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时临床药师应密切关注的药物相互作用。唑类抗真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很高,临床使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时务必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相似文献   

2.
扈颖超 《安庆医学》1994,15(4):41-41
<正> 抗真菌药物自1903年Beurmann等报告了口服碘化钾治疗孢子丝菌病,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又开发出了不少抗真菌药物。90年代初,研制出氟康唑、伊康唑、硫康唑、丁康唑、丙烯胺类萘替芬、三并萘芬,以及二性霉乙脂质体、联苯苄唑等新一代抗真菌药。常用抗真菌药物分为两类:抗真菌抗生素及合成药物。现分述如下。一、抗真菌抗生素目前国内常用的抗真菌抗生素有局部及全身用药两类: 1、局部类药:制霉菌素、曲古霉素、克念菌素、金褐霉素等,均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曲菌及孢子丝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阴道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用药主要为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当这类药物出现过敏反应时,大蒜素不失是一种选择,现有一例相关药案,供临床医生和药师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炎  马筱玲 《安徽医学》2013,34(7):1034-1036
正侵袭性真菌感染多见于有严重器官疾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或免疫抑制人群,是住院患者常见的感染之一。目前,用于抗真菌治疗的药物数量较少,毒性较高。针对不同人群正确地进行抗真菌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共有4类,它们是多烯类(两性霉素B)、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嘧啶类(氟胞嘧啶)  相似文献   

5.
新一代广谱抗真菌药伏立康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伏立康唑的作用机制、体内体外活性、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疗效、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6.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卡泊芬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抗真菌药非常有限,直到酮康唑问世后,才相继有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等药上市,为临床医生治疗浅、深部真菌感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近年来,又研发出了更多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如专用于局部给药的阿莫罗芬、舍他康唑、利拉萘脂、氟曲康唑等;作用于系统的如伏力康唑、普沙康唑、拉夫康唑等,以真菌细胞壁为作用靶位的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抗真菌药,卡泊芬净(caspofungin)[1]、米卡芬净(micafungin)和阿尼芬净(anidulafungin)等,这些药物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均优于氟康唑和伊曲康唑[2],在强大的杀菌活性的同时又大大降低了系统的不良反应[3].  相似文献   

7.
王静  张淑娟 《中外医疗》2008,27(10):66-67
目的 研究抗真菌药物对抗白色念珠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4月临床送检的各种标本受试菌株共165株,对各组间药物敏感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 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四种药物之间药物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四种抗真菌药物对白色念珠菌均具有极高的敏感率,耐药率最高的为伊曲康唑.  相似文献   

8.
三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智  李翔 《广州医药》2002,33(5):21-22
目的:比较伊曲康唑、特比奈芬、氟康唑三种不同抗真菌药物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手足癣、体股癣)的疗效。方法:选择108例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手足癣、体股癣)患者,分3组,用三种抗真菌药物治疗,作疗效对比。结果:三种药物对皮肤浅部真菌均有良好的抗真菌作用和药后效应,总有效率:特比奈芬优于伊曲康唑,伊曲康唑优于氟康唑,P>0.05,差别无显著意义。对体股癣的治疗,特比奈芬和伊曲康唑治愈率都达到了100%。结论:三种药物对于顽固性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治愈率高,副作用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正>酮康唑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抗真菌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手足癣、甲癣、真菌性口腔炎、真菌性肺炎和霉菌性阴道炎及全身性真菌感染等。其对人体肝细胞有较大的毒性,用量过大,时间过久,易致肝毒性肝病。一、酮康唑导致肝损害的原因灰指甲是一种真菌感染的皮肤疾病,治疗须内服广谱抗真菌药物,主要有:克霉唑、益康唑、酮康唑、氟康唑(大扶康)、伊曲康唑(斯皮仁诺)和噻康唑(的康唑、妥善)等,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问世的咪唑类抗真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评价我院2010—2012年抗真菌药物利用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我院2010—2012年抗真菌药的销售金额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用药频率(DDDs)及药品日均费用(DDC)。结果我院2010-2012年抗真菌药物总销售金额逐年增加。销售总金额前2位的是伏立康唑和氟康唑,DDDs排序靠前的主要是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DDC呈逐年下降。结论我院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较为合理,三唑类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真菌药。部分品种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需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3种不同抗真菌药物治疗手足癣的疗效-费用比,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同一疾病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本院门诊60例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口服3种抗真菌药物治疗,运用药物经济学(PE)原理进行费用-效果(CEA)分析评价。结果3种药物对手足癣均有良好的抗真菌作用和药后效应,P〉0.05,疗效差别无显著意义。伊曲康唑组的费用-效果比值较特比萘芬组低。结论:三种药物对于手足癣的感染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伊曲康唑组为治疗手足癣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苏丹  陈露  张蕾  沈爱宗 《广西医学》2020,(5):622-624
环孢素是临床上常用的强效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中的CYP3A4酶系统在体内代谢。唑类抗真菌药可抑制CYP3A4酶的活性,从而提高环孢素的血药浓度。因此,唑类抗真菌药与环孢素合用时,应监测环孢素的血药浓度,便于调整给药剂量,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就环孢素与唑类抗真菌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特别是深部霉菌病已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尸检表明50%以上的血癌患者存在真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继发霉菌病也很多见。霉菌病多出现于宿主经历了严重疾病,又大量使用抗生素、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之后,已成为临床医疗中十分棘手的问题。在抗真菌药物研究中,唑类(Azoles)化合物占有重要地位。早在1944年已经知道咪唑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性质,苯咪唑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1969年咪唑类药物——克霉唑及霉康唑首先引入临床,接着酮康唑于1981年问世,为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发展打开  相似文献   

