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背部穴的分布情况 (一) 脏腑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由于背部俞穴对脏腑影响较大,通过针刺、艾灸、按压和注入药物于背部穴位,可调整功能,治疗五脏六腑的病症,在临床上获得良好的效果。背部俞穴都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即脊柱正中旁开一寸五分,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高低顺序基本一致,即脏腑在上者背部俞穴位置也高,脏腑在下者背部俞穴位置也低。  相似文献   

2.
中医认为,人的背部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运行,而且人体五脏六腑皆系于背,人体的心、肝、脾等十二俞穴都集中在背部。适当捶打背部,可以振奋阳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和五脏六腑,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捶背有助于延年益寿,特别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3.
在十四经经穴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输穴,称为特定穴。脏腑背俞穴即其中之一。输穴是经气输注交会于皮肉筋骨之间的部位,而脏腑背俞穴则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些特殊俞穴,其位置又接近相应的脏腑,故在临床上是治疗脏腑及其有关组织器官疾病的有效俞穴。《内经》对该穴论述较为完整,现从以下方面论述之。  相似文献   

4.
<正> 脏腑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12穴。本文仅对脏腑背俞源流、含义、定位、主治规律、配伍规律及针刺方法、注意事项作初步总结。一、背俞源流据古文学家研究,“尹”字,甲骨文为  相似文献   

5.
李诗莹  张书信  屈映  王志颖 《中医学报》2021,36(5):1018-1020
慢传输型便秘病机本质为虚、弱、郁,主要在于脾、肾二脏的不足,当从脾肾论治,重在治本,尤重健运脾胃,"运"中求益,绝不呆补;选取脾俞穴、肾俞穴作为主穴埋线,背俞穴作为膀胱经腧穴可联络脏腑、通达表里及调和脏腑气机;同时,足太阳膀胱经的解剖定位深处可见脊神经走行,刺激相应部位的脊神经,可调节内脏功能;兼顾情志调节,防止因情志刺激引起肝的疏泄失常,进而腑气不通而致大肠传导失常。  相似文献   

6.
背针疗法就是针灸背部相应腧穴治疗人体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等相关病变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包括后头、颈项、背腰、骶尾部腧穴的应用,尤以夹脊穴、背俞穴的应用最为广泛.在人体中,背属阳,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注,经络气血之总归,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所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针刺膀胱经背俞穴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肌电图的影响.方法 将72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膀胱经背俞穴法治疗组与传统针刺法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肌电图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肌电图的变化以及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 针刺膀胱经背俞穴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8.
临床实践证明华佗夹脊穴具有膀胱经上的脏腑背俞穴同样的治疗作用,而且针刺操作更加安全。从解剖学、神经学说方面探讨了夹脊穴与背部脏腑俞穴的密切关系。指出五脏六腑中的某一个脏器有病时可以取这一脏器的背部俞穴位置相对应的华佗夹脊穴进行治疗,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主穴 :大椎、风门 (双侧 )、肺俞 (双侧 )。  方义 :大椎属督脉经穴 ,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处 ,又称诸阳经之会穴。具有宣通一身阳气之功 ,故可宣阳解表、祛风散寒、理气降逆 ,用于治疗哮喘有宣通肺气平喘之效果。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俞穴 ,又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 ,该穴为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之门户 ,故名“风门”。针之可散风寒、泻邪热调肺气、止咳平喘 ;灸之可振奋阳气 ,实腠固表 ,既有镇咳平喘之效 ,又可预防哮喘之复发。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俞穴 ,又是肺脏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具有调肺气、止咳喘、实腠理之作用 ,可治疗…  相似文献   

10.
以《中华医典》为主要检索源,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家针灸治疗脱肛的相关文献,对治疗经验进行挖掘与总结。脱肛具有明显的肛周局部症状,病因病机主要责之脏腑功能失调。该病主要分为虚证和实证,虚证可由机体虚弱、中气不足、气血亏虚等导致,实证可由胃肠积热、湿热壅滞等导致,临床上亦有虚实错杂证。通过数据挖掘总结出针灸治疗脱肛的处方规律:以单穴处方为主,重视灸法的应用;经脉主要选取督脉、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阴肾经;选用腧穴主要分布在背腰部、头面部和胸腹部;重视交会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和背俞穴的应用;通过局部选穴、上下选穴和循经选穴,使局部治疗和脏腑功能的整体调节相结合,可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一、五脏六腑之背俞穴,为何分布在膀胱经背腰部第一条经行线上? 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1、祖国医学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腰者肾之府,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肾又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身即全身,包括五脏六腑,故肾与五脏六腑有生与被生之关系,所以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在膀胱经之经行线上;而分布又在背腰部,则为脏腑相应体表之故。 2、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肾能“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收藏着脏  相似文献   

12.
挖掘整理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探讨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病特点及诊治规律。认为督脉虚弱是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经络学基础,督脉阳气弱是其基本的病因病机,风寒湿三气为诱因,血瘀是重要的环节。提出温养督脉可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督脉为元阳之气的通路,温养足太阳膀胱经背俞和夹脊穴,疏导原气,流布全身,激发调控脏腑功能,为脏腑活动提供动力;督脉下起丹田,为元气所发,通过气入丹田,循行三焦,加强上、中、下三焦脏器尤其是肾脏的滋养,而达到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温养督脉法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从内而治,整体调节,从而取效。  相似文献   

