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107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观察不同证型的血清HBV-DNA水平、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及其与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各证型血清HBV-DNA水平呈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布,而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HBV-DNA转阴率)呈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布,湿热中阻型与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血清HBV-DNA水平的高低不是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服用拉米夫定后发生病毒变异的关系.方法 将100例服用拉米夫定1年以上的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5种证型,采用深圳匹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试剂盒进行病毒变异检测.结果 HBV病毒变异率肝胆湿热型为51.61%(16/31);肝郁脾虚型为20.69%(6/29);肝肾阴虚型为33.33%(2/6);瘀血阻络型为43.75 %(7/16);脾肾阳虚型为20.00%(1/5),各证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分为实证组(包括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和虚证组(包括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后,HBV-YMDD变异率实证组为48.94%(23/47);虚证组为22.50%(9/40),实证组明显高于虚证组(P<0.05).结论 服用拉米夫定后HBV病毒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实证变异率明显高于虚证.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效应的关系。方法 :选择慢性乙肝患者 1 61例 ,按中医辨证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肝郁脾虚 61例、湿热中阻 40例、肝肾阴虚3 2例、瘀血阻络 2 8例四型。四组均以拉米呋啶片每日 1 0 0 mg口服 ,连服 9个月以上。治疗前先查HBV-DNA定量及乙肝抗原抗体系统 ,服药开始后每隔 3个月定期复查。结果 :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 HBe Ag阴转疗效较差 ,分别与湿热中阻、肝肾阴虚型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 .0 5 ) ;肝郁脾虚与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与肝肾阴虚型之间的相互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效应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耐药发生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210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别服用拉米夫定治疗2年,观察不同证型的拉米夫定对HBeAg及HBV-DNA的转阴以及耐药发生与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HBeAg及HBV-DNA的转阴率最高,而耐药发生率最低,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的抗乙肝病毒的疗效及耐药率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中医证型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病例进行中医辩证分型,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52周后,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arks.HBV-M)、HBV-DNA变化以及阿德福韦酯耐药情况.结果 各组疗程完成后HBV-DNA阴转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肝胆湿热型显著高于其他中医型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型高于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52周时阿德福韦酯耐药率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显著低于其他中医型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型低于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及瘀血阻络型.结论 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耐药性与中医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轻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调查494例CHB患者(其中轻型CHB407例)的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及中医证型。依照中医证型将患者分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5组,分析轻型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活体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94例慢乙肝中医证型分布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中以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为主;407例轻型CHB患者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由轻及重依次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5种证型炎症程度两两比较,肝郁脾虚证分别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3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1.310、P0.005;χ2=16.565、P0.001;χ2=16.013、P0.001);5种证型纤维化程度两两比较,肝郁脾虚证分别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3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8.798、P0.001;χ2=18.313、P0.001;χ2=23.076、P0.001);湿热中阻证分别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3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5.480、P0.001;χ2=15.232、P0.001;χ2=19.684、P0.001);轻型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学炎症程度及纤维化密切相关,以肝郁脾虚证与湿热中阻证为主,属病理学改变早期,但仍有约1/4患者需接受抗病毒治疗;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属于肝组织病变中晚期,需积极抗病毒治疗。