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碘增加值(Overlay)、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s,NIC)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扬州友好医院胸外科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72例肺部病变患者。按照病变类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36例)以及观察组(肺癌疾病患者,36例)。对两组患者均实行双源CT双能量技术诊断。比较两组患者动脉期与静脉期碘增加值、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NIC、肿块体积、容积平均CT值、容积CT剂量指数值、平均容积CT增强值、容积CT净增值差异。结果:观察组静脉期NI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两组患者静脉期碘增加值、碘浓度、动脉期碘增加值、碘浓度、NI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动脉期与静脉期碘增加值、碘浓度、NIC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患者静脉期碘增加值高于动脉期,NIC高于动脉期,差异显著(P <0.01);碘浓度静脉期与动脉期无显著差异(P> 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肺部良性和恶性占位病变进行能谱CT扫描,讨论宝石CT能谱成像分析在诊断与鉴别肺良恶性占位病变的影像学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经病理确诊的肺部良性占位12例,肺部恶性占位18例,均用宝石能谱CT进行能谱扫描(GSI),分别得到动脉期和静脉期能谱曲线含碘图40~140 keV能量水平的CT值和斜率值对照,以及碘基图像,然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和静脉期40~140 keV能量水平的CT值中,40~80 keV能量水平的CT值良性占位组均低于恶性占位组,单能量越低时CT值差别越大;动脉期良性占位组与恶性占位组40~70 keV区间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57±0.21、3.22±0.23,2组间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和静脉期碘基图像上良性占位组的碘浓度均低于恶性占位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宝石能谱CT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良性与恶性占位病变能谱成像上碘含量不同的特征,可以初步区分肺部良性与恶性占位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双能量CT动脉期碘图定量参数鉴别诊断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术前接受双能量CT并经手术病理证实鼻腔鼻窦肿块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息肉组(n=26)、良性肿瘤组(n=24)及恶性肿瘤组(n=30)。分别测算3组病灶动脉期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及碘图CT值(Overlay值),比较组间参数差异;将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合并为肿瘤组(n=54),分别绘制动脉期碘图各定量参数鉴别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的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良性肿瘤组(H=-4.13、-2.80、-4.00)和恶性肿瘤组(H=-7.02、-5.75、-6.12)动脉期IC、NIC及Overlay值均高于息肉组(P均<0.05);恶性肿瘤组动脉期IC及NIC高于良性肿瘤组(H=-2.60、-2.73,P均<0.05),而Overlay值与良性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85,P=0.20)。动脉期IC鉴别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的AUC(0.95)大于NIC(0.85)及Overlay值(0.91),诊断阈值取1.15 mg/ml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81.50%、96.20%及78.00%。结论 双能量CT动脉期碘图定量参数对鉴别诊断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对于胃癌患者术前评估病理类型的临床应用价值价值。方法:使用CT能谱成像技术检查胃癌患者的肿瘤情况,并对胃癌患者的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水浓度(WC)等能谱CT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黏液性腺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IC、NIC均低于非黏液性腺癌(P<0.05),黏液腺癌腺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IC、NIC低于印戒细胞癌(P<0.05),中分化腺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IC、NIC低于高分化腺癌(P<0.05)。结论:CT能谱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准确的评估胃癌患者的病理类型,其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等指标能够反映胃癌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值得在临床诊断胃癌病理类型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能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预测原发性肺癌病理类型的价值。方法 纳入137例接受能谱CT检查的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腺癌组(n=74)、鳞癌组(n=39)及小细胞肺癌(SCLC)组(n=24)。对比各组能谱CT参数,包括病灶40~100 keV间隔为10 keV的单能量CT值、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及能谱曲线斜率等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参数预测肺癌病理类型的效能。结果 动脉期3组间40 keV单能量CT值、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CLC组40 keV单能量CT值、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与腺癌组、鳞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脉期3组间40~100 keV每间隔10 keV单能量CT值、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CLC组40~90 keV每间隔10 keV的单能量CT值、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与腺癌组、鳞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据此将腺癌组和鳞癌组合并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根据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诊断SCLC与NSCLC的AUC均>0.7;联合动、静脉期40 keV单能量CT值、NIC及能谱曲线斜率诊断SCLC与NSCLC的AUC分别为0.809和0.855。