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在监测冠心病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138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0例),对照组为45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对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与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AM 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 I组、UAP组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和SAP组相比,其值增加明显;AM I组与UAP组差异无显著性;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变化呈正相关。结论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之一,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张梁  黄涵  周娜  邓巧莹  黄永秩 《检验医学》2010,25(8):606-60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20例结直肠癌患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的血清浓度,并以2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上升,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P〈0.05);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与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结论血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过程,是预测结直肠癌发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在监测冠心病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138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0例),对照组为45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对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与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和SAP组相比,其值增加明显;AMI组与UAP组差异无显著性;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之一,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E-选择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E-选择素的水平变化及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检测40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NDR)、3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及39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结果 各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ng/ml)分别为:正常对照组29.24&#177;12.23;NDR组92.39&#177;43.12,与对照组比较t=8.57,P〈0.01;DR组182.45&#177;90.21,与对照组比较t=11.88,P〈0.01;与NDR组比较,t=5.63,P〈0.01.可见,NDR组E-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DR组E-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显著高于NDR组.结论 E-选择素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检测E-选择素水平有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对E-选择素的深入研究,有望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细胞粘附分子、选择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ELISA法分别检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E-选择素、P-选择素、L-选择素含量。结果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前血sICAM-1s、VCAM-1、sE-选择素、sP-选择素、sL-选择素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治疗后以上各指标明显下降(p<0.001)。结论血清sICAM-1s、VCAM-1s、E-选择素、sP-选择素、sL-选择素水平的变化与肾脏损伤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和预后判断指标,同时也为在肾小球肾炎发病早期使用抗粘附分子抗体及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溶性选择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77例脑梗死和28例正常人可溶性E-,P-和L-选择素(sE- ,s P-和sL-选择素)血清水平,并分析它们与脑梗死部位、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合并症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sE-和sP-选择素血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大、小面积梗死组选择素水平均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组,脑梗死合并感染者sL-选择素水平亦明显升高. 不同脑梗死部位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间各可溶性选择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可溶性选择素与脑梗死临床变化有较密切关系,测定它们血清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病情变化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肝移植术后经肝穿刺证实为正常恢复型患者的血清E-选择素及其生化指标的水平变化,分析其相关性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肝移植术后正常恢复型患者(受试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E-选择素及生化指标,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血清E-选择素,使用Bayer16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项生化指标.结果:受试组患者在第1、3、5、7、11天内血清ALT、AST、CK动态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血清E-选择素、G-GT、TBiL、TBA动态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在术后第11天与肝移植术前血清E-选择素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受试组与对照组血清E-选择素水平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另外,肝移植后正常恢复型患者1~11 d内血清ALT与AST、CK水平呈正的直线相关(P<0.05),而血清E-选择素与G-GT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正常恢复型患者的肝脏有修复性损伤引起的炎症,因此血清E-选择素含量一直偏高,它是肝移植术后正常恢复型患者所有指标中含量一直较恒定偏高的一项指标.所以应引起临床重视,密切注意其动态变化.血清E-选择素含量变化特点的规律为临床病情判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血中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7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70例结直肠癌中,临床分期I~II期48例,III~IV期22例;低分化20例,中高分化50例;Hp感染阳性者24例;Hp感染阴性者46例。