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和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3-01-2011-09共收治经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64例,均行ACDF术治疗。采用JOA17分法和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评估脊髓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58月,平均35.3月。末次随访、术后1周JOA评分和交感神经症状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症状改善的优良率分别为89.1%和84.4%。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对符合标准的35例患者资料进行分组,其中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5例,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20例,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局部前凸椎间盘Cobb角和颈椎整体前凸C_(2~7)Cobb角,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术前及随访时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35例患者均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前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C_(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及C_(2~7)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椎间盘Cobb角、C_(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椎间盘Cobb角、C_(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以取得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更好地保持了颈椎活动度,可以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零切迹减压融合术对邻近节段瞬时旋转中心(instantaneous center of ro?tation, ICR)及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的122例采用颈前路零切迹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邻近节段的ICR、ROM以及颈椎整体ROM。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3~21个月,平均6个月。无论是融合上方还是下方相邻节段的ICR,其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颈椎整体和屈、伸位ROM,其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其上下方相邻节段手术前后的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JOA评分及NDI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颈前路零切迹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效果良好,对邻近节段的ICR和ROM未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手术对颈椎矢状位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3月在本院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治疗退行性颈椎病且有完整随访资料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JOA和NDI评分,以影像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15个月,平均(13.52±1.43)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和NDI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C2-7SVA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2-7Cobb角和椎间隙高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可以直接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并改善颈椎矢状位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治疗,78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46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评估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植骨融合情况以及颈椎曲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ACDF组13~54(36.7±15.1)个月,ACCF组14~53(33.6±18.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及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程度方面均优于ACCF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与ACCF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达到满意的神经功能恢复;ACDF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Zero-P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ACIF)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9-01-2010-12对36例颈椎患者采用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Zero-P椎间融合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观察术前、术后3天、3个月、12个月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采用JOA评分,术前(8.57±1.03)分,随访终末评分(:14.3±1.22)分。VAS评分(:6.73±1.12)分,随访终末评分(2.03±1.06)分。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手术前Cobb角为11.2°(-5.5°~17.1°),随访终末Cobb角为15.7°(0°~19.1°)。术前与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感染、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及椎动脉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翻修手术者。结论Zero-P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ACIF)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稳定,融合率高,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神经损伤风险小、可预防临近节段的骨化、操作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切除后纵韧带的颈前路减压术在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中的意义及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2002至2007年颈椎病手术患者47例.入选条件:(1)脊髓型或神经根型或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2)均伴头晕等交感神经症状;(3)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均切除后纵韧带.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交感神经症状.切取8只家兔颈椎后纵韧带.乙醛酸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后纵韧带内是否存在交感神经纤维,并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随访10~48个月,术前JOA评分12.6分,末次随访15.2分.术前交感症状评分6.0分,术后2.8分;主观满意度评价:优19例,良16例,可8例,差4例,有效率87.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颈椎后纵韧带上存在大量呈网状分布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椎间隙区分布较椎体区密集;后纵韧带浅层较深层密集;C2/3、C3/4、C3/4、C4/5节段较C5/6、C6/7密集.结论 颈后纵韧带上分布的交感神经可能是引发颈交感神经症状的另一重要因素.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在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0年6月~10月39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手术,患者年龄33~71岁,平均50.3岁。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脊髓型31例;单间隙14例,2个间隙18例,3个间隙7例。共置入Zero-P 71枚,C3/4、C4/5、C5/6、C6/7椎间隙置入Zero-P分别为8、19、30、14枚。术前、术后2个月及12个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VAS评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JOA评分,在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C2和C7椎体后缘切线的夹角),观察术后吞咽不适的发生率以及症状持续时间。