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时血清和卵泡液中睾酮浓度与IVF-ET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5—8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或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ET治疗的患者43例,检测患者基础血清及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时血清和卵泡液中睾酮水平。①按获卵数分3组,低反应(L)组(1~5个)、正常反应(M)组(6~15个)、高反应(H)组(>15个),分析各组血清和卵泡液中睾酮浓度及各组受精率和妊娠率。②按临床妊娠情况分为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比较2组间睾酮的差异。结果:①不同获卵数3组间卵泡液中睾酮水平和基础睾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3组血清睾酮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组高于M组及L组(P分别为0.010和0.001);COH中其余时间点睾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妊娠组各阶段血清睾酮水平仅在取卵日时高于未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卵泡液中睾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治疗时基础血清睾酮水平不能预测卵巢反应和妊娠结局,但hCG日睾酮水平可能预测卵巢反应;取卵日血清睾酮与妊娠有关;卵泡液中睾酮对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妇女血清中稀土元素含量与IVF-ET结局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共募集84名患有不孕症并且实施IVF-ET的妇女。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信息,从病历记录中获取其IVF-ET相关临床信息。在进入IVF-ET治疗周期前采集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B超诊断IVF-ET治疗周期后临床妊娠情况。临床妊娠失败的研究对象归为妊娠失败组,成功获得临床妊娠的研究对象归于妊娠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定量血清中15种稀土元素浓度,以稀土元素浓度的中位值分为高低浓度组,其中镥元素浓度≤2.2 pg/ml作为低浓度组,镥元素浓度2.2 pg/ml作为高浓度组。结果行IVF-ET后,临床妊娠失败38名,获得临床妊娠46名。妊娠失败组血清镥元素浓度中位数(P_(25),P_(75))[2.7(1.8,3.3)pg/ml]显著高于妊娠组[2.0(1.3,2.8)pg/ml](P0.05),其他元素两组分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相比于镥元素较低浓度组(≤2.2 pg/ml),镥元素较高浓度组(2.2 pg/ml)粗比值比OR(95%CI)[3.3(1.3~8.1)],调整比值比OR(95%CI)[4.1(1.5~10.9)]。相比于血清镥元素浓度较低的研究对象,镥元素浓度较高的研究对象行IVF-ET失败的概率是其4.1倍。结论不孕症妇女血清中高浓度镥元素可能是造成行IVF-ET失败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对胚胎着床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中心2000年1月-2003年10月307个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降调,并用卵泡雌激素/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SH/HMG/HCG)进行控制性超排卵的IVF-ET周期(297例患者),采用放免测定技术,测定HCG注射日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观察着床情况。所有的平均值以均值士标准差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E2>11 000 pmol/L的病例组一级胚胎的发生数与移植数明显增高(P<0.005),而一级胚胎的着床率明显下降(P<0.005),移植胚胎着床率四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1.6 nmol/L时一级胚胎的移植数与其他组相比明显减少(P<0.005),一级胚胎的着床率四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移植胚胎着床率P<1.6 nmol/L时却明显降低(P<0.005)。P/E2比值<0.5和>2.0的病例组与0.5
2.0)移植胚胎的质量与着床环境低下,移植着床率下降。 相似文献
5.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血清激素水平与着床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对胚胎着床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中心2000年1月~2003年10月307个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降调,并用卵泡雌激素/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SH/HMG/HCG)进行控制性超排卵的IVF-ET周期(297例患者),采用放免测定技术,测定HCG注射日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观察着床情况.所有的平均值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E2>11000 pmol/L的病例组一级胚胎的发生数与移植数明显增高(P<0.005),而一级胚胎的着床率明显下降(P<0.005),移植胚胎着床率四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1.6 nmol/L时一级胚胎的移植数与其他组相比明显减少(P<0.005),一级胚胎的着床率四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移植胚胎着床率P<1.6 nmol/L时却明显降低(P<0.005).P/E2比值<0.5和>2.0的病例组与0.5<P/E2<2.0病例组相比着床率明显低下(P<0.005).