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及扩散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40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的术前磁共振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TIC类型及早期强化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间ADC值的差异性。结果140个病灶中良性病变43个病灶,恶性病变97个病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类型、第一期早期强化率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0.965±0.215)×10^-3 mm^2/s]低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1.335±0.266)×10^-3 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阈值取1.085×10^-3mm^2/s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86.0%,准确性为77.1%。TIC曲线、第一期早期强化率及ADC三者联合诊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5%,特异性为79.1%,准确性为78.5%,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高于其他三者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728、0.562、0.857)。结论动态增强成像中的TIC曲线类型及第一期早期强化率与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三者联合进行诊断,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乳腺小结节良、恶性质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本院收治的123例乳腺小结节患者资料,其中良性肿瘤46例,纳入良性组;恶性肿瘤77例,纳入恶性组。分析其MRI扫描特征;比较乳腺小结节形态、MRI参数,分析DWI、DCE-MRI诊断价值。 结果  良性组边缘多光滑,形状规则,内部强化以均匀为主,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型Ⅰ型多见,早期增强率 < 60%;而恶性组则相反(P < 0.05)。与恶性组比较,良性组表观弥散系数值更高,Slope及SlopeR值更低(P < 0.05);两组最大信号强度值、强化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WI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小结节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62.34%、65.22%、63.41%,DCE-MRI分别为71.43%、80.43%、74.80%,两者单独检查均明显低于DWI+DCE-MRI的87.01%、91.30%、88.62%(P < 0.05)。 结论  DCE-MRI联合DWI可提高良、恶性乳腺小结节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更有助于病变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濮阳市中医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0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术前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实施动态对比增强技术(DCE)及DWI检查,计算表观扩散系数(ADC)及TIC,分析DWI联合TIC对乳腺疾病良恶性的鉴别价值。结果良性病灶病变的感兴趣区(ROI)平均ADC值高于恶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诊断准确度分别高于ADC单项诊断及TIC曲线分型单项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联合TIC曲线可有效鉴别乳腺疾病良恶性,较单项诊断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联合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肿块患者70名。所有患者均行MR-DWI及DCE-MRI,诊断结果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70例患者共77例病灶。25例恶性肿块,动态增强Ⅰ型曲线3例(12%),Ⅱ型曲线7例(28%),Ⅲ型曲线15例(60%);52例良性肿块,动态增强Ⅰ型曲线35例(67%),Ⅱ型曲线11例(21%),Ⅲ型曲线6例(12%)。良恶性肿块的Ⅰ型及Ⅲ型曲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ROC曲线分析,动态增强曲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60%,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78%,AUC为0.830;联合ADC值、动态增强曲线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98%,AUC为0.943。结论DWI的ADC值较DCE-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联合应用DWI、DCE-MR可提高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乳腺癌良恶性病变使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诊断价值,以便为日后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12月贵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58例,根据病变类型分为良性组(23例)与恶性组(35例),就两组患者DCE-MRI特征、DWI进行分析。结果:乳腺良性病变边缘通常呈光滑状、形状规则、内部呈均匀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分型以Ⅰ型为主,早期增强率通常<60%,恶性病性则表现为边缘毛刺状、形状分叶,强化常呈不均匀强化、环状强化、内部暗分隔,TIC分型以Ⅲ型为主,早期增强率通常≥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良性组患者ADC值显著高于恶性组,Slope、SlopeR指标值均显著低于恶性组(P <0.01),而两组患者SImax、PH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CE-MRI+DWI检查的灵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量化分析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女性乳腺疾病患者62例,所有病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并选取1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均行MRI常规成像及DCE-MRI。观察分析病变在MRI动态增强后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测量并计算早期强化率(EER),最大线性斜率(Slope)及最大线性斜率比值(SlopeR)等动态增强定量参数。结果1.动态增强后,TIC类型中,Ⅰ型和Ⅳ型曲线多见于乳腺良性病变,Ⅲ型曲线多见于乳腺恶性病变,Ⅱ型曲线良恶性病变均可见。若以Ⅱ型和Ⅲ型曲线作为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其准确性77.0%,敏感性90.9%,特异性71.2%。2.采用ROC曲线确定EER、Slope及 SlopeR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EER阈值为83.35%,其诊断准确性为77.0%,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71.2%;Slope阈值为1.39%/s,其诊断准确性为67.6%,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3.8%;SlopeR阈值为12.14,其诊断准确性为77.0%,敏感性为36.4%,特异性为94.2%。结论1.DCE-MRI后乳腺病变的TIC类型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2.DCE-MRI定量参数EER、Slope、SlopeR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Slope的敏感性最高,SlopeR的特异性最高,EER的敏感性较高,稍低于Slope。