选择7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结直肠癌患者与对照组的PINP、β-CTX水平;不同分期、不同分化程度、Hp感染与否以及促进骨形成药物治疗前后结直肠癌患者的PINP、β-CTX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血清PINP、β-CTX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II-IV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PINP、β-CTX含量明显低于I-II期结直肠癌患者(P0.01);结直肠癌低分化组血清PINP、β-CTX含量明显低于结直肠癌中高分化组(P0.01);结直肠癌Hp阳性组血清PINP、β-CTX水平低于结直肠癌Hp阴性组(P0.01);结直肠癌患者经治疗后血清PINP、β-CTX水平明显较治疗前提高(P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中PINP、β-CTX低表达;PINP、β-CTX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同时亦与结直肠癌患者Hp感染状况有关;给予结直肠癌患者促进骨形成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PINP、β-CTX水平,降低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和全血血小板数变化在监测老年冠心病的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23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三组:急性心肌梗死(AMI)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8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78例和对照组8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并对冠心病患者的外周全血血小板总数变化及其与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AMI组、UAP组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和SAP组相比,其值增加明显;AMI组和UAP组结果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外周全血血小板总数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可能是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其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可溶性E-选择素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实验组)及30名正常产妇(对照组)的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中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并比较2组的结果.结果:实验组外周血中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不同临床分型者之间外周血中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实验组新生儿脐血中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外周血中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其与母体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而其新生儿脐血中可溶性E-选择素则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VEGF、STAT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活化子3(STAT3)表达在大肠癌中的变化,以及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的关系,并研究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癌中VEGF、STAT3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中VEGF、STAT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22/33)和63.6%(21/33),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组织的阳性率(P<0.01);VEGF的表达与Duke′s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STAT3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关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相关分析表明VEGF和STAT3正相关(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存在VEGF和STAT3的高表达,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病程的发展及淋巴转移关系相关,而STAT3的表达除与大肠癌病程的发展及淋巴转移相关外,还与大肠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关。另外,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VEGF可能受STAT3的调控,STAT3可能会成为大肠癌的抗血管生成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olubleintercellaradhesionmolecule 1,sICAM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soluble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 1,sVCAM 1)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测定 76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4 8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ICAM 1和sVCAM 1水平 ,76例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大血管病变组 (2 8例 )与无大血管病变组 (48例 ) ,比较三组间sICAM 1和sVCAM 1的水平。并对糖尿病组中颈总动脉内膜厚度 (intima mediathickness,IMT)与sICAM 1和sVCAM 1作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大血管病变组及有大血管病变组的血清sICAM 1和sVCAM 1水平分别高于健康对照者 (P <0 .0 5 ,P <0 .0 1) ,有大血管病变者又高于无大血管病变者 (P <0 .0 5 )。糖尿病组中颈总动脉IMT分别与sICAM 1和sVCAM 1呈正相关 (r =0 .2 0 2 ,P <0 .0 5 ;r =0 .35 8,P <0 .0 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 1和sVCAM 1水平的升高 ,表明了体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白细胞的激活 ,并参与了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可作为病情监测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结肠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TLR4 mRNA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新鲜结肠癌组织和距癌组织2 cm以上的癌旁组织各63份,其中:结肠癌高分化型组23份,中分化型组17份,低分化型组20份,其他分化类型3份;伴淋巴结转移组27份,不伴淋巴结转移组36份;Dukes A期组18份,Dukes B期组14份,DukesC期组22份,Dukes D期组9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LR4 mRNA的表达水平;用WB法检测NF-κB p6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TLR4 mRNA表达量为86.42±15.1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32.74±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54,P<0.01).高、中、低分化型结肠癌TLR4 mRNA表达量分别为69.58±11.27、64.57±13.91、97.12±15.44,低分化型结肠癌表达量高于高、中分化型结肠癌(t值分别为11.304、12.223,P均<0.01).伴淋巴结转移组TLR4 mRNA表达量(89.91±13.33)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81.16±13.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9,P>0.05).Dukes A期组TLR4 mRNA表达量(59.05±11.66)低于Dukes B~D期组的表达量(分别为92.32±17.51、91.41±15.21、101.46±1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708、9.664、9.525,P均<0.05);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63±0.11、0.34±0.08,结肠癌组织NF-κB p65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t=18.266,P<0.01),高、中、低分化型结肠癌组织中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6±0.09、0.72±0.11、0.77±0.14,中低分化型组表达高于高分化型(t值分别为11.223、10.875,P均<0.01),伴淋巴结转移组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NF-κB p65表达量分别为0.82±0.17、0.57±0.1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69,P<0.05).Dukes A期的NF-κB p65表达量(0.39±0.06)低于Dukes B~D期(分别为0.72±0.12、0.69±0.14、0.76±0.1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442、9.889、9.721,P均<0.01).结论 TLR4/NF-κB p65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升高与结肠癌的临床进展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NF-κB p65可能是结肠癌转移的分子指标之一,TLR4/NF-κB p65升高可促进结肠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 (sICAM 1 )和可溶性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 1 (sELAM 1 )的检测在大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4 0例大肠癌、2 5例大肠良性病变及 2 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sICAM 1和sELAM 1水平 ,并比较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 ,转移、无转移sICAM 1和sELAM 1水平变化。