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时B超引导下经皮跖腱膜切断术治疗顽固性跖腱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1997年6月~2007年5月共对472例顽固性跖腱膜炎患者共611足行实时B超引导下经皮跖腱膜切断术.472例患者中男177例,女295例;年龄20~71岁(平均53.4岁);体态肥胖者176例、正常者279例、瘦弱者17例.单足发病者285例、双足发病者187例,病程6个月~20年(中位数12个月).对病程大于6个月、VAS(Visual Analog Scale)值≥6、B超检查提示有跖腱膜跟骨附着部明显增厚等跖腱膜炎表现的611足行手术治疗.术前VAS值为6~10分(平均8.4分).术后有376例患者获得长期随防,随防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8.4个月).[结果]术后VAS值为0者有349例(占92.8%);VAS值为1~2者有27例(7.2%).术后达最佳疗效所需要的时间为7 d~6个月,其中术后达最佳疗效所需要的时间为7~14 d者有302例(80.3%),为2~3个月者有56例(14.9%),为4~6个月者有18例(4.8%).所有病人均无足底内、外侧血管、神经损伤;均无切口感染;无明显切口瘢痕形成.[结论]实时B超引导下经皮跖腱膜切断术是治疗顽固性跖腱膜炎较为简便、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跟痛症病因很多 ,治疗方法也很多 ,1984年许振华等人倡用钻孔减压治疗。1994~ 1999年 ,我们收治跟痛症 6 2例 ,按有无静息痛分为 2组 ,均施以钻孔减压术治疗 ,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患者 6 2例 ,男 4 5例 ,女 17例 ,年龄 2 3~ 6 0岁。病程 1~ 2 1年。单足 32例 (左侧 2 0例、右侧 12例 ) ,双足 30例 ,共 92足。全部患者按孙树椿等跟痛症病因分类〔1〕,并按有无静息痛分为 2组。有静息痛组 38例 6 0足。跟后痛 :痹症性跟痛症 10例 18足 ,跟后滑囊炎5例 8足 ;跟下痛 :肾虚性跟痛症 12例2 0足 ;跖腱起点筋膜炎 6例 9足 ;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第1跖趾关节融合结合外侧足趾旋转Weil截骨治疗重度跖内收型拇外翻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3月至2021年8月接受第1跖趾关节融合结合旋转Weil截骨治疗的重度跖内收型拇外翻患者37例(69足),男8例(11足),女29例(58足);年龄67~83(70.03±2.87)岁;左侧3例,右侧2例,双侧3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缓解程度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urgery,AOFAS)前足评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价。并测量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的变化情况。结果:37例(69足)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 (22.8±0.6)个月。术后7~10(8.00±1.21)周第1跖趾关节处达到骨愈合,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发生。术前HVA (44.30±2.84)°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8月,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联合第2~5跖趾关节成形术治疗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女性患者。年龄56~71岁,平均62岁。病程5~30年,平均16年。患者均表现为双足外翻,第2~5趾合并锤状趾或槌状趾畸形,其中5足合并第2跖趾关节半脱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改良标准评分为(36.9±6.4)分。术前负重位X线片测量,第1跖趾关节外翻角度(46±5)°,第1、2跖骨间夹角(12±2)°。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4个月X线片复查示第1跖趾关节达骨性融合。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9年。患者跛行步态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行走时足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X线片测量第1跖趾关节外翻角度为(17±4)°,第1、2跖骨间夹角为(11±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根据AOFAS改良标准评分为(85.3±5.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1,P=0.001)。1例于术后4年前足转移性跖骨痛复发,继续随访中未作特殊处理。结论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联合第2~5跖趾关节成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可获得较好外翻矫形,重塑前足负重面,有效缓解行走时疼痛。  相似文献   

5.
自 1995年 2月~ 1999年 3月 ,我院收治 12例跟腱病变患者 ,均经手术治疗 ,疗效满意。临床资料 所收治 12例均为男性现役军人 ,双侧跟腱病变者 7例 ,单侧 5例 ,年龄 4 5~ 5 2岁 ,平均 4 7岁明显跟部疼痛 ,经X线摄片、B超、MRI、CT检查 ,跟腱钙化 5例 8腱 ,跟腱及后滑囊钙化 3例 4腱 ,跟腱液化炎性肉芽样变 4例 7腱。发痰至手术治疗 2~ 3年。既往曾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其中钙化者手术切除钙化快 ,液化炎性肉芽样变者切除变性组织。手术采用纵向切开跟腱外膜 ,如跟腱纤维断裂超过三分之一者行加固缝合。术后足跖屈位石膏固定 3~ 4…  相似文献   

6.
