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医者早已提出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发展方向基本相一致。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在"治未病"上,中医体质辨识便体现出关键的基础作用。从"治未病"的医学发展方向出发,中医体质辨识具有弥补西医体检不足、管理健康以及养生等作用。为了完善未来医疗保健体系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我们应当进一步提高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敷脐疗法的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敷脐疗法之所以有效,其作用机理是以脐部的经络分布,解剖特点为基础,利用药物的刺激性打开脐部"大门",使得辨证所得药物更易穿透和进入人体内部,通过经络有效的传递药物到达所需的脏腑组织,使得局部药物浓度增高,或利用药物有效地刺激神经传导和体液改变;或沿着血循环和淋巴循环进入全身各处.改变人体的气血阴阳,调节人体的机能,达到...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通过阐述"治未病"的含义和"治未病"思想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提出摸清基线资料,建立预警机制以"未病先防";见微知著,实施早期干预机制以"既病防变";持续随访,发展长效机制以"瘥后防复"。并进一步分析了"治未病"思想对教师的要求,包括树立"治未病"观念,指导心理工作;提高个人素养,灵活运用"治未病"思想;扩展"治未病"思想,正人先正己。"治未病"思想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理论与临床试验研究方面,探讨艾灸治未病的作用机理。方法:从艾灸治未病的渊源、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果: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体系,体现了"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而用艾灸治疗未病更是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灸法能提高人体正气,激发机体免疫能力,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在预防医学的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结论:艾灸对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主要思想,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该文以"治未病"思想为研究内容,从思想溯源、理论内涵、具体运用几方面对"治未病"理论在心系疾病的预防、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浅议“治未病”之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治未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养生保健、药物预防等方面论述了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可在群体疾病中发挥作用,但是因中医"治未病"又具有个性化特征,其效用发挥更多地集中在为人群开取个性化处方。文章通过"中医预防保健"探讨中医"治未病"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关系,强有力证明了中医在公共卫生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将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相结合,以此为切入点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8.
脐疗法是运用中西医理论,将适宜病情的药物通过填、敷、贴、灸、熨、熏、洗、蒸于脐部,药物经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精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医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根据体质与中医病证之间的关系,分析体质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做到"三级预防"。针对患者的病理体质状态,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体质的偏性,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当疾病处于发病的临界状态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当疾病发生后,抓住体质这个主要因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和方法多种多样,在体质可分的基础上,依据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通过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调整体质偏颇状态,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治以及针灸疗法等。中药外治法是对不同部位疾病通过局部皮肤、穴位、鼻口、脐部、阴道、直肠等途径,采用外敷、涂抹、脐疗、灌肠等方法使药物进入体内,达到更直接的治疗作用;针灸疗法是通过针刺、药灸穴位达到舒通经络的治疗作用;均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主要方法,在癌性疼痛治疗中应用广泛,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预防疾病,中医又称"治未病",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注重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注意调护,防止复发.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阴阳失调、五脏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因此"治未病"需从调整人体阴阳气血、五脏平衡着手.本文就应用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对于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有重要的意义。将"治未病"理念应用于临床,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各个环节进行提前干预。本文将探讨"治未病"理念在社区亚健康人群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心理学与传统中医理论的视角,探讨情绪在个体心身疾病过程中的致病机制,以期在未来的心身医学与治未病的发展过程中,将心理干预纳入疾病治疗与疾病预防体系,实现个体的"内外兼治"、"标本兼治",从而使得个体获得身心一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徐立华  ;谭善忠 《医学综述》2014,(12):2228-2229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临床上无明显的不适症状,但随着其病程的延长,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而西医对其无明确的治疗方案。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它奠定了预防医学的基础,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大特色。可根据辨证从情志、饮食、劳逸、药物等方面入手,以扶住正气、调和阴阳为原则,积极将"治未病"思想运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防治中,对患者有预防、延缓和减轻其发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中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总结。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理论的理解,结合临床试验对"治未病"的研究,可更好的将其应用于临床,进而对疾病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思想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思想,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其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肥胖高血压是一个涉及多种病理机制的疾病,它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中医通过其独特的养生理念、辨证论治、针灸等方法,同时结合西药治疗,防病抗病相结合,可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肥胖高血压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发展。通过贯彻“治未病”思想,走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高血压之路,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医治未病学与传统生物预防医学在历史源流、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方面的区别与联系,阐述了整体医学模式下治未病学理论思想和方法对现代预防医学的启示和补充作用,以"疫病"的治未病学结合目前对于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对其在现代医学及疾病预防中的参考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古代医家多视脐为禁针之地,常用灸法、药物外敷、按摩等方法治疗疾病。在脐部运用灸疗的方法称为灸脐疗法,简称为灸脐法。目前,灸脐疗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男、骨、肿瘤、美容、保健、抗衰老等各科中,文章从灸脐疗法所治疾病种类、具体治疗方法、理论和实验研究以及文献整理情况等方面对灸脐疗法的文献做一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在临床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体质学说作为"治未病"思想的具体应用方法,其在慢性疾病中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慢性泄泻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运用"治未病"思想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在慢性泄泻防治中的应用,以纠正体质类型的方式实现预防的目的,对慢性泄泻的临床防治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脐疗防治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和机制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献分析、临床疗效、效应机制等方面对脐疗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脐疗防治疾病的基础理论研究、脐疗临床操作技术规范研究、脐疗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与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评价和代谢组学机制研究、脐与全身相关的基础研究等。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脐疗理论,部分揭示脐疗作用机制,为脐疗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通过制定脐疗临床操作技术规范,为脐疗的科学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标准和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