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专业人员在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院内专业急救小组成立前2012-01-2013-12期间8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及我院急救小组成立后2014-06-2016-06期间8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试验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各项操作开始与所需时间、循环自主恢复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除颤开始时间、气道开放时间与复苏需要时长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较早。结论:院内急救小队的成立提高了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缩短了抢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立快速反应小组对普通病房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建立快速反应小组,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运行快速反应小组联合院内急救医疗小组急救模式,并加强质量控制。结果快速反应小组运行1年后,院内急救医疗小组启动率下降(P0.05),非计划性ICU入住率下降(P0.01)。结论运行快速反应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对危重患者的辨别和反应能力,降低心跳骤停和猝死等恶性事件发生,减少非计划性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  相似文献   

3.
虞立  房君  王春英  陈瑜  詹晔斐 《护理学报》2016,23(13):22-25
目的:提高ICU之外的心肺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心肺骤停患者的抢救通过建立与运行急救医疗小组作为干预组,包括建立急救医疗小组、设置急救流程和对急救医疗小组人员进行相应资质培训等措施,与实施常规抢救流程的对照组比较患者的现场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数中7d内患者转归情况、家属对抢救工作和能力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建立急救医疗小组运行后1年内,心肺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和抢救后的家属满意度较实施常规抢救流程的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急救医疗小组有助于提高ICU之外的心肺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在能级对应管理下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小组定位抢救的效果。方法:将急诊科收治的69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护士按日常工作经验配合医师实施定位抢救,观察组护士根据能级对应实施小组定位抢救,比较两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复苏的效果以及急诊科护士在能级对应管理下实施小组定位抢救前后的培训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急诊科护士在能级对应管理下实施小组定位抢救后培训效果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能级对应管理下实施小组定位抢救不仅提高了复苏成功率,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加强了急诊科护士的梯队建设。  相似文献   

5.
并联式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自行设计并联式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建立一条优质、高效、快捷的急救病人流程,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观察组32例呼吸心跳骤停病人,采用自行设计的并联式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对照组32例呼吸心跳骤停病人,采用常规、传统的抢救方法.密切观察两组抢救所需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结果 应用自行设计的并联式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流程后,抢救病人时间平均缩短了13 min.抢救成功率提高了25.0%.结论 应用自行设计的并联式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优化了抢救程序,从而使抢救措施更加规范化,医护间相互配合,快速有效地进行急救,为病人赢得了救治时间,有效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院内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院内心搏、呼吸骤停是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最严重、最紧急的危重症,一旦发生,如抢救不及时,患者的生命将无法延续.为了总结院内心搏、呼吸骤停复苏成功的经验,分析影响复苏后存活率的因素,提高院内心搏、呼吸骤停复苏成功率,故对近12年本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和省内会诊的心搏、呼吸骤停息者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实施心肺复苏流程再造,提高院内就诊及住院到医技科室检查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院内就诊及住院到医技科室检查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36例为观察组,应用新流程实施团队形式心肺复苏;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院内就诊及住院到医技科室检查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转至急诊科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总抢救时间、首次除颤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开始监护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肾上腺素使用时间,复苏是否成功。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抢救时间、首次除颤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开始监护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肾上腺素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心肺复苏流程再造,提高了院内心肺复苏时效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图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鹏  崔莉  王霞 《护理学报》2004,11(12):23-24
目的 通过编制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图,优化急症病人人院抢救流程,改善急救护理服务,建立一条优质、高效、快捷的急救病人流程.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病人的满意度。方法 80例病人采用自行设计的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图进行急救护理工作.对照组80例病人采用常规抢救方法进行急救护理工作,两组密切观察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结果 使用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图后抢救病人时间平均缩短18min,抢救成功率由87%提高到93%,病人满意度由90%提高至98%。结论 应用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图.优化抢救程序,将抢救措施程序化、规范化。护理人员相互配合,快速有效地进行急救.为病人赢得时间,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救护士紧急气管插管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9月接诊的70例呼吸心跳骤停并实施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救医护人员紧急气管插管在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的院内复苏成功率。结果:急救护士组气管插管成功率与麻醉医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救复苏成功率高于麻醉医师组(P〈0.05)。结论:急救护士及时有效的气管插管是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关键步骤,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黄瀛  ) 《全科护理》2009,7(29):2659-2660
[目的]提高心跳呼吸骤停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对68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进行现场救治,急救护理措施包括:瞬时评估、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路、快速人工循环、安全转运等。[结果]9例病人安全转回医院治疗。[结论]有效的急救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心跳呼吸骤停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对68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进行现场救治,急救护理措施包括:瞬时评估、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路、快速人工循环、安全转运等.[结果]9例病人安全转回医院治疗.[结论]有效的急救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探讨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脑复苏的护理。方法:对16例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气道管理、药物治疗、亚低温治疗及高压氧治疗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16例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经积极的抢救及护理,除1例电击伤后倒入水中误吸造成严重肺部感染,l例复苏后反应稍迟钝。其余全部治愈出院。结论: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停是内科的危重症,及时采取有效的心肺脑复苏,合理的治疗及有效的护理是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心跳骤停后即刻建立人工循环是心肺脑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据统计,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总人数达54.4万人[1]。分析表明,院外和院内心脏停搏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4%和17.6%[2]。提高CPR的成功率,尤其是脑复苏成功率,进而提高复苏成功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急症医学和危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010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美国心脏病  相似文献   

