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1~3周的92例AMI患者和7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收集入选患者详细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获取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平均心率以及HRT的3个参数,即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AMI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TT、TO高于对照组,TS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RT在AMI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尤以TT和TS差异显著,HRT可作为AMI后再发心脏事件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医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8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8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的震荡初始(TO)、动态心率震荡(TD)、震荡斜率(TS)、总体标准差(SDNN)、均值标准差(SDANN)、差值均方根(RMSSD)。结果:观察组的TO、TD高于对照组,TS低于对照组;SDNN、SDANN以及RMSS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效果显著,尤其是在心肌损伤、心律失常,房性、室性早搏的诊断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特异性,适合在临床进行实施和开展,也适合将其作为常用手段作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心率变异性及心率震荡)对心脏性猝死(SCD)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江西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50例猝死高危患者(猝死高危组)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同时选择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史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分析心率变异性的24h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时域指标(SDNN)、窦性心率震荡的心率起始(TO)和心率斜率(TS)指标的变化,3个月随访1次,持续2年。猝死高危组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12例)及非恶性心律失常组(38例)。以SCD或室颤作为终点事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猝死高危组中12例患者发生SCD(冠心病6例,扩张性心脏病5例,长QT综合征1例)。猝死高危组SDNN、T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O高于对照组(均P〈0.05)。恶性心律失常组的TS明显低于非恶性心律失常组(P〈0.05);2组SDNN及T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猝死高危患者TS低于对照组,且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TS可能是SCD预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部位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correcteqd QT dispersion,QTcd)的影响.方法 对确诊的130例AMI患者于入院第5~10天行PCI治疗,其中单支血管病变68例(包括左前降支30例、右冠状动脉20例、左回旋支18例),多支血管病变62例,与10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术前1 d和术后1 d的标准18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QTcd.结果 AMI患者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延长(均P<0.05),且多支血管病变组QTd、QTcd较单支血管病变组延长(均P<0.05).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和QTcd无明显影响(均P>0.05).PCI术后QTd和QTcd较术前缩短(均P<0.05),而单独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对QTd、QTcd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AMI患者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随着血管病变范围增大而变异增大,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QTcd无影响.成功的PCI能显著减小AMI患者QTd以及QTcd.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振荡现象和其他临床预测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81例,NYHA分级Ⅱ~Ⅳ级.行24 h动态心电图测量窦性心率振荡(HRT)参数,振荡起始(TO)和振荡斜率(TS);计算心率变异性(HRV)参数,24 h全部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和三角指数.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心电图测量出校正QT离散度(QTcd).多信息心电检测心室晚电位(VLP).对HRT与HRV、LVEF、QTcd、VLP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HRT(TO,TS)显著增强现象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P均<0.01),LVEF≥30%组较LVEF<30%组显著(P<0.01).② 50例患者住院治疗后心功能改善,其HRT变化为显著增强(TO减小,TS增大,P均<0.01);LVEF、HRV的SDNN和三角指数显著增加;LVESV、LVEDV和QTcd显著减少(P均<0.01);VLP阳性率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③HRT(TO,TS)变化的增强与减低和LVEF、LVESV、LVEDV、HRV(SDNN,三角指数)及QTcd呈显著相关(P<0.05或0.01),而与VLP变化无相关性.结论 窦性心率振荡简单、无创、实用,充分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是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度分层及病死率预测的一项临床新指标.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分析了6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患者在发病24 h内就诊,并描记首次心电图,分为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发现两组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均有显著的差异。而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塞分组比较QTd和QTcd未显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选择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时阈指标(SDNN)在冠心病(CHD)中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有室性早搏的冠心病患者53例,根据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分组,A组(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偶发室早)32例,B组(不良室性心律失常组:伴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多源性室早或频发室早)21例,动态心电图记录SDNN,计算心率震荡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分析TO、TS与SDNN之间的相关性。结果B组TO值高于A组(0.80%±3.94%VS-1.45%±4.37%,P<0.05),而TS值低于A组(11.03±11.01ms/RR间期VS19.77±19.00ms/RR间期,P<0.05),B组TO与SDNN呈负相关,TS与SDNN无明显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伴有不良室性心律失常时,心率震荡现象减弱,提示心脏自主神经平衡的破坏,且与心脏内在的调节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2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简称心衰组)和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50例(对照组),根据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资料,分别计算震荡初始值(TO)、震荡斜率(TS)及心率变异性的全程NN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ANN)、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并进行对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衰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衰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TO与sDNN,SDANN,rMSSD呈正相关,TS与SDNN,SDANN,rMSSD呈负相关,且心衰组相关性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慢性心衰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HRT是慢性心衰患者预后和危险度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观察分析81例AMI患者QTd,QTcd睾室性世箜失常竺苎至磊况:并写对照组比较。