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在临床中引起产妇产后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着重研究分析不同时间段出血量的高位危险因素,为以后在临床上采取治疗防治措施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分娩病例2000例,其中出血患者56例,出血率为2.8%,并对出血患者进行比较,比较他们在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时、产后30分钟、产后1小时、产后2小时、产后6小时、产后8小时等7个时间段的出血量,进行对比分析,对各个阶段危险因素行进行统计。结果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比较多。高危险因素有精神因素、产程异常、胎儿巨大、孕周、胎数、流产或分娩史、羊水过多、宫颈裂伤及相关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妊娠合并贫血等)等。结论引起产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是比较多的,产妇、家属及医院各方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给产妇在妊娠期、分娩期及产后期提供指导与支持,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及时减弱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及危害,为产妇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2.
按摩胎盘子体面对正确处理第三产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减少胎盘因素致产后出血。方法:按摩胎盘子体面娩出胎盘,与徒手剥离胎盘及胎盘自然娩出对照,观察胎盘的娩出时间、出血量及产后感染。结果:阴道分娩中遇胎盘滞留或活动性大量出血需尽快娩出胎盘时,用按摩胎盘子体面娩出胎盘较徒手剥离胎盘的时间短、出血量少、产后感染机会较少、产妇痛苦轻。剖宫产术中用按摩子体面方法娩出胎盘较自然剥离胎盘时间短,出血量少;较徒手剥离胎盘出血量减少。结论:按摩胎盘子体面使胎盘娩出时间短、出血少、减少产后出血,可用于阴道分娩出现胎盘滞留或紧急娩出胎盘时及剖宫产术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接收的分娩并出现产后出血产妇30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接收的分娩并未发生产后出血产妇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年龄、流产次数、剖宫产、宫缩乏力、胎盘异常、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次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年龄、流产次数、剖宫产、宫缩乏力、胎盘异常、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均属于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减少产后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4.
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雷红  赵凌  孙莉君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8):1593-1594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459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459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48例,发生率为3.2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胎次、中重度贫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收缩乏力、胎盘粘连/植入/残留、软产道裂伤、妊高征、分娩方式、血功能障碍异常等等因素与产后出血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残留、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残留、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控制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对高危产妇产后出血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 519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高危产妇9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正常产妇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相关资料,分析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观察干预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流产史、凝血功能异常、子宫状况异常、双胎或巨大儿、妊娠并发症、剖宫产、子宫收缩乏力、产道受损以及胎盘异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因素均为导致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观察组98例患者中,73例给予常规处理即可有效地控制产后出血,另外25例患者给予常规处理、对症治疗和干预后,病情稳定,出血量明显减少,且未出现不良预后。结论对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流产史、凝血功能异常、子宫状况异常、双胎或巨大儿、妊娠并发症、剖宫产、子宫收缩乏力、产道受损以及胎盘异常)进行干预,能够较好地预防产后出血,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胎儿娩出后胎盘娩出时间的长短与出血量间的关系,为临床胎盘娩出时间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5年2月至10月间收治的产妇共400例,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各200例,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即刻进行胎盘娩出;观察组在胎儿娩出后延迟数分钟(3-8min)进行胎盘娩出,统计两组产妇在术中(产时)、产后2h和24h的出血量。结果在阴道分娩与剖宫产中,分别剔除不符合要求的产妇后,观察组术中(产时)、产后2h和24h的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娩出后不应30秒内即刻手取快速娩出胎盘,而应使胎盘延迟数分钟娩出,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7.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少琼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5):3518-3519
目的:探讨影响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65例产后出血产妇的心理状态、分娩方式和产程情况。结果: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产程、胎盘因素、心理因素有关;剖宫产、产程延长、胎盘因素及新生儿性别对产妇心理的影响都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产后出血是由多种因素导致,产后2h是产后出血的危险阶段。  相似文献   

8.
