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小细胞性贫血的各种血液学指标,以期找到鉴别诊断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TT)和缺铁性贫血(IDA)的可靠指标。方法选择该院年龄2~15岁的患儿100例[排除合并2种疾病的患儿,IDA患儿接受口服铁剂治疗16周,治疗后作血红蛋白A2(HbA2)检查],分析其血红蛋白为8.7~11.4g/dL的12个鉴别指标: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指数、Mentzer指数、Shine and Lal指数、England and Fraser指数、Srivastava and Bevington指数、Green and King指数、Ricerca指数、Sirdah指数、Ehsani指数、每升血平均血红蛋白(MDHL)密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D)密度。结果 Mentzer指数是综合诊断价值最高的指标,其鉴别诊断β-TT和IDA的灵敏度为97.9%,特异度为82.6%,约登指数为80.5%。结论 Mentzer指数有望成为鉴别β-TT和IDA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icroRNA(miRNA)在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miRNA芯片检测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miRNA差异表达情况。结果 miRNA芯片结果显示,在样本组中26个表达显著上调,30个表达显著下调。随机挑选表达上调的hsa-miR-618和表达下调的hsa-miR-103a-2-5p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其表达趋势与芯片结果一致,验证芯片结果可靠性。使用数据库软件预测出17个表达上调和24个表达下调的miRNA与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可能相关的靶基因。结论 miRNA在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存在显著差异表达。进一步研究miRNA在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的调控通路可为其发病机理研究及疾病治疗提供新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重庆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发病率及基因突变类型和构成比。方法 采用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膜杂交术,对566例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疑似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进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诊断分析。结果 566例贫血儿童中,检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89例(51.06%),其中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98例(33.91%),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89例(65.40%),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例(0.69%)。98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基因突变类型以缺失型为主88例(89.80%),缺失类型主要为--SEA/αα 64例(65.31%),-α3.7/αα 16例(16.33%),-α3.7/--SEA6例(6.12%),-α3.7/-α4.22例(2.04%)。非缺失型6例(6.12%),其中ααCS/αα 3例(3.06%),ααQS/αα 2例(2.04%),ααWS/αα 1例(1.02%)。缺失突变复合型4例(4.08%),其中ααCS/--SEA2例(2.04%),ααQS/-α3.72例(2.04%)。189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主要为CD41-42(-TCTT)基因型68例(35.98%),CD17(A→T)63例(33.33%),IVS-2-654(C→T)30例(15.87%)。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SEA/αα/CD17,-α3.7/αα/CD41-42各1例。结论 重庆地区儿童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率较高,应选择有针对性的分子诊断技术并加强疾病预防策略,减少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4.
β-珠蛋白基因新突变导致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对1例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寻找基因的致病突变。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全长β-珠蛋白基因,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显示,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1号内含子存在杂合IVS-I-129(A→G)突变。结论:IVS-I-129(A→G)突变为剪接突变使未成熟的β-珠蛋白基因mRNA产生剪接异常,导致其后的β-珠蛋白基因翻译错误。该突变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张鲁勤  王曼利 《临床荟萃》1996,11(12):561-561
我们于1991~1994年间,用APAAP技术,对3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再障患者31例,其中女性20例,男性11例,年龄7~84岁,均为住院患者,经血常规、血小板计数,骨髓象检查确诊,符合1987年宝鸡再障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例为纯红再障,6例缓解期,余均为慢性型。其中9例Hb低于30g/L,15例Hb在50~80g/L。除6例缓解期患者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对照组:42名,均为健康献血员,其中女性23例,男性19例,年龄24~47岁。 1.2 方法 采用军事医学科学院生产的T淋巴细胞亚群试剂盒。用APAAP桥联酶标技术,对上述73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对三亚地区人群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进行基因分型以了解该地区地贫患病率及其高发的基因类型。方法收集1 164例外周血,用跨跃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及反向斑点膜条杂交技术进行地贫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1 164例外周血中。地贫344例(29.55%),β地贫92例(7.90%),αβ复合型地贫10例(0.86%)。地贫阳性率为38.3%。α地贫前4位的基因型及基因构成比分别是:-α~(3.7)/αα(128例)37.20%、-α~(4.2)/αα(82例)23.84%、——~(SEA)/αα(50例)14.53%、-α~(3.7)/-α~(4.2)(38例)11.05%;β地贫前4位的突变位点名称分别是:CD41-42(66例)、IVS-Ⅱ-654(12例)、-28(6例)、-29(4例)。结论三亚地区地贫以α地贫为主,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且发生率较高,加强对育龄人群的地贫全面筛查及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分析深圳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序列,了解β-珠蛋白基因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探讨β-珠蛋白基因突变与基因内单核苷酸多态性的连锁关系。本研究收集125例深圳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外周血,并抽提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β-珠蛋白基因,经DNA测序确定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类型和基因内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显示:在114例深圳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中共发现了10种突变和12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1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中,有6个位点的6个单倍型与β-珠蛋白基因突变存在连锁不平衡。