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肺正压机械通气在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救治中的作用及其护理策略。方法:对26例符合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诊断标准且不具备手术适应证的病例,在5K腔管气管插管后实行单肺正压机械通气。在常规和Swan-Ganz导管监测下,设置不同的正性压力支持(PPS)和呼气末正压(PEEP),增加气道压力,观测咯血量和心肺功能并采取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气道压力增加后咯血量明显减少,两者呈显著负相关(P〈0.01)。PPS≤15cmH2O和PEEP≤7cmH2O时,心排血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随着气道压力升高而增加;而当PPS≥20cmH2O和PEEP≥9cmH2O时,上述指标随着气道压力的升高而下降。结论:机械通气增加气道压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但需在气道压力、止血和心肺功能三者间维持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兔单肺通气炎性介质反应水平及肺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9只,随机分为电针非穴位组(EN组)、电针穴位组(E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3只。麻醉后右肺实施单肺通气3h。EN、EP两组于单肺通气开始时实施电针刺激,EN组取双侧足三里穴旁1cm处,EP组取双侧足三里穴处,双肺通气前、单肺通气前及单肺通气后测血液中性粒细胞水平。实验结束处死,测定肺组织TNF-α、IL-6、IL-8、IL-10含量,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EP组单肺通气后氧合指数高于EN组及C组(P〈0.05),血液中性粒细胞明显低于EN组及C组(P〈0.05),肺组织TNF-α、IL-6、IL-8亦明显降低(P〈0.05),而IL-10明显增高(P〈0.05);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和岀血较少,仅见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调节炎性反应来减轻单肺通气引起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麻病人双肺或单肺通气时不同体位对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胸科手术病人12例,ASAⅠ或Ⅱ级,年龄33~63岁,体重62~85kg。全麻诱导后插入左双腔支气管导管,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1.5。摆放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每个体位分别行双肺通气、左肺通气、右肺通气。经气道旁路监测气道峰压(Peak)、气道阻力(Raw)、胸肺顺应性(CT)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每次通气10min后采集数据。结果双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左、右侧卧位的Peak升高,CT降低;单肺通气时,与平卧位及下侧肺比较,上侧肺的Peak升高,CT、PETCO2降低;右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右侧卧位的CT升高;双肺通气和左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左侧卧位的Raw升高(P〈0.01)。结论全麻机械通气下开胸前体位对呼吸力学影响较大,双肺通气时体位由平卧位变为侧卧位时CT降低,气道压力增加;单肺通气侧卧位时,上侧CT降低,气道压力增加。  相似文献   

4.
刘伟  苏跃  耿万明  郑辉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11):1011-10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呼吸力学与术前肺功能的关系,确定术前肺通气功能参数能否预测术后呼吸衰竭。方法择期行肺切除术的原发性肺癌病人100例,ASAⅠ级或Ⅱ级,术前测定常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最大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75%肺活量位用力呼气流速(FEF75)、最大中期呼气流速(MMEF75/25)、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与肺总量之比(RV/TLC);脉冲震荡肺功能参数:共振频率(Fres)、呼吸总阻抗(Zres)、中心阻力(Rc)、5 Hz和20 Hz时粘性阻力(R5、R20)。插管后机械通气初始时记录双肺气道峰压和双肺胸肺顺应性,开胸单肺通气肺萎陷时记录单肺气道峰压(Ppeak)和单肺胸肺顺应性(CT)。单肺通气时Ppeak和CT与身高、体重及肺功能的关系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一般情况和术前肺功能与术后呼吸衰竭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2组:呼吸衰竭组(RF)和非呼吸衰竭组(NRF)。结果Ppeak与Zres、身高、体重和FEF75呈线性关系(R^2=0.504,P〈0.01),CT与Zres、身高、VC和RV/TLC呈线性关系(R^2=0.602,P〈0.01)。与NRF组比较,RF组FEV1、FVC、FEV1/FVC、MVV和MMEF75/25均降低(P〈0.05或0.01)。年龄≥60岁的中老年患者FEV1≤60%、FEV1/FVC≤60%、MVV≤50%、MMEF75/25≤35%时,RF组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高于NRF组(P〈0.05或0.01)。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预测因素。结论术中单肺通气时Ppeak和CT分别与身高、体重和术前肺功能呈线性关系。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开胸手术中经皮电刺激穴位对单肺通气期间肺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将择期开胸手术患者46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E组)和对照组(C组)。E组在麻醉诱导前30min开始经皮电刺激两侧孔最、肺俞穴。分别于平卧双肺通气30min(T1)、侧卧双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15min(T3)、30min(T4)、60min(T5)各时点抽取桡动脉血及中心静脉导管血2mL,检测和计算pH、PaCO2、PaO2、SaO2、PvO2、SvO2、Hb、Qs/Qt。结果:两组患者PaO2、SaO2在单肺通气(T3、T4、T5)后开始下降(P〈0.05),E组在T3、T4、T5时点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患者Qs/Qt在单肺通气(T3、T4、T5)后开始升高,E组在T3、T4、T5时点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孔最、肺俞穴位可以降低单肺通气时的肺内分流率,改善肺的氧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COPD患者肺叶切除术时低潮气量通气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行肺叶切除术时低潮气量通气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COPD患者28例,年龄65~84岁,ASA Ⅱ或Ⅲ级,随机分为常规潮气量组(TV组,n=14)和低潮气量组(LV组,n=14).