[结论]轻型CHB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可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不能行肝穿刺活检的患者可以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相关检测手段综合分析,合理选择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5年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6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在文献中出现频次前5位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湿热中阻;在病例总数统计中,分布前5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将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内蕴以"湿热蕴结证"统括,则其病例数比例最大,肝郁脾虚证居次,此2组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湿热蕴结和肝郁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不同中医证候之间的差异和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方法:将4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成湿热中阻、脾虚肝郁、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瘀血阻络型,观察其与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关联性。结果:脾脏肿大者在瘀血阻络证以外的证型中占60%以上;HBeAg阳性率在虚证中多于实证。结论:中医证型与医学实验室检查指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瘀血阻络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学以及与TGF-β1/BMP-7比值的关系。[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选取瘀血阻络型38例作为观察组,30例肝郁脾虚证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血清HBV DNA,采用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TGF-β1)和骨形成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acid,mRNA)。[结果]瘀血阻络组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的中、重度率(即≥G3)为65.79%,显著高于肝郁脾虚组(P<0.05);瘀血阻络组肝组织中重度纤维化≥S2所占比例为87.84%;肝郁脾虚组表现为轻度纤维化,S0-1占8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瘀血阻络组TGF-β1/BMP-7比值为7.68,较肝郁脾虚组0.38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瘀血阻络证型肝组织病理以中重度为主,其TGF-β1/BMP-7比值显著高于肝郁脾虚型(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为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型运用于判断慢乙肝纤维化程度提供客观材料。[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丽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310例慢乙肝患者,监测肝组织病理活检肝纤维化指标,观察上述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310例慢乙肝以肝郁脾虚型居多,其次为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而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都以S2期纤维化为主,瘀血阻络型以纤维化S4期为主;212例轻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相对平和质在纤维化≥S2间具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及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医证型与客观的肝组织病理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XL  Zhu XF  Shi HJ  Cui SZ  Tang YQ  Ba MC  Wang JK  Wang B  Lu Q  Zhao HY  Wu YB  Li ML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9):606-609
目的 探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和复发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近5年来资料完整,术前存在HBV感染,术后存活超过6个月的183例成人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用药方法,分为单纯使用拉米呋啶(LAM)组(单纯组)106例与联合使用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LAM组(联合组)77例,全部得到随访.结果 平均随访14.6个月,单纯组106例患者,移植后1周内HBsAg转阴率为82.1%(87/106),其中18例发现有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16.98%(18/106),乙肝复发率为11.3%(12/106),9例检测到YMDD变异,变异率为8.49%.联合组77例患者移植后HBsAg转阴率为94.81%(73/77),HBV再感率为6.49%(5/77),HBV复发率为2.60%(2/77),1例检测到YMDD变异株,变异率为1.30%.移植后1周内HBsAg转阴率、HBV再感染率、复发率、YMDD变异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出现YMDD变异株的患者加用阿德福韦(ADF)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 (1)小剂量HBIG和LAM联合应用较单纯使用LAM预防肝移植后HBV再感染和复发疗效确切,和国外大剂量静脉使用HBIG和LAM效果相当(x2=0.306),且具有价格低廉,易于被国人接受的优点;(2)对于小剂量HBIG和LAM联合应用过程中出现YMDD变异引起LAM耐药的患者,应该加用ADF治疗.但是对于此类患者病例数较少,相关经验少,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王英民  杨丹红  郦卫星  李敏伟 《浙江医学》2010,32(12):1776-1778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学应答的效果.方法 使用免疫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实时荧光-PCR法检测HBV-YMDD变异,并采用全自动测序仪对PCR产物直接进行HBV-P基因测序,同时对46例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48周,观察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毒学相关指标.