结果 大肠癌患者血清sICAM 1和sELAM 1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人 (P <0 .0 1 ) ;大肠癌患者术后血清sICAM 1和sELAM 1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 (P<0 .0 5 ) ;有转移的大肠癌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高于无转移的患者 (P <0 .0 1 ) ,而sELAM 1水平相差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血清sICAM 1和sELAM 1水平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可作为大肠癌新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大肠癌根治术后腹腔化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腹腔化疗对大肠癌术后腹腔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对 82例大肠癌患者施行了根治术后 ,随机分为腹腔化疗组 (4 2例 )和外周静脉化疗组 (4 0例 ) ,两组均采用FAM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腹腔化疗组的有效率为 6 6 .7% ,静脉化疗组为 5 0 .0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腹腔化疗组 3年复发率及肝转移率明显低于静脉化疗组 (P <0 .0 1) ,分别为 2 8.6 % ,4 2 .9% ;其术后 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静脉化疗组 (P <0 .0 1) ,分别为 73.8% ,35 .7% ;且腹腔化疗组的毒副作用较静脉化疗组明显降低 ,疗效明显优于静脉化疗组。结论大肠癌根治术后腹腔化疗可显著降低局部复发及肝脏转移。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S100A4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68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S100A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S100A4蛋白在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无阳性表达(0%),在6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有42例(61.8%)呈阳性表达,两者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3);S100A4蛋白的表达在结直肠癌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生存期中差异明显(P<0.05),且分期越晚、发生淋巴结转移、生存期短者表达越高。结论 S100A4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S100A4蛋白可作为判定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细胞周期素B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细胞周期素B1(cyclin B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80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标本,同时取距癌灶5cm以外的癌旁组织及10cm以外的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cyclinB1的表达.结果 80例标本癌组织中cyclin B1过表达率为55.0%;癌旁组织为2.5%;正常大肠组织中未见cyclin B1过表达,癌组织中cyclin B1的过表达率与正常组织及癌旁组织有显著性差异(P<0.01).cyclin B1的过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yclin B1的过表达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针对抑制cyclin B1表达的措施可能成为治疗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血清CEA、CA19—9与幽门螺杆菌抗体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电化学发光法(ECL)检测56例胃癌患者和71例胃良性疾病患者血清CEA、CA19—9、幽门螺杆菌抗体.并对其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CEA和CA19—9水平、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0.05):分化较差组、浆膜浸润组及有淋巴转移组均明显高于分化较好组、无浆膜浸润组及无淋巴转移组(P〈0.01);且联合检测血清CEA、CA19—9、幽门螺杆菌抗体可以将阳性率提高到92.8%。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CEA、CA19—9、幽门螺杆菌抗体对胃癌早期诊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FHIT、WWOX基因组在鼻咽癌患者中的表达、失活机制及MDR1基因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荧光相对定量RT-PCR法检测89例鼻咽癌患者(试验组)和61例慢性鼻黏膜炎患者(对照组)鼻咽部组织WWOX、FHIT和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甲基化特异性(MSP)方法及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FHIT和WWOX基因mRNA表达下调原因。结果 (1)实验组鼻咽组织中FHIT、WWOX和MDR1基因的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分层后,试验组中病情较严重者较病情轻者,分化程度低的较分化程度高者间的FHIT和WWOX基因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HIT和WWOX基因表达量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731,P=0.000;r=-0.816,P=0.000;r=-0.626,P=0.000;r=-0.536,P=0.001);试验组低分化者MDR1基因mRNA与高分化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且组织学类型与MDR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r=-0.697,P=0.000);试验组的FHIT与WWOX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540,P=0.000)。(2)试验组的FHIT和WWOX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HIT和WWOX的mRNA与该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呈正相关(r=-0.689,P=0.000;r=-0.594,P=0.000)。(3)试验组中有39例(43.8%)在FHIT基因中至少有1个位点存在杂合性缺失(LOH),在WWOX基因中42例(47.2%)至少一个位点存在LOH,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例和2例(4.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HIT和WWOX基因mRNA与该基因基因杂合性缺失呈负相关(r=-0.239,P=0.049;r=-0.364,P=0.013)。结论启动子甲基化是鼻咽癌患者WWOX和FHIT基因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是鼻咽癌的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MDR1基因过度表达与鼻咽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及其配体半乳凝素9(Gal-9)在宫颈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江门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5例上皮癌样病变(CIN)组、56例宫颈鳞癌(SCC)组的组织和血清样本,其中SCC组按癌组织分化程度又分为低分化癌(PSCC)组17例,中分化癌(MSCC)组18例,高分化癌(WSCC)组21例,并收集同期25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RT-PCR方法检测不同组织样本中Tim-3及Gal-9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Gal-9的表达。结果采用Western blot、RT-PCR方法检测Tim-3和Gal-9的表达显示CIN组高于对照组,SCC组高于C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mRNA表达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加,具体表现为WSCC组MSCC组PS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Gal-9在SCC血清中高于C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分化越高,Tim-3和Gal-9的表达越强,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结论 Tim-3及其配体Gal-9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可作为宫颈鳞癌临床诊断及预后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