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16及转移制基因nm23—H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11例良性甲状腺中P16,nm23—H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甲状腺乳状癌的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P16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良性甲状腺瘤组,两者之间其差异有显著性,nm23—H1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结论 P16蛋白表达缺失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有关,nm23—H1具有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功能,其nm23—H1蛋白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预后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改变的特点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从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1)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发生率为55.9%(19/34),癌旁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的发生率为23.5%(8/34),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2)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的发生率为77.8%(14/1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31.3%(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Ⅱ~Ⅲ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发生率为88.9%(8/9),高于I期的44.0%(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存在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甲基化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3.
刘晖  范跃祖  胡祥 《江西医药》2001,36(1):17-19
目的:分析nm23-H1(简称nm23-H1)在胃癌分化、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研究46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移淋巴结nm23-H1表达,结果:45.6%(21.46)的胃癌nm23-H1表达下降,nm23-H1的阳性表达与Borrmann 分型、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胃癌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另外54.5%的分化型胃癌nm23-H1表达高于其淋巴转移癌,崦在低分化型胃癌中有53.8%,结论:nm23-H1可能对胃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nm23-H1、P53及COX-2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76例大肠癌组织中nm23—H1、P^53及COX—2的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①大肠癌组织中nm23-H1的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53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COX-2与大肠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②大肠癌组织中nm23-H1与P^53表达呈负相关(P〈0.05,rs=-0.402)。结论:nm23-H1低表达反作用于大肠癌的转移过程,可作为预测转移的良好指标。nm23-H1、P^53及COX-2的联合检测对判断大肠癌转移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接合物蛋白(CRKL)在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0例患者的甲状腺组织石蜡标本,其中30例为直径>1 cm 的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为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为未患甲状腺相关疾病患者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CRKL 的表达情况。结果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 CRKL 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12%、29.87%,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正常甲状腺组的30.03%、28.57%(χ2=52.102,P <0.05);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平均吸光度(A)值分别为(0.516±0.100)、(0.496±0.201),均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正常甲状腺组的(0.246±0.050)、(0.117±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49.105,P <0.05)。结论CRKL 在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高度表达,临床上 CRKL 的检测有助于确定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 miR-146b 在沿海居民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手术切除的丹东沿海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组织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存档蜡块50例,采用实时定量 PCR 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中 miR-146b 的表达,并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 miR-146b 相对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 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沿海居民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 miR-146b 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及全距为1.545(0.442,2.881)高于癌旁组织为1.078(0.312,2.665)( Z =-2.999, P <0.01)。 miR-146b 高表达是肿瘤直径≥1 cm、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TNM 分期Ⅲ+Ⅳ的危险因素( P <0.05);而性别、年龄、病灶数与 miR-146b 表达水平无关( P >0.05)。不同 miR-146b 相对表达水平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971)。结论miRNA-146b 在沿海居民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高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CD44v6、p53、nm23-HI和COX-2表达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资料,统计结直肠癌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v6、1353、rim23-H1和COX-2在结直肠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淋巴结转移率随着结直肠癌浸润深度的加深而增加(P〈0.05);结直肠癌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大(P〈0.05);不同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结直肠癌淋巴转移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COX-2、p53、nm23-H1表达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类型及不同Dukes分期CD44v6、COX-2、nm23-H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COX-2、p53、nm23-H1表达与浆膜浸润有关(P〈0.05);CD44v6、COX-2、p53、nm23-H1表达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患者3年生存率相关,CD44v6、COX-2、p53、nm23-H1可作为预测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抑癌基因P16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在原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原发性乳腺癌转移方面的意义。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原发性乳腺癌30例,乳腺增生症10例的石蜡包坦组织标本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原发性乳腺癌P16蛋白阳性率20.00%,显著低于乳腺增生症阳性率60.00%(P<0.05)。P16蛋白阳性率与患者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腋窝淋巴结发生癌转移者P16蛋拍摄量性率9.09%,明显低于未发生癌转移者50.00%(P<0.05)。结论:P16蛋白的存在有可能与癌细胞是否发生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郭亮  张敏  高洁凡 《河北医药》2009,31(8):911-913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与宫颈癌的早期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102例宫颈组织中CD44v6和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CD44v6在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及正常宫颈组的表达依次增高(P〈0.05)。nm23-H1在宫颈癌组与CIN组的表达接近(P〉0.05),但高于正常组(P〈0.05)。CD44v6在CINⅡ、Ⅲ级表达接近(P〉0.05),但高于CINI级(P〈0.01)。nm23-HI在CIN各级表达接近(P〉0.05)。CD44v6随宫颈癌期别表迭增高(P〈0.01),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CD44v6表达高于无转移者(P〈0.01)。nm23-H1表达与CD44v6结果相反。结论CD44v6、nm23-HI与宫颈癌的早期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MTA1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TA1基因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浸润转移及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中MTA1基因的表达.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TA1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P<0.05),MTA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MTA1基因的过度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MTA1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是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程度、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Ⅵb区)转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136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Ⅵb区转移率及影响因素.结果:136例中,浅层淋巴结(Ⅵa区)转移96例(70.59%),Ⅵb区转移31例(22.79%).清扫方式、病灶直径、Ⅵa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术后病理组织学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例141例,分成试验组(51例,常规超声联合CT检查)、CT对照组(45例,单纯CT检查)和US对照组(45例,单纯超声检查),比较三种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各自的价值。