结论 能谱CT多参数联合定量分析预测原发性肺癌的病理类型具有较高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能谱CT多参数鉴别诊断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O)与嫌色细胞型肾癌(CRC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RO(RO组)和30例CRCC(CRCC组)患者,测量并计算皮/髓质期70 keV单能量CT值、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水浓度(WC)、有效原子序数及40~70 keV能谱曲线斜率(λ值)。比较2组常规CT征象及能谱CT参数差异,以ROC曲线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鉴别RO与CRCC的效能。结果 2组常规CT显示病灶中心瘢痕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8,P=0.046)。能谱CT参数中,RO组皮/髓质期70 KeV单能量CT值、IC、有效原子序数、λ值及皮质期NIC均高于CRCC组(P均<0.05),髓质期NIC及皮/髓质期WC与CRC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皮质期λ值5.68为阈值鉴别RO与CRCC的AUC最高为1.00(P<0.01),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能谱CT参数,包括皮/髓质期70 keV单能量CT值、IC、有效原子序数、λ值及皮质期NIC对鉴别RO与CRCC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22例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4例能谱CT资料。通过AW 4.6工作站GSI(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Viewer软件测量病灶直径、平扫有效原子序数、平扫脂基值、皮质期碘浓度、皮质期CT值,髓质期碘浓度、髓质期CT值、皮质期主动脉的碘浓度、髓质期主动脉碘浓度,然后计算皮质期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髓质期NIC、皮髓两期NIC差值。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上述参数,并用ROC曲线分析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肾透明细胞癌的有效原子序数、脂基值、皮质期的NIC浓度、髓质期的NIC浓度、皮髓两期NIC浓度的差值、皮质期CT值、髓质期CT值分别为7.57±0.12、-142.77±32.41 g/L、0.64±0.13、0.49±0.14、0.15±0.16、113.97±13.92 HU、94.34±10.53HU;乏脂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分别为7.73±0.10、-101.94±11.14 g/L、0.5±0.82、0.58±0.10、-0.09±0.11、100.36±17.56HU、103.60±14.51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示脂基值和皮髓两期NIC差值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85.7%、77.3%)和特异度(86.4%、100%),且曲线下面积最大,均为0.891。结论能谱CT多种参数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一定价值,其中脂基值和皮髓两期NIC差值的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双能CT碘图观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肝实质碘浓度参数变化,探讨其与肝脏储备功能的关系。方法 乙肝肝硬化患者53例为肝硬化组,同期肝脏正常者22例为对照组,2组均应用双源CT双能序列行肝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应用软件分析动脉期肝实质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 in arterial phase, Ia)、门静脉期肝实质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 in portal vein phase, Ip)、延迟期肝实质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 in delayed phase, Id)、肝动脉碘分数(arterial iodine fraction, AIF)、门静脉碘浓度(portal venous iodine concentration, PVIC)。根据Child-Pugh分级将53例肝硬化患者分为A级组(Child-Pugh评分5~6分)、B级组(Child-Pugh评分7~9分)、C级组(Child-Pugh评分≥10分),比较3组Ia、Ip、Id、AIF、PVIC。结果 ...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Revolution CT能谱成像在诊断肺结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肺结节患者162例,根据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结节组(n=55)和恶性结节组(n=107),均行Revolution CT能谱成像扫描,比较2组Revolution CT能谱成像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参数[标准化浓度(NIC)、净增碘浓度(ΔIC)、能谱曲线斜率(K)、40 keV的CT值(CT 40 keV)及净增CT值(ΔCT 40 keV)],分析其对肺结节良恶性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结节组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NIC、ΔIC、K、CT 40 keV、ΔCT 40 keV均低于良性结节组(P<0.05);Revolution CT能谱成像诊断肺结节良恶性的特异度为98.18%,敏感度为96.26%,准确性为96.91%。结论Revolution CT能谱成像通过NIC、ΔIC、K、CT 40 keV、ΔCT 40 keV定量参数,可为鉴别诊断肺结节性质、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促进预后改善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宝石能谱CT对肺部良性和恶性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63例肺部良恶性结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宝石能谱CT能谱成像模式扫描,并取得静脉期、动脉期的70 keV碘基图像与单能量图像,通过单能量图像能谱分析的功能,观察肺部良恶性结节动脉期、静脉期的水基值与碘基值以及不同keV下的CT值。