结果:AMI组的QTa、QTcd均较对照组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MI早期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预测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朱君  杨向军  黄杏梅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1):1169-1171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窦性心律震荡(HRT)各指标间的联系.方法 选取139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的患者,按CAG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以Holter定量测定HRT指标,统计分析CAG结果和HRT指标的关系.结果 CAG阳性组震荡初始(TO)值显著高于阴性组,且TO值与病变血管数目呈正相关(P〈0.05);CAG阳性组的震荡斜率(TS)值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且TS值与病变血管数目呈负相关(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HRT显著减弱(TO升高,TS下降),提示HRT可能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循(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对心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记录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同步12导联心电图,观察各时间点QTd值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3天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延长,以术后第1天最显著(P〈0.01)。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均〉80ms。结论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后QTd与QTcd明显延长,提示术后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加,与手术、麻醉有关。QTd有可能作为预测CPB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张艳霞 《中国临床研究》2014,(11):1337-1338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住院的AMI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AMI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有适应证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应用磷酸肌酸钠。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频发室早、短阵室速、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发生率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QTd和QTcd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QTd和QTcd为(64.17±4.14)ms及(71.33±6.52)ms,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71.30±5.22)ms及(77.82±7.65)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可使AMI患者QTd和QTcd显著降低,能否确实减少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的影响。[方法]对55例老年AMI患者在发病6h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AMI溶栓再通组与溶栓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以及两组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7d内CVA事件发生率。[结果]AMI溶栓再通组治疗7d后QTd和QTcd较非再通组显著减少(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QTe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CVA事件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溶栓非再通组(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CVA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减小AMI患者的QTd或QTcd,减少CVA的发生;QTd或QTcd可作为观察溶栓和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卡维地洛对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云红  徐超  陈兰姣 《临床荟萃》2009,24(3):201-203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卡维地洛对其的作用。方法入选48例患者,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性20例(梗阻组)争非梗阻28例(非梗阻组),正常对照组20例。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卡维地洛,在给药前、1个月和3个月后复查以上指标。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P〈0.01);卡维地洛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用药前(84.2±27.1)ms vs(46.5±20.7)ms,用药3个月后(49.8±19.2)ms vs(41.3±16.3)ms(P〈0.05或〈0.01)。结论两组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卡维地洛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和比较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及35例健康者(对照组)窦性心率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结果 AMI组患者震荡初始(TO)较对照组增加(P<0.05),震荡斜率(TS)减低(P<0.001),TO及TS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TO及TS无相关性。结论心率震荡可能有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及心电图对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期间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AMI患者资料。80例AMI患者均接受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检查,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心脏彩超及心电图对AMI的诊断结果,比较心脏彩超、心电图、心脏彩超联合心电图对于AMI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与诊断符合率,以及AMI与非AMI患者的各项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测指标。结果:本组80例疑似AMI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阴性14例(17.50%),阳性66例(82.50%)。心脏彩超诊断阳性48例(60.00%),心电图诊断阳性44例(55.00%),心脏彩超联合心电图诊断阳性62例(77.50%)。心脏彩超联合心电图对于本组AMI患者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与准确率均高于单纯心脏彩超与心电图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彩超与心电图对于AMI患者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与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MI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心率变异(SDNN)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6个月后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最小值(QTmim)的变化。结果:两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QTmax和QTd、QTc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组减少尤其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显著QTd增加,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QT离散度(QTd)与UAP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住院诊断UAP患者196例和健康对照组82例的QTd和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UAP患者Braunwld各分级间年龄、性别以及并发的高血压、糖尿病、血酯异常等方面无显著差异;UAP患者QTd、QTcd值随危险分级增高而加大,同时潜在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提高;UAP患者Braunwald各分级的QTd、QTcd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结论:UAP患者QTd的变化与其病情危险度相关,心电图QTd的变化可以作为UAP患者判断危险程度的参考指标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临床上将UAP危险度分级与QTd结合起来考虑,有助于选择治疗手段及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 选掸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 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