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脐孔与腹膜后大血管解剖相对位置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u Y  Gu BF  Yang L  Wang CX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7):450-452
目的探讨脐孔与腹膜后大血管解剖位置关系。方法随机抽取89例非盆腔疾病进行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中国人肥胖标准,将患者分为标准体重、超重、肥胖3组。标准体重组32例,超重组35例,肥胖组22例。所有患者均以直径为1 cm的圆形铅块定位脐孔,仰卧位,Seld 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行数字减影腹主动脉造影(DSA),以腹主动脉分叉处为参照点(0点),测定脐孔与腹膜后大动脉的垂直投影关系。结果(1)标准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3组患者的脐孔距腹主动脉分叉处距离分别为(14.8±19.7)mm、(0.04±2.5)mm、(-12.6±15.4)mm。(2)89例患者中,50例(63.9%)的患者脐孔对应于腹膜后大动脉,其中47例(94%)脐孔垂直投影在腹主动脉或右髂动脉,3例(6%)投影在左髂总动脉;32例(82.1%)患者的脐孔垂直投影在腹主动脉或右髂总动脉右侧,7例(17.9%)在右髂总动脉左侧。结论随患者体重增加,脐孔垂直投影逐渐下移至腹主动脉分叉下方。在气腹针或套管针行第一穿刺时,一旦发生腹膜后大血管损伤,腹主动脉和右髂血管损伤几率大。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9岁,因突感上腹饱胀不适3小时,伴呕吐5次,于1995年12月26日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史。体检:血压15/6kPa,神志清,颈静脉无充盈,双肺无罗音,心界不大,心率68次/分,心底部可闻及三级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四肢温暖、心电图结果正常。胸透:心影无扩大。心脏彩超:房室内径大致正常。主动脉瓣增厚,可见少量返流,升主动脉根部增粗,最大径46mm。其内见膜样结构靠近左后壁,其间暗区宽约1~7mm,未显示彩色血流;腹主动脉下段与左髂总动脉见膜样结构在腔内漂浮,上下范围约70mm,管径无明显增粗,诊断为升主动脉、腹主动脉下段夹层分离。1天后感心悸、胸闷,左下肢末端麻木,遂转入上级医院,对升主动脉行人造血管置换术。手术证实为主动脉夹层分离。病检为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3.
右髂腹下神经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上阑尾切除术对右髂腹下神经的鉴别,确定手术切口的位置、长度和方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70例成人尸体对右髂腹下神经的行程、分支,与麦氏点、髂前上棘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了应用解剖观测。结果:右髂腹下神经从行程上可分为三型:I型占64.3%;Ⅱ型占14.3%;Ⅲ型占21.4%。由分支也可分三型:A型占71.4%;B型占14.3%;C型占14.3%。右髂腹下神经通过髂前上棘内侧45mm内占96.25%,通过麦氏点外侧15mm以外占95%。右髂腹下神经与脐-棘线相交近似垂直。结论:行阑尾切除术时选择McBurney切口的方向应与脐-棘线垂直,宜在麦氏点外侧15mm以内或距髂前上棘内侧45mm外进行,否则,易损伤右髂腹下神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内修补术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对3例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患者采取了腔内修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术后观察主动脉内瘘、股-股动脉转流人工血管通畅性以及下肢供血情况。结果围术期均无死亡,术后1、3、6个月均复查腹主动脉CTA,第1例腹主动脉Ⅱ型内瘘仍存在,但无明显进展表现;第2例、第3例无内瘘形成。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旁路人工血管均畅通,均未出现吻合口狭窄、下肢缺血症状。结论对于某些特殊的腹髂主动脉病变,采取腔内修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是可行、安全、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远近端锚定区缺乏的现阶段处理的临床体会?方法:2005年8月~2009年2月共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129例,其中主动脉夹层近端锚定区不足6例,胸主动脉瘤近端锚定区不足3例,腹主动脉瘤远端锚定区不足4例?分别进行升主动脉-双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双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转流?髂内动脉栓塞重建锚定区后成功腔内治疗?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和重大并发症,随访期间支架人造血管无移位,夹层或动脉瘤腔血栓形成良好,无明显内漏,瘤体未增大;桥血管通畅?结论:现阶段分支支架人造血管尚未在我国临床正式开展,对于缺乏锚定区的主动脉扩张性病变,通过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或栓塞非必须血管等方法重建或扩大锚定区是扩大腔内治疗适应证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4岁,体重52kg.主因"劳累后胸痛、气短1年"收住入院.查体:血压150/40mmHg,P87次/分.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舒张期杂音,向心尖传导.水冲脉(+).ECG:窦性心律,左室肥大.胸部X线示升主动脉扩张,左室大,心胸比率0.59.UCG:升主动脉根部内径25mm,升主动脉内径71mm,主动脉瓣环上内膜可见约12mm破口,主动脉弓部内径24mm,降主动脉内径20mm,主动脉瓣膜薄弱、冗长,舒张期经瓣口可探及大片返流信号,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6mm、收缩末期内径39mm,降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之间有一异常通道,长约7mm,宽约6mm,大血管水平可见异常血流信号.EF64.00%,FS36.00%.主动脉多排CT检查及重建:升主动脉全程显著扩张,呈梭形,扩张段长约105.7咖,扩张最明显处横径达78.3mm,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管径正常,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形态正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7.