施琰 《中国妇幼保健》2017,(20):4935-4936
目的探讨孕妇产后出血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3月-2017年2月收治住院的1 320例分娩产妇临床资料,采取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在选取的产妇中,产后出血的发病率为3.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胎次、宫缩乏力、妊娠期高血压病史、贫血状况、胎盘早剥、分娩方式、软产道损伤、胎盘滞留和胎盘植入或粘连、前置胎盘等因素均是影响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因素(均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胎盘滞留和胎盘植入或粘连、前置胎盘、宫缩乏力等均为影响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该院孕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病率较低,剖宫产、胎盘滞留和胎盘植入或粘连、前置胎盘、宫缩乏力等均是导致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00例产后出血病例按照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胎盘娩出异常和胎盘粘连、妊高征、第一产程镇静剂的使用、第二、三产程延长、丈夫文化程度低等为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产后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建立产后出血危险因素评分表,评价产后出血危险评分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1月在瑞安市妇幼保健院行阴道分娩发生产后出血患者1 044例设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行阴道分娩未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1 044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产前、产时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总结可能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合全国产后出血防治协作组拟定的“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建立改良版产后出血危险评分表及使用说明,并对所有产科相关人员进行培训。2019年将该评分表应用于临床分娩产妇的产前产时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对于高危因素评分超过警戒值的孕妇实施个性化预防产后出血方案。统计2017年、2018年、2019年在该院分娩的产妇产后出血率,并行不同年份比较,评价所建立的产后出血危险评分表对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妇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MI)、产次、人工流产刮宫史、产前宫底高度、胎儿体质量、妊娠期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贫血、胎盘早剥、胎盘粘连或植入、软产道损伤、晚期产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缩宫素联合卡孕栓不同给药时间防治高危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9例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计划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103例。A组采用缩宫素预防性治疗,B组采用缩宫素+卡孕栓(娩出前)预防性治疗,C组采用缩宫素+卡孕栓(娩出后)预防性治疗。比较3组第三产程时间,术中、术后2 h、术后24 h出血量,不同危险因素出血情况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第三产程时间:B组C组A组(P0.05)。术中、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B组C组A组(P0.05)。产后出血发生率:B组C组A组(P0.05)。双胎、巨大儿、羊水过多、胎盘前置以及剖宫产瘢痕子宫产妇应用缩宫素+卡孕栓出血量均少于单用缩宫素产妇(P0.05),且娩出前运用卡孕栓,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减少效果更明显(P0.05)。前置胎盘产妇术中、术后2 h、术后24 h出血量:中央性部分性边缘性(P0.05)。胎盘位于前壁较后壁更易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缩宫素+卡孕栓(娩出前)预防性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缩宫素及缩宫素+卡孕栓(娩出后)预防性治疗,可显著缩短第三产程时间,减少不同高危产妇术中以及术后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产妇产后2 h不同出血量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定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212例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后2 h不同出血量分为3组:出血量400~500 ml 61例为预警组,出血量500~1 500 ml 127例为处理组,出血量为>1 500 ml 24例为危重组,分析不同出血量与相关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3.07%,其中71.23%发生在产后2 h。新生儿体质量与预警组出血量呈正相关(P<0.05),产次与处理组出血量呈正相关(P<0.05),入院时红细胞压积(hematokrit,HCT)及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与处理组出血量呈负相关(P<0.05),入院时宫高与危重组出血量呈正相关(P<0.05)。预警组中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或子宫肌瘤的产妇出血量明显高于无此合并症的产妇(P<0.05),处理组中孕早期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8.0 kg/m2的产妇出血量明显高于BMI<28.0 kg/m2的产妇(P<0.05),处理组中合并前置胎盘的产妇出血量明显高于无此合并症的产妇(P<0.05),危重组中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出血量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的产妇(P<0.01)。结论:应对具备上述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严密观察产程情况,根据不同产后出血量迅速启动相应急救方案。  相似文献   

13.
