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常见膝部损伤,有关诊断、关节镜下修复重建的问题已引起临床界的重视〔1、2〕。采用我科自行研制的配套器械行双股半腱肌关节镜下重建ACL手术,临床治疗5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访资料完整39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80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介绍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闭合拉出钢板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操作及其技巧。 方法 设计应用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闭合拉出钢板法重建ACL,对80例患者手术操作经验进行总结。 结果 本组80例完成关节镜下重建ACL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80min。术中出现穿导针弯曲、断裂,微型器械断裂,微型钢板骨隧道内受阻等情况。本组病例平均随访16个月,除2例术膝轻度胀痛外,其余患者无主诉症状。所有病例感觉膝部稳定,恢复原工作。Lysholm膝部评分,术前(48±12)分,术后(92±4)分(P<0.01)。 结论 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闭合微型钢板固定法重建ACL,手术效果良好。临床实践中应掌握手术原则,严格按手术程序操作。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下4股半腱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关节镜下单束蕈建增强治疗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外侧束部分损伤方法 ,探讨其临床效果. 方法 对26例单纯ACL后外侧柬部分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进行单束解剖重建.按照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通过KT-1000检查比较膝关节的前向松弛度. 结果 术后无活动受限,屈膝活动度130°~150°,平均142°.术后随访12~18个月,最后随访时IKDC评分为A级25例(96%),B级1例(4%);IKDC评分从术前的(71.4±3.7)分提高到随访结束时的(95.8±3.4)分(t=9.836,P<0.01).屈膝25°位KT-1000检查,双侧膝关节胫骨结节前移差异从术前的(5.1±1.2)mm减少到终末随访的(2.1±1.3)mm(t=10.48,P<0.01).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6.7±3.2)分,终末随访时为(95.7±2.4)分(t=7.356,P<0.01). 结论 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单束解剖重建增强治疗ACL后外侧束部分损伤,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关节镜下保留残迹的膝后交叉韧带(PCL)单束重建的技术和效果.方法 自2004年4月至2006年6月,38例(38膝)患者经临床和关节镜检查证实为PCL功能不全,其中9膝伴后外侧角损伤,6膝伴后内侧角损伤,8膝伴外侧半月板破裂,4膝伴内侧半月板损伤.均于关节镜下行保留残迹和滑膜的PCL单束重建术,采用生物可吸收挤压螺钉解剖位复合固定莺建韧带.结果 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37个月[(20.79±7.9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0~70分[(51.32±9.84)分],提高至随访时70-100分[(92.37±6.95)分](t=-30.14,P<0.01).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标准由术前异常(C级)16例、显著异常(D级)22例,改进为随访时正常(A级)18例、接近正常(B级)18例、异常(C级)2例(Z=-6.00,P<0.01).38例患者中,36例恢复伤前运动水平,2例运动水平较伤前减低.结论 关节镜下保留残迹的PCL单束重建技术可行,治疗效果满意.保留PCL残迹与滑膜可能有利于重建韧带植入物牛物愈合和神经再支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后内侧、后外侧和后纵隔入路保留板股韧带和残留的后交叉韧带(PCL)纤维重建PCL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9例PCL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结合常规关节镜入路和后内侧、后外侧入路及后纵隔入路保留板股韧带和残留的PCL纤维,应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PCL.在后外侧入路的关节镜监视下,胫骨隧道定位在PCL胫骨止点外侧关节面下方1~1.5 cm.股骨隧道经前外侧入路定位于股骨内侧髁关节软骨后方1 cm.自体肌腱移植物利用钢丝引导通过骨隧道,移植物两端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术后6个月了解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14个月,平均8.6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均无伸膝受限;2例有10°~15°屈膝受限;1例有Ⅰ度后抽屉试验阳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47.6±14.9)分,术后6个月(92.9±4.6)分(P<0.01). 结论 膝关节后内外侧入路和后纵隔入路重建PCL的方法,镜下视野清楚、无盲区,操作安全,韧带的胫骨止点定位准确,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以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2006年3月~2007年12月,关节镜下绳肌腱修复膝前交叉韧带损伤39例.膝前小切口取半腱肌腱、股薄肌腱修整、对折后成四股,分别建立胫骨隧道及股骨隧道,用Endobutton和生物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肌腱,重建ACL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术后即行功能锻练.结果 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8~10周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正常.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8个月.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阳性者2例,可疑阳性者6例;余患者均为阴性.根据敖英芳临床判断标准,本组优23例,良11例,中3例,差2例.Lysholm评分术后(87.6±4.6),与术前(45.3±4.2)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绳肌腱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刚度,在关节镜下用四股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l ligament,PCL)的方法并观察其早期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4年8月,对10例PCL受损患者实施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PCL术.其中2例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l ligament,ACL)损伤,同期取自体半腱股薄肌腱重建ACL;3例合并半月板后外侧角损伤,同期取自体半腱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角.