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肺癌病理类型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8月就诊于益阳市中心医院的99例肺癌患者,按病理类型分为肺鳞癌组(n=36)、肺腺癌组(n=41)及小细胞肺癌组(n=22),所有患者均行能谱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小细胞肺癌组、肺鳞癌组及肺腺癌组的能谱曲线斜率及碘含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小细胞肺癌组、肺鳞癌组及肺腺癌组的标准化碘浓度在动脉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静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癌组大于鳞癌组,鳞癌组大于小细胞癌组(P <0.05)。小细胞肺癌组、鳞癌组及腺癌组的有效原子序数在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能谱CT多参数成像能够为肺癌病理类型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苏桓  陆善金  周忠学 《大医生》2023,(7):121-124
目的 探讨能谱CT多参数用于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肺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分型不同分为周围型肺癌组(24例)和局灶性肺炎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能谱CT检查相关参数,分析能谱CT检查相关参数鉴别局灶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结果 周围型肺癌组患者能谱CT静脉期的40 keV单能量下的CT值(CT40keV)、碘浓度(IC)、能谱曲线斜率(K70keV)及有效原子序数(Zeff)水平低于局灶性肺炎组(P<0.05);周围型肺癌组患者能谱CT动脉期的CT40keV、IC、K70keV及Zeff水平高于局灶性肺炎组(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能谱CT各参数对判断肺部病变性质具有应用价值(P<0.05),且静脉期联合动脉期预测概率鉴别诊断的AUC最高(敏感度=0.917,特异度=0.615)。结论 能谱CT多参数联合检测对周围型肺癌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在鉴别周围型肺癌和肺炎性肿块中的价值。方法:在2016年1月15日至2018年12月15日期间选取80例疑似肺炎性肿块患者(肿块组)、80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肺癌组)为实验对象,均进行能谱CT成像诊断。结果:肺癌组静脉期中40KeV下的CT值(99.62±5.43)、60KeV下的CT值(78.13±4.39)、80KeV下的CT值(55.84±4.19)、100KeV下的CT值(38.64±4.81)、120KeV下的CT值(29.85±3.22)高于肿块组(P0.05);肺癌组动脉期中40KeV下的CT值(96.87±7.43)、60KeV下的CT值(78.96±5.23)、80KeV下的CT值(54.19±4.18)、100KeV下的CT值(38.56±3.22)、120KeV下的CT值(25.78±4.21)高于肿块组(P0.05),分析能谱CT成像在周围型肺癌中敏感度为97.06%,特异度为91.67%,漏诊率为2.94%,误诊率为8.33%;分析能谱CT成像在肺炎性肿块中敏感度为98.55%,特异度为90.91%,漏诊率为1.45%,误诊率为9.09%。结论:在鉴别肺炎性肿块、周围型肺癌时,运用能谱CT成像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碘增加值(Overlay)、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s,NIC)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扬州友好医院胸外科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72例肺部病变患者。按照病变类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36例)以及观察组(肺癌疾病患者,36例)。对两组患者均实行双源CT双能量技术诊断。比较两组患者动脉期与静脉期碘增加值、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NIC、肿块体积、容积平均CT值、容积CT剂量指数值、平均容积CT增强值、容积CT净增值差异。结果:观察组静脉期NI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两组患者静脉期碘增加值、碘浓度、动脉期碘增加值、碘浓度、NI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动脉期与静脉期碘增加值、碘浓度、NIC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患者静脉期碘增加值高于动脉期,NIC高于动脉期,差异显著(P <0.01);碘浓度静脉期与动脉期无显著差异(P> 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成像对大肠肿块型腺癌与良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4月经结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肿块型腺癌患者40例及良性占位病变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其资料,记录肿块型腺癌与良性占位病变在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的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混合能量CT值、常规CT值以及常规CT征象,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比较两者的差异,探讨其诊断效能。结果:大肠肿块型腺癌及良性占位病变患者的动脉期、延迟期IC、NIC和混合能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静脉期该三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表明,动脉期NIC的诊断效能最大,AUC为0.917,约登指数为0.742。结论:双能量CT对大肠肿块型腺癌与良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优于传统C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相扫描对临床常见的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及转移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6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行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评价肾上腺肿块的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各期CT值、造影剂绝对廓清率和相对廓清率)。