结论:在β-珠蛋白基因内存在密集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平均约230bp长度存在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一些位点单倍型与β-珠蛋白基因突变存在连锁不平衡,这或许对基因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遂宁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类型及其构成比例。方法选取遂宁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门诊就诊的小细胞贫血患者、孕产妇、婚检人群及住院患者中疑似地中海贫血患者或基因携带者417例,采集静脉血3mL,注入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真空抗凝管内,采用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α-地中海贫血-α3.7/αα、-α4.2/αα、--SEA/αα3种常见α珠蛋白基因缺失型。采用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β-地中海贫血基因17个常见突变位点。结果 417例中87例(20.86%)地中海贫血基因阳性,其中α-地中海贫血32例,β-地中海贫血55例,α复合β-地中海贫血8例,阳性率分别为7.67%(32/417)、13.19%(55/417)、1.92%(8/417)。α-地中海贫血32例中,-α3.7/αα型缺失11例,-α4.2/αα型缺失1例,--SEA/αα型缺失20例,构成比分别为34.38%(11/32)、3.12%(1/32)、62.50%(20/32)。β-地中海贫血55例中发现有8种基因突变型,分别为CD41-42位点突变20例,CD17位点突变18例,IVS-II-654位点突变8例,BE位点突变3例,CD71-72位点突变3例,CD43位点突变1例,-28位点突变1例,CD27/28位点突变1例,构成比分别为36.36%(20/55)、32.73%(18/55)、14.55%(8/55)、5.45%(3/55)、5.45%(3/55)、1.82%(1/55)、1.82%(1/55)、1.82%(1/55)。结论四川遂宁地区是地中海贫血患者中α-地中海贫血基因以SEA缺失最为常见,β-地中海贫血基因以CD41-42位点突变最为常见,CD17位点突变仅次之。遂宁地区是地中海贫血高发区域之一,孕前夫妇及孕妇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对预防中、重型地中海贫血儿出生及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广西钦州地区人群的αβ复合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发生率及基因检测,以了解其检出情况及基因分布状况。方法应用单管多重聚合酶联反应(PCR)技术进行常见3种α缺失型基因检测以及反向点杂交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17种位点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β-地贫)。结果 250例β-地贫杂合子中有39例复合缺失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α-地贫),占15.60%。其中β-地贫杂合子合并(--SEA/αα)α地贫24例(9.6%);合并(-α3.7/αα)α地贫10例(4%),合并(-α4.2/αα)α地贫4例(1.6%),合并(--SEA/-α4.2)α地贫1例(0.4%)。检出39例β-地贫基因突变类型共有8种,分别为41-42(TCTT)、TATAbox 28(A→G)、CD17(A→T)、IVSⅡ654(C→T)、CD71-72(+A)、βE(G→A)、CD43(G→T)及IVS1-1(G→T)。结论采用PCR技术可以有效减少αβ复合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漏检的可能,对杜绝重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儿童的出生和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常规在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两种疾病诊断与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12月至该院进行治疗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患者各50例,分别作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选择同一时间段,同一年龄段来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3组研究对象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红蛋白(Hb)、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差异。结果 3组患者Hb、RBC、MCV、MCH、MCHC、RDW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中缺铁性贫血组少于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二者均低于对照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RBC高于对照组,而缺铁性贫血组低于对照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与缺铁性贫血组MCV、MCH、MCHC均低于对照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RDW高于缺铁性贫血组,而二者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血常规检测在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两种贫血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揭阳地区儿童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基因型和携带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该院的疑似地贫患儿21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地贫基因检出情况及地贫基因型分布特点。结果 纳入的218例疑似地贫患儿中,检出地贫基因携带者143例,检出率为65.60%,其中α-地贫基因携带者81例,检出率为37.16%,β-地贫基因携带者59例,检出率为27.06%,αβ复合型地贫基因携带者3例,检出率为1.38%。共检出8种α-地贫基因型、9种β-地贫基因型和3种αβ复合型地贫基因型。α-地贫基因型以--SEA/αα最为常见,构成比为76.54%,其次为-α3.7/αα(6.17%)、--SEA/-α3.7(6.17%),缺失型比非缺失型多见。最常见的3种β-地贫基因型依次为CD41-42/N(38.98%)、IVS-Ⅱ-654/N(35.59%)、CD17/N(10.17%)。结论 揭阳地区儿童地贫基因检出率较高,且基因型呈现多样性,应加强该地区产前咨询和产前诊断工作,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临床诊断为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β-珠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方法用PCR法对β-珠蛋白基因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测序,确定其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β-珠蛋白基因分析片段中共发现3个位点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是外显子1第59位的T/C多态性、内含子2第-16位的G/C多态性及内含子2第-74位的T/G多态性.结论同国外报道的正常人群相比,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显著减少,各位点的碱基频率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患儿基因型分布特征及血液学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方法以2017年1-8月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门诊、住院及体检的314例疑似地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基因突变类型和血液学表型。