均于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参数设置:TV组潮气量(VT)为10 ml/kg,呼气末正压(PEEP)为0;LV组Vr为5~6 ml/kg,PEEP为0~5 cm H2O.采用旁气流法监测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及动态肺顺应性(Cd).于平卧位双肺通气10 min(T1)、侧卧位单肺通气90 min(T2)、术毕平卧位双肺通气10 min(T3)及术后24 h(T4)时取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及呼吸指数(RI);取颈内静脉血样,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 与T1时比较,2组T2-4时血清TNF-α及IL-6浓度升高(P<0.05);与TV组比较,LV组T2-4时血清TNF-α及IL-6浓度降低(P<0.05),T1-3时Ppeak及Raw降低,T2.3时Cd升高(P<0.05).T1-4时2组OI、RI及P(A-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VT,通气可通过降低炎性反应,减轻COPD患者肺叶切除术时机械通气诱发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7.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Qs/Qt )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A组)和全麻组(B组)。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双肺通气20分钟、单肺通气15、30分钟时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出Qs/Qt等。结果:单肺通气时,两组病人Qs/Qt较双肺通气时显著增加(P<0.01),PaO2显著降低(P<0.05)。单肺通气15、30分钟时,A组病人Qs/Qt显著大于B组(P<0.01);PaO2显著低于B组(P<0.05)。麻醉期间A组病人心率亦显著慢于B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全麻复合硬膜0.05)。麻醉期间A组病人心率亦显著慢于B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时间,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引起Qs/Qt增加,PaO2降低,可能与硬膜外阻滞削弱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机制(HPV)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泡复张术(RM)复合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是否能有效改善后腹腔镜手术后早期呼吸功能。方法 30例择期后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行不同的术中通气方式:对照组(n=10)行常规正压通气;PEEP组(n=10)正压通气加呼气末正压(PEEP)4 cmH2O;PEEP+RM组(n=10)通气方式与PEEP组相同,在气腹结束后立即以30 cmH2O压力维持30s气道正压行肺泡复张术。在气腹前(Baseline)、气腹后10 min(PI 10 min)、气腹后30 min(PI 30 min)、气腹后60 min(PI 60 min)、放气腹后1 min(PD1 min)、拔管后5 min(EX 5 min)、拔管后0.5h(EX 30 min)等7个时点检测记录呼气末CO (2ETCO2)、动脉血气分析并计算动脉与呼气末CO2差值[D(a-e)CO2]、氧合指数(OI)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EEP、PEEP+RM两组在PI 60 min和PD1 min两个时点的Pa CO2显著降低(P〈0.005)。PEEP组与PEEP+RM组在PI 30 min、PI 60 min和EX 30 min等时点,其D(a-e)CO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EX 5 min和EX 30 min两时点,PEEP+RM组的OI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时点间Pa-CO2的差值ΔPaCO2在PEEP+R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使用PEEP可有效减少动脉血和肺泡的CO2分压差,减少肺泡塌陷;肺泡复张术可在拔管后有效加快动脉血CO2分压的下降并改善氧合指数。复合以上两种处理,可有效减轻后腹腔镜术后早期CO2蓄积,促进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潮气量(VT)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老年患者实施胸科手术单肺通气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择实施胸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术中采用低VT联合低PEEP;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通气方案。记录两组术中PaO2、PaCO2、PETCO2、MAP、CVP及气道峰压(Ppeak)。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肺通气60min时研究组PaO2显著升高,Ppeak明显下降(P<0.05);两组不同时点PaCO2、PETCO2及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术后3d内有3例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例(P<0.05)。结论对于老年患者实施胸科手术采用低VT联合低PEEP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低氧血症,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老年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加低水平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机械通气对肺功能正常患者人工气腹期间呼吸力学及肺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4月,45例ASA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维持用药相同,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气腹前3组通气参数均设定为潮气量(VT)8 ml/kg,呼吸频率(RR)12次/min,吸呼比(I∶E)=1∶2。气腹后通气参数设定分别为:Ⅰ组VT=6 ml/kg,RR=18次/min,PEEP=5 cm H2O;Ⅱ组VT=10 ml/kg,RR=10次/min,PEEP=0;Ⅲ组(对照组)同气腹前。