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丁忠于  闫永彬  刘学伟 《中医研究》2010,23(11):F0003-F0004
<正>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平,味辛,入肺、脾、胃3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是治痰湿和呕逆的要药。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1]。津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其输布代谢主要依赖于胃、脾、肺、三焦等的相互协调和密切配合而完成。《素问.经脉别论》对津液的代谢  相似文献   

2.
程黎晖 《中草药》2007,38(6):附1-附2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是常用的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为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嗽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等症状的良药。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对半夏的炮制,并在文献中保存了丰富的资料。例如汤洗、汤泡、洗浸,破如枣核、治半夏、姜制、水煮、微火炮、制曲,矾制,姜矾制、姜萝卜制,姜苷草制,酒姜制,法制半夏等炮制工艺。为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的炮制经验,本文就半夏的炮制沿革进行整理,为半夏炮制的现代研究和炮制工艺的合理制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齐玲玲 《北京中医》1998,17(2):38-39
一、药性解惑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其药性有二大特点:降和燥。降则加强肠胃道向下运动的能力,使糟粕不能停留;燥又加强肠胃道的自身运动能力,使多余水分排泄,肠胃道的正常功能得以恢复。半夏的功效一是驱邪,一是扶正;其治疗作用为降逆止呕,燥湿祛痰,宽中消...  相似文献   

4.
半夏又名三叶半夏、地珠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块茎入药,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能。可治疗痰饮、咳喘、胸腔痞闷、恶心呕吐、眩晕;生用外治痈肿、蛇伤等。近年来国内销量及出口量成倍增加,而野生资源及产量却不断减少,从而使供求缺口扩大。  相似文献   

5.
临床解惑谈半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中药半夏的特性是降和燥,其作用机制是辛散祛湿,湿以复阳,从而起到降气化痰之效,并列举半夏的配伍特色,以及增夏与乌头,附子既属相反禁忌,又可协同配伍的特异性用法。  相似文献   

6.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效为医家所熟知,但其通阳化浊、开郁行滞、宣窍醒脑之功却常被人忽视。笔者临证20余年,重用半夏治阳郁,痰结、湿滞、浊蔽、热壅、气郁、血瘀等所致多寐,疗效颇佳,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药半夏天南星的药理与临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半夏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戎其月  伍庆  童红  梁小洁  邹晶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1):1342-4343
半夏Pinelia ternate(thumb)Breit为天南星科植物的干燥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1],主要含鸟苷、腺苷、胆碱、盐酸麻黄碱等化学成分[2,3],当前对半夏的研究主要是含量测定和以氨基酸类成分为主的指纹图谱的研究[4,5],但由于药材各产地生境不同,其化学成分出  相似文献   

9.
<正>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生品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脾、胃、肺经。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适用于湿痰咳嗽、痰多或痰逆头眩,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胸脘痞闷,梅核气以及瘿瘤痰核、痈疽肿毒等。半夏与秫米配伍,可用于胃不和而卧不安。  相似文献   

10.
半夏为中医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药用历史悠久,具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半夏多为野生,由于配方用药和原料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再加上近年来山地开垦、过度采挖、盲目开发等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野生资源日趋枯竭而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研究认为,采用组织培养获得种苗后进行种植以获得优质的半夏,是解决半夏资源枯竭、满足市场需要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作者对半夏进行了快速繁殖的初步研究,并获得了比....  相似文献   

11.
对中药五味中甘味的中医药内涵、甘味药的基原、甘味药在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的分布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甘味味觉受体、味觉表达及物质基础研究进行阐述。最后,概述甘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为甘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戊己丸不同配伍时,代表成分胆汁排泄的变化.从胆汁排泄的角度解释戊己丸的配伍机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得到9个戊己丸复方,加上9个单味药,共18个复方.于十二指肠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胆汁,用LC-MS测定代表性成分的胆汁浓度,以此计算胆汁排泄率,药-时曲线下面积,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和极差分析.结果:吴茱萸与小檗碱、巴马汀胆汁排泄呈负相关;白芍与小檗碱、巴马汀胆汁排泄呈正相关;黄连、白芍与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胆汁排泄呈负相关;并且得到了针对各代表成分胆汁排泄的最优配伍比例.结论:吴茱萸抑制黄连代表性成分胆汁排泄;白芍促进黄连代表性成分胆汁排泄;黄连、白芍抑制吴茱萸代表性成分胆汁排泄;黄连、吴茱萸抑制白芍代表性成分的胆汁排泄.  相似文献   

13.
对中药五味中苦味的中医药内涵,苦味药的来源及药用部位,苦味与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及化学成分间的关系进行归纳与总结。并阐述电子舌等现代仿生技术在苦味表征中的运用,同时提出基于系统化学分离分析方法的苦味药物质基础拆分及化学表征思路。探讨苦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为苦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黄芩与黄连按不同比例配伍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溶出率的变化规律,以探讨传统药对黄芩配伍黄连对有效成分煎出的影响。方法:根据临床常用方剂黄芩与黄连的配伍比例,选择按1:0、1:1、1:2、1:3、2:1、2:3、3:1、3:2、0:1等9个比例分别配伍,水煎煮回流法提取,经分离精制,制得各供试品,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比较色谱指纹图谱,考察主要成分黄芩苷、小檗碱的相对峰面积变化与配伍比例的关系。结果:黄芩与黄连按不同比例配伍后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各有不同的影响,黄芩苷溶出率与黄芩比例成非线性关系,盐酸小檗碱溶出率与黄连比例亦成非线性关系,黄芩的最佳配伍比例是3:1,黄连的最佳配伍比例是1:3。结论:按不同比例配伍黄芩、黄连合煎过程中,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溶出率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李世珍合谷穴配伍运用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谷穴善治急性热病、外感表证、神志病,是治疗气虚病证的常用穴.针刺用泻法,可疏风解表、清热宣肺,清阳明经以及气分之邪热,强刺激可通关启闭、开窍醒志.用补法,能补气固表、益气固脱,如针补合谷,配补足三里、百会,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具有补中益气汤之功;针补合谷,配补三阴交,可气血双补,具有八珍汤之效;针补合谷,配泻内庭,可清阳明气分之邪热,具有白虎汤之功效.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为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情志郁结、痰饮内停、气血亏虚是其常见病因。情志郁结致忧思气滞,心君不宁而心悸;忧思伤脾,则气血生化无源,水精输布无权,聚湿而生痰,继而阻滞气机,久则瘀阻血脉,升降逆乱而致怔忡。因此其发病皆与机体气机不畅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桔梗的效用及其临床配伍规律。认为桔梗的功效主要有理肺利咽、排脓消痈、开提肺气,并介绍其常用的配伍方药。  相似文献   

18.
张静雅  曹煌  龚苏晓  许浚  韩彦琪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2016,47(16):2797-2802
对中药五味中咸味的中医药内涵、咸味药基原的分布特征以及咸味与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的关联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咸味味觉受体、味觉表达及物质基础研究进行阐述。最后,概述了咸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为咸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药辛味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药五味中辛味的中医内涵、辛味中药的来源、辛味与药性理论的关系等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电子鼻、电子舌等现代仿生技术结合化学分离分析方法,提出辛味在味觉和嗅觉的表征方式及其物质基础拆分表征研究思路。最后,对辛味药性理论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