张宇  徐善强  李平  张文举  王勇 《中国骨伤》2020,33(3):274-277
目的:探讨分期手术治疗第1跖趾关节巨大痛风石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分期手术治疗第1跖趾关节巨大痛风石患者12例,全部为男性;年龄45~73岁;右足6例,左足6例;保守治疗2年以上,双能CT检查明确通风石大小及部位;经X线片检查均可见第1跖趾关节骨质破坏。所有患者Ⅰ期手术行痛风病灶的彻底清除及克氏针临时固定,待局部软组织条件稳定后再行跖趾关节的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比较手术前后血尿酸含量,患肢畸形矫正及并发症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且获得随访,时间9~13个月。12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6~9分降低至术后7周的0~1分;血尿酸含量由术前的443~501μmol/L降低至术后7周的307~330μmol/L;术后5~7个月足部第1跖趾关节畸形矫正、外形恢复。术后1例发生切口感染、皮缘坏死,经清创及换药处理后切口愈合。结论:分期手术治疗足部第1跖趾关节巨大痛风石,可矫正关节畸形,恢复第1跖趾关节外形,改善患足疼痛,有利于控制血尿酸含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跖腱膜起点切断术治疗顽固性跖腱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顽固性跖腱膜炎患者共41例实行关节镜下跖腱膜起点切断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标准进行评估。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VAS值为0分者有38例(92.7%),VAS值为1~3分者有3例(7.3%)。所有病例均无足底内侧血管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结论关节镜下跖腱膜起点切断术治疗顽固性跖腱膜炎,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陈旧性跖跗关节脱位,手法治疗难以奏效,多需手术治疗。笔者近10年来,采用经皮撬拨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的方法治疗陈旧性跖跗关节脱位2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0~56岁。左足12例,右足8例;其中2至5跖跗关节脱位3例;3至5跖跗脱位8例,第4、5跖跗脱位9例,合并第2跖骨基底骨折2例;发病至就诊时间,最长6周,最短3周,平均4.7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第1跖趾关节融合联合第2~5跖趾关节成形术治疗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手术治疗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17例31足,男3例5足,女14例26足;年龄49~77岁,平均53岁。患足均存在严重的足母外翻,同时伴第2~5跖趾关节脱位、半脱位及僵硬性锤状趾或爪形趾。比较患足术前、术后X线片上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及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改变情况结合马里兰足部评分(Maryland foot score,MF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5个月。患足外形及步态均明显改善,行走时疼痛消失。术后第1跖趾关节骨不连1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无切口感染、足趾缺血性坏死、足趾畸形复发、跖底胼胝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足MFS评分、VAS评分、HVA、IMA术前分别为(38.42±7.81)分、(8.13±1.15)分、(39.48±6.44)°和(14.74±2.46)°,末次随访时为(82.42±5.05)分、(1.61±0.92)分、(15.23±2.19)°和(9.68±2.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1跖趾关节融合联合第2~5跖趾关节成形术能有效矫正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第1跖列稳定联合第2-5跖骨头切除术治疗晚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前足畸形的手术方式并对中短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6年10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晚期RA前足畸形9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例,女88例;单足65例,双足32例;年龄36~67岁,平均54岁;病程6~32年,平均17年。所有病例存在严重的拇外翻同时合并第1跖跗关节不稳,第2-5跖趾关节脱位及僵硬。采用第1跖列稳定联合第2-5跖趾关节成形术对其进行治疗。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并采用JSSF(Japanese 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Foot)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97例患者中失访5例(7足),平均随访37个月(6~52个月),其中1例术后1年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术前JSSF评分(33.2±8.2)分,末次随访时改善至(67.3±3.1)分(P<0.01);HVA由术前(50.0±11.8)°纠正至术后(21.2±3.2)°(P<0.01);IMA由术前(15.5±3.6)°纠正至术后(9.7±6.6)°(P<0.01)。发生跖趾关节骨不连4足;术后8~11月摄片发现第1楔骨内高密度改变3足;出现拇内侧切口延迟愈合9足;跖趾关节内固定感染2足;跖跗关节内固定感染1足;第2-5跖趾关节术后16足畸形复发。结论:晚期RA患者的前足病变涉及范围广,畸形严重。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联合Lapidus术式重建第1跖列的外形及稳定性,跖骨头切除术纠正第2-5跖趾关节畸形的方式重建前足疗效可靠。该术式适用于重度拇外翻合并IMA增大及第1跖跗关节不稳,同时存在第2-5跖趾关节僵硬性半脱位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跟痛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通过关节镜下微创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慢性跟痛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跟痛症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35~68岁。