003年3月7日诊断首例输入性SARS病例后,至5月20日累计临床诊断SARS病例445例,罹患率1.34/10万,死亡20例,病死率4.49%。发病人数从3月28日起增高形成第一个高峰,至4月18日继续升高,形成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5月19日首次出现临床诊断病例零报告。目前疫情呈低水平流行势态。SARS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市区,占83.82%,农村地区呈散发状态。职业构成以学生、医务人员居多。年龄分布以20—59岁为高发人群,病死率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男女发病之比为1:0.87。结论:山西省SARS流行呈输入、上升、高峰并逐步下降的趋势,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源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During the 2003 epidemic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CDC and the Council of State and Territorial Epidemiologists (CSTE) developed surveillance criteria to identify persons with SARS. The surveillance case definition changed throughout the epidemic as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and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 increased. On June 26, CSTE adopted a position statement to add SARS-CoV disease to the National Notifi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 (NNDSS). The position statement included criteria for defining a SARS case for national reporting. On November 3, CSTE issued a new interim position statement with a revised SARS case definition. This report summarizes the new U.S. surveillance case definition for SARS and updates reported cases of SARS worldwide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4.
In early February 2003, a previously unknown disease causing severe pneumonia was recognised. This disease which is now known a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s believed to have had its origins in the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and was the cause of a multi-country epidemic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has been coordinating the 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provide the epidemiological, laboratory, clinical and logistic requirements needed to contain this disease. A rapid spread of SARS around the world occurred at its onset, facilitated greatly by air travel. Between November 2002 and July 2003, a total of 8,094 cases and 774 cases were reported from 26 countries worldwide. WHO responded quickly to this multi-country outbreak and on 12 March released a “global alert” about SARS. This was followed by the first WHO travel advisory on 15 March. The Global Outbreak Alert and Response Network was activated,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were brought together to implement enhanced global surveillance systems for SAR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learned a lot of lessons from the SARS outbreak. Particularly, rapid and transparent information sharing between countries is critical to prevent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the disease. However, information exchange was less than optimal in the early phase of the outbreak.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 分析上海市 2 0 0 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流行病学特征 ,初步评价防制效果。  [方法 ]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病原学等相关资料和控制措施。  [结果 ] 2 0 0 3年 3月下旬至 5月上旬 ,19个区县有 5个区报告SARS病例共 8例 ,发病率为 0 .0 5 / 10万 ,其中 5例由疑似转为临床病人 ,发病主要集中在 4月份 ,均为 2 0岁以上成年人。除 1例为接触感染 ,其余 7例均为非本地感染病人。经治疗 6例治愈出院 ,2例死亡 (为 60岁以上者 )。病人密切接触者 3 3 3人中发生 1例病人 ,续发病率为 0 .3 %。医务人员中无一人感染 ,家庭和社区内未发生集聚性发病。  [结论 ] 上海市SARS病人以非本地感染为主 ,续发病率低 ,采取及时有效地隔离病人 ,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和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是切断传播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During March--July 2003, an epidemic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n Beijing, China, accounted for 2,521 probable cases (attack rate: 19 per 100,000 population). To control the epidemic, public health officials initiated enhanced surveillance, isolation of SARS patients, use o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by health-care workers, and quarantine of contacts of known SARS patients. Approximately 30,000 Beijing residents were quarantined in their homes or quarantine sites. To guide future quarantine policy, the Chinese 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 Program (China FETP) of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a CDC) conducted a survey to estimate the risk for acquiring SARS among quarantined residents of Haidian District (2001 population: 2.24 million), Beijing, in May 2003, 1 month after the epidemic peaked. This report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that survey, which indicate that, as a component of a comprehensive SARS-control program, quarantine should be limited to persons who have contact with an actively ill SARS patient in the home or hospital, allowing for better focus of resources in future outbreaks.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效果。方法 分析广东省SARS疫情和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2002年11月16日至200B年5月30日,全省共发生SARS病例1511例,死亡57例,累计发病率1.98/10万。全省21个市中有15个市报告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广州市占86.04%。发病以医务人员为主,占22.90%;病例主要集中在20~39岁,占50.95%;出现明显的医院或家庭聚集性。采取预防控制的策略及效果:加强党政的正确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等组织策略;加强技术指导,重视疫情监测报告,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早发现和就地隔离治疗病人、小范围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强调室内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增强体质),加强调查研究和科研攻关,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等技术策略。预防控制策略实施后,全省日均发病数从2月份的25.6例下降到5月份的0.3例;医务人员所占比例由1月及以前的30.8%下降到5月份未有医务人员感染;未出现住宅小区或学校聚集性暴发的情况。结论 广东省首次出现SARS暴发流行,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织和技术策略后,广东省SARS疫情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是做好SARS防治工作强有力的保证。加强SARS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重视疫情监测报告,切实落实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尤其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是防制措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描述2003年初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报告体系的运作情况,评价报告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改进报告系统中不合理的环节,为今后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报告打下基础。方法 描述广州市非典型肺炎疫情报告系统建立和运行,并运用相应的统计方法对该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在疫情发生发展的各个时期,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从住院到确诊及向政府和民众报告的时间平均为3.50d。漏报病例、误诊病例、重报病例分别占所有报告病例的0.16%,11.50%和1.32%。结论 广州市应急建立起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监测和报告系统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运行机制良好,能及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调整监测和报告网络,疫情报告数据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9.
李凤  卫晓丽  陈志军 《职业与健康》2005,21(11):1668-1669
目的描述并分析西安市2003年4-6月SARS流行特点。方法采用全国统一的SARS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资料。结果西安市2003年4-6月共发生11例SARS病例,其中9例为输入性病例,确诊病例未发生1例死亡;确定疑似病例累积71例,其中7例转为确诊病例,截止到6月8日,其余64个疑似病例全部排除。在SAILS流行期间共调查1代和2代接触者2530例。结论通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早期隔离,西安市未发生大的SARS流行,为非SAILS疫区。  相似文献   

20.
Epidemiologic clues to SARS origin in Chi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n epidemic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began in Foshan municipal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in November 2002. We studied SARS case reports through April 30, 2003, including data from case investigations and a case series analysis of index cases. A total of 1,454 clinically confirmed cases (and 55 deaths) occurred; the epidemic peak was in the first week of February 2003. Healthcare workers accounted for 24% of cases.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differed between children (<18 years) and older persons (> or =65 years). Several observation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of a wild animal origin for SARS. Cases apparently occurred independently in at least five different municipalities; early case-patients were more likely than later patients to report living near a produce market (odds ratio undefined; lower 95% confidence interval 2.39) but not near a farm; and 9 (39%) of 23 early patients, including 6 who lived or worked in Foshan, were food handlers with probable animal cont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