结果:肾上腺腺瘤37例,嗜铬细胞瘤17例,转移性肿瘤10例。腺瘤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均低于嗜铬细胞瘤,以动脉期明显(P<0.01);腺瘤平扫、动脉期及延迟期CT值低于转移瘤,以延迟期明显(P<0.01);腺瘤造影剂廓清率大于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嗜铬细胞瘤仅动脉期CT值大于转移瘤。结论:64层螺旋CT为肾上腺的显示和肾上腺肿瘤的定位诊断提供了保证;而肾上腺肿瘤不同CT扫描时相和不同参数的特点为肾上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能谱CT平扫定量分析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球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能谱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为单发肺结节或肿块的51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结核球15例(结核组),周围型肺癌36例(肺癌组)。分析并比较2组能谱CT平扫定量参数,包括40~140 keV单能量CT值、能谱衰减曲线类型及斜率、基物质对浓度和有效原子序数(Eff-Z)。结果 肺癌组40~70 keV单能量CT值均高于结核组(P均<0.05),而2组间80~140 keV单能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癌组平扫能谱衰减曲线类型均呈快速下降型(36/36,100%),结核组能谱衰减曲线呈平直型(11/15,73.33%)和弓背上抬型(4/15,26.67%);肺癌组40~65 keV、65~90 keV、90~140 keV平扫能谱衰减曲线斜率(K40~65 keV、K65~90 keV、K90~140 keV)均高于结核组(P均<0.01)。肺癌组钙(水)浓度高于结核组(P<0.01),而脂(水)浓度低于结核组(P<0.01);2组水(钙)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肺癌组Eff-Z明显高于结核组(P<0.01)。结论 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具有不同的能谱CT定量参数指标,能谱CT平扫即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肺部良性和恶性占位病变进行能谱CT扫描,讨论宝石CT能谱成像分析在诊断与鉴别肺良恶性占位病变的影像学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经病理确诊的肺部良性占位12例,肺部恶性占位18例,均用宝石能谱CT进行能谱扫描(GSI),分别得到动脉期和静脉期能谱曲线含碘图40~140 keV能量水平的CT值和斜率值对照,以及碘基图像,然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和静脉期40~140 keV能量水平的CT值中,40~80 keV能量水平的CT值良性占位组均低于恶性占位组,单能量越低时CT值差别越大;动脉期良性占位组与恶性占位组40~70 keV区间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57±0.21、3.22±0.23,2组间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和静脉期碘基图像上良性占位组的碘浓度均低于恶性占位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宝石能谱CT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良性与恶性占位病变能谱成像上碘含量不同的特征,可以初步区分肺部良性与恶性占位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在肺内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64例肺内良、恶性肿块患者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应用CT体部灌注软件,分析肺内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灌注图像和各灌注参数值(PH、PHa /PHpm、BF、BV、PS、MTT).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肺内良、恶性肿块各灌注参数与MVD 及VEGF的相关性.结果 周围型肺癌和炎性肿块的TDC相似,二者与良性肿块的TDC明显不同.周围型肺癌与炎性肿块的PH、PHpm/PHa、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高于良性肿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的PS值大于炎性肿块和良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的PH、PHpm/PHa、BF、BV、PS值和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者(P值均<0.05),也高于VEGF阳性表达的良性肿块者(P值均<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PH、PHpm/PHa、BF、BV、PS与MVD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肺内肿块血流模式的非创伤性方法 ,有利于肺内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增强CT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增强CT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周围型小肺癌35例(周围型小肺癌组),肺炎性结节18例(肺炎性结节组)和肺结核球17例(肺结核球组)的CT影像学资料.3组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前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3组病例术前的平扫CT值、增强CT值及CT增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组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增强CT值及CT增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肺结核球组增强前后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性结节与周围型肺癌组增强前后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肺炎性结节CT增值最高,周围型小肺癌其次,肺结核球最低.