分别在气管插管后(T0),手术开始(T1),气腹5 min(T2),气腹30 min(T3),气腹60 min(T4),拔气管导管前15 min(T5),拔气管导管后20 min(T6)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并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分别在T0,T3,T4,T6时点抽取动脉血监测血气,并根据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等计算氧合指数、呼吸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结果 3组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及心率、PaO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T0时相比,Ppeak气腹后升高(P〈0.05),Ⅱ、Ⅲ组更明显;Pmean气腹后也升高(P〈0.05),Ⅰ组最明显;Cdyn气腹后明显降低(P〈0.05),Ⅱ组最明显;PETCO2明显升高(P〈0.05),Ⅰ组更明显;气腹后pH值明显降低(P〈0.05),Ⅰ组最明显;Ⅰ、Ⅲ组PaCO2气腹后明显升高(P〈0.05),Ⅱ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机械通气时(T0、T3、T4)相比,3组A-aDO2拔管后(T6)明显降低(P〈0.05),Ⅰ组更明显;氧合指数拔管后(T6)明显降低(P〈0.05),3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呼吸指数拔管后明显降低,Ⅰ组最明显(P〈0.05)。结论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加低水平呼气末正压可以有效降低术中气道压,改善肺顺应性,增加肺通气效率,可以安全地应用于腹腔镜手术呼吸管理中。  相似文献   

11.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单肺通气 (one-lung ventilation,OLV) 期间应用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对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 方法 1999年1月~2005年12月,23例 MG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A、B 2组,A组为单肺通气,B组为单肺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5 cm H2O,观察不同时点SPO2变化. 结果 术前双肺通气5 min SPO2 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t=0.318,P=0.754);OLV 30、60 min时SPO2 A组明显低于B组(t=-4.787,-7.028;P=0.000),须双肺通气5 min才能达到B组水平.A组此后每1 h间断双肺通气5 min维持SPO2在正常范围至手术结束. 结论 胸腔镜下胸腺瘤切除术治疗MG, OLV时应用 PEEP 5 cm H2O能维持满意的SPO2,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低氧血症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BIPAP)通气模式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和气道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例ARDS患者分为BIPAP通气模式组(BIPAP组)和间歇正压通气模式组(IPPV组),行机械通气治疗,每组各10例。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指标。结果:BIPAP组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为13天,显著低于IPPV组的21天(P<0.05)。BIPAP组患者安定、吗啡和万可松用量显著低于IPPV组(P<0.05);IPPV组吸气峰压、平台压和呼气末正压均显著高于BIPAP组(P<0.05)。心率、平均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体循环阻力和心脏指数两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IPPV组肺血管阻力显著高于BIPAP组(P<0.05)。两组间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pH值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BIPAP组混合静脉血氧分压显著高于IPPV组(P<0.05)。结论:BIPAP通气模式人机关系协同性好,能够降低肺血管阻力,增加混合静脉血氧分压,缩短了ARDS治疗的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3.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动脉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动脉血气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80例,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和全麻组(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开胸前双肺通气20min(T1)时及开胸后单肺通气(OLV)15min、60min、120min(T2-4)时,分别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观察患者动静脉血气情况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值。结果两组术中PaCO2、pH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时点PaCO2、pH、Paw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T1相比,A组、B组T2~4时Paw及Qs/Qt均增加,PaO2均降低(P〈0.05)。与B组相比,A组T2-4时的Qs/Qt增加更明显,PaO2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期间,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有增加Qs/Qt,使PaO2下降的风险。因此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开胸手术病人时,应严密加强血气监测。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本研究探讨在猪急性肺损伤(ALI)模型中应用不同潮气量对脑组织氧合和代谢的影响。我们假设在实验诱导急性肺损伤后,低潮气量(LT)机械通气能改善其脑组织的氧合和代谢。方法通过去除肺表面活性物质诱导实验性的急性肺损伤模型,10只母猪分别置于两种通气环境下:①6ml/kg的LT容量通气(LT组);②12ml/kg的高潮气量机械通气(HT组)。分析气体交换、血流动力学、持续脑组织氧张力(ptiO2)、大脑微量透析和全身细胞因子等变量。诱导Au后,收集2、4和8小时的数值。主要观察指标为ptiO2的改变。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基础状态和Au诱导后,未发现ptiO2存在组间差异;但是,HT组ptiO2在Au的4和8小时后显著降低。PaO2和PaCO2在任何记录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大脑微量透析方面,HT组细胞外乳酸在2、4和8小时显示显著高水平。由于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HT组IL-6和IL-8呈较高水平。结论在猪ALI模型中,与高潮气量通气比较,低潮气量保护性通气可以显著改善脑组织氧合和代谢。动脉氧合和大脑组织氧合存在分离现象。HT组的大脑组织氧合和代谢可能因更为突出的炎性反应而受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单肺通气时肺泡征募技术对肺机械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侧卧位行肺切除患者。单肺通气(OLV)时,肺泡征募(ARM)持续1分钟后紧接着对通气肺给予5cmH2O呼气末正压。