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总结13例ICC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组织学特征是不规则癌巢呈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分化较好,细胞较小,均匀一致,核圆形或微卵圆形,深染,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化染色ER和PR阳性率很高,而C-erbB-2、P63、SMA全为阴性.结论 ICC的治疗应采取手术治疗和联合化疗及放疗.预后与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此外筛状成分含量多少及有关受体实验结果也决定着预后的好坏.  相似文献   

2.
浸润性乳头状癌(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IPC)是一种罕见的特殊亚型乳腺癌,该肿瘤没有已知的特异性临床特征,也缺少相关生存情况数据,治疗方案亦无统一标准。本文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例巨大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及生存预后,并对其手术方式选择及术后用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不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26个病灶)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X线、超声及MRI表现.结果:乳腺浸润性小叶癌X线表现不规则肿块7例,分叶形4例,圆形、卵圆形分别为5例和4例,肿块伴钙化6个,阴性1例.结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常以浸润性不规则肿块,不对称性致密影及结构扭曲等常见,在X线上导致诊断困难,临床、X线、B超和MRI结合能提高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马涛  陆肖玮  王嘉园  丁云 《淮海医药》2012,30(2):119-120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1年7月共581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资料,其中18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的分析研究。结果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3.1%,患者平均年龄53.2岁,无特殊的主诉、病史和体检,B超一般提示为低回声结节或实性占位,肿块多有丰富彩色血流信号(9/10)。钼靶BI-RADS分级高I,V级以上的有15例(15/18)。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脉管浸润的有10例,占55.6%。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有13例,占72.2%;术后病理分期I,期的有5例I,I期的有4例I,II期的有9例。术后根据病理情况行化放疗和内分泌治疗。随访16例,时间2~45个月,均未发现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但B超和钼靶多有恶性表现。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具有高的淋巴结转移率和术后病理分期,术后适当的综合治疗可能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患病部位为左侧乳房的患者有12例,患病位置为右侧乳房的患者有8例;20例患者中,7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外上象限,5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内上象限,5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外下象限,2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内下象限,1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乳头的前方。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超声声像图上有特征性表现,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全世界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高达120万,因乳腺癌死亡的患者高达50万,现乳腺癌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1],严重危害女性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乳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其治疗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病理、超声征象、TNM分期及分子分型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在乳腺钼靶X线检查中的表现,以提高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选择六安市中医院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术前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ILC、IDC的患者43例,回顾性分析并比较患者的X线表现特点。结果 ILC患者6例,表现为结构紊乱扭曲、不对称性致密影4例(66.67%),肿块伴有毛刺、边缘浸润2例(33.33%)。IDC患者37例,表现为肿块伴有毛刺、边缘浸润者17例(45.95%),肿块边界清晰者3例(8.10%),肿块伴有钙化者13例(35.13%),单纯钙化者2例(5.40%),不对称性致密影1例(2.70%),误诊为可疑结节者1例(2.70%)。LIC与IDC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7,P=0.007)。结论 乳腺钼靶X线检查对提高ILC与ID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检查的表现特征,探讨乳腺钼靶摄影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钼靶检查的X线表现特征。结果 5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表现直接征象为单发肿块影、结构紊乱、单纯钙化型,其中单发肿块者边缘毛刺征23例,分叶征16例,肿块伴异常钙化18例;结构紊乱伴钙化6例,单纯腺体结构紊乱4例;单纯钙化6例。间接征象中酒窝征4例,橘皮征5例,血管相3例,导管征1例,腋下淋巴结肿大10例,乳头凹陷征2例。结论 乳腺钼靶摄影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对14例IMPC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病理改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IMPC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IMPC病理特征。14例乳腺IMPC的免疫表型为ER、PR、c-erbB-2、EMA、CK7、CD31阳性。IMPC与其他浸润性导管癌相比,易出现淋巴结转移(P〈0.01),术后易复发转移(P〈0.05)。结论IMPC是一种特殊表型的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差,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特征。方法选取2010-03-2012-03手术病理明确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60例,MRI检查进行总结。结果本组诊断的60例浸润性导管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4例,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6例均表现为边缘不规则,呈蟹足样、星芒状、毛刺样改变,病灶信号不均匀。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采取MRI诊断更具有高分辨力、高敏感度、快速明显的强化特点,影像学显示清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浸润性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不同的表现类型对治疗有不同的反应,预后也可以不同。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病理类型,浸润性小叶癌也比较常见,占到全部浸润性乳腺癌的5%~15%[1]。浸润性小叶癌一般通过侵犯周围组织,常表现为多中心、双侧病灶且肿瘤较大。其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通常表达阳性,而人类表皮生长因  相似文献   