结果肺部良性结节病变的静脉期与动脉期碘基值均低于恶性结节(P0.05),良性恶性结节病变的静脉期与动脉期水基值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及动脉期肺部良性结节病变在不同keV下的CT值均低于恶性结节(P0.05)。结论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行能谱CT诊断,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并初步区分肺部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肺癌及其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1年3月~2022年1月共8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肺癌组,并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36例肺炎性结节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内均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扫描。比较两组常规CT参数及光谱CT定量参数差异,并分析肺癌组不同病理特征者光谱CT定量参数差异。结果 两组棘突征、CT值及动脉期碘密度(IC)、标准化IC(NIC)、有效原子序列(Zef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CT征象多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静脉期IC、NIC及Zeff均低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不同病理特征者动脉期IC、NIC、Zef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者静脉期IC、NIC及Zeff高于鳞癌及小细胞癌者(P<0.05),鳞癌者则高于小细胞癌者(P<0.05)。结论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对鉴别肺癌与肺炎性结节有利,且能辅助判断肺癌病理特征,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在颈部中央区小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且术前接受双能量CT增强扫描的43例患者资料。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及非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淋巴结的短径、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绘制ROC曲线,分析应用碘浓度及NIC对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 43例患者共119枚淋巴结,其中转移淋巴结55枚、非转移淋巴结64枚。2组淋巴结短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3)。动脉期转移淋巴结组及非转移淋巴结组碘浓度分别为(2.93±1.62)mg/ml及(2.17±1.09)mg/ml,NIC分别为0.33±0.21及0.19±0.12,曲线斜率分别为0.79±0.43及0.63±0.37。静脉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及非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碘浓度分别为(2.68±1.54)mg/ml及(2.17±1.01)mg/ml,NIC分别为0.51±0.18及0.43±0.15,曲线斜率分别为0.54±0.42及0.62±0.39。2组间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NIC、动脉期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碘浓度、NIC诊断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0.73,静脉期碘浓度、NIC分别为0.61、0.63。结论 双能CT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NIC及动脉期曲线斜率在不同性质的中央区小淋巴结间存在差异,双能量CT有助于鉴别中央区转移及非转移小淋巴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双期增强扫描的碘浓度、电子云密度/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率等参数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在莆田市第一医院接受双能量CT增强扫描的63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共纳入194枚淋巴结。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124枚)与非淋巴结转移组(70枚),淋巴结转移组又分为分化良好型胃腺癌组(57枚)与分化不良型胃腺癌组(67枚)。测量并计算淋巴结双期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电子云密度/等效原子序数(Rho/Z)及不同区间能谱曲线率(K)。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参数的组间差异,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联合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各参数及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用Delong检验进行ROC曲线比较。结果:淋巴结转移组的动静脉期IC、NIC、Rho/Z及K均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均<0.05)。其中动脉期IC、NIC、Z、K40-150KeV及静脉期Rho、K40-140KeV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能谱CT在鉴别肝脏单纯囊肿(HC)和肝脏单房囊性包虫(UHCE)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肝脏单房囊性占位病变患者,其中HC 19例(HC组),UHCE 20例(UHCE组),行平扫和三期增强能谱CT扫描后获得40~140 keV单能图像病灶的CT值、碘(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测量正常肝组织和腹主动脉碘值,计算不同期相标准化碘浓度(NIC)和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LNR),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HC 40~50 keV平扫、动脉期及延迟期单能量CT值均低于UHCE (P均 <0.05),平扫和增强三期HC的碘(水)浓度低于UHCE(P <0.05),平扫、 动脉期及延迟期HC的有效原子序数低于UHCE(P <0.05);平扫和动脉期HC的NIC高于UHCE(P均 <0.05);HC动脉期水(碘)浓度略低于UHCE(P <0.05);平扫40 keV下鉴别HC和UHCE的敏感度(100%)和特异度最高(75%).