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应用肝脏增强CT、MRI技术诊断肝癌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5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肝癌患者,均进行肝脏增强CT与MRI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肝脏增强CT、MRI技术诊断效能及病灶检出率,分析影像表现。结果:80例疑似肝癌患者经病理确诊恶性70例,良性10例;MRI检出恶性69例,其中诊断准确68例,良性11例,其中诊断准确9例;增强CT检出恶性66例,其中诊断准确60例,良性14例,其中诊断准确4例。MRI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及灵敏度明显高于增强CT诊断,误诊率、漏诊率均低于增强CT诊断(P<0.05)。MRI检查肝内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P<0.05)。结论:肝脏MRI应用在肝癌诊断中能够减少患者误诊及漏诊情况,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比较肝癌诊断中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的准确率。方法:病例样本为2018年9月-2019年9月时间段我院收治的86例疑似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肝脏增强CT检查与肝脏MRI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研究比较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诊断准确率。结果:评估肝内病灶及肝外病灶检出数,肝脏增强CT均低于肝脏MRI(P<0.05)。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诊断不同病理类型肝癌的准确率,肝脏MRI高于肝脏增强CT(P<0.05)。结论:肝脏增强CT及肝脏MRI均属临床常用肝癌诊断方式,肝脏MRI诊断准确率高于肝脏增强CT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增强CT技术与MRI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肝癌患者72例,均予以增强CT检查和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技术的诊断效果。结果:72例疑似肝癌患者经病理检查最终确诊肝癌50例;增强CT技术共检出42例,其中36例确诊;MRI技术共检出48例,其中47例确诊。MRI技术诊断肝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00%、95.45%、94.44%,均高于增强CT技术的72.00%、72.72%、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技术诊断肝内、外病灶的符合率均高增强CT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技术诊断不同直径病灶的符合率均高于增强CT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技术在诊断肝癌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有效分辨良恶性病灶,更准确检出不同位置及不同直径的病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418-5419
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将患者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影像学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对比,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CT诊断符合率为75.00%,MRI诊断符合率为96.88%,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差异显著(P<0.05)。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均有较高应用价值,但肝脏MRI在诊断准确率更高,特别直径≤3cm的肿瘤中,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肝脏增强CT及MRI技术对肝癌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4月期间于沂水县马站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疑似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肝脏增强CT和MRI检查。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增强CT与MRI对于肝癌疾病的诊断情况,比较不同诊断方法对肝癌的诊断效能,比较不同诊断方法对肿瘤大小的检出情况及对肝癌类型的检出情况。结果:100例疑似肝癌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阴性患者30例,阳性患者70例。阳性患者中肝细胞型29例,混合型16例,胆管细胞型25例,其中48例肿瘤直径≤2 cm,22例肿瘤直径>2 cm。MRI诊断肝癌的灵敏度95.71%、特异度90.00%、准确率94.00%均高于增强CT诊断(P<0.05);MRI检查肿瘤直径≤2cm的检出率高于增强CT (P<0.05);MRI检查不同肝癌类型的诊断准确性高于增强CT (P<0.05)。结论:肝脏MRI诊断肝癌的效能优于增强CT,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组织仍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同时可准确区分不同肝癌类型,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螺旋CT对比,探讨B超在转移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随访期恶性肿瘤患者,每1个月复查上腹部CT、肝脏B超以及其他必要检查,比较肝脏B超和上腹部CT检测转移性肝癌病灶的符合率以及对门静脉癌栓检出率的差异,观察转移性肝癌在B超下的影像学特点。结果58例患者中,有32例出现肝转移,其中29例由肝脏B超和上腹部CT同时发现转移病灶,符合率为90.6%;B超的门静脉癌栓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26)。结论肝脏B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螺旋CT作为恶性肿瘤随访过程中检测肝转移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诊断肝癌的准确率。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11月经穿刺活检及病理诊断确诊为肝癌的96例患者,采取分组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以“随机双盲法”将纳入主体分为两组,包括对比组(48例,进行肝脏增强CT检查)与研究组(48例,采取肝脏MRI检查),比较诊断准确性。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比组,肝内病变灶数、肝外病变灶数多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肝癌患者检查诊断中,肝脏MRI诊断准确率、检查病变结果等均比增强CT更加理想,更具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值得在肝癌诊断中推广,但是,两种检查诊断方式诊断准确率均存在一定误差,因此,为进一步提高肝癌诊断准确率,应结合实验室等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的对比。