根据术后伸屈侧位X线片观察手术间隙有无异常活动。结果:手术时间48~130min,平均86min;术中出血量40~310ml,平均110ml。14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吞咽不适,其中13例术后2个月内症状消失,1例(2.6%)症状持续至术后4个月消失。随访12~16个月,平均14.6个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后2个月、12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1.5±0.8分、1.3±0.9分,均低于术前的7.3±1.3分(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2个月、12个月时的JOA评分分别为14.6±1.1分、15.0±1.2分,均高于术前的9.7±1.7分(P<0.05)。术后2个月及12个月颈椎Cobb角分别为18.4°±9.6°、17.8°±9.2°,大于术前的9.0°±10.0°(P<0.05)。术后12个月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颈椎Cobb角与术后2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手术间隙无异常活动,内置物无移位。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满意,稳定性可靠,可重建颈椎曲度,术后慢性吞咽不适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许良  孔鹏  徐展望 《中国骨伤》2016,29(3):211-215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54.6岁;2个节段病变35例,3个节段病变7例,4个节段病变6例。所有患者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手术。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记录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ROM、JOA、VAS及SF-36评分,观察融合程度和椎管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椎管减压彻底,术前病变最严重处椎管矢状径为(5.13±1.32)mm,术后12个月为(9.94±1.22)mm,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3,P=0.014);椎管减压程度为(92.15±2.3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融合率高,减压彻底,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接受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ACCF)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5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其中女24例,男27例,年龄40~74岁,平均(53.88±8.68)岁;C_4椎体次全切17例(33.33%),C_5椎体次全切25例(49.02%),C6椎体次全切9例(17.65%)。记录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测量C_(2~7)Cobb角、C_(2~7)矢状位轴向距离(C_(2~7)SVA)、T1倾斜角(T1S),分析颈椎矢状位参数改变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结果]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18±4.73)个月。颈椎JOA评分由术前的(7.78±1.21)分增加至术后12个月的(12.75±1.35)分,VAS评分由(3.08±1.11)分减少至(1.16±0.70)分,颈椎NDI指数由(46.22±3.47)分减少至(24.53±5.8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C_(2~7)Cobb角由术前的(11.75±7.49)°增加至术后12个月的(16.27±8.41)°,C_(2~7)SVA由(19.29±8.11) mm增加至(23.55±9.36) mm,T1S由(23.98±5.94)°增加至(26.20±6.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术前或术后1年,还是手术前后的差值T1S均与C_(2~7)Cobb角、C_(2~7)SVA呈正相关(P0.05),C_(2~7)Cobb角与C_(2~7)SVA呈负相关(P0.05)。而C_(2~7)Cobb角差值与VAS评分差值、NDI指数差值呈负相关(P0.05),与JOA评分差值呈正相关(P0.05);C_(2~7)SVA差值与JOA评分差值、JOA改善率存在负相关(P0.05)。手术前后C_(2~7)Cobb角与VAS评分均存在负相关(P0.05),C_(2~7)SVA与JOA评分均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确切疗效,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中保留与切除钩椎关节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8月~2015年12月接受1个或者2个节段的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是否对钩椎关节椎间孔进行部分切除,29例患者列入钩椎保留组,57例患者列入钩椎减压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椎动脉损伤、神经根损伤及硬膜破裂情况。所有患者随访15~85个月,平均(20.2±3.6)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达到骨性融合,钢板无松动。两组术后的JOA、VAS、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椎保留组优27.59%,良55.17%,一般13.79%,差3.45%;钩椎减压组优28.07%,良54.39%,一般14.04%,差3.51%.[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颈前路手术中,保留钩椎关节椎间撑开减压可获得与切除钩椎关节减压同样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不应常规切除钩椎关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交感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18例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有颈椎不稳和不同程度的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表现,JOA评分12.4±1.9分,北医三院40分法评分28.7±5.3分.采用前路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术,同时应用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随访患者JOA评分及北医三院评分改善情况,统计交感神经症状缓解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采用前路椎间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出院时均已消失.随访18~5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评分和北医三院评分分别为15.2±1.4分和34.3±4.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6±1.0分和35.1±4.4分.两种评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交感症状缓解优7例,良10例,差1例.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满意,没有颈椎不稳定.结论:颈前路手术充分减压、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和稳定性治疗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颈椎病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08-2016-01我科收治的拟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显微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显微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3例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而显微组无一例发生;两组术前、末次随访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内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明显大于术前(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更加安全,能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疗效与传统手术方式相当,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前路选择性间隙减压融合术治疗65岁以上老年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随访资料的35例手术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结果行选择性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dom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手术时间为(86.5±27.1)min,术中出血量为(95.7±42.9)mL。术前JOA评分为(8.4±2.6)分,末次随访时为(13.1±1.7)分,改莳率平均为58.7%,Odom优良率为82.4%。末次随访时均获骨性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结论术前充分准备,准确评估.正确选择减压节段,前路选择性间隙减压融合术是治疗老年多节段颈椎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3):1173-1177