于足跟部标记疼痛点,行局部浸润麻醉。选取跟骨结节前缘跖腱膜两侧分别建立内外侧入路。皮下组织内注射15~20ml含0.03%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后以肌腱剥离器钝性分离皮下组织与跖腱膜,建立人工腔隙。关节镜监视下以射频消融技术清理增生杂乱的跖腱膜,清除跟周滑囊,再以TOPAZ刀头行跖腱膜局部网状打孔治疗。患者手术前后均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AOFAS-AH),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13例术后恢复良好,疼痛均有显著改善,VAS评分由术前的8.71±1.64,改善为术后1个月的6.27±2.53及术后6个月的2.30±2.69。AOFAS-AH评分由术前的56.43±3.72,改善为术后1个月的68.15±7.38及术后6个月的84.51±2.93。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跖腱膜长期受牵拉导致的跖腱膜炎及跟周滑囊炎是引起跟痛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关节镜监视下射频消融清除增生的组织及跟周滑囊,并行跖腱膜打孔治疗,手术操作简单,术中无须部分及完全切断跖腱膜或切除跟骨骨刺,创伤小,对患者足部功能影响小,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1):2001-2003
[目的]探讨Jacoby截骨术联合Reverdin矫形术治疗第二跖骨头坏死合并(足母)外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第2跖骨头坏死合并(足母)外翻提供方法及依据。[方法]对13例第2跖骨头坏死合并(足母)外翻患者行第2跖骨Jacoby截骨术及Reverdin矫形术,术后行第2跖趾关节跖屈、背伸功能训练。[结果]手术时间60~90 min,术中出血量5~10 ml,所有病例术中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无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均获得12~36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1年(足母)外翻复发,第2跖趾关节屈曲及背伸活动时疼痛。1例患者因过早下地活动,导致内固定松动,骨折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能力。所有患者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评分,优8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4.62%。[结论]第2跖骨头坏死常合并严重(足母)外翻,Jacoby截骨术联合Reverdin矫形术治疗第2跖骨头坏死合并(足母)外翻可改善患者疼痛疼症状和跖趾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术后应重视(足母)外翻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Keller手术治疗外翻术中重塑第1跖趾关节骨形态的生理活动解剖结构变化。方法2004年4月~2006年11月,采用Keller手术术中重塑第1跖趾关节面骨形态方法治疗外翻11例22足。男3例,女8例;年龄51~73岁。跖趾关节面分型采用Piggot法:型偏斜型17足,型半脱位型5足。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24~49°,平均37°;第1跖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角9.0~13.5°,平均11.5°。结果术后11例22足均获随访6~30个月,平均14个月。参照朱丽华等评定标准:优18足,良3足,差1足。X线片示,14足形成第1跖趾杵臼样假关节,8足假关节面部分咬合。术后HVA7~16°,平均11°;IMA9.0~13.5°,平均11.5°。术后跖趾关节面Piggot法分型:型适合型12足,型偏斜型10足。结论Keller手术中重塑第1跖趾关节骨形态对外翻术后HAV的纠正及症状改善,及关节稳定性有良好改善,减少了术后肌力不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背景:Weil截骨术常用于治疗第2-5跖趾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引起的跖痛症,但也经常出现并发症。目的:探讨改良Weil截骨术治疗第2-5跖趾关节脱位畸形的疗效。方法:2009年至2011年采用改良Weil截骨术治疗第2-5跖趾关节脱位畸形32足,行45趾截骨。男10足,女22足。患足手术前后常规拍摄足正侧位x线片,测量跖骨长度,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跽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结果:Weil截骨术后跖趾关节畸形恢复正常关系43例,AOFAS评分术前(48.6±7.5)分,术后(85.9±6.5)分;跖骨截骨后短缩2~7mm,平均4.3mm。2例浮趾畸形,经保守治疗好转。2例复位后仍有半脱位。1例可折断钉过长疼痛。结论:改良Weil截骨能有效纠正第2-5跖趾关节脱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联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轻、中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联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拇外翻32例(40足),其中男3例3足,女29例37足;年龄22~80岁,平均57.57岁;病程2~32年,平均14年;轻度9足,中度31足。术前患者合并拇囊炎,伴有第1跖趾关节周围疼痛并存在负重行走时疼痛加重。手术前后拍摄足负重正侧位片,比较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拇外翻评分(AOF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获得了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2个月。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前HVA、IMA分别由(32.08±5.59)°、(11.63±2.24)°减小至术后12个月的(10.31±4.36)°、(5.02±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由术前的56.75±6.42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88.80±3.99 (P0.05)。结论: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联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轻、中度拇外翻畸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为拇外翻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崔新锋 《中国骨伤》2004,17(11):704-704