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2个月,其中6例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采用Lysholm评分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患膝关节功能,术前平均50.3分,术后平均91.2分.客观检查结果显示,术前所有患者均出现胫骨结节后沉,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阳性;术后所有患者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阴性,有3例病史较长(大于1年)的患者胫骨结节有轻度后沉.合并ACL损伤的2例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轻度受限(5°~20°).结论:应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PCL可减少自体取材造成的损伤及相应的并发症;提前制作供材,软腱端容易通过骨道,缩短镜下操作时间,减轻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同时损伤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关节镜下同时重建13例ACL、PCL损伤的患者,重建材料采用LARS人工韧带.术后随访12~36个月,采用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韧带标准评价表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估患膝功能,通过KT-1000检查膝关节前后松弛度.结果 术后无膝关节感染发生;均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105°~125°,平均117°.术后随访时IKDC评分:A类10例(77%),B类3例(23%).屈膝25°位KT-1000检查: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2 mm 12例,3~5 mm 1例;屈膝70°位检查:<2 mm 12例,2~4 mm 1例.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3.8 ±2.9)分(49~69分),终末随访时为(91.1±2.7)分(88~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关节镜下同时重建膝关节ACL、PCL是目前治疗ACL、PCL同时损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近期疗效佳.  相似文献   

9.
关节镜下髌韧带与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分析膝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与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9例膝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ACL及54例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的情况,随访24~48个月,平均31.6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分级评估标准和KT-1000关节测量仪测定稳定性评价疗效。结果两组间患者满意度、关节稳定性及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髌韧带重建组膝痛发生率较腘绳肌腱组高(37%比11%)。结论关节镜下髌韧带与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的疗效相同。ACL重建中等长重建、牢固固定及早期康复锻炼对疗效更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下运用4股腘绳肌腱同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关节镜下运用Intrafix和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4股腘绳肌腱,同期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评估其疗效。方法 ACL、PCL同时损伤的患者16例,关节镜下以自体4股胭绳肌腱作为重建移植物,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移植物股骨端,Intrafix钉鞘和可吸收锥形钉固定胫骨端,同期行ACL和PCL损伤重建术。7例行内侧副韧带修补,4例行外侧副韧带复合结构修复,2例行内外侧同时修复。所有患者按照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标准进行术前评估,均为D级。术前Lysholm评分为(36.5±3.7)分。结果 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终末随访时,IKDC总体评价:A级6例(38%),B级9例(56%),C级1例(6%),无D级患者。Lachman试验0~2mm8例;3~5mm6例;6~10mm2例(P〈0.05)。屈70°前后总位移0~2mm10例;3~5mm5例;6~10mm1例(P〈0.05)。屈70°后位移0~2mm12例;3~5mm4例(P〈0.05)。术后2个月Lysholm功能评分为(90.4±2.9)分,终末随访时为(93.4±3.5)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以自体4股胭绳肌腱作为移植物,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Intrafix钉鞘和可吸收锥形钉固定股骨胫骨端同期重建ACL和PCL损伤,有利于早期积极的功能康复,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使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定位准确、固定牢固、减小手术创伤 ,能够早期功能康复 ,于 1997年 11月开展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至 1999年 4月共治疗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 7例 ,近期观察效果良好。结果表明关节镜下手术创伤小 ,骨道定位准确 ,能够做到等长重建。应用自体髌腱 (中 1/ 3)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 ,两端带有骨块 ,重建的韧带最终可达到牢固的生物学固定 ,是较为理想的自体重建材料。根据实践 ,结合具体病例 ,介绍了膝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隧道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基于术中透视的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合理规划及准确定位,探讨导航技术在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方法:导航系统需要在胫骨及后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上分别安装追踪器,经过注册及校准后,导航系统识别并捕获上述追踪器主动发射的信号,实时计算确定胫骨近端的三维空间位置及与胫骨导向器的相对关系,并将后交叉韧带重建中所需要的虚拟胫骨隧道路径叠加至由术中“C”型臂X线透视机所获得的胫骨近端X线影像上。根据规划方案术中实时调整虚拟隧道的位置,直至达到术前规划的要求,实现导航目的。术中隧道规划方案为:正位影像隧道出口位于两侧髁间嵴中线偏外侧、关节面远侧1.5cm处;侧位影像上要求在保证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的情况下、与胫骨平台关节线角度呈最大。结果: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导航辅助下完成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15例,14例获得成功,1例失败。