14.
陈志春 《大家健康》2008,(12):53-53
唑类抗真菌药物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较快,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类抗真菌药。这类药物品种较多,功效各具特色。因此,面对这类药物,究竞选择哪一种更合适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进一步了解吡咯类抗真菌药发生的不良反应状况,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至2014年国内发布的关于吡咯类抗真菌药发生不良反应的89篇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中选取8种毗咯类药物,其中,酮康唑占31.67%,伊曲康唑占26.67%、氟康唑占17.50%、伏立康唑占11.67%、咪康唑占7.50%、克霉唑占3.33%、联苯苄唑占0.83%、益康唑占0.83%。导致患者出现较多不良反应的药物为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其同临床应用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出现的不良反应涉及消化系统、过敏反应、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结论 临床医师在采用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对患者治疗时应高度重视产生的不良反应,科学合理的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真菌感染频率的增高,唑类抗真菌药物随之被越来越多运用于临床治疗中,但耐药率逐年上升,成为困扰临床治疗真菌感染的难题之一。真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由于某些靶酶及耐药基因表达的增加造成的。文章着重介绍真菌唑类药物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以及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合理使用唑类药物和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用药策略及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赵凯 《海南医学》2011,22(5):109-110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市级医院痰培养真菌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2475例和2009年2734例痰标本检出的真菌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痰标本检出病原菌1659株,其中细菌1160株,真菌499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449株,占检出真菌89.98%。2009年痰标本检出病原菌1563株,其中细菌1271株,真菌292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255株,占87.33%。对比2008年、2009年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率统计学差异都非常显著,耐药率都明显上升,伊曲康唑达到暂停临床使用的标准。2009年增加的伏立康唑的耐药率也达到了暂停临床使用的标准。结论我院的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低,一方面提示限制广谱抗菌药物、激素等的使用,使条件致病菌没有致病的机会,从而减少真菌的二重感染;另一方面提示我院抗真菌药物的使用需要加强管理,减少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从而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抗真菌药物研究的两大策略,一是改造氮唑类或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分子产生“Me Better”的新药分子,二是发现作用于新靶点的全新结构的“First in Class”的原创新药。后者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重要原创候选药物有靶向Sec14 的Turbinmicin、靶向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定蛋白合成转运的氨基吡啶类化合物,靶向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ihydroorotate dehydrogenase,DHODH)的F901318等。其中GPI锚定蛋白合成转运途径药物的发现已有10多年历史,研究比较充分,且具有广谱高效抗真菌和增强宿主抗真菌免疫反应的双重作用,本文主要综述靶向GPI生物合成的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西安杨森制药厂于1992年11月24日在京举行抗真菌新药—伊康唑的研讨会。会上由杨森科学研究基金会Jaw Van Cutsen博士介绍抗真菌新药的研究与发现。广谱抗真菌药咪康唑、益康唑、异  相似文献   

20.
了解5种抗真菌药物对于不同国家临床分离的新型隐球菌株体外敏感性。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最为敏感的仍是二性霉素B;唑类抗真菌剂对于新型隐球菌敏感性依次为VCZ、伊曲康唑、氟康唑;对于氟康唑耐药的新型隐球菌对于VCZ和伊曲康唑也显示较高的MIC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