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颅内表皮样囊肿义称肌脂瘤或珍珠瘤,是颅内咒天性外胚层来源的囊性肿瘤样病变,占颅内肿瘤的0.20%~1.80%、此类肿瘤好发于脑桥小脑角、  相似文献   

2.
<正>颅内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是颅内先天性外胚层来源的囊性肿瘤样病变,占颅内肿瘤的0.20%~1.80%。此类肿瘤好发于脑桥小脑角、基底池、鞍上等部位,亦可见于脑室和脑实质内,仅少数(约10%)位于硬脑膜外(以颅骨板障内多见)。颅内表皮样囊肿生长缓慢,位于颅内者具有沿蛛网膜下隙、脑池匍行性生长、塑形之特点,易包绕邻近神经和血管,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EC)的临床与头颅MRI影像表现,以便提高诊断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EC的MRI表现。全部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平扫序列T_1WI、T_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钆对比剂增强扫描(CE-MRI)检查。结果 20例肿瘤脑桥小脑角池12例(左侧7例,右侧5例),桥前池3例,脑实质内2例(右侧枕叶1例,左侧额叶1例,病灶均发生于皮质区或皮质下区),左侧外侧裂池1例,枕大池1例,四脑室1例。其中4例病灶同时受累桥前池、鞍上池、侧裂池及环池等多个脑池间隙;全部病灶均呈囊性改变;13例长T_1WI、长T_2WI信号,4例T_1WI、T_2WI为混杂信号,3例T_1WI、T_2WI均为高信号;11例T_2FLAIR序列检查结果均呈混杂信号,其内可见散在的絮状稍高信号影,6例为低信号,3例为稍高信号;DWI序列检查结果为19例高信号,1例低信号。结论 EC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尤其是FLAIR及DWI序列MRI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颅内表皮样囊肿19例报告梁玉敏,卢亦成,张光霁,杨中坚朱诚,白如林,丁学华我院1978年1月一1995年1月手术治疗颅内表皮样囊肿19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4例,女5例,年龄:23-53岁,平均39.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个月一6年,平均...  相似文献   

5.
颅内表皮样囊肿是颅内最常见的外胚层组织肿瘤,约占原发肿瘤的1%[1].颅内表皮样囊肿自发性破裂发生率极低,且常存在一系列临床问题.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2例颅内表皮样囊肿自发性破裂病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患者,男,79岁,因发现头皮肿块10年入院。患者10年前无意中发现后枕部头皮下一黄豆大小肿块,质软,边界清,活动可,无压痛,后肿块逐渐增大,影响平卧休息来院就诊。查体: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后顶枕部头皮有一大小约16cm×10cm×5cm包块,质地中等偏软,无压痛、发红及波动感,头皮变薄,头发稀,透光试验阴性,无血管杂音,神经系统体征㈠。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 患者男,69岁,因发现枕部包块缓慢增大50余年于2012年4月2日入院.查体:左侧枕部可见一巨大包块,大小约10.5cm×11.5cm×14cm,  相似文献   

8.
颅内巨大胶样囊肿一例李桂芝李光民刘臻刘冰患者男,34岁。因癫痫4年伴头痛,1992年9月7日入院。检查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双侧视乳头高度水肿,视网膜大片状出血。右侧鼻唇沟略浅,右上下肢肌力4级。头颅平片:颅内未见异常。头颅CT:平扫见O-M线1~6层颞...  相似文献   