结果 46例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出现YMDD变异株35例;12周后HBV-DNA的转阴率为57.78%,ALT正常率58.90%;24周后HBV-DNA的转阴率为73.91%,ALT正常率78.26%;治疗48周后HBV-DNA的转阴率为80.43%,ALT正常率86.96%.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后各时段的原发性治疗无应答组HBV-DNA转阴率均低于病毒学突破组(均P<0.05或0.01);治疗48周后HBV-DNA转阴者的治疗前HBV-DNA平均载量低于未转阴者(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有效、安全,且原发性治疗无应答组HBV-DNA转阴率低于病毒学突破组,治疗前HBV-DNA水平较低者联合治疗后转阴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中医证候情况。[方法]取MCI老人共58例为观察组,另取与MCI组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社区认知功能正常老人60例为对照组,根据辨证量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MCI中医基本证型分布依次为肾精亏虚证(62.1%)、气血亏虚证(53.4%)、瘀血阻络证(51.7%)、痰浊阻窍证(46.6%)、肝阳上亢证(17.2%)、热毒内盛证(12.1%)、腑滞浊留证(10.3%)。[结论]瘀血阻络、痰浊阻窍是MCI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虚实夹杂和多证并见是MCI中医证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肝移植术后长期联合应用拉米夫定(LAM)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的疗效,探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和乙型肝炎复发的长期联合预防方案。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1993年10月至2005年8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90例肝移植,术后应用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出现LAM耐药时加用阿德福维(ADV)。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定量、YMDD变异、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HBV再感染和乙型肝炎复发。结果190例中出现再感染15例(7.9%),其中肝炎复发7例,加用ADV治疗好转5例,再移植2例;其余HBV再感染8例均加用ADV治疗,血清HBVDNA水平下降5例,转为阴性3例;HBsAg阴转1例。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再感染时间8.3月。结论长期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加用阿德福维可有效治疗拉米夫定耐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患者同时使用胸腺肽α1和拉米夫定6个月,随后单用拉米夫定6个月;对照组30例,仅给予拉米夫定12个月。动态观查患者血清HBV DNA和肝功能变化及YMDD变异。结果:全部患者完成12个月治疗,治疗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YMDD变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胸腺肽α1,均具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作用,联合用药有改善肝功,且有提高HBV DNA阴转率及减少YMDD变异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拉米夫定治疗后乙肝病毒发生YMDD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陈伟  邓少丽  陈迎春 《重庆医学》2003,32(12):1617-1618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后乙肝病毒发生YMDD变异情况。方法 87例慢性乙肝患者分成两组,一组51例接受拉米夫定及保肝治疗,另一组36例做为对照组只给予保肝治疗,治疗1年后对患者HBV多聚酶基因YMDD基序进行定性检测,观察是否有突变。结果 拉米夫定治疗组在用药1年后有8例发生YMDD突变,其中YIDD变异有5例,YVDD变异3例,变异株中有5例伴HBV DNA、ALT水平升高,而对照组无变异株产生。结论 拉米夫定可诱导HBV多聚酶基因(P基因)YMDD基序发生基因突变,而导致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YMDD变异受体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YMDD变异受体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预防方法.方法 2004年3月~2006年5月本中心20例术前合并YMDD变异的肝移植受体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ADV)联合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作为预防方案,持续监测术前及术后的移植肝功能、血清HBV标志物、HBV-DNA定量、血肌酐等.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3.5个月,除1例死于肝癌复发外,其余患者均存活.术前HBV-DNA≥106copies/m1患者YMDD变异率为12.4%,HBV-DNA<106copies/ml患者为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5.0%(19/20)的患者于肝移植术后4周内HBV-DNA转阴性,5.0%(1/20)于术后6个月转阴性.此后长期复查HBsAg、HBeAg、HBV-DNA均阴性.所有患者均未出现HBV再感染.1例患者在服用ADV 1年后出现血肌酐水平持续增高.结论 应用ADV可有效预防YMDD变异受体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ADV有较低的肾毒性,用药期间仍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初始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对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收治的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LAM+ADV组)80例、单药治疗组共120例:其中拉米夫定单药组(LAM组)60例、阿德福韦酯单药组(ADV组)60例。抗乙肝病毒药物按照常规剂量口服(LAM100mg/d、ADV10mg/d)。各组的保肝治疗方案相同。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血清HBVDNA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肝功能转归以及Child-Pugh评估。结果LAM+ADV组与LAM组和ADV组比较:在治疗48周时HBVDNA阴转率分别为97.5%、83.3%和80%,联合治疗组与各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时Child—Pugh计分分别为6.8±1.0、7.1±1.3和7.3±1.2,联合治疗组与各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恢复速度LAM+ADV组较LAM组和ADV组快,(LAM+ADV组6周,LAM组和ADV组均8周)。在治疗8周时肝功能无差异。结论对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初始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