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及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0年10月接受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术前经超声心电图检查证实心内赘生物形成者15例。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并纠治瓣膜病变和心脏畸形,术前术后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6.7%),术后随访时间3~48月,随访14例(93.3%),均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I级12例,Ⅱ级2例。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恢复瓣膜功能以及围手术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率的生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3例IE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3例,风湿性心瓣膜病7例,原发性细菌性心内膜炎3例。术前16例行血液细菌培养,阳性7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级2例、级12例、级9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二尖瓣置换术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3例、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置换术2例;单纯心内分流修补术8例,主动脉瓣置换加心内分流修补术2例。术后应用足量的敏感抗生素4~6周。结果术后第5d和9d分别死亡2例,其中1例因全身肢端和多器官栓塞、脑出血死亡,1例因心脏骤停死亡。术后20例患者心功能恢复至~级,治愈出院;1例心功能级患者好转出院。术后随访19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7.5年,18例心功能~级,1例心功能级;发生主动脉瓣瓣周漏2例,其中1例于术后3年自愈,1例随访2.6年,无任何自觉症状,心功能级。结论IE经外科手术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62例IE患者行全麻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术中清除感染病灶,行心内畸形纠正和瓣膜置换.结果 本组术中植入生物瓣12例,机械瓣49例,另单独行动脉导管未闭缝合术1例.术后死亡1例,为人工瓣感染心内膜炎后再次换瓣,死于感染性休克和心功能不全.其余患者经过抗炎治疗4~6周后体温平稳出院.术后随访1年,未有复发病例.结论 早期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感染无法控制时及时手术治疗,完善的手术纠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经验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先天性心脏病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9例,右心室异物1例。术前超声检查赘生物形成14例,血培养阳性4例。全组病例中行心脏缺损矫正修补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4例。结果全组病例均无术中死亡,1例术后因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早期死亡,14例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4a,预后良好,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它降低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死率。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恢复瓣膜功能以及围手术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1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探讨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1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75例,女45例;年龄4~73(44±3)岁。以发热为主就诊36例,术前心功能不全54例,脑栓塞10例,血培养阳性20例,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内有赘生物形成111例。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赘生物清除、心瓣膜置换术及原发心脏病矫正手术。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4~6周。结果全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4~60(20±6)d,无手术死亡。全组术后死亡5例;生存出院115例,出院患者随访3个月~4年,均恢复良好。术后发生并发症20例,再次手术患者2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掌握好手术时机和原则,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分析单纯右心系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9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单纯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10~72岁,平均38岁;平均住院35.8 d.所有患者均以间断发热就诊.术前心功能不全(NYHAⅢ或Ⅳ级)14例,肺栓塞或肺炎25例,血培养阳性18例,超声证实心内赘生物形成27例.所有患者均在心肺转流下行赘生物清除、合并心脏畸形的矫治及三尖瓣手术,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2~3周.结果 术后1例患者二次开胸止血,2例患者因呼吸功能不全呼吸机辅助呼吸超过1周,3例发生肾功能不全,11例患者出院前超声示三尖瓣轻度或中度反流.1例患者术后因重度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7例患者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5年,患者心功能从术前的Ⅱ~Ⅳ级降到术后的Ⅰ~Ⅱ级,手术后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无复发病例.结论 外科手术可有效治疗由先天性心脏病或右心植入物引起的单纯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三尖瓣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13例三尖瓣置换术(TVR)的临床经验,探讨手术指征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3例三尖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风湿性心脏病6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右心室肿瘤1例,均行TVR。结果早期死亡2例,均为风湿性心瓣膜病再次手术患者,术前心功能均为Ⅳ级。