在下列各时点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改变数据:双肺通气时(TLVbaseline)、单肺通气前(OLVpre-ARM)、ARM后20分钟(OLVpost-ARM)以及双肺通气结束时TLVend。结果 TLVbaseline时PaO2/FiO2为358±126,OLVpre-ARM降为235±113(P〈0.01),OLVpost-ARM上升到351±120(P〈0.01)。在ARM期间,心指数从3.04±0.71/m2OLVpre-ARM下降到2.4±0.61/m2(P〈0.05),OLVpost-ARM时恢复到3.1±0.71/m2(P〉0.05)。ARM能够肺泡开放且引起通气侧肺静弹性阻力明显下降(16.6±8.9 cmH2O/ml OLVpost-ARM vs 22.3±8.1 cmH2O/ml OLVpre-ARM)(P〈0.01)。结论胸科手术侧卧位OLV时,对通气肺实行ARM能够使肺泡开放,改善氧合和呼吸机械力学。但应注意ARM引起的短暂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大鼠肺组织内毒素CD14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00~300g,随机分为3组(n=10):正常对照组(C组)、小潮气量机械:通气组(S组)和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组(L组)。S组潮气量(VT)8ml/kg,N组VT40ml/kg;吸:呼比均为1:1;调整呼吸频率60—80次/min,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45mmHg。分别于机械通气前(基础值)、机械通气1、2、3h行动脉血气分析,机械通气3h时放血处死大鼠,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肺组织内毒素CD14受体mRNA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左肺支气管灌洗液内毒素CD14受体蛋白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L组机械通气1h时动脉血pH值、氧分压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肺组织内毒素CD14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1)。结论 大潮气量机械通气3h可上调大鼠肺组织内毒素CD14受体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肺叶支气管填塞通气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24例,随机分为2组(n=12):A组为双腔支气管导管组。B组为肺叶支气管填塞气囊组。麻醉诱导后,A组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B组先插入单腔气管导管,再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插入支气管填塞气囊。两组均先行双肺通气30min,再行肺隔离通气至少30min,A组为单肺通气。B组为肺叶支气管填塞通气。术中监测气道压。分别于清醒仰卧位自主呼吸空气时(L)、侧卧位双肺通气30min(T1)和肺隔离通气30min(T2),抽取桡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气和血红蛋白,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采用放免法测定动脉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浓度。结果 与A组比较。仅T2时B组PaO2升高,气道压、Qs/Qt及TXB2浓度均降低(P〈0.05)。与Tn比较,T1时两组Qs/Qt均升高(P〈0.05),TXB2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R时A组Qs/Qt和TXB2浓度升高(P〈0.05),而B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k-PGF1α浓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叶支气管填塞通气可以通过降低开胸手术期间的肺内分流来提高机体的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8.
呼气末正压通气对单肺通气期间肺顺应性和呼吸指数影响的动态观察刘流*周建美*陈启智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能有效地防止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的发生,是单肺通气时常采用的通气方式。研究证实,PEEP对双肺通气时肺顺应性和呼吸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单肺通气(OLV)时小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对肺内分流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20~65岁,随机均分为三组,OLV时患者VT均为6ml/kg,PEEP分别为0cmH2O(A组)、5cmH2O(B组)和10cmH2O(C组)。记录患者气道压变化,采集桡动脉血和深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氧合指数(OI)和肺内分流率(Qs/Qt),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炎性因子检测。结果与双肺通气30min时比较,三组OLV30、60、90min时Qs/Q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2、T3时A、C组白细胞介素-8(IL-8)明显增高(P<0.05),但B组Qs/Qt、IL-8显著低于A、C组(P<0.05)。A、C组OLV30、60、90min时OI较双肺通气30min时明显降低(P<0.05);B组仅在OLV30min时降低(P<0.05)。与A、C组比较,B组OLV30、60、90min时IL-10显著增高(P<0.05)。结论 OLV中VT6ml/kg联合PEEP5cmH2O可以降低Qs/Qt,减轻炎性反应,改善氧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行肺减容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68例电视胸腔镜辅助行肺减容术(胸腔镜组)与22例常规开胸行肺减容术(开胸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胸腔镜组明显短于开胸组(P〈0.05);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术后漏气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5种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疼痛程度、患侧上肢活动是否受限、拔管时间长短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开胸手术(P〈0.05);监测指标:术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总量(TLC)、残气量(RV)、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6MWT与术前比较,两组均明显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行肺减容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其安全性与可靠性与开胸手术比较,具有手术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术后疼痛轻、上肢活动不受限及术后胸管引流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