14.
屠金娟 《护理学报》2012,19(4):53-55
报道医护多人分组配合流程用于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方法 与体会.参考心肺脑复苏抢救程序,实行6名医护分组配合流程:根据位置设3个抢救小组,每组又分主抢救者1名及配合者1名.同时按心肺脑复苏的抢救程序AB、C、DE赋予每组名称,确认C抢救小组中的主抢救者为抢救主持人,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以主持人医嘱为准.为实施医护多人分组配合流程,定期组织科内护理人员学习流程,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的理论知识、操作流程;定期进行心肺脑复苏的各单项技能和气管插管训练;定期培训团队协作和领导技能等.本研究应用医护多人分组配合流程用于9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43%,较文献报道及实施该流程前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抢救措施。方法选取本院院前急救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从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抢救半径、现场有无目击者参与、气管插管耗时(含气囊—面罩给氧)、是否使用电除颤等方面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79例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抢救患者7例,抢救成功率8.86%。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4 min与开始复苏时间≥4 min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复苏时间4 min能有效提高CPR复苏成功率(OR=13.64,95%CI:1.43~130.08);在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过程中,抢救半径5 km、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90 s及现场有目击者参与的情况下和抢救半径≥5 km、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90 s及现场无目击者参与,CPR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电除颤是CPR复苏成功要素之一(OR=10.00,95%CI:1.14~87.59)。结论 79例患者临床分析表明,院前急救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早,抢救半径短,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少和有目击者参与是影响CPR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实施专业化院前急救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开展急诊科心跳呼吸骤停复苏病人护理查房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斐 《护理学报》2009,16(2):30-32
解决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急救护理问题,开展专题护理查房.总结了2006年1月-2007年12月22次护理查房,查房内容包括心跳呼吸骤停的抢救流程、抢救技术操作、心肺脑复苏术和护理等内容,考评小组对查房效果进行考评,成绩逐渐上升.通过专题护理查房.急诊科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成功率由2004-2005年的18%升至2006-2007年的27%.笔者认为:开展急诊科心跳呼吸骤停专题护理查房提高了急危重症的护理质量,促使护士对专科知识的学习,完善了专题护理查房的流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流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措施,观察组采用并联式呼吸心跳骤停抢救工作流程。结果:观察组抢救质量、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睡眠质量数据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显著,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结论:并联式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可以显著提升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陈泽芳 《家庭护士》2009,7(6):488-488
[目的]通过对口服毒物中毒致呼吸心跳骤停病人复苏后的及时洗胃,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方法]对中毒致呼吸心跳骤停病人实施心肺复苏后,在气管插管下及时采用改进后的胃管插入胃内66 cm进行洗胃,并保留胃管24 h,应用各种保护胃黏膜及导泻药物,防止毒物再分泌吸收.[结果]插胃管一次性成功并能彻底清洗毒物.[结论]中毒致呼吸心跳骤停复苏后及时洗胃是成功抢救重度口服中毒病人的有效保证,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救治效果,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救治成功率。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6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复苏时间、病因、复苏场所及成功率数据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心跳呼吸骤停的主要病因,且抢救治疗成功率较其他病因偏低,复苏地点与复苏开始时间对临床抢救成功结局具有一定的影响,66例患者经过心肺复苏的救治,共有28例患者成功,其余失败,成功率为42.4%。结论患有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易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及早采取措施进行救治可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流程在护师及以下的年轻护理人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心搏、呼吸骤停患者58例,将应用标准化抢救流程前的2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应用标准化抢救流程后的29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护理人员依据日常工作经验,配合医师抢救;观察组护理人员按照自制的标准化抢救流程,将评估、判断、通知医师、紧急处理、确认有效医嘱并执行、监测、保持舒适等抢救措施规范化,紧密配合医师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应用标准化的抢救流程后,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Ⅰ期复苏成功22例,对照组12例;观察组Ⅱ期复苏成功16例,对照组4例;观察组Ⅲ期复苏成功7例,对照组2例。结论:应用标准化的抢救流程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提高了护理管理水平,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缺陷,降低了医患纠纷,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