随访11例,随访时间3个月-12年,晚期死亡2例,1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另1例为右心室肿瘤;1例Ebste-in畸形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Ⅲ级,8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三尖瓣病变可继发于多种疾病,严格掌握TVR适应证,用机械瓣行TVR治疗三尖瓣病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21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8年9月共2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21例经手术及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及心衰均控制,体温正常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24个月无死亡及心内膜炎复发病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抗感染的同时积极手术,正确把握手术的时机、手术方式及选择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治疗策略.方法:2002年3月至2010年10月,外科手术治疗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1~53岁,平均(38.6±13.6)岁.合并原有风湿性心脏疾病22例,先天性心脏病14例.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风心病人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MVR+AVR)14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除予以动脉导管未闭(PDA)缝合,房、室间隔缺损(A,VSD)修补外,同期行二尖瓣置换4例,二尖瓣成形(MVP)3例.结果:本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术前心功能IV级,全身状况极差,感染难以控制并伴有消瘦及恶病质,术后死于严重低心排综合症及呼吸功能衰竭.术后随访18例,随访时间6个月~48个月,随访期内无复发,心功能恢复至1级9例,Ⅱ级5例,Ⅲ级4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合理矫治原有病变及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活动期感染性自然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Dong C  Sun LZ  Wang SY  Sun HS  Hu S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6):358-361
目的 总结活动期感染性自然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自 1996年 10月 1日至 2003年 12月 31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共手术治疗活动期感染性自然心内膜炎 54例。有明确感染诱因的 21例,先天性心内结构畸形 23例,风湿性瓣膜病 1例。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6例,Ⅱ级 12例,Ⅲ级 7例,Ⅳ级 29例。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径 ( 63±11 )mm。发病至手术间隔 8 ~629d(中位数 125d)。行主动脉瓣置换 25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 15例,二尖瓣置换 6例,二尖瓣成形 3例,肺动脉瓣置换 1例,单纯心内分流修补 4例。术后应用足量敏感抗生素 6 ~8周。结果手术死亡 5例,死因均为感染,术后即失访 4例,手术死亡率 17% (9 /54)。14例 ( 26% )发生手术并发症。45例随访 6~67个月,平均(31±19)个月。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 41例,Ⅱ级 3例,Ⅲ级 1例,左心室舒张末径 (52±8)mm。2例病人接受再次手术,术后康复;有再次手术指征但未手术者 3例。术后晚期意外死亡 1例,抗凝过量致颅内出血 1例。结论 活动期感染性自然心内膜炎经积极的外科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共有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10~67(35.7±17.8)岁。13例有心脏基础解剖病变。术前二尖瓣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5例,重度反流1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5例,Ⅱ级23,Ⅲ级4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成形术,活动期手术14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成形方法包括心包修补穿孔5例,瓣叶切除缝合17例,双孔法成形3例,腱索转移及人工腱索5例,15例使用人工成形环。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于术后7 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32例存活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8.9±7.6)mm及(31.7±7.4)mm,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0)。32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125(73.0±38.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无心内膜炎复发及出血栓塞等并发症。1例术后3年因二尖瓣狭窄而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5例,Ⅱ级5例,Ⅲ级2例。二尖瓣有少量反流4例,中量反流1例,无反流26例;舒张期二尖瓣流速偏快(1.7 m/s)1例,主动脉瓣中量反流1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术后早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血分数较术后早期改善(60.9%±6.6%vs.57.5%±6.7%;P=0.043)。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疗效可靠,左心房、左心室内径显著减小,心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特点,分析外科治疗对术后短、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8年4月期间6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外科治疗经验.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4例(6.6%),术后随访6月~13年.出院患者死亡5例,其他生存患者中心功能Ⅱ级43例,Ⅲ级9例.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内、外科综合治疗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6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9~58岁,平均年龄34.3岁。