手术中透视次数由2~15次减少至2~4次,透视时间缩短10~30分钟。无导航相关并发症出现。术后采用X线片、三维CT及MRI评估胫骨隧道的位置和角度。14获得成功的病例隧道出口均位于后交叉韧带的解剖附丽区内,胫骨隧道与移植物夹角平均为123.3°;隧道与胫骨后方皮质贴合紧密,贴合距离均在2mm内。10例隧道后壁完整,4例轻度破裂但隧道整体完整性存在。结论:透视导航技术可以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快速定位,具有节省透视时间、准确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髌腱中1/3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自体骨-髌腱-骨(B-PT-B)中1/3重建ACL。其中同时行侧副韧带修复1例,半月板损伤部分切除3例,半月板结合部缝合1例。结果按照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6例,良7例,中2例,优良率为86.7%。结论术中选择等长点,测量关节内重建韧带的长度,获取标准的髌腱两端骨块及胫骨、股骨隧道,并正确使用挤压螺钉固定两骨块于隧道中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该手术创伤小,对关节内环境影响小,可同时进行关节内其他手术,术后恢复快,是ACL重建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最大化保留残端结合内减张技术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18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在我所进行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保残内减张重建术,对比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IKDC、Lyshlom、Tegner评分和KT-2000差值。结果:保残内减张术重建后交叉韧带后,膝关节IKDC、Lyshlom及Tegner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8.2分、51.9分和3.0分显著增加到术后的88.5分、92.9分和5.1分。术后膝关节KT2000差值(1.9 mm)显著小于术前(8.8 mm)。结论:最大化保留残端结合内减张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后向稳定性及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采用后内束减张技术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关节镜下后内束减张技术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24名患者纳入本研究。围手术期观察止血带时间和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7.0个月(至少2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术后膝关节IKDC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KT-2000膝关节后向松弛度检查。结果:手术平均止血带时间为92分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膝关节检查IKDC标准分级结果:A级8例、B级13例、C级3例;Lysholm评分平均89.8±2.8(85~95);双侧膝关节后向KT-2000差值为(2.1±1.3)mm。结论:后内束减张技术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后向稳定性并获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自体重建兔后交叉韧带(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PCL)后移植物止点的转归。方法:以18只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对象,切断其右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后即刻以自体双股半腱肌腱重建。分别于术后第3、6、12、26、52周时处死动物。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对移植物止点转归进行研究。结果:腱骨间愈合是骨壁-交界层-韧带的重塑过程。骨壁最初有新生骨形成,向骨道中间生长,渐渐成熟。交界层最初为肉芽组织,经过细胞和纤维有序化,最终变为止点结构。术后6周时可见Sharpey’s纤维形成,12周时可见止点处有纤维软骨形成,26周时可见潮线形成。术后同期在骨道内的不同部位所形成的止点成熟度不同,下骨道口处止点愈合较快。结论:腱骨间愈合与其所受应力有重要关系,其最终形成直接止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后交叉韧带(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PCL)和后外复合体损伤(posterolateralcorner,PLC)重建术后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动态评估重建术后的时间-距离指标、运动学指标和动力学指标。方法: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收住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复合体损伤患者16例(实验组)并进行异体跟腱重建后交叉韧带以及异体胫前肌重建腘腓韧带手术,术前行外旋拨号测试、术后1年行步态分析测试和外旋拨号测试。并与对照组(16例健康志愿者)的步态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时间-距离指标和运动学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运动力学指标中患侧膝关节伸膝力矩占主导地位,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16例患者术前患侧外旋角度较对侧平均增大16.5±6.2度,重建术后1年,外旋拨号试验患侧较对侧外旋角度平均增大-4.4±7.8度,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建术后1年,实验组步态分析中膝关节最大外旋角度绝对值为14.1±15.7度,外旋拨号试验最大外旋角度绝对值为29.7±15.2度,二者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9671,P<0.05)。结论:后交叉韧带以及后外复合体重建术后1年,除屈膝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外,患者步态基本达到正常。  相似文献   

19.
兔四股半腱肌腱编织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探讨是否可以通过改善等张性的四股肌腱编织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促进移植物束间融合。方法:两组新西兰白兔共44只,一组(未编织组)按临床现常规使用的方法行四股平行排列的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作为对照,一组(编织组)行四股肌腱编织后重建前交叉韧带,分别于术后第3周、6周、12周、26周、52周行组织学观察对比。结果:术后第26周与52周,移植物改建塑形基本完成,有些束间结构完全融合,有些虽然融合但组织学有结缔组织相隔,有些仍呈分离的束存在。编织组大体上的融合率显著高于未编织组,组织学变化过程基本类似,但各束肌腱塑形过程比未编织组更同步。结论:通过编织不同束肌腱使之成为一整体重建前交叉韧带可能可以减少不同束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使各束移植物塑形更同步,并促进各束的融合,带来更好的效果。进一步的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有待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