12.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占了乳腺癌中相当高的比例。是乳癌的基本类型,其结构复杂,形态多样,我们应用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进行诊断,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3-01~1998-09我们施行乳腺癌手术46例,其中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者8例(年龄39~64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图像特征,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特征.结果 形态学分型:团块型29例,结节型20例,囊实型1例;分叶征29例,毛刺征4例.肿块形状:不规则形26例,圆形18例,卵圆形6例;边缘:不规整33例,规整15例,浅分叶2例;内部回声:低回声49例,等回声1例;钙化:有39例,无11例;后方回声:衰减19例,不变11例;淋巴结转移:有20例,无30例;CDFI示肿块内血流信号:有40例,无10例.结论 通过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特征性声像图的分析,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采用手术治疗,并经过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5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钼靶X线检查以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RI检出率明显高于钼靶X线检出率(P〈0.05)。结论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具有检查结果敏感性高,患者受到的辐射小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范伟  祖存  伍晓汀 《贵州医药》2004,28(9):805-807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乳腺癌病人及因乳腺癌死亡的病例均有所增加,即使是早期病例,5年后也有部分病人死于转移或复发。为了降低死亡率和更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有效治疗,人们在寻找乳腺癌预后标记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雌激素调节系统对肿瘤治疗和预后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1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3):153-154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16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乳腺浸润性小叶癌16例,其中18~30岁1例,31~50岁11例,50岁以上4例,平均46.1岁。光镜下癌细胞小,细胞界限清楚,粘附性差,嗜酸性或淡然,核圆、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少见,癌细胞排列呈单行串珠状或围绕残留导管呈同心圆样浸润。免疫组化:ER75%~95%,PR60%~72%,C-erb多为阴性。结论以往文献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多发生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占乳腺浸润性癌的5%~10%,但白城市中心医院近7年的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病年龄来看,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图像、声音特征,分析超声诊断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诊断方面的优势。方法通过分析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资料,总结了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和诊断规律。结果根据患者超声声像图的特征可将35例患者分为团块型、结节型、囊实型三类,其中出现淋巴转移特征的患者有8例,出现肿块内血流信号的患者20例。结论在超声声像图上,全部35例患者,均出现了显著的特征。因此表明,超声可有效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同时可大大提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诊断的确诊率,对后续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分析14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乳腺浸润性小叶癌14例,其中18~30岁2例,31~50岁8例,50岁以上4例,平均45.9岁。光镜下癌细胞小,细胞界限清楚,粘附性差,嗜酸性,核圆、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少见,癌细胞排列呈单行串珠状或围绕残留导管呈同心圆样浸润。免疫组化:ER75%~95%,PR60%~72%,C-erb多为阴性。结论以往文献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多发生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占乳腺浸润性癌的5%~10%,但我地区近6年的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病年龄来看,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20.
章生龙  隋秀芳  张杰  张行 《安徽医药》2017,38(9):1127-1129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癌的声脉冲辐射力成像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共计42个病灶的声触诊组织定性成像(VTI)和声触诊组织定量成像(VTQ)上的特征。结果 42个乳腺浸润性癌病灶VTQ检测,横向剪切波速度(SWV)范围为1.34~9.00 m/s,平均(6.28±2.95)m/s,相同深度处周围乳腺组织SWV范围为0.93~2.11 m/s,平均(1.29±0.24)m/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3,P=0.00)。乳腺浸润性癌与相同深度周邻乳腺组织的SWV的比值范围为0.95~9.68,平均(4.98±2.54)。乳腺浸润性癌病灶VTI分级共6级,其中1级0个、2级3个、3级5个、4级17个、5级15个、6级2个。VTI图像分级4~6级占80.95%(34/42)。结论 VTQ和VTI能定量及定性的反映乳腺浸润性癌病灶的硬度,对乳腺浸润性癌的诊断可以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