结论注射HCG日血E2值与一级胚胎的着床率无相关,E2的临界值没有临床意义.P<1.6 nmol/L胚胎质量下降.P/E2比值过低(<0.5)或过高(>2.0)移植胚胎的质量与着床环境低下,移植着床率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妇女血清的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5年2月在本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223例妇女236个周期资料,分别检测启动日、HCG日、取卵日及胚胎移植日(ET日)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C-反应蛋白由启动日的(2.07±2.30)mg/L升至ET日的(4.82±8.67)mg/L(P<0.01)。在启动日、HCG日、取卵日,非妊娠妇女组平均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2.27±2.56)mg/L、(1.59±0.71)mg/L、(2.75±4.38)mg/L,高于妊娠组的(1.75±2.33)mg/L、(1.50±0.79)mg/L、(1.82±1.70)mg/L,P<0.05;ET日非妊娠妇女组平均CRP浓度(4.74±9.45)mg/L,低于妊娠组(4.96±8.23)mg/L,P<0.05。结论:在IVF治疗周期,经过控制性超排卵,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升高,提示控制性超排卵潜在有全身的炎症反应,一定程度的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有助于IVF妇女成功妊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PRL水平与IVF-ET助孕结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采用黄体中期长方案超排卵的87例第一次行IVF-ET助孕周期,且患者年龄≤35岁,根据助孕结果将患者分为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比较两组患者Gn启动日、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ET日、黄体期血中PRL水平是否有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妊娠组54例、未妊娠组33例)在平均年龄、注射HCG日E2水平、获卵数、受精率、移植胚胎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n启动日、注射HCG日、ET日、黄体期血中PR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F-ET过程中PRL水平与妊娠结局无明显关联,没有必要在所有助孕患者中多次检测PRL水平。 相似文献
8.
9.
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激素样多肽,其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认识和关注,已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卵泡液作为卵子生长的微环境,包含了对卵母细胞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的细胞因子,如白血病抑制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等,它们之间形成复杂的网络体系,协同发挥生物活性功能,影响着卵母细胞的发育、成熟、受精、着床以及胚胎形成.该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卵泡液细胞因子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0.
11.
王永芳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8,(2)
膳食习惯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长期以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缺乏典型的人口样本。本文利用瑞典哥德堡妇女人口调查的材料,进行了12年的追综观察。方法:1968~1969年开始,参加者1462名,分成五个年龄组。1980~1981年结束。取样方法和参加率(90.1%)能够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膳食情况调查是利用24小时回忆法和膳食史调查法,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摄入数据均用计算机处理。计算机系统系以Abramon的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妇幼保健》2019,(8)
目的探究不孕女性基础血清25-(OH) D水平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4月在该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不孕妇女253例,根据其基础血清25-(OH) D水平分为3组:缺乏组(≤20 ng/ml) 102例、相对缺乏组(20. 1~29. 9 ng/ml) 137例和正常组(≥30 ng/ml) 14例,全程跟踪比较其接受IVF-ET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数据。结果各组患者除基础血清25-(OH) D水平外的其他基础情况基本相同(P0. 05),治疗过程中只观察到卵子成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46)。按照是否成功出现临床妊娠分为未妊娠组与妊娠组,两组血清25-(OH) 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786)。结论血清25-(OH) D水平无法预测不孕妇女IVF-ET后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童婧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分册)》2008,27(5):283-285
关于体外受精结局预测指标的研究一直是热点。孕酮作为女性月经周期及反应排卵的重要性激素,在体外受精促排卵的过程中其浓度的改变是否与妊娠结局相关?血清孕酮水平能否作为一个预测指标?对相关文章进行阅读总结得出:早卵泡期孕酮水平的升高降低体外受精的妊娠率,大部分研究认为,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孕酮水平与体外受精结局无关,而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孕酮水平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4.
