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腹膜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13例。组织类型、肿瘤分级、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和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年龄、绝经状态、有无附件受累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非子宫内膜样癌、肿瘤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宫颈受累和脉管浸润对判断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卵巢去留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卵巢转移的情况,初步探讨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治疗中卵巢去留问题。方法对2000年12月至2004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收治的189例子宫内膜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转移等与附件转移的关系。结果组织学分级G1、G2、G3的附件转移发生率分别是O%、19.5%、34.4%,三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无肌层浸润、浅肌层浸润、深肌层浸润的附件转移发生率分别为6.3%、10.4%、39.6%,三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有淋巴转移者与无淋巴转移者的附件转移发生率为63.0%、9.9%,两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只有组织学分级及淋巴转移与否引起附件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附件转移与组织学低分化、深肌层浸润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相关,组织学低分化、淋巴转移更是附件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对无合并附件转移高危因素的年轻早期患者可考虑保留远离癌灶侧卵巢。  相似文献   

3.
肖辉 《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2):1388-139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 ,阐述其手术病理分期的优点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7~ 2 0 0 3年收治经手术治疗的 9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 ,将术前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 ,分析其差异及原因。【结果】临床分期误差率 :Ⅰ期为 2 0 .3% ,Ⅱ期为 33.3%。临床分期Ⅰ期中盆腹腔转移率 9.5 % ,Ⅱ期为 33.3% ,Ⅲ、Ⅳ期均为 10 0 % ,总转移率 16 .3% (15 / 92 )。子宫肌层浸润深度≥ 1/ 2患者盆腹腔转移率较 <1/ 2者高 (P <0 .0 1)。组织学分级G1、G2 的患者盆腹腔转移率低于G3 及未分化者(P <0 .0 1)。【结论】手术病理分期真实反映了病变范围 ,较临床分期准确。子宫内膜癌盆腹腔转移与临床分期、子宫肌层浸润深度 ,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手术病理分期能客观判断预后 ,并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的子宫内膜癌在临床特征、手术方式、预后等方面相同及差异点。【方法】将1999~2000年在本院住院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分为绝经前和绝经后两组,回顾分析确诊时间、CA125、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细胞分化程度、宫颈受累、淋巴转移、附件受累、雌孕激素受体(ER、PR)、合并症、预后等在绝经前后的同异点。【结果】绝经前后患者出现临床症状至确诊时间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绝经前后CA125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绝经前后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和广泛子宫切除术的例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发生率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绝经前后病理特点(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细胞分化程度、宫颈受累、淋巴转移、附件受累、ER阳性率、PR阳性率)比较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5年存活率绝经前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预后相似,绝经后患者也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上皮分泌蛋白4(HE4)水平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60例,A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10例,B组)和子宫内膜良性疾病患者(65例,C组)的血清HE4水平并比较。【结果】A组HE4水平为138.00pmol/L,显著高于B组42.10pmol/L和C组23.15pmol/L(P〈0.05);血清HE4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是否绝经、病理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细胞冲洗液是否阳性无关(P〉0.05),而与临床FIGO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相关(P〈0.05)。【结论】HE4是子宫内膜癌较好的血清学肿瘤标记物,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进展密切相关,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现和鉴别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全面手术-病理分期对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全面的手术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 1994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间手术治疗的 12 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术前、术后分别采取临床分期和手术病理分期 ,将这两种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分期的不符合率为 35 2 % (45/12 8) ,其中临床Ⅰ期为 18. 5 %(15/81) ,Ⅱ期为 80 . 0 % (2 4 / 30 ) ,Ⅲ期为 37. 5 % (6 /16 )。宫旁转移率为 4 .9%。Ⅰ期无 1例宫旁浸润 ,Ⅱ期、Ⅲ期、Ⅳ期分别有 2例、3例、1例宫旁浸润 ,经多重相关回归分析后发现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腹水细胞学阳性与宫旁浸润有相关性 (P <0 . 0 5 )。淋巴结转移率为 9 4 % (12 / 12 8) ,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腹水细胞阳性、病理类型以及组织学分级与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性意义 (P <0 . 0 5 )。结论 手术病理分期较临床分期准确 ,能真实反映病变范围 ,临床Ⅱ期的误差率较高 ,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腹水细胞阳性、病理类型以及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宫旁浸润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腹水细胞学阳性有紧密联系。手术病理分期能客观判断预后 ,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伴子宫下段受累(LUSI)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价LUSI能否作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治治疗为手术治疗的20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按有无LUSI分为2组。比较2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LUSI组占全部病例的26.57%(55/207),与对照组(无LUSI)相比较更容易出现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宫颈受累、脉管浸润及盆/腹腔淋巴结转移,手术病理分期较高(P〈0.05),5年生存率较低(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侵犯下段可作为预后的不良因素,但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LUSI不是独立的预后相关因素,仅有组织分级、病理类型、脉管浸润以及手术病理分期为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相关因素。