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讨气钡双重造影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回顾经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诊断为结肠癌的40例患者X线征象资料,并与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结肠癌39例,肠结核1例,气钡双重造影X线摄片诊断准确率为97.5%(39/40);39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结肠癌的患者气钡双重造影X线摄片显示,肿瘤位于升结肠6例,肝曲8例,横结肠4例,脾曲2例,乙状结肠19例,与手术所见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结肠癌气钡双重造影主要X线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充盈缺损、腔内龛影、肠壁增厚、肠管狭窄、边缘僵硬、肠黏膜破坏中断。结果表明,气钡双重造影诊断结肠癌准确率高,而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在基层医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结肠CT在结直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3年8月我院213例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结肠CT检查结果,对比观察两种检查方法所检出的病种、结直肠肿瘤和息肉的大小、部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对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阑尾炎、憩室等疾病和近端结肠及小病灶的诊断能力优于结肠CT;结肠CT对结直肠肿瘤及远端结肠的诊断能力则优于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结论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结肠CT各具优势,在临床工作中应视具体情况加以选择或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3.
食管憩室合并食管、贲门癌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憩室是食管常见的良性疾患 ,但合并食管、贲门癌者较为罕见。我院自 1977年 10月~ 1998年 6月共收治 13例食管憩室合并食管、贲门癌患者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 13例 ,男 8例 ,女 5例 ;年龄 36~ 6 8岁 ,平均年龄4 9.6岁。病程 3个月~ 3年 ,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异物感 11例 ,伴吞咽疼痛、困难 8例 ,吞咽时胸骨后烧灼感 3例。食管 X线钡餐造影示 13例均表现为突出于食管腔内的半球形或囊袋状阴影 ,其中囊状阴影内壁不光滑 1例 ,囊状阴影对侧、左旁侧壁食管黏膜不光滑、僵硬、缺损 8例 ,囊状阴影下 1cm处食管黏膜充盈缺损 …  相似文献   

4.
全结肠气钡双重排粪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全结肠气钡双重排粪造影能否作为综合诊断便秘患者有价值的影像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数字x线胃肠机对260便秘患者进行全结肠气钡双重排粪造影。结果全结肠气钡双重排粪造影诊断出升结肠冗长12例,横结肠冗长8例,降结肠冗长16例,乙状结肠冗长62例,直肠前突59例。其中,结肠冗长合并乙状结肠癌3例,结肠冗长合并降结肠癌2例,结肠冗长合并横结肠癌2例,结肠冗长合并升结肠癌1例。结论全结肠气钡双重排粪造影可一次性了解结肠病变和排粪障碍现状,是一个综合性诊断顽固性便秘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便秘的原因,并评价结肠运输实验、气钡双重灌肠造影与排粪造影对诊断便秘的价值.方法:对136例临床诊断为便秘患者先做结肠运输实验,再做结肠气钡灌肠检查同时同步做排粪造影.结果:结肠运输实验异常者95例;气钡双重灌肠造影异常者89例,排粪造影异常者122例.综合分析结肠运输实验、气钡双重造影与同步排粪造影,诊断为结肠慢运输49例,气钡双重造影有异常(结肠延长或冗长、迂曲、下垂)89例,功能性出口梗阻117例,5例便秘者为精神、意识导致.结论结肠运输实验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同步排粪造影联合应用,能够更加准确区分结肠慢运输与功能性出口梗阻和结肠形态结构所致的便秘,进一步明确功能性出口梗阻的病因,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依据,有助于作出更准确、更全面的诊断和制定更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内资料表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引起呕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溃疡病,其次为肝硬化并发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再次为慢性胃炎、胃癌及胃粘膜脱垂等。现将X线诊断分述如下。一、X线检查方法 (一)适应证:重症患者,不宜进行X线检查,中度及轻度患者,为明确出血病因,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可经胃管作气钡双重对比X线造影。晚期恶性病变手术效果不佳,X线检查可大致确定病变的浸润范围,为外科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X线检查,一般应与内窥镜检查配合进行,以提高诊断率。 (二)X线检查前的准备:①如能排除明显的消化道狭窄病变及穿孔,可进行X线钡剂造影检查。根据需要,可使用70~80W/L%的薄钡。②如疑有消化  相似文献   

