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浆D-二聚体(D-D)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2月于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个月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31例)和非DVT组(129例)。比较两组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液凝固时间(K)、凝固角(Angle)、最大振幅(MA)]和血浆D-D水平,分析各指标与DVT发生的相关性,ROC分析其对术后发生DVT的预测效能及危险度。结果 术后1d及7d DVT组R、K值低于非DVT组,Angle、MA、D-D水平高于非DVT组,且R、K值水平与DVT发生均呈负相关,Angle、MA、D-D水平与DVT发生均呈正相关(P<0.05);术后1d及7d R、K、Angle、MA、D-D水平联合预测术后发生DVT的AUC分别为0.738、0.805,且术后1d各指标高水平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度分别是低水平患者的0.468、0.548、2.435、3.023、3.671倍,术后7d其危险度是低水平患者的0.411、0.468、3.886、4.757、...  相似文献   

2.
陈镇坤 《智慧健康》2022,(24):141-145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THA患者86例。收集老年患者的基础资料后,统计分析86例老年THA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情况;分析THA患者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以线性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THA患者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结果调查发现86例老年患者中,THA术后并发下肢DVT25例,发生率为29.07%。老年THA患者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单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伴心血管病症、术后卧床时间>4d、麻醉方式、近3年患有血栓、护理方式、术后2d D-二聚体(D-D)水平及甘油三酯(TG)水平(P<0.05);糖尿病、伴心血管病症、术后卧床时间>4d、近3年患有血栓及术后2d D-D水平为老年THA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性因素(P<0.05),而术后快速康复护理是老年THA患者并发下肢DVT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经研究发现糖尿病、伴心血管病症、术后卧床时间>4d、近3年患有血栓及D-二聚体(D-D)水平为老年THA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性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加强护理干预,以降低老年THA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Stago血凝仪测定骨折手术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并分析与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6月~2023年5月本院诊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下肢彩超检查DVT阳性结果分为DVT组和无DVT组,应用Stago血凝仪测定并分析术前、术后24h的血浆D-D、FDP及ATⅢ水平,并分析三者在DVT预测中的效能。结果:术后DVT组的血浆D-D、FDP水平均高于无DVT组,而ATⅢ低于无DVT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D-D、FDP、ATⅢ及三者联合预测术后DV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31、0.793、0.872、0.974,且联合预测的特异度、敏感性分别为93.5%、92.0%,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血浆D-D、FDP及ATⅢ与下肢骨折术后DVT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清D-二聚体(D-D)、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树兰(杭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289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分为DVT组(n=62)和非DVT组(n=227), 检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D、sVCAM-1、P-selectin水平。比较DVT组与非DVT组四肢骨折患者PT、APTT、D-D、sVCAM-1、P-selectin水平。Logistic有序逐步回归分析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289例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的PT、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术后血清D-D、sVCAM-1、P-selectin水平均高于术前(均P<0.05)。DVT组与非DVT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VT组术前、术后PT、APTT与非DVT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DV...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常规检测凝血功能,术后第1,3,5天监测D-二聚体(D-D)水平.疑似DVT患者,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不明确时行静脉造影.全部患者均接受物理治疗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 术前共诊断DVT20例(30侧肢体),中心型7例,周围型13例.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抗凝治疗后,非DVT患者D-D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DVT患者第1天和第3天D-D仍维持在高水平状态,平均D-D分别为6500,6800 μg/L.其他28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中共发现40例DVT.其中周围型DVT患者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中心型或混合型DVT患者骨科手术后放置临时腔静脉滤器,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需要充分监测评估,术后需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联合抗凝治疗预防DVT.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医院收治的78例老年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住院期间DVT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DVT将其分为DVT组与非DVT组,并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法找出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78例老年脑出血患者中,18例术后发生DVT,发生率为23.08%。两组卧床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下肢运动障碍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卧床时间长、手术时间长、术后下肢运动障碍、D-二聚体水平高是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风险较高,患者卧床时间长、手术时间长、术后下肢运动障碍、D-二聚体水平高均为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7,(5):669-670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检测对于骨科手术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73例行骨科手术的患者,根据彩超检验结果分为DVT组(23例)和非DVT组(50例),分别于术前以及术后24h、48 h、72 h、5 d、7 d时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血浆D-D浓度。结果两组术后血浆D-D浓度均先升后降,其中非DVT组术后72 h降至术前水平(P>0.05),DVT组术后第7 d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DVT组血浆D-D浓度在术后24 h、48h、72 h、5 d和7 d时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血浆D-D浓度与DVT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术后动态监测血浆D-D水平可预测骨科手术后DVT的形成,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骨折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变化,了解其二者联合检测在骨折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方面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8例骨折病人血浆中D-D和FDP水平变化,其中骨折合并DVT组75例,骨折未合并DVT组53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下肢静脉超声检查、FDP与D-D检测,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对两组患者术后1 d、7 d、14 d、21 d的D-D和FDP的水平进行动态监测,以观察二者对骨折预后的影响。 结果两组患者的D-D、FDP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t=8.54,P=0.004;t=5.69,P=0.024)。骨折并DVT组患者D-D和FDP于骨折术后1 d内急剧升高,与骨折无DVT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6.89,P=0.000;t=5.19 ,P=0.000),骨折并DVT组患者D-D和FDP于术后21 d和14 d降至正常水平。D-D和FDP联合检测对骨折DVT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二者单独检测。 结论D-D和FDP联合检测可以提高二者单独检测对诊断DVT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二者动态监测还可作为骨折治疗及预后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我院2012年4月-2015年6月神经外科治疗期间行手术治疗的120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有无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卧床情况、手术时间、吸烟、饮酒史、术后用药情况等,并对有差异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影响DVT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恶性肿瘤、长期卧床(瘫痪)及术后给予脱水剂治疗在DVT组和非DVT组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DVT发生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得出年龄≥5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恶性肿瘤、长期卧床(瘫痪)、术后给予脱水剂是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且下肢DVT好发于左侧。结论年龄≥5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恶性肿瘤、长期卧床(瘫痪)、术后给予脱水剂是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提前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对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患者DVT的发生及改善疾病的预后可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抗心磷脂抗体(ACA)、D-二聚体(D-D)联合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RAPT)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123例老年IF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根据术后7 d有无DVT分为DVT组(27例)和无DVT组(96例)。