结论LUSI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在子宫内膜癌中并不少见。LUSI通过增加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而影响预后,故LUSI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一个高危因素,术中术后应予以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及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因子宫病变行子宫全切的45岁及以下妇女子宫内膜组织标本66例,其中子宫内膜腺癌4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6例、正常子宫内膜1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PTEN及hMSH2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PT EN的表达率逐渐降低,缺失率分别为16.67%、66.67%、85.71%,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01);hMSH2的表达率分别为44.44%、33.33%、73.81%,各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②PTEN及hMSH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转移无关(rs 值=0.271, P >0.05)。③在子宫内膜癌中,hMSH2蛋白表达与PTEN 蛋白表达无显著性相关关系( P <0.05);hMSH2蛋白与 PTEN蛋白表达呈不一致(χ2=23.04,P=0.000)。【结论】同时检测PTEN及hMSH2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表达有助于早期诊断,并能推测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为该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6.2岁,5年生存率73.1%;临床表现以绝经后阴道出血最多,其次为月经量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分别占43.9%、34.1%和22.0%,绝经前病例占36.7%;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存在很大误差率,达23.9%-77.8%,术前诊刮与术后标本病理类型符合率为86.5%;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率高,肌层侵犯的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深肌层浸润者,易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也差.结论 不规则阴道出血特别是绝经后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诊刮是诊断内膜癌以及判断有无宫颈受累的经典方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措施;术前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术前诊刮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后组织学类型间均存在差异,应进行综合检查及评估;临床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孕激素的应用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膜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43例于2000年1月至2001年8月行广泛性子宫加双附件切除加腹膜后盆腔淋巴结清扫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析腹膜后盆腔淋巴结(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RLN)转移与临床病理和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RLN转移在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深度和宫旁血管浸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阴性组和阳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5年生存率在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RLN转移和宫旁血管浸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宫颈浸润深度不同组间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LN转移与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和宫旁血管浸润有关;5年生存率与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RLN转移和宫旁血管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肖辉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142-1144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的相关因素的差异。【方法】将本院2000~2009年收治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278例患者分为绝经前后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绝经前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样腺癌各占96.7%和90.5%,两组T期和Ⅱ期患者各占85%和83.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纽比较,绝经前患者组织分级高,G1~2分别为78.3%和61.4%,深肌层浸润分别为1.3%和41.1%,宫颈受累分别为23.4%和11.4%,特殊病理类型分别为3.3%和9.5%。上述各项差异均有显著性(P〈0.5)。【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绝经前妇女一旦出现月经紊乱及其相关的临床表现时,应首先排除子宫内膜癌。绝经前患者病理类型以宫内膜样腺癌为主,肿瘤分化好、肌层浸润的发生率较低,浸润深度较浅,若早期诊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粘蛋白(E-CD)与β连环素(β-CA)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子宫内膜,11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1例CIN,37例子宫内膜癌中E-CD与β-CA的表达。结果E-CD、β-CA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过长、CIN及子宫内膜癌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逐渐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D随着内膜癌病理分级的增加,异常表达率逐渐提高,其在G1-G2G3(P〈0.05),在Ⅰ期及Ⅱ期及Ⅲ期(P〈0.05)。有肌层浸润和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元肌层浸润(P〈0.01)和元淋巴转移组(P〈0.01);浸润程度越深浸润程度越深,β-连环素异常表达越高(P〈0.05)。E-CD与β-Cc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58P〈0.01)。结论E-CD,β-CA可能参予了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化过程,与肿瘤的发生浸润转移有关,两者的异常表达,可作为子宫内膜癌变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临床病理资料特点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患者21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针对患者的复查等情况进行后续随访,随访病例截止时间为2015年12月,了解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 210例宫颈癌患者共22例出现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10.48%。其中17例(77.27%)为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9.09%)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例(13.64%)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根据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分期、肌层浸润、CA125和脉管转移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ic回归分析:病灶大小、组织学分期、肌层浸润和CA125为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部位主要为盆腔淋巴结。