我院自 1996年 1月至 2 0 0 3年 6月共收治外翻患者 71例 12 8足。均采用手术治疗 ,其中采用Mitchell手术治疗 2 3例 38足 ,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材料  本组 2 3例 ,男 4例 ,女 19例 ;双足 15例 ,单足 8例 ;年龄19~ 5 1岁 ,平均 30 5岁 ,其中 4 0岁以下 2 0例。畸形持续时间 1~ 2 2年 ,平均 6 8年。第 1跖骨头内侧均有不同程度的外生骨赘及囊炎 ,局部疼痛者 33足。发生胼胝者 2 6足 ,其中第 1跖骨头下胼胝 5足 ,第 2跖骨头下胼胝 13足 ,第 3跖骨头下胼胝 6足 ,第 4、5跖骨头下胼胝各 1足。X线表现外翻角 15°~ 5 0° ,…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传统微创技术治疗外翻常出现第1、2趾骨间皮肤溃烂、行走不适、术后截骨端再移位、第1跖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目的:研究微创三维矫正有限固定治疗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微创技术、三维手法矫正加克氏针有限固定术治疗外翻151例281足,其中132例245足获得随访,男8例,女124例;年龄16~76岁,平均(50.2±10.3)岁;113例双侧226足,19例单侧19足。按Mann外翻分类:轻度98足,中度122足,重度25足。对比手术前后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趾骨间角(IPA)、近侧关节固定角(PASA)、远侧关节固定角(DASA)、跖楔角(MCA)、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足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分标准(AOFAS)评分及前足底压力。结果:随访时间为2~6.25年,平均3.9年。236足外翻畸形完全矫正无复发,6足复发,3足第一跖趾关节炎行关节融合术。前足第2、3跖骨头底部胼胝体的疼痛早期均获得缓解,后期233足的胼胝体疼痛逐渐完全消失,12足未完全消失。囊炎疼痛完全消失;6足趾背内感觉麻木;15足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受限4°~9°。伤口均Ⅰ期愈合,无一例出现感染、骨不愈合、跖骨头坏死和克氏针断裂。术后245足X线片均示HVA<20°,IMA<10°。手术前后各角度变化、AOFA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前足底压力由术前第2、3、1、4、5跖骨头依次递减改善为术后第1~5跖骨头依次递减。结论:微创三维矫正有限固定治疗外翻是一种操作简单、损伤小痛苦少、下地早康复快、矫正彻底不易复发的治疗方法,疗效理想,但亦存在一定弊端如畸形纠正力度不强、转移性跖骨痛等,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8.
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Freiberg病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晚期Freiberg病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假体实施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晚期Freiberg病13例(18足),其中男1例(1足),女12例(17足).合并蹲外翻12例(17足),创伤性关节炎1例(1足).病变均为第2跖趾关节.X线参照Smillie分期,所有惠足均为晚期,其中4期11足,5期7足.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疼痛、行走、穿鞋及跖趾关节活动度等进行临床评价.随访时间3~17个月,平均11.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活动度改善.术前AOFAS评分平均为(50.06±9.59)分,术后平均为(77.50±4.99)分,术后与术前AOF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Freiberg痛近期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关节镜筋膜深层入路治疗跖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经至少1个月正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单足跖筋膜炎患者在关节镜下筋膜深层入路行清理跟骨骨赘、切断跖筋膜内侧1/3~1/2术。术后1年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估足踝功能。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术后患足完全负重时间7~14 d。AOFAS踝-后足评分术前57.0分±7.4分,术后1年91.7分±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例术后残留足跟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疼痛缓解。结论关节镜筋膜深层入路治疗跖筋膜炎创伤小、视野清楚、术后恢复快、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寻类风湿性前足病损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女性患者 6例 9足 13个RA跖趾关节进行Swan son双柄铰链式硅橡胶假体置换成形术 ,其中 9个第 1跖趾关节 ,第 2及第 3跖趾关节各 2个 ,同期合并手术 3 0多项。手术时平均年龄 47岁 (3 0~ 63岁 ) ,RA病程平均 18年 (13~ 2 8年 )。术后平均随访 2年 (1~ 3年 )。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的足百分评分系统进行术前术后评分 ,包括疼痛、行走能力 (含穿鞋情况 )、畸形 ,以及X线片观察等。结果 :外翻术前平均 42 5° (3 0~ 60°) ,术后平均 15° (10~ 2 5°) ;跖趾关节脱位术前 6个 ,其中 4个行假体置换 ,全部矫正 ;跖趾关节活动度术前平均 2 6° (0~ 45°) ,术后平均 46° (3 5~ 60°) ;疼痛全部解除或缓解 ,行走能力增强 ,穿普通鞋。X线片无关节脱位、假体断裂及骨痂过度生长。病人满意度 10 0 %。综合评分术前平均 45分 (2 0~ 5 5分 ) ,术后平均 90分 (65~ 10 0分 )。优良率 89%。结论 :应用Swanson双柄铰链式硅橡胶假体置换成形术治疗RA跖趾关节病损 ,手术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 ,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