3.对DCE-MRI进行量化分析,可提高MRI对乳腺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与其他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590例均行乳腺MRI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乳腺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2013年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析病灶形态,使用Siemens公司MAGNETOM Aera1.5T后处理工作站获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结果:恶性乳头状病变以非肿块型病灶为主,其他恶性病变以肿块型病灶为主。肿块型病灶中,恶性乳头状病变位于乳晕后区较其他恶性病变多见;两者均以形态不规则、直径1~5 cm、不均匀强化为主。非肿块型病灶中,恶性乳头状病变以节段分布为主,其他恶性病变以区域、弥漫分布为主。恶性乳头状病变伴导管扩张较其他恶性病变多见。恶性乳头状病变以囊性成分为主者(实性占比25%)较其他恶性病变多见。所有恶性病变均以流出型曲线为主。恶性乳头状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94±0.23)×10~(-3)mm~2/s,其他恶性病变的ADC值为(0.86±0.21)×10~(-3)mm~2/s,其最佳区分阈值为1.04×10~(-3)mm~2/s,灵敏度为88.7%,特异度为35.0%,准确率为82.7%,曲线下面积为0.620。结论:肿块位置、非肿块分布、导管是否扩张、ADC值对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和其他恶性病变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威 《浙江临床医学》2014,(10):1527-152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术前分别对123例甲状腺结节病变患者(共169个病灶)行MR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DCE-MRI)、DWI(b值为150、300、500s/mm^2)检查,观察各组常规、DWI图的信号表现,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绘制及比较TIC曲线,作出诊断,最后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平扫T1WI良性结节呈等或略低信号,恶性结节多呈不均匀稍低或等信号;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量化分析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72例乳腺疾病患者(85个病灶)以及10名健康自愿者行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500、1,000 s/mm^2。分别测量40个正常乳腺,22个恶性病灶,50个良性病灶,13个炎性病灶在不同b值时的ADC值,比较分析各组ADC值;采用两种方法确定乳腺良恶性病变ADC诊断阈值,并分析比较两者在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效能。结果①b=500 s/mm^2时,恶性病变、炎性病变、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0±0.13)、(0.90±0.19)、(1.68±0.30)、(2.03±0.30)×10^-3mm^2/s;b=1,000 s/mm^2时,恶性病变、炎性病变、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6±0.16)、(0.68±0.20)、(1.53±0.33)、(1.85±0.31)×10^-3mm^2/s。②取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的95%可信区间上限作为阈值时,b=500 s/mm^2时ADC阈值为1.16×10^-3mm^2/s;b=1,000 s/mm^2时ADC阈值为1.03×10^-3mm^2/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DC阈值,b=500 s/mm^2时ADC阈值为1.30×10^-3mm^2/s;b=1,000 s/mm^2时ADC阈值为1.14×10^-3mm^2/s。结论DWI量化分析对乳腺良(不包括炎性病变)、恶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采用ROC曲线确定的b=1,000 s/mm^2时的ADC阈值对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成像及磁共振成像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方法:以我院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5月—2020年5月,均实施弥散加权成像(视为研究组)和动态增强成像诊断(视为参照组),以手术病理结果诊断为金标准,对比两种不同检查方式的检出率,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明...  相似文献   

11.
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0例女性患者,包括乳腺恶性病变44例(浸润性导管癌22例,浸润性小叶癌12例,髓样癌6例,导管原位癌4例);良性病变36例(纤维腺瘤20例,炎性病变5例,小叶增生11例)。所有患者行快速自旋回波(FSE)横断位T1WI加频谱特异式脂肪抑制(SPIR)、常规横断位T2W加SPIR扫描技术,均行快速三维动态增强扫描。评价其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结果病灶增强形态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良恶性乳腺病变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值分别为31、20.2、51.6,P<0.001)。病灶形态特征诊断的敏感性68.2%(30/44),特异性77.8%(28/36),准确性72.5%(58/80);早期增强率诊断的敏感性72.7%(32/44),特异性77.8%(28/36),准确性75%(60/80);信号强度-时间曲线诊断的敏感性86.4%(38/44),特异性88.9%(32/36),准确性87.5%(70/80);三者相结合的联合诊断标准的敏感性95.4%(42/44),特异性94.4%(34/36),准确性95%(76/80)。结论病灶增强形态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有一定作用,三者结合对乳腺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DWI(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46例乳腺肿瘤患者行MR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按扩散敏感系数(b值)差(800—0及1000—0s/mm2)各两次扫描数据做出各自ADC图像。分析对相同b值下良恶性病灶及正常对照组的ADC值差异,对采集的ADC值数据进行分析,以乳腺恶性病变平均值95%参考值范围上限值作为恶性病变上限阈值点,取此阈值点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指标。结果:46例乳腺肿瘤中恶性病变18例(其中浸润型导管癌16例,髓样癌1例,小叶癌1例),良性病变28例(其中纤维腺瘤20例,不典型增生2例,囊性增生4例,脓肿2例)。良恶性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在DWI均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但恶性病变为更低信号。当b=800s/mm2时,良、恶性病变及正常组ADC值分别(1.54±0.28)×10^-2mm2/s、(1.01±0.09)×10^-3mm2/s、(1.49±0.06)×10^-3mm2/s;b=1000s/mm2时,良、恶性病变及正常组ADC值分别(1.45±0.28)×10^-3mm2/s、(0,90±0.08)×10^-3mm2/s、(1.49±0.09)×10^-3mm2/s;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恶性病变及正常组ADC值的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90—0.97)×10^-3mm2/s、(0.49—0.58)×10^-3mm2/s时,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75%、70%,特异度100%、100%,阳性预测值100%、100%,阴性预测值90.2%、88.5%,诊断符合率92.4%、90.9%。