腹部大血管病变的3DDCE—MRA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阐述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DCE-MRA)的原理及其在腹部大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32例腹部大血管3DDCE-MRA检查的影像资料。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团注试验;对比剂通过肾动脉水平腹主动脉内的高峰时间为17-23s;(2)正常表现3例,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分支;(3)腹主动脉瘤7例,均显示主动脉受累段不规则增宽及实际的动脉腔;(4)腹主动脉夹层18例,均显示内膜片,真假两腔以及分支动脉起源的位置。显示破口12处,再破口16处,(5)动脉粥样硬化3例,均显示腹主动脉迂曲,管径粗细不均。(6)髂总静脉血栓形成1例。左髂总静脉未显影,结论 3DDCE-MRA是一种非损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对腹部大血管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7岁,既往体健,早晨下农田时突感右下肢无力,小腿疼、脚发凉,当地医院体检右小腿皮温低,足背动脉摸不到,多普勒超声检查右股动脉闭塞.第2天来我院,当天经左肱动脉Seldinger法插管,腹主动脉下段造影见下1/3有充盈缺损,两髂动脉只显示开口段.停留导管在腹主动脉24 h灌注190万u尿激酶,次日再造影,右髂动脉距起始点8 mm处动脉下壁斑块占位性狭窄,最窄处约3 mm,以下的髂动脉变细.  相似文献   

9.
为了积累国人资料,现将在尸体解剖中发现的一例双下腔静脉,报导如下。女性尸体,身长131厘米。无年龄记录。一、解剖所见(照片及图)1.右肾 2.右卵巢静脉3.右下腔静脉 1.总下腔静脉 2.右下腔静脉4.腹主动脉 5肠系膜下动脉 6.左下腔静脉 3.右卵巢静脉 4.右输尿管7.左卵巢静脉 8.左下腔静脉斜段 9.左肾 5.纤维带 6.左下腔静脉 (注:纤维带与右下腔静脉相连处已切断,7.腹主动脉 8.左卵巢静脉并翻向左下方被乙状结肠所掩盖,照片未显示出)9.左输尿管 1.右下腔静脉:起始右骶髂关节的前方,由右髂内、外静脉汇合而成(右髂内静脉管径粗1.0厘米,右髂外静脉管径0.9匣米)。其起始部位于右髂内动脉的后外侧,沿脊柱的右前方上行,下段行经右腰大肌与右骼总动脉之间,上段行于右腰大肌与腹主动脉之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方法 雄性新西兰兔5只(体质量3.0~3.5 kg),麻醉消毒后,经颈动脉途径于腹主动脉-髂动脉血管分叉处采用边支支架微突T支架技术(T-stenting and small protrusion,TAP)实施双支架植入术,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和显微CT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进行术后即刻评价及术后6个月复查.结果 可通过兔颈动脉放置6F鞘管,于腹主动脉分叉处成功实施TAP双支架术,术后即刻DSA提示支架位置满意,血流TIMI3级,IVUS提示支架贴壁良好,术后6个月复查DSA提示无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血流TIMI3级,IVUS提示支架贴壁良好,无支架内再狭窄,micro-CT可见边支开口处支架覆盖完全,无支架内血栓,右侧髂动脉支架下缘微突入腹主动脉管腔[(0.49 ±0.08) mm].结论 成功建立了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为冠脉分叉病变的临床前期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病人在瓣膜置换术后其升主动脉大小的变化。【方法】 对51例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 ~ 55 mm 之间)的病人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进行随访,马凡氏综合症、升主动脉夹层、人工瓣膜失功能的病人以及行升主动脉置换和冠脉搭桥的病人除外。升主动脉直径的测量采用心脏超声检查法,测定平面为主动脉根部窦管交界处上方 2 cm 处。以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基础值,按基础值的大小分为直径< 40 mm 组和直径≥ 40 mm 组,并按主动脉瓣形态分为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按不同的分组对升主动脉直径的大小进行比较,研究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趋势。【结果】 全组病人随访1 ~ 9.8年,未发现主动脉并发症,未见有夹层形成。