结论 能谱CT成像的定量分析对HC和UHCE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ssDECT增强扫描碘浓度鉴别良恶性浆膜腔积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源双能量CT增强扫描三期碘浓度对良恶性浆膜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单源双能量CT增强扫描、并经穿刺脱落细胞学检查证实的浆膜腔积液患者65例,其中良性积液23例,恶性积液42例。采用单源双能量CT综合分析平台,在常规混合能量扫描下分别测量计算平扫及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标准化CT值(NCTval;NCTvalN、NCTvalA、NCTvalP、NCTvalD);并计算三期标准化CT值强化程度(NCT;NCTA、NCTP、NCTD)。采用能谱分析软件于碘(水)图像上分别测量并计算平扫及增强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NICN、NICA、NICP、NICD);计算增强三期碘浓度强化程度(IC;ICA、ICP、ICD)。比较良恶性浆膜腔积液的NCTval、NCT、NIC、IC,并进行ROC曲线分析计算各参数诊断良恶性浆膜腔积液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增强三期良、恶性浆膜腔积液NCTval、N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NIC、I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强三期中ICD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2),当阈值为0.04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2%、69.6%。结论 单源双能量CT增强扫描碘浓度可为鉴别良恶性浆膜腔积液提供一种敏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对周围型肺癌与肺炎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9月就诊于益阳市中心医院的84例周围型肺癌及炎性肿块患者,其中周围型肺癌组68例,炎性肿块组16例。所有患者均行能谱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肺部炎性肿块患者的能谱曲线斜率(λHU 40~70 keV)、碘含量、标准化碘浓度在动脉期及静脉期均显著高于周围型肺癌患者(P<0.01)。肺部炎性肿块患者有效原子序数在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均显著低于周围型肺癌患者(P <0.01)。结论:能谱CT多参数成像能够为周围型肺癌及肺炎性肿块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源CT的CT值、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评价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同源性的价值。方法 对90例病理分型不同的肺癌患者行双源CT平扫及增强,获得碘基图和能量衰减曲线。比较鳞癌、腺癌及小细胞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的CT值、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结果 鳞癌与其转移淋巴结于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于动脉期的CT值、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静脉期CT值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而碘浓度和标准化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小细胞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于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动脉期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静脉期的碘浓度和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结论 动脉期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具有同源性,双源CT可用于早期鉴别诊断转移但尚未肿大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双源CT(DSCT)的碘图和能谱曲线对良恶性肺内小结节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根据临床诊断及病理结果分为恶性肿瘤(恶性组)32例,良性结节(良性组)23例。均采用双源CT扫描,获取并比较2组病灶的标准化碘含量(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和能谱曲线斜率(K)。结果良性组NIC值高于恶性组[(0.279±0.146)比(0.196±0.120),t=2.225、P=0.032],良性组K的绝对值高于恶性组[(-3.55±1.88)比(-2.43±1.19),t=2.500、P=0.017]。结论双源CT的碘图和能谱曲线对肺小结节病灶的良恶性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双能量动脉、门静脉、延迟CT三期对比增强扫描的碘叠加值与胃腺癌病理分级间的关系。方法:80例胃癌患者均在术前行胃部双能量CT动脉、门静脉、延迟三期对比增强扫描,通过双能量后处理软件得到病灶的三期碘叠加值,并与主动脉进行标准化,计算三期间标准化碘叠加值差值。将每例患者所获得的所有参数与其肿瘤病理分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具有不同病理分级的患者,其延迟期标准化碘叠加值、标准化延迟-动脉期碘叠加值差值及标准化延迟-门静脉期碘叠加值差值均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08、0.047)。多期双能量扫描的总有效剂量为(14.01±4.00)mSv。结论:双能量CT的碘叠加值可作为一种评估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相扫描对临床常见的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及转移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6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行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评价肾上腺肿块的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各期CT值、造影剂绝对廓清率和相对廓清率)。结果:肾上腺腺瘤37例,嗜铬细胞瘤17例,转移性肿瘤10例。腺瘤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均低于嗜铬细胞瘤,以动脉期明显(P<0.01);腺瘤平扫、动脉期及延迟期CT值低于转移瘤,以延迟期明显(P<0.01);腺瘤造影剂廓清率大于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嗜铬细胞瘤仅动脉期CT值大于转移瘤。结论:64层螺旋CT为肾上腺的显示和肾上腺肿瘤的定位诊断提供了保证;而肾上腺肿瘤不同CT扫描时相和不同参数的特点为肾上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