结论 测定增强前后CT值及CT增值的变化有助于对周围型小肺癌、肺炎性结节和肺结核球的鉴别,是临床早期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有效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能谱CT定量参数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化程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在术前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理分化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67例术前接受能谱CT扫描的NSCLC患者,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分为低分化组(n=32)和中高分化组(n=35),比较2组肿瘤径线、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肿瘤坏死率、远处转移阳性率及各期能谱CT定量参数,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低分化组肿瘤径线、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及肿瘤坏死率均大于中高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远处转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低分化组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曲线K40~65 keV、平扫有效原子序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水)浓度均低于中高分化组,而平扫水(碘)浓度高于中高分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平扫能谱曲线K40~65 keV曲线下面积(0.802)最大,以0.67为诊断阈值,其诊断不同分化程度NSCLC的敏感度为77.1%,特异度为81.2%。结论 能谱CT定量参数对评估NSCLC的分化程度有一定价值,可为术前判断肺癌病理分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宝石能谱CT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共320例,以病理结果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结节性质为良性的对照组、结节性质为恶性的研究组,每组160例。全部给予宝石能谱CT扫描。组间对比动脉期和静脉期患者的碘基参数以及不同能量水平的CT值。结果:研究组静脉期和动脉期的碘含量和标准化碘浓度均比对照组高,研究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不同能量水平CT值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以使用宝石能谱CT成像来准确鉴别和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进而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多排螺旋CT扫描检测支气管动脉(BA)的走形、特征及变异,观察分析BA与肺良、恶性病变的关系及肺癌的供血特点.方法 将119例患者按疾病的不同分为4组:正常组(16例)、慢性感染组(21例)、肺结核组(20例)和肺癌组(62例).肺癌组根据病理及其在肺内的位置又分为4个亚组(1例肝癌肺转移除外):左侧中央型肺癌组(16例)、右侧中央型肺癌组(28例)、左侧周围型肺癌组(7例)及右侧周围型肺癌组(10例).均使用GEBright speed 16层CT增强扫描,通过GE Avantage Workstation 4.4后处理工作站对薄层图像进行观察和后处理.对各组BA直径进行组内和组间的统计学分析,对患侧BA直径与肺部肿块的直径进行Personl和Spearmen相关性分析.结果 119例患者中BA为左1支右1支101例(84.9%),左1支右2支8例(6.7%),左2支右1支9例(7.5%),左3支右1支1例(0.8%).左侧共检出支气管动脉130支,右侧共检出支气管动脉127支.正常组、慢性感染组及肺结核组两侧BA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右侧中央型肺癌组及右侧周围型肺癌组患侧BA直径大于对侧BA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侧周围型肺癌组两侧BA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中央型肺癌组、左侧周围型肺癌组肺癌侧BA直径均大于正常组左侧BA直径(均P<0.01).右侧中央型肺癌组、右侧周围型肺癌组肺癌侧BA直径均大于正常组右侧BA直径(均P<0.01).Personl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中央型肺癌组患侧BA直径与肿块直径呈正相关(r=0.342,P<0.05),周围型肺癌患侧BA直径与肿块直径无相关性(r=-0.026,P>0.05).结论 MSCT支气管动脉成像安全、无创、快速,通过后处理技术可较好地显示BA,能较好地观察肺内疾病的血供来源,为肺癌的临床及影像诊断提供依据.BA参与了中央型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评价常规CT扫描与胸部能谱成像应用于临床检查时的射线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方法:将医院2017年1月~4月收治因病情需要行胸部CT检查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常规CT平扫与胸部能谱成像扫描,并对两种CT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进行比较,以评价最佳扫描方式。结果:不同CT扫描方式比较可见,常规CT平扫与能谱动脉期成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相当(P0.05);而能谱静脉期成像虽然比常规CT平扫有较高辐射剂量,但所提供的图像质量也更佳(P0.05)。结论:与120k Vp常规CT平扫相比,胸部动脉期能谱成像的辐射剂相当,胸部静脉期能谱成像虽然有较高辐射剂量,但所获得的图像质量,可在临床酌情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选择65例肺癌患者为病例组,分析并比较肺癌组CT平扫+增强检查的边缘和内容征象以及CT值的变化,探讨CT增强扫描对于平扫检查的意义;选择32例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测量病灶的CT强化峰值(最大强化CT值的平均值),计算强化增值(最大强化CT值-平扫CT值)及SPH/PPH(病灶强化峰值与主动脉强化CT值的比),分析并比较他们的CT值在增强检查前后的变化,探讨CT增强检查对周围性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结果 在肺癌组CT平扫+增强对比中,短毛刺征征与高密度点条征同层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围型肺癌CT平扫+增强检查的诊断准确度比较中,CT平扫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指数及准确率均低于增强检查,其中CT增强检查诊断指数>150%,有诊断意义。