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查阅相关文献,从新安医派、岭南医派、吴中医派、孟河医派、海派医派、齐鲁医派6个方面对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以期对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的交流与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 由于专业上的关系,笔者尤其关注《伤寒论》领域中的研究动态。近日读到李华安、蔡建前二君的《康平伤寒论评注》,颇有一种新鲜感。《康平伤寒论》是1936年日本人大冢敬节先生在东京某书店偶然发现的。此前国内未曾见到同样的版本。医界前辈叶桔泉、陆渊雷均以为“传世之本”颇为推崇。1947年叶桔泉先生曾重校在国内出版,惜未能得到广泛流传。时隔40年,华安、建前二君此次根据大冢敬节先生的《伤寒论解说》书末  相似文献   

3.
4.
探讨了清代末叶开始的近代《伤寒论》研究状况,分析了《伤寒论》研究的传统模式在西学东渐日益迅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受到的冲击以及日本汉方医学的传入所产生的影响,总结了近代《伤寒论》研究的四个基本学术特征,即传统经学研究方法的继续应用、中西汇通的研究倾向、对日本汉方医学成就的大量吸收和应用、强调《伤寒论》研究的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学术成就浅识王海军郑州市卫生学校(450000)万新兰郑州牧专(450003)主题词《伤寒论》,六经辨证,方剂学,中医学术发掘《防寒论》为东汉医学家张机(仲景)所著,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它所创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对中医学独...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 ,指出《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色为据经释论 ,以《内经》、《难经》理论为指导思想。首提“半表半里证”;首提太阳府病说 ;首次详析伤寒方药之治则 ,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理论将《伤寒论》之治则及配伍方法作了理论性的概括 ;阐释病机 ,在应用六经辨证法的同时 ,亦结合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方法 ,是虽无八纲辨证之说 ,然已有八纲辨证之实 ,进一步揭示和丰富了《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7.
论《伤寒论》类方研究的学术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伤寒论》类方研究的学术意义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210029)主题词《伤寒论》,类方打乱《伤寒论》原有以六经为纲的编次顺序,改为以方剂为中心的分类形式,从逐条解释原文,转向归纳分析方证药证,这是18世纪以后我国及日本《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动向...  相似文献   

8.
整理民国王和安所著《伤寒论新注》的学术特色,并探讨其中"重阳""扶正"等思想。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向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尊称经典,后世为之注释者不下数百家,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精心研究30年,而后悟此书“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中书,乃救误之书也”,晋代王叔和所撰集的《伤寒论》,”虽分定六经,而语无诠次,阳经中多阴经治法,阴经中多阳经治法,参错不一”,至使后世医家各生议论,互相訾议,各是其  相似文献   