7.
结肠绒毛状腺瘤X线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X线表现在结肠绒毛状腺瘤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结肠绒毛状腺瘤的X线表现。所有病例均行低张双对比灌肠造影。结果该组患者中,病变主要位于直肠、乙状结肠占73.1%。绒毛状腺瘤X线主要征象:所有病例均显示,腔内突出的肿块充盈缺损(100%),肿块表面不规则分叶,结节状隆起及细网状结构。3例肿块表面可见溃疡。结论结肠绒毛状腺瘤,特别是地毯型及菜花型在X线钡灌肠造影中有较特异的表现,X线表现反映了结肠绒毛状腺瘤的病理特点,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是诊断结肠绒毛状腺瘤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食源性食管异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食管异物的价值。方法对52例临床怀疑食管异物者均行X线平片、食管吞钡棉检查、CT平扫,比较不同方法对异物的检出率,并与食管镜或手术结果进行比较。CT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结果经食管镜或手术证实的28例患者的食管异物为鸡骨、鸭骨、鱼刺等,形态、大小、长度及所在部位各异,均能被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清晰显示,X线平片发现5例,检出率为17.86%,食管吞钡棉检查发现8例,检出率为28.57%。结论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相对于X线平片、食管吞钡棉检查可明显提高食管异物的检出率,并可评价食管损伤程度及周围脓肿、食管气管瘘等并发症的情况及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逆行性膀胱造影诊断膀胱憩室的价值。方法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的膀胱憩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接受CT平扫,2例获得明确诊断。对3例行增强CT扫描,明确诊断2例。4例接受CT逆行性膀胱造影,均获明确诊断。同期对3例行超声检查,明确诊断1例;对4例行膀胱X线造影,明确诊断2例。结论 CT逆行性膀胱造影能准确诊断膀胱憩室,较好地显示膀胱憩室的大小、部位、形态、开口,是诊断膀胱憩室简便有效、经济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的钡剂造影所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癌的钡剂造影所见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200433)卢任华大肠癌的X线检查有腹部平片、钡餐、钡灌肠、气钡双重造影、CT和选择性血管造影等。前三者价值不大,气钡双重造影简便可靠,应列为常规检查。CT和血管造影对了解大肠癌本身病变,肝、腹腔、盆...  相似文献   

11.
小肠出血3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同治  凡启明  付伟 《腹部外科》2010,23(3):162-16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38例临床资料。结果 38例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为18例(47.4%),良性、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9例(23.7%)、小肠憩室7例(18.4%)、血管病变3例及钩虫病1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2例(84.2%)行病变段肠管切除术。结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包括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等,对原因不明的出血行剖腹探查及术中纤维内镜分段检查。主要有效治疗方法为切除病变段肠管。  相似文献   