[目的]评价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Zero-P)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颈椎后凸畸形矫形的影响。[方法]2012年8月~2015年3月,2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均行颈椎间隙减压后Zero-P系统固定。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X线片、MRI或CT,根据颈椎Cobb角、椎间高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矫形效果;分析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对该术式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6~33个月的随访,平均22.7个月。26例患者术后主要症状均明显减轻,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并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症状改善愈发明显甚至消失;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术前分别为:(9.37±0.99)分、(6.70±0.55)分、(23.48±2.3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18±1.03)分、(2.02±0.37)分、(10.10±1.67)%;颈椎Cobb角:术前(-2.26±1.04)°,末次随访(14.73±1.00)°;颈椎椎间高度:术前(4.16±0.54)mm,末次随访(7.42±0.88)mm;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及椎间高度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有后弓畸形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Zero-P固定可以达到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经前路椎间孔减压植骨固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前路颈椎间孔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2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的经前路颈椎间孔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评分,观察术前、术后即刻、6个月、18个月疗效。结果共治疗观察21例患者,采用JOA评分,术前评分(8.50±1.25)分,随访终末评分(13.70±1.33)分,手术前后JOA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VAS评分:术前评分(6.85±1.18)分,随访终末评分(2.15±1.30)分,手术前后VAS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术前Cobb角为10.3°(-5°~16°),随访终末Cobb角为15.5°(0°~20.5°);术后均无感染、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及椎动脉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翻修手术者。结论经前路颈椎间孔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创伤小、减压直接、疗效确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7采用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伤口感染、声音嘶哑及神经功能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吞咽不适,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4例,可4例。结论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2月~2007年12月17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年龄37~76岁(平均57.2±8.9岁),男13例,女4例。手术节段:C4/5 3例,C5/6 9例,C6/7 5例。依据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7例,合并骨赘形成组10例。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与高等级(3~4级)椎旁骨化;临床功能评价指标包括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Odom′s评定。比较两组间各评价指标的差异及组内术前术后各指标差异。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等级数据使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患者手术时年龄56.1±11.7岁,男5例,女2例,C5/6节段3例,C6/7节段4例,手术节段ROM术前为8.18°±3.70°,末次随访时为9.07°±4.76°,1例出现ROM丧失;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2.78°±14.89°,末次随访时为47.34°±6.93°;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77°±1.08°,末次随访时为2.37°±1.48°;各影像学评估指标(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例(14.3%)出现局部后凸,1例出现高等级椎旁骨化。合并骨赘形成组患者手术时年龄57.9±7.0岁,男8例,女2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6例,C6/7节段1例,手术节段ROM术前为11.46°±5.19°,末次随访时为6.41°±4.87°,3例出现ROM丧失;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5.53°±11.89°,末次随访时为41.60°±13.4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14°±1.35°,末次随访时为1.29°±1.33°,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ROM及Cobb角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1例出现局部后凸,4例出现高等级椎旁骨化。末次随访时,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76.73±25.53)%,NDI%下降(12.29±6.26)%,Odom′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0%;合并骨赘形成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82.90±19.03)%,NDI%下降(10.00±4.32)%,Odom′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0%。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JOA评分、NDI%及Odoms评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单纯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远期手术节段ROM的维持优于合并骨赘形成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ZERO-P钢板应用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治疗的手术特点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零切迹钢板固定并椎间融合术,分析手术过程特点,对比手术前后、末次随访的吞咽情况,临床疗效(VAS和JOA评分)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Cobb氏角变化,判断椎间稳定情况及椎间融合率。结果手术时间85.8±26.6 min;术中失血83.7±32.7 mL。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13%。术后随访12月,23例患者术前颈及上肢VAS评分分别为3.2±1.5分、6.5±1.6分,JOA评分9.4±1.9分,末次随访颈及上肢VAS评分2.8±1.6分,1.2±0.7分,JOA评分14.8±1.9分,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优20例,良3例,优良率100%。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氏角度明显改善(P0.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无明显间隙高度和角度丢失(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内固定螺钉松动、移位,末次随访颈椎动力位片判断椎间稳定率100%。结论 ZERO-P钢板单独应用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的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低,并可有效改善和维持颈椎的病变节段生理曲度和间隙高度,临床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显微镜下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3月,在显微镜辅助下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2~71岁,平均51.5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2.5个月。手术操作:在显微镜下应用高速磨钻等工具进行减压操作,脊髓充分减压后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对手术前后JOA颈椎病评分进行比较并评价其疗效。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JOA评分由术前9.26±1.72增加至术后的13.64±1.38(t=2.452,P=0.000)。根据JOA评分评定疗效:优12例,良7例,一般2例。结论: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具有操作精细、减压充分等优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