10.
叔微治学,尤于《伤寒论》研究颇深,对后世的影响较大。许氏的伤寒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伤寒论著三种》。凡遇仲景有论无方者,采《备急千金要方》等方补之,遇仲景议论尚有不足者,以《诸病源候论》诸说辅之,所言皆浅显晓畅,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11.
5不宜用解表法治疗的表证表证应当汗解。即使是表里同病一般都要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这是(伤寒论)中的常用方法,如175条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场主之。”109条“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但是也有例外,即虽有表证,但不宜解表方法治疗,而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表里同病里征为急重,或虚甚而采用先里后表,或治里表自和的方法,或虽有表证,但不宜用汗法解表者,如中暑(喝病)者。5.l表里同病,里热重急,重在清里,治里表自和例如:论中224条三阳合病,虽有表…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史就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发展史、完善史和创新史。《黄帝内经》中的3个主要理论系统与《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的七大医学流派有着直接联系,即《黄帝内经》的热病理论与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黄帝内经》的六气理论与河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黄帝内经》的脏腑理论与易水学派、温补学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是中医各学术流派的理论基础,是各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3.
讨论《伤寒论》广义狭义问题,不能凭空想象,不能随声附和,应以《内经》为认识基础,以《伤寒论》自身内容为依据,从外感病病因、病机、病性入手加以深入分析,才能深刻把握学术本质。《伤寒论》所论伤寒,病因属寒,病性属寒,病机属寒郁表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寒性外感病,属狭义伤寒无疑!但《伤寒论》在讨论这一课题时,自始至终都以整体恒动理念为指导原则,生动展示了法随证变,方随法出,证千变药亦千变的理法方药灵活运用模式,故有关《伤寒论》广义狭义之争,丝毫动摇不了其作为临床医学奠基作品的崇高学术地位,也丝毫降低不了其为后世一切医方鼻祖的巨大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有关《伤寒论》广义狭义之争,由来已久。广义论者强调《伤寒论》中方药寒温兼俱,外感杂病均可运用,故属广义无疑,否定寒温殊途。同时还强调,只有从这个角度去研究《伤寒论》,才不失《伤寒论》为群方之祖的学术价值和地位。狭义论者强调《伤寒论》所用多是温散、温通、温补类方药,虽有寒凉泻下诸方的运用,但为数相对较少,且多针对邪气内传或失治误治引起的变证、误证,可见《伤寒论》确是总结狭义伤寒诊治规律的专书。同时还强调,《伤寒论》的学术价值核心并不只是在创建狭义伤寒诊治体系上,而是在创建这一体系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整体恒动理念的全面贯彻实施,这也正是后世临床广泛运用的落脚点。平心而论,二者的认识对学习继承《伤寒论》都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不能简单否定或简单肯定。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原则,有了这个原则,才能使中医整体恒动认识理念落到临床运用的实处;才能使解决狭义伤寒矛盾的一切具体方案,具体措施,成为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科病症的无价之宝;才能使历代名家智慧灵魂再现,名家心法活力重生;才能使形同水火的伤寒温病理论,成为争芳斗艳,相辅相成的学术奇葩;才能使中医一切理法方药知识成为有血有肉,为现实广泛运用的生动活泼知识。  相似文献   

16.
“方后注”是指《伤寒论》方药后所载的自注文字。它不仅是《伤寒论》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内容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本文试就《伤寒论》方后注的内容进行整理探讨,以期揭示其学术价值,引起大家的重视。一、剂型制备《伤寒论》112方,主要运用了汤、散、丸、导等剂型。各种剂型的制备方法,张仲景在方后注中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瓜蒂散方的制备,方后注云:“上二味(瓜蒂、赤小豆)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为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大陷胸丸的制作方法是,先将大黄、葶  相似文献   

17.
[原文]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 炙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相似文献   

18.
在《伤寒论》学习继承中,不要人为地从广义狭义角度评估《伤寒论》学术价值大小,学术著作的价值大小,关键在于有没有突破性的真知灼见,在于对学科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启发意义或实用价值。不要人为地把伤寒和其它外感病对立起来,分是非,争高下,在中医学术继承问题上,应伤寒、温病并重,只有这样,才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在学术上精益求精,而在门户之见上纠缠不休,这本身就是学术修养不健全的表现,其结果,必然是作茧自缚。同时,也不要人为地抹杀伤寒温病界限,临床上虽以寒温兼感,寒温错杂,寒温并用为多见,但并不等于寒温没有界限,更不等于《伤寒论》就是治疗一切外感病的专书,这只能说明外感病种类的多样性,演变的复杂性。寒温合流新理念能否成立?是否抹杀了寒温病因性质的重大区别,构建寒温一统辨证体系的设想是否合理?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9.
20.
张氏针灸流派创始人张缙,以"尊古创新""传承发展"为主要思想,先后对《针灸大成》《针方六集》等进行校注,主编《中国针灸荟萃·刺灸学分卷》,著《针灸大成研究》。提出了潜在性感传及显性循经感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理论,总结出循经感传八个规律,倡导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研究。在临床研究方面兼蓄并容,师古创新,讲究针刺手法,以"随气用巧"为精髓,强调辨证施针,因人、因地、因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提出了投针速刺法、推针速刺法、按针速刺法、弹针速刺法等,形成了"烧山火"和"透天凉"的规范操作,还研制出音乐电针。张氏针灸学术流派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学校教育、师承教育等,目前已传承至第5代,有320余位传承人,广布海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