子宫内膜癌病灶≥2、组织学分期为G3、CA125升高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33例老年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情况,评价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延迟绝经、高血压、糖尿病、重复癌及近亲癌症不影响老年子宫内膜癌预后(P〉0.05)。Ⅰ~Ⅲ期的子宫内膜癌2年生存率分别为90.24%、77.78%和50.00%,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G1~G2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87.71%、77.78%和75.00%,差异无显著性(P〉0.05)。≥1/2肌层浸润的2年生存率为39.09%,显著低于〈1/2肌层浸润的100.00%(P〈0.01)。宫颈转移的3年生存率为27.27%.低于无转移的83.30%(P〈0.05)。附件转移的2年生存率为50.00%,显著低于无转移的80.26%(P〈0.01)。腹腔冲洗液有癌细胞的1年生存率为25.00%,显著低于无癌细胞的96.46%(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上述因素均不能非为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而存在。[结论]FIGO分期、深肌层浸润、宫颈转移、附件转移及腹腔冲洗液有癌细胞和老年子宫内膜癌预后密切相关,但不是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病理分级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3~2004年收治的Ⅰb~Ⅱb期以手术治疗为主的92例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组织病理分级分为高分化组(Ⅰ级)、中分化组(Ⅱ级)、低分化组(Ⅲ级)。对其临床病理因素、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①组织病理分级越高,远处转移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织病理分级越高5年生存率越低(P〈0.05)。②低分化与高分化组均有较高的深肌层浸润率,高于中分化组(P〈0.05)。③组织病理分级中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治疗前Scc值、原发病灶大小、淋巴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化鳞癌有更高的远处转移率,5年生存率低,对这组患者应及早发现远处转移,以有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特点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2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并针对患者的复查等情况进行后续随访,随访病例截止时间为2014年12月,了解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 1210例宫颈癌患者共22例出现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10.48%,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17例(77.2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9.09%),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例(13.64%);2根据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分期、肌层浸润、CA125和脉管转移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组织学分期、肌层浸润和CA125为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 子宫内膜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部位主要为盆腔淋巴结。子宫内膜癌病灶≥2 cm、组织学分期为G3、CA125升高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出血68例、盆腔包块8例、白带增多9例及腹痛6例;绝经前病例为(16/79)20.2%;从出现首发症状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平均为(28±4.2)个月(21d~3年);病理分级越高、肌层浸润>1/2、有宫颈浸润或附件浸润者盆腔淋巴转移的比例更高。而绝经前与绝经后之间、不同病理类型之间、ER及PR阳性与阴性间盆腔淋巴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绝经前后的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等非特异性的妇科症状时,必须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应该加强防癌知识宣传,缩短患者出现首发症状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应实行选择性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8.
pS2蛋白和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雌激素诱导蛋白pS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30例非典型增生、7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S2、Ki-67的表达。结果:pS2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中不表达,在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分别为60·00%和76·00%,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Ki-67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仅有少量表达,在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分别为33·33%和77·33%,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pS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转移有关(P<0·05),但与分化程度无关(P>0·05)。Ki-67的表达与分化程度、组织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均有关(P<0·05)。在内膜癌组织中pS2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0·763(P<0·05)。结论:pS2和Ki-67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有关,并与其预后有关,可作为判断内膜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复发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复发现状,分析子宫内膜癌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8年12月—2012年11月本科收治的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将2组患者一般资料、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细胞学分型、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等数据进行汇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复发组腹水细胞学分型、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侵肌深度、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与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有着密切关系。结论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是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合并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在术后应密切随访,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减少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51例子宫内膜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腺鳞癌占同期全部宫内膜癌的4.78%(51/1066),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为14.0%(6/43)。⑦肌层浸润〈1/2与〉1/2的官外转移率分别为26%(6/26)和62.5%(10/16),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腺癌分化程度与浸润肌层深度有关(P=0.035)。④Ⅰ和Ⅱ期5年生存率86.7%(26/30),Ⅲ期5年生存率63.6%(7/11),而Ⅳ期2年生存率为28.6%(2/7)。【结论】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特征与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无明显区别。分化程度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