术前、术后3和5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CA,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D, 并进行RAPT。ACA、D-D、RAPT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IF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CA、D-D和RAPT预测老年IF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效能。比较不同ACA、D-D和RAPT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ACA、D-D和RA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术后3和5 d ACA、D-D和RAPT明显高于无DVT组[术后3 d:(12.44 ± 3.25)× 103 RU/L比(8.67 ±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对骨折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下肢骨折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ERAS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下肢DVT及相关症状发生率、凝血指标。结果 观察组下肢DVT、下肢肿胀、下肢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两组的APTT、 TT缩短,D-D水平升高,且观察组APTT、 TT长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ERAS模式可减少骨折手术患者下肢DVT的发生,改善其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全切术后患者情况,了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并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下肢DV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入院行子宫全切术的220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110例,开腹组110例。所有患者术后根据DVT风险评估表判断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统计D-二聚体诊断子宫全切术后下肢DV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腹腔镜组DVT发生率高于开腹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DVT发生危险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诊断子宫全切术后下肢DV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9%和54.5%。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术后DVT的发生率较开腹手术高,D-二聚体预测子宫全切术后下肢DVT的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途径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128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注射氨甲环酸治疗,试验组给予关节腔内局部注射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的出血量、不同时间点的血红蛋白(Hb)水平、术后输血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48、72 h的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输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腔内局部注射氨甲环酸能够有效降低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出血量及术后输血率,调节其Hb水平,且不会增加下肢DVT的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其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四川现代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单髁置换术,两组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观察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一氧化氮(NO)、骨钙素(BG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缩短,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均减少;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及血清IL-8、NO、β-CTX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HSS、ADL评分及血清BGP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单髁置换术能有效恢复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与骨代谢,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了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控制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1-2013年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35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研究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356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46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12.9%;其中手术部位感染24例占52.2%;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55岁、术前住院时间>1d、术前备皮时间>8h、术后住院时间>3d、合并其他疾病、异体输血、留置导尿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合并感染的发生率高,临床应根据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控制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及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天津市南开区三潭医院综合外科收治的118例糖尿病足术后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n=57)和未感染组(n=61)。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糖尿病足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对比两组术后1 d血清D-D、FIB、hs-CRP水平。结果术后1 d,感染组血清D-D、FIB、hs-CRP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数≥3个、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骨髓炎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溃疡数≥3个、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骨髓炎、D-D、FIB、hs-CRP水平偏高是糖尿病足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D-D、FIB、hs-CRP水平在糖尿病足术后感染患者中高表达,同时溃疡数≥3个、合并血管并发症、合并骨髓炎及D-D、FIB、hs-CRP水平偏高是糖尿病足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建立TKA术后VTE快速评估简表,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台州医院骨科接受TKA的133例并发VTE患者和266例未并发VTE患者的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TKA术后VTE的危险因素,构建TKA术后VTE快速评估简表,并检验其区分度和预测效果。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术前三酰甘油水平、术中使用止血带、高血压、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及既往血栓史是影响TKA术后并发VTE的影响因素(P <0.05)。TKA术后VTE快速评估简表能有效区分高危组与低危组,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结论 年龄、术前三酰甘油水平、术中使用止血带、高血压、糖尿病、有既往血栓史和下肢静脉曲张是TKA术后并发VTE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定,并结合相关指南及文献制定的TKA术后VTE快速评估简表的风险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风险干预护理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基于DVT风险列线图模型的风险干预护理,48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48例),比较两组的血浆D-D水平、 DVT发生率、 DVT发生时间。结果 试验组术后第1 d、第3 d、第5 d、第7 d的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DVT发生时间迟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基于DVT风险列线图模型的风险干预护理可以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凝血状态,预防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利伐沙班联合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使用时机预防老年髋部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9月四川省骨科医院老年骨科收治的单侧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利伐沙班联合术前IPC组(54例)、利伐沙班联合术后IPC组(53例,54例中1例失访)。比较术后第2周、第5周DVT发生率。比较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伤口引流量。比较术前及术后2周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观察两组凝血功能的差异。比较术后黑便、血尿、咯血等出血征象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 术前两组D-D、PT和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周利伐沙班联合术前IPC组D-D水平低于联合术后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2周PT、APTT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我科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23例,其中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患者32例,采用系统性回顾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旨在筛选出DVT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以及术后功能训练等因素与DVT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静脉曲张以及经过静脉手术是DVT的危险因素。结论通过系统性回顾分析,对骨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有了条理性归纳,对DVT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