13.
王金鑫  黎丽群  黄茂光  罗峰  李玉玲  陈月莹  谢胜 《广西医学》2023,(24):3058-3060+306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其特点是腹痛、排泄物的含水量增加。该病的病理机制复杂,其中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损伤是IBS-D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而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是肠机械屏障的基础结构,可维持肠道隔绝外界病原体的功能,若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机械屏障功能受损,肠道不能有效地隔绝肠腔细菌,会诱发免疫应答,进而加重IBS-D病情,故修复肠道机械屏障是治疗IBS-D的重要策略。传统医学“脾为之卫”是指消化系统固护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这与现代医学中正常的肠道机械屏障结构可抵御外界病原体的观点相符。背俞指针疗法是谢胜教授研创的特色中医外治疗法,其通过手法刺激机体膀胱经背俞穴,调节膀胱经经气运行,从而恢复脾胃枢机之升降,即“以俞调枢”。研究证实,背俞指针疗法可明显遏制IBS-D患者的病情进展,改善其预后。因此,本文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探讨IBS-D的中医病机、紧密连接蛋白在IBS-D发病中的作用,以及背俞指针疗法防治IBS-D的作用机制与可行性,以期为IBS-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背俞穴主治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妆 《医学综述》2008,14(13):2076-2078
目的总结背俞穴规范的主治症状,归纳背俞穴的主治规律,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古现代文献(以古代文献为主)中有关膀胱经背俞穴的主治作用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结果根据收集的有关背俞穴别名、定位、刺灸法、主治症的详细文献,建立可以查询背俞穴相关内容的数据库。结论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及分析研究,总结出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的高频次主治症。  相似文献   

15.
寇勋  金如玉  李永峰 《中医学报》2020,35(2):263-265
膀胱经“入络脑”的本质可以从四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从经脉循行上,膀胱经上连风府,入络脑;第二,膀胱经为诸阳主气,督脉为阳脉之海,两经之气相互支持、相互渗灌,而督脉与脑关系密切,膀胱经可通过督脉“入络脑”;第三,脑的基本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五脏六腑之背俞穴也在膀胱经上,膀胱经可通过五脏六腑“入络脑”;第四,人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与五脏所对应的情志活动在膀胱经背部第二条侧线上有对应的五志穴,膀胱经可通过情志活动“入络脑”。在中医脑病的针刺治疗过程中,选用背俞穴、五志穴、膀胱经头部腧穴治疗,通过调节五脏、调畅情志,发挥穴位局部治疗与整体调节相结合的作用,为中医临床治疗脑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五脏相关”理论角度看,失眠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五脏功能失调是导致失眠发生的主要病机。五脏俞是五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通过膀胱经的联络作用,与五脏经气相通,为五脏之气转输流注于全身的枢纽,与五脏之功能紧密相关,调五脏之背俞穴可调整五脏所秉权之功能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气血调和之目的。从五脏相关论就五脏俞治疗失眠的理论、临床及机理研究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风偏瘫病位之本于脑,病性之本为脏腑亏虚,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俞穴,属膀胱经而入脑,而脑神统摄肢体运动功能作用,五脏俞可通过调整脏腑经气,改善脑功能,增强其主宰肢体活动而达到治疗中风偏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华佗夹脊穴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佗夹脊穴位居背、腰部,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又位于“胸、腹气街”中,与督脉、足太阳经关系密切,并与足少阴肾经相联系(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且华佗夹脊穴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脑、髓、胞中联系密切。因为其针刺较背俞穴安全,而且具有背俞穴的功效,故在临床中已应用中已较广泛。现据近年有关文献对其实验研究作如下综述。1华佗夹脊穴与脊神经调节张氏等[1]通过解剖夹脊穴发现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伴行,在与夹脊穴水平的对应关系上,相平行者占54·4%,神经后支穿皮下处有高于或低于夹脊穴水平者,但神经纤维所支配的范围覆…  相似文献   

19.
俞穴、募穴是具有经穴共同的主治特点和其特殊的性能的特定穴。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和腰部,募穴在胸腹部,俞募穴应用时相互配合,一前一后,阴阳对偶,是偶刺法的经典配穴方法。俞穴、募穴作为人体五脏六腑之气聚集部位,能够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还与病气的出入密切相关,反映出对应脏腑病变,俞募配穴法以中医阴阳及气街学说为理论指导依据,临证时从脏腑阴阳着手,通过俞募穴协同作用调节机体阴阳使其恢复平衡,这一配穴疗效显著且应用广泛。俞穴、募穴是具有经穴共同的主治特点和其特殊的性能的特定穴。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和腰部,募穴在胸腹部,俞募穴应用时相互配合,一前一后,阴阳对偶,是偶刺法的经典配穴方法。  相似文献   

20.
而言,五脏六腑之俞穴皆在背膂,而脏腑之气均注入俞穴。背又为总督诸阳之督脉所过,故不论风寒外束经输,卫阳失于展布,或阳虚阴寒太甚,中阳不足敷护,均可见背寒一证。前者必兼发热、肢楚、脉浮的表证,后者必具肢厥、便清、脉沉的里证。但临床上痰饮内伏亦往往背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