结果:试验组行单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48例,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3例,共采集预测转移阳性颈淋巴结226枚。诊断准确率CT对照组为43.90%、US对照组为58.14%、试验组为70.59%,试验组明显高于CT与US对照组(P<0.05);试验组Ⅰ-Ⅵ区转移阳性颈淋巴结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超声联合CT检查可显著改善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度,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CT评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点及其在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手术方式选择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的50例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结果50例中,Ⅱ+Ⅲ区颈淋巴结转移14例,Ⅳ区19例,Ⅴ区1例,Ⅵ9例。43例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者39例边缘规则。32例乳头状癌中,31例淋巴结明显强化密度与正常甲状腺相似,10例有囊性变,其中8例淋巴结囊内有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9例有细颗粒状钙化。11例滤泡癌、髓样癌、未分化癌中,10例淋巴结明显强化,10例与甲状腺原发或复发肿瘤密度一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结论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好发部位为颈静脉链周围、气管食管沟,淋巴结明显强化、与正常甲状腺密度一致、囊性变、囊壁内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及细颗粒状钙化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改变,淋巴结明显强化、与甲状腺肿瘤密度一致为滤泡癌、髓样癌、未分化癌转移淋巴结的特点。它有助于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和选择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自噬相关基因PTEN和Beclinl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蛋白表达,并探讨其与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78例乳头状甲状腺癌和45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距离癌组织>2cm)标本自噬相关基因PTEN和Beclinl的蛋白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PTEN和Beclin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0%和43.6%,显著低于正常组织的77.8%和73.3%(P<0.05);PTEN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包膜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无关(P>0.05);Beclinl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包膜侵犯程度、性别、年龄无关(P>0.05)。PTEN与Beclinl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32)。结论自噬相关基因PTEN和Beclinl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蛋白表达下调,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有关。自噬活性的改变可能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CD15s P16和nm23H1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CD15s,P16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6例PTC组织中CD15s,P16和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PTC中,CD15s,P16和nm23H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6%、58.7%和56.5%,CD15s表达阳性率与PTC的侵袭、转移呈正相关(P<0.05);P16和nm23H1表达阳性率与PTC的侵袭、转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CD15s,P16和nm23H1的表达与PTC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检测CD15s,P16和nm23H1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判断PTC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Ⅵ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Ⅵ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率62.5%。120例颈清扫患者淋巴结临床阳性的患者93例,临床阴性患者27例。甲状腺临床淋巴结肿大与术后病理符合情况经χ2检验(见表1),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临床检查淋巴结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高。120例中有2例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低钙抽搐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和死亡。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常见,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可行的,应常规清扫。  相似文献   

17.
郭昕 《临床医药实践》2008,(13):373-375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nm23基因在宫颈癌中表达与癌细胞增殖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68例宫颈癌PCNA和nm23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C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3.53%)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中的表达(P<0.01),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nm23阳性表达率(48.53%)显著低于正常宫颈上皮中的表达(P<0.01),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PCN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nm23基因呈负相关(P<0.01)。结论:PCNA和nm23基因与宫颈癌细胞增殖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对判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估计预后是一项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TgAb)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 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甲乳外科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者,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包括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接受单侧或双侧腺叶全切联合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者200例且临床资料完善者纳入此次研究。于入院后手术前测定病人血常规、血糖、尿酸、尿素氮、肌酐、胱抑素C、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将上述参数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从logistic回归模型中筛选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作ROC曲线,评价其检出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病人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NL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尿酸、尿素氮、肌酐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的升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中显示以下3个因素:年龄(>45岁)、NLR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增高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将上述三个因素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作ROC曲线,以NLR的曲线下面积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716)。结论 病人年龄(>45岁)、NLR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增高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以NLR检出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G-蛋白偶联受体5(LGR5)及组织蛋白酶D(Cath D)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LGR5和Cath D在6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阳性、局部包膜侵犯、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LGR5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69%(42/67)、2.99%(2/67),Cath D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15%(47/67)、4.48%(3/67),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LGR5和Cath D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和局部包膜侵犯组织中,LGR5、Cath D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和无局部侵犯者(P<0.05);不同肿瘤大小、不同TNM分期的病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LGR5及Cath D的阳性表达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GR5及Cath D的阳性表达率与病人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LGR5和Cath D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亚型(ER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各组织学变型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56例甲状腺腺瘤和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 ERα和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ERα在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05%、58.93%和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VEGF在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1%和39.29%,而在正常甲状腺无表达,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高细胞型和弥漫硬化型PTC中ERα和VEGF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率较低的乳头状微癌(P <0.05)。在PTC中ERα和VEGF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 =0.514,P = 0.033)。结论:ERα对甲状腺滤泡上皮的增生和分化以及甲状腺肿瘤的血管生成均具有促进作用,其过度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