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肝癌患者50例纳入本次研究工作,均接受肝脏增强CT检查(命名为对照组)及肝脏MRI检查(命名为研究组)。比较分析两组检查结果及肝癌诊断准确度。结果:研究组肝内病灶检查个数(3. 03±0. 56个)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4. 3576,P值=0. 0000;研究组肝外病灶检查个数(1. 90±0. 22个)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性,t值=0. 6788,P值=0. 4997;研究组肿瘤直径 3cm检出率(92. 00%)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4. 0048,P值=0. 0454;研究组肿瘤直径≤3cm检出率(94. 00%)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8. 7561,P值=0. 0018;研究组肿瘤检出准确度(94. 00%)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7. 4405,P值=0. 0064。结论: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应用肝脏MRI的检查准确度高于肝脏增强CT,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T和MRI对小肝癌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在2015年6月-2018年6月间纳入治疗的94例(122个病灶)小肝癌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是47例(61个病灶)。A组给予MRI检查,B组给予CT检查,对比其诊断价值。结果:B组平扫呈高密度、等密度与低密度,经增强扫描后,动脉期主要呈高密度表现。A组T1加权像呈高信号、等信号与低信号,T2加权像主要为高信号,经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有强化表现。B组的平扫检出率低于A组,对比有差异(P0.05)。对比两组的增强扫描检出率无差异(P0.05)。结论:CT和MRI增强扫描均能够有效检出小肝癌疾病,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比CT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抽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4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29例病灶直径≤3cm,14例病灶直径3cm,均于入院1周内完成MRI及CT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诊断结果及对不同大小病灶原发性肝癌检出率。结果:MRI肝内病灶、肝外病灶及病灶总数检出率明显高于CT,肝内灶及肝外灶阳性率(93.02%、55.81%)高于CT(76.74%、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9例病灶直径≤3cm患者中,MRI原发性肝癌检出率为93.10%(27/29),显著高于CT检出率72.41%(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4例病灶直径3cm患者中,MRI原发性肝癌检出率为92.86%(13/14),与CT 85.71%(12/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检测比较,MRI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准确率,有利于小病灶及肝癌早期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本院范围内,以2019年2月-2020年2月为时间节点,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分别开展CT、MRI检查,对比两组肝癌检出率。结果: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CT分别为44例、47例、50例,MRI分别为50例、45例、48例。MRI的肝内病灶阳性率较增强CT,显著偏优(P0.05)。MRI诊断准确率相比增强CT,明显偏高(P0.05)。而针对直径3cm的肿瘤,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MRI、增强CT对肝癌进行诊断,均有一定特征性,但MRI准确率更高,特别是≤3cm的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CT和MRI两种检查方式在肝癌合并癌栓诊断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将由我院收治的63例疑似肝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均经腹部B超检查确诊肝脏存在占位性病变,且均给予其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结果:以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肝脏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系数Kappa明显高于肝脏增强CT检查(P0.05),肝脏MRI检查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肝脏增强CT检查(P0.05)。结论:在肝癌的诊断中,相比肝脏增强CT检查,肝脏MRI检查在检出率和准确率方面的优势更大,因此可对临床高度怀疑为肝癌者直接进行肝脏MRI检查,而对CT检查后仍无法确诊的患者应给予MRI检查。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1):4108-4109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3例肝癌患者,全部患者均先后行肝脏增强CT扫描检查和肝脏MRI检查,并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结合病理学结果可知,MRI检查所获得的诊断符合率达到95.12%,明显高于CT检查的8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直径3cm的肿瘤检测中,MRI的检出率为96.77%,与CT检查的87.10%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准确性更高,尤其是直径3cm肿瘤的检测上,可以获得更为可靠的诊断结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5):936-937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确诊为肝癌的68例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对照组患者行常规CT影像检查。通过总结分析,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于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经CT增强检出肝癌病灶49个,与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的结果完全吻合,肝癌病灶检出率100%,无漏诊,诊断准确率100%;对照组经CT增强检出肝癌病灶56个,其中40处于术前常规CT影像检查的结果相吻合,其中误诊4处,肝癌病灶检出率71.43%,漏诊16处,漏诊率28.57%,诊断准确率90.00%,误诊率10.00%。可见,两组检查方法均取得了较高的病灶检出率,但观察组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增强扫描对于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是确切可靠的。