结论:扩张加权成像不需要增强,检查时间短,ADC值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具有明确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DCE-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诊断价值。方法: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疾病患者中选择6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DCE-MRI扫描检测,并将其病理检测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本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以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其DCE-MRI检查结果发现,该检查的良性病变符合率达90.9%(20/22),恶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100%(44/44),其诊断准确率为97.0%(64/66);DCE-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检查中,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在形态、边界以及强化均匀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恶性病变的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以及强化不均匀所占比重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联合DWI对致密型乳腺中的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乳腺X线摄影检查诊断为致密型乳腺,并同时行MRI检查且病灶最大直径≤2cm的患者72例,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致密型乳腺中、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72例致密型乳腺病变中的小乳腺癌29例,良性病变3例。MRI动态增强联合DWI对致密型乳腺中的小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96.55%,与乳腺X线摄影79.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 MRI动态增强联合DWI是诊断致密型乳腺中的小乳腺癌的有效方法,对致密型乳腺中的小乳腺癌的敏感性优于乳腺X线摄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自发性气胸的胸膜窗MSCT和CT仿真内镜(CTVE)表现。方法 收集7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MSCT资料,以气囊为中心行薄层(层厚1 mm) MPR及CTVE重建,观察胸膜窗大小、位置、胸膜面缺损或龛影形态及其与胸腔的连通关系。结果 7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中,MSCT薄层重建图像检出15例患者27个胸膜窗;左侧11例,右侧4例;多见于肺尖(15/27,55.56%),其次为前胸壁(7/27,25.93%)和纵隔面(5/27,18.52%);23个(23/27,85.19%)可显示胸膜窗与胸腔的连通关系。胸膜窗均表现为壁层胸膜局限性缺损伴气囊突出,呈类圆形、椭圆形、短柱状或曲棍球状;CTVE正面观呈类圆或椭圆形,19个胸膜窗可直视气囊底部,6个胸膜窗侧壁平坦呈坑道状,其余胸膜窗侧壁多呈洞穴状。结论 胸膜窗常表现为壁层胸膜面小憩室样改变,其发病可能与局部胸腔负压增高、胸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90例,术前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肌层浸润程度的诊断差异。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分期诊断准确率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浅肌层和深肌层浸润准确率、灵敏度以及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和肌层浸润程度等方面的诊断准确率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  相似文献   

17.
刘伟 《大医生》2023,(4):111-1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宫颈癌分期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临沂市中医医院诊治的89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全部经由病理检查以明确病情,并于术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DCE-MRI联合DWI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统计分析不同检查方法联合使用对于宫颈癌分期的诊断效能。结果 宫颈癌高分化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细胞外血管外间隙容积指数(Ve)、速率常数(Kep)、容量转移参数(Ktrans)]低于中分化与低分化患者(P <0.05);宫颈癌Ⅳ期患者的Ve、Kep、Ktrans高于Ⅰ、Ⅱ、Ⅲ期患者,表现扩散系数(ADC)低于Ⅰ、Ⅱ、Ⅲ期患者(P <0.05);DCE-MRI联合DWI检查在鉴别诊断宫颈癌分期的准确性高于常规MRI检查(P <0.05);DCE-MRI联合DWI在宫颈癌旁组织侵犯诊断中的敏感度、准确性均高于常规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CE-MRI联合DWI与常规MRI的特异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3.0T M R 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2021年7月收治入院的疑似乳腺肿瘤患者268例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患者均经3.0T 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0T M R 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MRI动态增强扫描(DCEI)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放射科核磁室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磁室合作检查64例(91个病灶)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恶性病灶61个、良性病灶30个。患者均行MRI DCEI及DWI检查,观察肝脏病灶在上述序列上的表现特征,评估MRI DCEI联合DWI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病灶中DCEI表现为快进快出、DWI呈高信号者占比大于良性病灶(P < 0.05)。DCEI联合DWI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高于DCEI、DWI单独诊断(P < 0.05);特异度与DCEI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DWI(P < 0.05)。结论良性、恶性肝肿瘤DCEI、DWI表现特征具有差异,DCEI联合DWI诊断肝肿瘤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度和灵敏度,对肝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辅助动态对比增强(DCE-MRI)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应用对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患者共42个病灶接受了DCE-MRI及DWI检查。影像学评估内容包括病灶大小、ADC值、初始强化峰值。结果在15个良性病灶及27个恶性病灶中,良性病灶的平均大小与初始强化峰值显著小于恶性病灶;良性病灶的ADC值高于恶性病灶。病灶大小、ADC值、初始强化峰值三者联合应用的AUC值为0.88,均高于每个指标单独应用时的AUC值。结论应用ADC值联合动态增强多参数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较每个指标参数单独应用时具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