张丽梅 《现代保健》2009,(17):127-128
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h以及产后2h至24h3个时期,多发生在前两期。产后出血为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首位。笔者对住院的34例产后出血量达500ml以上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总结产后出血的防治和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朱正文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5):3916-3917
目的:探讨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产后出血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22例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和244例未出血的剖宫产产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胎盘因素、多胎妊娠、巨大胎儿是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有胎盘因素和可能导致宫缩乏力的产妇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要积极采取措施,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分析产后出血的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对临床和围产保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对安徽省桐城市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发生产后出血产妇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病例为桐城市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产后出血的产妇,共81例;对照为与病例住院号临近的无产后出血的产妇,每名产后出血的产妇选2~3名对照,共203名. 1.2 方法诊断标准采用<妇产科学>第四版中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1],自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 ml诊断为产后出血.出血量的统计,住院期间用弯盘测量法,院外多由患者或家属估测. 2 结果与讨论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剖宫产、产钳助产与正常分娩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与杨孜、叶蓉华的研究结果一致[2].剖宫产及产钳助产造成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均可增加产后失血量,故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水平. 许多学者对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表明,妊娠合并症及病理妊娠、产程异常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产后出血的发生[2~4].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期间,产后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第二 产程延长及妊高征等(表1),提示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第二产程延长及妊高征为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软产道损伤是直接导致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胎盘因素可导致宫缩乏力而引起产后出血,宫缩乏力也可导致胎盘剥离不全及剥离后滞留而出血增多;子宫收缩乏力可导致第二产程延长,第二产程延长又影响了子宫收缩,易引起产后出血;妊高征,特别是重度妊高征,可发生胎盘早剥、凝血功能障碍、HELLP综合征等并发症,引起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对我院90例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产后出血产妇中,宫缩乏力55例(61.1%)、胎盘因素24例(26.7%)、软产道损伤6例(6.7%)、凝血功能障碍2例(2.2%)、巨大儿2例(2.2),其他原因1例(1.1%);胎盘因素的平均出血量为(900±320)mL,高于其它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性的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这样能够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保护产妇安全。欣母沛、卡孕栓治疗产后出血非常有效,而传统的宫腔填纱法也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06例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和212例未出血的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胎盘因素、巨大胎儿是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胎盘因素、巨大胎儿为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对这两个因素进行控制能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赵春松 《现代保健》2010,(21):41-42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减少产后出血的措施。方法对116例产后出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容积法测量产后出血量,通过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产后出血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中有5个因素进入多因素回归模型,按OR值的大小排列分别为子宫收缩乏力,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人、滞留,巨大儿,剖宫产。结论加强宫缩乏力防治,做好计划生育以减少非意愿妊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对减少产后出血及孕产妇死亡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以加强防治。方法:对经阴道分娩的产妇793例,使用容积法、称量 法及面积法估计产后出血量,发生产后出血的有45例,占5.68%。结果: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影响产后出血的因素 较多,包括使用产钳助产、新生儿体重偏大、使用人工剥离方式娩出胎盘等。结论:产后出血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必须采 取相应的措施预防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第三产程胎盘剥离延缓所致产后出血前采取适时人工干预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分娩且胎盘剥离延缓的88例足月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采取的干预措施的不同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44例产妇胎儿娩出后适时给予人工干预,对照组44例产妇不进行任何人工干预。结果:对照组产妇胎盘剥离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行手取胎盘术的产妇(13.64%)明显多于对照组(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第三产程持续时间为(17.49±4.29)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6.39±4.98)min,产后2h及24h出血量分别为(188.49±35.28)min和(291.98±44.28)min,具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11.36%,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的29.5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第三产程胎盘剥离延缓的产妇产后出血前实施适时人工干预,能够有效缩短产妇胎盘剥离时间,降低手取胎盘手术率,有效缩短产妇第三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