远期死亡的病人有3例均与主动脉扩张无关,2例死于与抗凝治疗有关的脑出血,另一例死于心功能衰竭。在升主动脉直径< 40 mm 组和≥ 40 mm 组中,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2 ± 1.4)mm/年和(-0.18 ± 0.98)mm/年,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8 ± 1.6)mm/年和(-0.3 ± 1.5)mm/年,二叶主动脉瓣组病人的升主动脉直径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继续扩大。【结论】 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 ~ 55 mm 之间的病人,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可取得良好效果,其升主动脉直径总体上出现缩小的趋势;而二叶主动脉瓣病人的升主动脉扩张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将继续加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在骶骨肿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与髂内动脉结扎控制出血的临床统计学资料,探讨该两种方法在骶骨肿瘤手术中控制大量失血的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2002年间40例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方法19例,应用髂内动脉结扎21例以控制术中的大量失血.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两组资料应用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髂内动脉结扎21例,腹主动脉阻断19例,两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别,但术中失血量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在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比髂内动脉结扎技术更能有效控制术中失血量,而且并不会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及延长手术时间.严格掌握阻断腹主动脉指征及阻断时间或结扎髂内动脉不会出现不可逆的缺血损害的并发症.我们认为在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对于控制术中失血优于髂内动脉结扎技术,但后者对减少术中失血也是一种有效方法,临床依术者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应用为宜.  相似文献   

13.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1岁,运输机飞行员,总飞行时间7000 h。患者曾于2009年11月和2010年3月因血压增高入我院,无头痛、头晕、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化验血、尿、便常规和血生化全套等均正常。胸部X线片提示主动脉硬化。心脏彩超提示:符合高血压、部分心肌缺血心脏改变,升主动脉增宽,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减退。颈部血管超声正常。平板运动试验阴性。入院后给予口服降血压药物治疗,血压基本恢复正常,于2010年3月底结论飞行合格,定期返院复查。但患者出院后放松对自己病情的管理,2012年1月外出办事行走过程中突发胸腹部剧烈疼痛,伴右下肢麻木,经当地MRI检查,提示升主动脉至髂总动脉段主动脉夹层,之后迅速转入我院,查体:神志清楚,卧床,心率76/分,节律规整,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轻度叹气样杂音,右下肢皮肤苍白,股动脉、腘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右下肢皮温降低,足部明显,双下肢无水肿。诊断: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极高危)。立即转送解放军总医院给予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置换和支架血管象鼻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好,病情稳定,目前仍在治疗观察中。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待患者病情稳定并征求其单位意见后拟按停飞处理。  相似文献   

14.