9.
10.
颅骨板障内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很少见的颅内肿瘤,近期我们收治了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合文献,对颅骨板障内表皮样囊肿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以及手术和预后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颅内表皮样囊肿生长缓慢、起病隐匿,临床主要表现多不典型,影像学技术在该疾病的鉴别诊断及围手术期病人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以显微手术切除病变为主,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有助于全切除病变和保护神经功能.术后迟发性出血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其恶变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颅内表皮样囊肿生长缓慢、起病隐匿,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刺激症状。除弥散加权成像(DWI)外,平衡式快速梯度回波(B-FFE)、3D-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在本病诊断、手术评价、术后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有助于全切除病变和保护神经功能。术后出血为常见并发症,其恶性变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8岁。因右侧面部麻木、走路不稳3个月、视物模糊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全身无明显色素痣,右眼外展受限,双侧水平眼震、复视,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右侧角膜反射消失,右侧肌力减退,右侧指鼻试验欠稳准,闭目难立征阳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侧踝反射增高,双侧Babinski征阳性,双侧Chaddock征阳性。颅脑CT:平扫见右侧桥小脑角低密度区,并向鞍上池发展,第四脑室受压移位;增强扫描见肿瘤囊壁有强化,低密度区的后方见一强化肿瘤影。颅脑MRI:T1像见右侧桥小脑角低信号区,其后方见等、高信号区,T2像见右侧桥小脑角高信号区,其后方为等、高信号区;增强扫描前方的肿瘤无强化,后方的肿瘤强化明显。  相似文献   

14.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颅内表皮样囊肿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2%~l,8%,发病机制分先天性和获得性。肿瘤生长缓慢,起病表现隐匿,桥小脑角肿瘤多为神经根痛,幕上肿瘤则以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的临床表现。头颅CT有助于诊断,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弥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具有鉴别诊断意义。至今,手术是其唯一治疗办法,术中使用显微技术和内窥镜辅助有助于肿瘤切除和神经功能保护,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正表皮样囊肿起源于异位的胚胎上皮细胞,这种胚胎细胞是妊娠第3~5周当神经管脱离外胚叶关闭时遗留在神经管内的,好发于桥脑小脑角和蝶鞍旁~([1])。侧脑室内的表皮样囊肿临床少见,近期我科进行了1例右侧侧脑室内巨大表皮样囊肿的手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2岁。因枕部肿物进行性增大40余年,头痛6个月、视野改变1个月,于2003年5月28日入院。体格检查:枕部触及一6cm×5cm×4cm大小肿物,头皮表面无红肿、压痛,基底固定,质中,双颞侧偏盲,右侧尤甚。头部CT检查显示左枕类圆形低密度影,后枕部颅骨破坏,颅骨内外板间软组织密度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手术切除颅内表皮样囊肿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6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中,小脑幕下19例,小脑幕上7例。囊肿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术后颅内压升高症状、三叉神经痛完全消失,77.8%(7/9)的听力改善,75.0%(3/4)的癫痫改善,66.7%(4/6)的视力改善。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面神经麻痹、后组颅神经麻痹。术后随访8~56个月,平均32.8个月;术后6个月,GOS评分5分22例,4分4例;复查MRI,囊肿无复发或进展。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切除颅内表皮样囊肿是可行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畸胎瘤破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5例颅内表皮样囊肿和成熟畸胎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 5例患者病变均位于蝶鞍区,1例为外伤导致破裂,4例为自发破裂,主要症状是头痛和癫痫,影像学上可见特征性的脂性溢出物,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的T1高信号颗粒,在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手术后症状均消失.结论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畸胎瘤破裂具有特殊的影像学表现,磁共振成像的T1加权像和脂肪抑制成像对诊断最有价值,手术治疗可切除病变、缓解症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认识和诊治方法方面取得一些进展,本文参阅有关文献,给予综述。  相似文献   

20.
有颅内或椎管内皮样或表皮样囊肿合并皮肤窦道的儿童,发生复发性细菌性脑膜炎是有可能的。窦道为细菌进入蛛网膜下腔提供了通路。没有窦道者偶然也可以发生复发性脑膜炎,这种脑膜炎往往不是细菌性的而是化学性的。作者观察了一例反复发作十次脑膜炎的儿童,其发作与颅内表皮样囊肿内容物自发性的反复漏出有关。患者为一女婴,自出生后14个月到2岁9个月死亡,共发生10次脑膜炎,每次发作都有脑脊液化验证实。多次经过血,骨髓,脑脊液培养,基本上排除了化脓性脑膜炎以及霉菌感染等,亦未发现有皮肤窦道。尸检发现桥脑腹侧面蛛网膜下腔有较厚的黄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