关于体外受精结局预测指标的研究一直是热点.孕酮作为女性月经周期及反应排卵的重要性激素,在体外受精促排卵的过程中其浓度的改变是否与妊娠结局相关?血清孕酮水平能否作为一个预测指标?对相关文章进行阅读总结得出:早卵泡期孕酮水平的升高降低体外受精的妊娠率,大部分研究认为,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孕酮水平与体外受精结局无关,而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孕酮水平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最合适的获卵数目。方法:对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遗传科2009年8月~2010年12月实施的237个IVF-ET新鲜周期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根据不同获卵数分为4组:A组≤3、B组4~9、C组10~15及D组>16个卵子,分析各组的周期数、年龄、基础FSH、平均促性腺激素(Gn)启动剂量、用量及天数、HCG注射日的E2值、优胚率和取卵周期临床妊娠率。结果:①获卵数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②FSH值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Gn启动剂量随获卵数增加呈下降趋势,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差异显著(P<0.01),其余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Gn用药天数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各组Gn总剂量随获卵数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注射HCG日的血清E2值随获卵数增加而明显上升,与获卵数呈正相关,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⑦C组的优胚率及妊娠率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⑧D组周期取消数最高,且均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结论:IVF-ET周期中获卵数在10~15个之间既可以降低OHSS发生,又可获得较理想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控制性超排卵中注射HCG日血清孕酮水平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控制性超排卵患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P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7年8月570个IVF周期的资料,按注射HCG日血清孕酮(P)浓度的不同分为3组:组1:血清P≤2.86 nmol/L,组2:2.86 nmol/L<血清P<6.36 nmol/L,组3:6.36 nmol/L≤血清P,对3组的实验室结果和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3组间的HCG日血清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获卵数、第2次成熟分裂中期(MII)卵子数、受精率、卵裂率无差别,第2组种植率(22.93%)和临床妊娠率(48.5%)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P<0.05)。结论:P过低或过高IVF临床妊娠率均明显降低,只有合适的P值既可提高妊娠率,在促排卵周期监测P值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锌、铜元素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个IVF-ET治疗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30个周期中血清锌水平在HCG注射日最低,低于早卵泡期和黄体中期;血清铜在早卵泡期最低,黄体中期最高。临床妊娠组与未妊娠组相比,在早卵泡期、黄体中期的血清锌和铜元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G注射日血清锌、铜元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旨在为改善IVF-ET临床妊娠结局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IVF-ET)周期中卵巢基质动脉血流对卵巢反应性的预测价值及与优质胚胎发生情况、临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于我院生殖医学科首次行IVF/ICSI-ET治疗的不孕患者85例,运用无创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检测控制性超促排卵(C0H)周期用药第1天(D1)卵巢基质动脉血流的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PSV),观察Gn用量、获卵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结局间的相关性。根据获卵总数将病人分为正常反应组(获卵数5~15枚间) 47例及高反应组(获卵≥15枚) 38例;根据优质胚胎率分成A组(优质胚胎率0~49.99%) 49例、B组(优质胚胎率50.00%~100.00%) 36例;根据临床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40例、未妊娠组45例,比较各组间卵巢基质动脉血流的RI、PSV的差异。结果卵巢高反应组较正常反应组PSV高、RI低(P0.05);正常反应组优质胚胎率高于高反应组(P0.05)。按优质胚胎率分组看,各组间卵巢血流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按妊娠结局分组看,妊娠组与非妊娠组卵巢各血流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卵巢基质动脉血流RI、PSV对于卵巢反应性有预测价值,单用卵巢基质动脉血流参数对于胚胎质量预测价值不大,且其与妊娠结局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5,(8)
目的研究卵泡液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研究中心行IVF-ET 66例患者资料,按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28例)和非妊娠组(38例),测定超促排卵后卵泡液TAC,分析其临床妊娠结局与卵泡液TAC之间的关系。结果妊娠组TAC显著高于非妊娠组(P0.05);两组患者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泡液TAC较高者妊娠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