肺癌与肺结核平扫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与肺结核增强比较,强化峰值分别是60.35±21.56、40.09±14.41,强化增值分别是41.03±13.72、12.42±15.04,SPH/PPH分别是(22.01±1.93)%、(4.53±1.08)%,t分别是20.71、18.47、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平扫相比,CT增强检查能够显著提高肺癌的诊断准确率,且增强检查在肺癌与肺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肺癌的CT表现,提高对肺癌的认识.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为肺癌的31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中央型肺癌13例,主要表现为肺门肿块及肺部阻塞性病变;周围型肺癌18例,有肿块型(16例)和肺炎型(2例),CT表现为瘤体表现和肿瘤一肺交界区表现.结论肺门肿块及阻塞性肺部表现为中央型肺癌的基本表现;叶间胸膜曲线征或"S"征对鉴别良恶性阻塞意义大;肺野分叶软组织,伴周边毛刺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基础,定期复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20排CT双入口体部灌注成像对单发肺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肺癌52例(腺癌28例、鳞癌24例)及炎性假瘤21例,应用CT体部双入口灌注成像获得肺动脉血流量(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F),计算灌注指数(PI)和灌注总量(TLP),根据拟合时间-密度曲线获得强化达峰时间(TTP),分析鳞癌、腺癌与炎性假瘤间的差异,评价其诊断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价值。结果 鳞癌、腺癌与炎性假瘤间PF、TT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间PF、TLP、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TTP诊断肺癌与炎性假瘤的AUC为0.99(P<0.01),诊断价值高;以TTP=16.3 s作为临界值,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5.0%;PF和TLP的AUC分别为0.76(P<0.01)和0.71(P<0.01),诊断价值中等。结论 炎性假瘤和周围型肺癌均由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TTP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增强CT鉴别诊断腺性膀胱炎(CG)与膀胱癌的价值。方法 对37例CG和41例膀胱癌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病灶位置、形态、大小(轴位最大径)、厚度、钙化、囊变坏死、边界、壁外浸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测量病灶和正常膀胱壁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计算病灶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相对强化CT值。比较CG与膀胱癌定量及定性指标的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定量指标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CG与膀胱癌病灶边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G病灶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及相对强化CT值均低于膀胱癌(P均<0.01)。动脉期、静脉期相对强化CT值鉴别诊断CG和膀胱癌的AUC均高于其他指标(P均<0.01),而两者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8)。以动脉期相对强化CT值=25.85 HU、静脉期相对强化CT值=26.85 HU为阈值鉴别诊断CG和膀胱癌的敏感度均为95.12%,特异度分别为91.89%、86.49%。结论 增强CT定量分析鉴别诊断CG和膀胱癌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宝石能谱CT对肺部良性和恶性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63例肺部良恶性结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宝石能谱CT能谱成像模式扫描,并取得静脉期、动脉期的70 keV碘基图像与单能量图像,通过单能量图像能谱分析的功能,观察肺部良恶性结节动脉期、静脉期的水基值与碘基值以及不同keV下的CT值。结果肺部良性结节病变的静脉期与动脉期碘基值均低于恶性结节(P0.05),良性恶性结节病变的静脉期与动脉期水基值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及动脉期肺部良性结节病变在不同keV下的CT值均低于恶性结节(P0.05)。结论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行能谱CT诊断,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并初步区分肺部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  相似文献   

20.
3l例肺癌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癌的CT表现,提高对肺癌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为肺癌的31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中央型肺癌13例,主要表现为肺门肿块及肺部阻塞性病变;周围型肺癌18例,有肿块型(16例)和肺炎型(2例),cT表现为瘤体表现和肿瘤一肺交界区表现。结论 肺门肿块及阻塞性肺部表现为中央型肺癌的基本表现;叶间胸膜曲线征或“s”征对鉴别良恶性阻塞意义大;肺野分叶软组织,伴周边毛刺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基础,定期复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