张大宏  吴忠标 《浙江医学》2007,29(12):1252-1254
目的探讨腹腔镜改良式腹膜后淋巴清扫术治疗Ⅰ期混合性睾丸肿瘤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3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改良式腹膜后淋巴清扫术。先用电凝钩打开侧腹膜,上至肝脾曲,下至盆腔入口。将结肠内翻,打开盆腹膜至内环,于内环处游离精索至精索残端,分离输精管至膀胱外用可吸收夹夹闭后离断,再向上游离精索至髂血管处,暴露输尿管和髂血管,左侧从下而上,沿髂血管、腹主动脉与输尿管间切除主动脉旁、左髂总动脉区域和主动脉前的淋巴组织,上至左肾血管周围的淋巴组织;右侧从上而下切除肾血管周围淋巴组织,并沿着腹主动脉与输尿管间切除包括下腔静脉分叉的腔静脉旁、腔静脉前及腹主动脉与腔静脉之间的淋巴组织和右髂总血管区域、腹主动脉前的淋巴组织。结果3例手术均成功,无一例改开放手术。病理检查均未见转移淋巴结。术后无明显再出血、肠梗阻、淋巴漏等并发症。随访2~3年,阴茎勃起良好,射精功能正常,每月行血HCG、AFP复查均阴性,B超复查均未见腹膜后淋巴结。结论腹腔镜改良式腹膜后淋巴清扫术损伤小、出血量及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可以替代传统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脊柱L4~S1段腹侧局部血管解剖进行研究,为L5~S1前路内固定系统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41例成人尸体标本(男性26例、女性15例),测量腹主动脉分叉点及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上述分叉点及汇合点的夹角;测量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交点到L5椎体1/2高及L5~S1椎间盘间隙水平距离;测量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交汇点的夹角;统计髂血管交汇点与椎体的毗邻关系.结果 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交汇点的夹角平均为71.5°,在L5椎体的1/2高处及L5~S1椎间盘间隙的水平宽度分别为(2.1±0.9)、(3.3±0.9)cm.结论 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的走行路径决定了L5~S1腹侧的手术操作空间,95.1%的人群可以直接或通过适当松解、牵拉血管后完成L5~S1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多发性脑血管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经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腹主动脉动脉瘤、双髂动脉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左侧颈总动脉窦部次全闭塞1例,并对左侧颈动脉窦部严重狭窄处血管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及球囊后扩张术,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应用“Y”型人工血管重建腹主动脉治疗累及髂总动脉的腹主动脉瘤4例手术经验。方法:4例患者手术均应用“Y”型人工血管重建腹主动脉:人工血管体部与腹主动脉近心端行端-端吻合,人工血管左右分叉部分别与双侧髂总动脉(1例因右侧髂总动脉壁钙化严重,遂将其近心端缝闭,人工血管与右髂外动脉端-侧吻合)端-端吻合。吻合口均应用切开的动脉瘤壁及大网膜包裹。结果:本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术后死亡。术后无腹腔脏器缺血表现,元肠梗阻,无吻合口出血,无主动脉夹层形成,无截瘫及肾功能不全,无下肢缺血、坏死,肢体活动良好。4例患者痊愈出院。随访全部患者生存质量良好。结论:腹主动脉瘤病情凶险,常危及生命。应用“Y”型人工血管重建腹主动脉治疗累及髂总动脉的腹主动脉瘤方法确实,手术操作简便易行,采用大网膜包埋吻合口,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联合宫颈多重缝扎术预防凶险性前置胎盘产科大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主动脉组(n=41)与髂内动脉组(n=42)。腹主动脉组采用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髂内动脉采用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两组剖宫产术后均行宫颈多重缝扎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子宫切除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腹主动脉组球囊预置术时间短于髂内动脉组,且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髂内动脉组(P0.05)。两组动脉阻滞时间、术后24 h失血量与剖宫产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腹主动脉组产妇与胎儿透视时间均短于髂内动脉组,且腹主动脉组产妇与胎儿辐射剂量均低于髂内动脉组(P0.05)。结论: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联合宫颈多重缝扎术可更好地预防凶险性前置胎盘产科大出血,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球囊预置术与产妇和胎儿透视时间,降低产妇和胎儿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73岁,体检发现右侧髂内动脉瘤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腹部大血管CTA提示: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右侧髂总动脉增粗伴附壁血栓形成,直径约12mm,右侧髂内动脉瘤伴附壁血栓,瘤腔直径27mm,无明显瘤颈,瘤腔远端髂内动脉直径6mm,髂外动脉直径9mm(图1、2)。  相似文献   

20.
病历资料
  患者,女,58岁,患高血压3年,最高为180/120mmHg。于发病当日突感胸痛向后背放射,后疼痛转移至左上腹及腰部后固定,同时伴有心慌、恶心、呕吐,血压:240/200mmHg,给予“硝普钠”静滴后血压降至170/100mmHg,但上述症状未见缓解,同时伴头痛、胸痛、视物模糊、晕厥等, ECG提示:ST T改变。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后加大扫查范围:腹主动脉内径2.2cm,其内全程可见一条异常强光带分隔,光带前部分管腔较后半部分管腔宽,另于光带上及腹主动脉壁上可见强光斑回声。CDFI及CDE:腹主动脉内上下两部分均可探及动脉频谱。超声提示(见图):腹主动脉夹层瘤可能。经外院磁共振证实:腹主动脉夹层,累及左侧髂总动脉、胸主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