不仅对肝癌病灶有较高的检出率,图像更为清晰,而且能够做到准确、快速的定性定位诊断,特别是对于早期肝癌的检出,更是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普遍好评和欢迎,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特异性对比剂磁共振(MRI)增强检查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肝脏疾病患者,均实施肝脏特异性对比剂MRI增强检查,以综合评估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以综合评估结果为金标准,MRI增强扫描诊断准确率、灵敏度高于MRI平扫(P <0.05);MRI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硬化、肝血管瘤、脂肪肝、肝脓肿、FNH、肝腺瘤等不同疾病类型检出准确率高于MRI平扫(P <0.05);Child-Pugh分级后A级、B级、C级对不同类型疾病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阳性者与阴性者平扫期病灶相对增强值(HSIN)、HBP期病灶相对增强值(HSIB)、肝实质信号增强比(PSIR)、病灶信号增强比(HSIR)、病灶实质增强比(HPSIR)信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疑似肝脏疾病诊断中应用肝脏特异性对比剂MRI增强检查可帮助提高病灶检出率,明确病灶类型及分期情况,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MRI和螺旋CT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简称TMC)疾病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9年12月间来院治疗的150例TMC患者,随机分A组和B组,均是75例,分别行MRI与螺旋CT诊断,对比诊断效果。结果:A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6.00%,B组为86.67%;影像学表现中,A组的钙化灶检出率低于B组(P<0.05)。结论:MRI可检出微小病灶,对于疾病的诊断符合率高,但螺旋CT可检出钙化灶,二者各有优势,建议首选联合诊断,若患者条件不允许,可接受MRI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US)检查与64层螺旋CT(CT)检查在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对84例经肝细胞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病灶分别行US检查及CT检查,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准确率,病灶大小数目及患者在US及CT中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US在诊断肝脏良性病变中的符合率与CT相当(P0.05),而在肝癌诊断中CT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US组(P0.05)。CT组在直径≤1cm微小肿瘤诊断中的符合率大于US组(P0.05)。与肝炎型假瘤、肝局灶性增生结节、肝血管瘤患者相比,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患者CT始消时间及持续时间更长(P0.05)。结论与US相比,CT对肝癌的诊断率更加准确,更尽早分辨出恶性病灶及微小病灶。且不同性质的肝脏局灶性病灶在CT中表现出不同的增强方式,能有效鉴别不同种类的肝脏局灶性病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头颅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比较MRI、CT检出率以及检出的病灶部位、大小差异。结果①本组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共149个:MRI检出147个,其诊断准确度是98. 6%(147/149),敏感度是98. 6%(147/149),特异度是0; CT检出病灶125个,其诊断准确度是83. 9%(125/149),敏感度是83. 9%(125/149),特异度是0,MRI对本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②MRI对直径≤5 mm的病灶检测准确率是100. 0%,高于CT的86. 8%(χ2=12. 847,P 0. 001),对直径 5 mm的病灶检测准确率是96. 6%,高于CT的79. 3%(χ2=8. 123,P=0. 004);③MRI对本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病灶部位的检测准确率均高于CT,但其检测准确率与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显著,检出率较高,特别是对直径不足5 mm小病灶的检出率,远高于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与MRI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73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依次行CT增强扫描与MRI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诊断效能及在不同直径病灶中的检出率。结果:手术病理确诊阳性52例,阴性21例,CT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8.08%,MRI检查阳性检出率为86.54%,CT与MR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T检查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57.14%、76.71%及76.92%,MRI检查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08%、86.36%、93.15%及94.23%,两种方法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T与MRI检查在直径3cm以上病灶中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RI检查在直径3cm以内病灶中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阳性检出率及诊断效能更高,且更有利于提高直径3cm以内病灶的检出率,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脑梗死并脑出血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I)与计算机断层成像(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4月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疑似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开展MRI检查与CT检查,以脑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与CT检查诊断效能及不同部位、不同直径病灶检出准确率。结果:脑血管造影检出阳性74例,阴性2例;MRI检出阳性74例,阴性2例;CT检查检出阳性64例,阴性12例;MRI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分别为97.37%、98.65%,均高于CT检查的81.58%、83.78%(P<0.05);MRI、CT诊断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RI对脑叶、基底节病灶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 (P<0.05);MRI检查直径≤2 mm病灶的准确率高于CT (P <0.05);病灶直径> 2 mm时MRI、CT检出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梗死并脑出血诊断应用MRI与CT均有较高价值,MRI对不同部位、不同直径病灶检出准确率更高,诊断方面存在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