结果 314例可疑患儿共检出地贫233例(74.20%),其中α-地贫138例(59.23%),以-~(SEA)/αα(73.91%)最常见;β-地贫87例(37.34%),以β~(41-42)/β~N(37.93%)和β~(654)/β~N(32.18%)最常见;复合型αβ-地贫8例(3.43%)。地贫患儿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明显低于非地贫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止型α-地贫、标准型α-地贫与中间型旷地贫MCV、MCH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β~+/β~N型地贫MCV、MCH低于β0/βN型地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型αβ-地贫与其余各组MCV、MC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学表型和基因型不符的18例地贫患儿中,MCV80.00 fL且MCH27.00 pg 5例,MCH27.00pg且MCV80.00 fL例,MCV80.00 fL且MCH27.00 pg 11例,以-~(SEA)/αα、β~(41-42)/β~N、β~(654)/p~N、β~(17)/β~N型地贫为主。结论深圳地区儿童地贫发生率较高,贫血程度个体化差异较大,应结合血液学参数加大筛查力度,减少地贫患儿出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患者铁负荷的状态,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经基因检测确诊的轻型地贫患者458例,分为α-地贫组及β-地贫组;以血常规正常的120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间血清铁、铁蛋白水平差异,分析铁蛋白与患者年龄、基因型别及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结果血清铁含量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铁蛋白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β-地贫组高于α-地贫组(P0.05);各年龄段之间铁蛋白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在小于或等于20岁及老年患者中水平较高;在大于20岁的患者中,铁蛋白水平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α-地贫组各基因型间血清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β-地贫组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存在较弱的负相关(r=-0.252,P=0.001)。结论血清铁蛋白是评价地贫铁负荷的较敏感指标;血清铁蛋白在大于或等于20岁的患者中与年龄呈正相关;α-地贫与β-地贫患者铁负荷呈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胎儿血红蛋白(H bF )对携带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育龄女性改善贫血程度的作用。方法采集289例基因确诊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者的深圳地区育龄妇女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 HbF进行定量分析,并测定红细胞(RBC)参数,比较HbF增高组与HbF正常组RBC参数的差异,同时对HbF高表达率与基因突变类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与HbF正常组比较,HbF增高组血红蛋白(HGB)水平、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增高,RBC计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突变类型HbF高表达率与总体HbF高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育龄女性中HbF增高者较HbF正常者的贫血程度明显改善,且基因突变类型与HbF高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6.
肖明锋  刘基铎  刘光平  何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9):2077-2078,2080
目的探讨心肌酶类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在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中的活性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心肌酶类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LDH、α-HBDH、AST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者呈明显的正相关,并且中间型都较轻型显著升高。结论 LDH、α-HBDH、AST可作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诊断和病情观察的重要临床指标,从患者的经济能力考虑,在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诊断和病情观察中可重点检测LDH、α-HBDH、AST。  相似文献   

17.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性慢性溶血疾病。以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最为常见。本文对1982~1991年收治的30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X线检查结果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0d至9岁...  相似文献   

18.
2324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现居住在广东地区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点杂交(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verse dot blot,PCR-RDB)技术和PCR产物测序方法。结果 6868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疑诊患者中共检测到2324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重型患者99例,共检测到17种突变。结论 CD41-42、IVS-Ⅱ-654、-28、CD17为广东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占全部突变基因的86.5%。  相似文献   

19.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中国南方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对已出生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积极救治是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挽救患儿生命的重要措施。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内科治疗是目前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基因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最具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缺铁性贫血小儿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缺铁性贫血小儿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王明圣,徐学富,周红彬,郭文静缺铁性贫血(IDA)是儿科中最常见的血液病,除有血液学改变外,还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体格发育、神经肌肉运动、胃肠道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近年来国内外对IDA患儿的免疫功能作了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