术前血培养60例,阳性25例(41.7%),其中链球菌12例,葡萄球菌6例,其他细菌7例。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心内膜赘生物或瓣膜穿孔42例,其中累及二尖瓣9例,主动脉瓣2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时受累6例,三尖瓣1例。合并原发心脏疾病28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6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二尖瓣脱垂3例。对60例患者全程采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治疗。择期手术55例,急诊手术5例。手术中清除所有感染灶,同期矫治心内畸形16例,行心瓣膜置换术41例,三尖瓣修复成形术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随访51例(89.5%),随访时间5~71个月,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至级38例,级13例。结论早期诊断,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联合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成人法洛四联症(TOF)的外科治疗经验,分析其疗效。方法 2002年7月至2009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共75例成人法洛四联症患者接受外科治疗,男35例,女40例;年龄17~37岁(23.30±3.50岁)。均自幼紫绀,有杵状指(趾)。术前血红蛋白143~231g/L(172.00±31.00g/L)。75例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法洛四联症矫治术。46例采用跨环补片加宽右心室流出道和肺动脉,29例行右心室流出道补片加宽。结果手术时间157~276min(221.32±41.34min),体外循环时间68~163min(91.71±28.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96min(55.47±23.61min)。死亡6例,病死率8.00%。死亡原因: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9例因术后引流量多,再次开胸止血(12.00%)。随访69例,随访时间3~56个月(26.31±7.40个月)。2例术后3个月经超声心动图复查发现室间隔缺损残余漏。69例患者心功能(NYHA)均恢复至Ⅰ~Ⅱ级,无晚期死亡。结论成人法洛四联症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rosthesis-patient mismatch, PPM)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影响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临床转归。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术后PPM的危险因素。方法〓搜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Scopus数据库,选择有关TAVI术后PPM的研究。选择以是否发生PPM而分组比较的队列研究纳入Meta分析。结果〓PPM患者平均体表面积1.87±0.202平方米(m2),年龄78.3±7.78岁,左室射血分数41.0±14.1%,有效开瓣面积指数0.366±0.0922,相较无PP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性别、体重指数、冠脉搭桥手术史、NYHA分级、LogisticEuroscore,以及术前心脏彩超结果之主动脉瓣环大小、主动脉瓣跨瓣压等因素,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较大的体表面积、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术前更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程度与TAVI术后PPM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诊断、外科手术时机选择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收治的240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培养结果分组,其中血培养阴性组158例,男88例、女70例,年龄(51.3±10.1) 岁;血培养阳性组82例,男45例、女37例,年龄(48.9±9.8) 岁。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彻底清除赘生物、被破坏的瓣膜,切除瓣环邻近的坏死组织,同期行心瓣膜置换术或心内修补术。术后住ICU进行常规监护,给予强心、利尿、对症治疗,足量应用抗生素4~6周。结果 两组患者死亡4例,1例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血培养阳性组死亡1例,血培养阴性组死亡3例,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70)。其余患者均康复顺利出院;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其中2例死亡,1例于手术后2年死于脑梗塞,1例于术后3年死于脑出血。结论 血培养阴性IE炎患者应予广谱抗生素治疗,迅速控制病情,给予足够的量和时间,积极手术治疗,降低院内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心IE与右心IE两者临床表现及治疗上的差异。方法对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32例IE病人分成左心IE组、右心IE组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左心IE中内科治疗15例,其中治愈4例;外科治疗10例并全部治愈,其中行瓣膜置换术9例,瓣膜修复整形术1例;右心IE中内科治疗2例,其中治愈1例;外科治疗5例,其中行三尖瓣置换术4例,三尖瓣膜修复整形术1例;手术治疗5例中治愈4例,1例因术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死亡。结论右心IE与左心IE临床表现不同,突出表现在肺部病变:右心IE表现为急性肺炎或肺栓塞的临床症状;左心IE表现为瓣膜功能障碍。对于IE瓣膜病变的手术方式应根据瓣膜损坏程度来决定,左心IE以瓣膜置换为主,右心IE尽量争取瓣膜修复整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外科诊疗的经验。方法32例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UCG),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畸形矫正和赘生物清除。其中18例单纯PDA采用直视缝合法,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室缺修补术和房缺修补术各4例。结果UCG发现赘生物27例,阳性率84.4%,术后病检证实IE改变。1例急诊行PDA直视缝合术及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术后因顽固低心排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4~152个月,无晚期死亡和IE复发。结论UCG在诊断中有重要作用,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