12.
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确诊的小肠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以小肠肿瘤最为多见(46.8%),其他依次为憩室(25.0%)、炎性疾病(15.6%)及血管畸形(12.5%)。检查方法以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开展较普遍。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血管造影、核素扫描和小肠镜在小肠出血病人中阳性检查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3.796,P=0.284)。结论 小肠出血病例中,小肠肿瘤为最常见病因.合理应用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等检查方法,是提高小肠出血诊断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郑直  段鑫  何涛  王勇  郑英键  李明杰 《腹部外科》2010,23(3):155-156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及诊断策略。方法回顾分析33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病因为:小肠肿瘤9例,小肠憩室病4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及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4例,Crohn病4例,溃疡性结肠炎5例,肠结核1例,小肠静脉扩张症1例。其中,复查结肠镜或钡灌肠明确诊断8例,64排CT及增强扫描诊断16例,DSA诊断2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诊断4例,腹腔镜探查诊断2例,剖腹探查诊断1例。结论对于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诊断,复查结肠镜或钡灌肠是重要选择之一,64排CT扫描在无创检查中诊断率最高,DSA和腹腔镜探查虽然有创,但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B超在诊断二次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有二次剖宫产术史的38例进行宫腔镜检查,对剖宫产子宫切口宫腔镜下图像和联合B超的声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腔镜联合 B超检查诊断剖宫产子宫切口憩室34例,检出率89.5%(34/38),其中轻型憩室18例(47.4%),16例重型憩室16例(42.1%),愈合良好4例(10.5%)。重型憩室顶端距离浆膜面的距离1.6-6.0 mm,宽度3-17 mm。术前经阴道超声( 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 , TVS)仅在重型憩室患者中诊断10例剖宫产子宫切口憩室,检出率26.3%(10/38)。术前TVS和宫腔镜联合B超对子宫切口憩室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31.091,P=0.000)。结论宫腔镜联合B超对二次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有较高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为二次剖宫产术后常规的微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食管多原发癌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食管多原发癌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应用X线钡餐检查及内镜下碘染色确诊,并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71例食管多原发癌和食管贲门双原发癌进行分析。结果 X线钡餐术前确诊14例(19.72%),内镜及内镜下碘染色术前确诊69例(97.2%)。发现早期病灶54个,早期病例6例。全部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3年生存率40.5%。结论 对食管癌贲门癌病人应常规进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并应用内镜下碘染色活检方法提高诊断率,发现早期病例,同时进行积极的外科治疗,可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小儿梅克尔憩室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复习病历和随访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27例小儿梅克尔憩室。结果无症状2例,便血为主15例,腹痛为主9例,其他1例。有9例行两孔法腹腔镜辅助的憩室切除术,余均开放手术。便血为主的15例中有10例见有异位胃黏膜(核素检查7例阳性、2例阴性,1例未行核素检查),5例未见到异位胃黏膜(核素检查5例均阳性)。结论小儿梅克尔憩室因并发症而出现临床症状,异位胃黏膜是合并出血的主要原因。手术切除是治疗小儿梅克尔憩室的主要方法 。  相似文献   

17.
外科治疗纵隔囊肿72例,其中支气管囊肿32例,心包囊肿11例,心包憩室3例,皮样囊肿9例,胸腺囊肿3例,食管囊肿8例及囊状淋巴管瘤6例。本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或X线表现,术前确诊困难;针吸活检可提高诊断率。作者报告了本病诊断与治疗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部分颈部包块手术活检结果对临床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5例颈部包块病理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活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临床诊断与病例结果不符合的病例进行了重点分析。结果 155例颈部包块活检结果中,非特异性炎症67例;特异性炎症(结核)21例;恶性肿瘤34例;甲状舌骨囊肿9例;血管瘤4例;淋巴水囊肿5例;神经鞘瘤8例;鳃裂囊肿3例;韧带纤维瘤1例;异位甲状腺2例;食管憩室1例。临床初步诊断与手术活检结果不符合者为47例。结论 提高颈部包块的诊断率需要合理的诊疗流程、临床医生经验以及多学科合作,尽量减少因避免漏诊而导致更多的术前判断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Esophageal diverticula frequently arise from pharyngoesophageal transition area, tracheal bifurcation and epiphrenic region. Carcinoma arising from esophageal diverticulum is rarely seen. 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rising within an esophageal diverticulum below the aortic arch.PRESENTATION OF CASEA 70-year-old man was diagnosed to have 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vocal cord with enlarged lymph nodes in the neck, as well as 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rising within an esophageal diverticulum below the aortic arch. There have been no reported cases of esophageal cancer arising from a diverticulum below the aortic arch. Pre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the esophageal cancer and pharyngeal cancer was given, followed by surgery. The excised specimen of the esophageal diverticulum and its external appearance revealed that it lacked muscle fibers, with a type 0-IIa lesion arising from the diverticulum.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showed three lymph nodes at the superior mediastinum were positive for malignancy. Bilateral pleural dissemination was detected 7 months after esophagectomy.DISCUSSIONCancer arising from an esophageal diverticulum is mainly found at an advanced stage because of delayed diagnosis. The absence of muscularis propia may lead to early invasion. Thus, cancers within an esophageal diverticulum are considered to be at a more advanced stage than similar cancers arising elsewhere.CONCLUSIONFor detecting of cancer arising from an esophageal diverticulum, a high index of awareness is important. Delay in diagnosis makes surgical management difficu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