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容量对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意义。方法:定义正平衡即液体入量大于液体出量,负平衡即液体入量小于液体出量。回顾性分析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后24h和入院后72h液体复苏正平衡组及负平衡组的资料,分析两组间患者的预后。结果:入院后24h内负平衡组,负平衡液体量-218±21.4ml,死亡率显著低于正平衡组,正平衡液体量3206±57.9ml(P<0.01)。入院后72h内负平衡组,负平衡液体量-278±25.9ml,死亡率显著低于正平衡组,正平衡液体量5265±98.7ml(P<0.0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容量负平衡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诱导心脏舒张功能障碍患者液体反应性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脓毒性休克诱导心脏舒张功能障碍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42例,共进行补液试验92次。以心脏指数(CI)增加值(△CI)是否≥10%分为有液体反应性组(R组)及无液体反应性组(NR组)。观察补液试验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脏舒张功能变化,应用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内径变异度(VIVC),分析VIVC及中心静脉压(CVP)与CI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者特征曲线分析VIVC、每搏量变异度(SVV)、CVP对液体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补液试验前R组VIVC显著高于NR组(30.7±4.6vs 21.3±3.1,P0.05);R组补液试验后VIVC明显降低(30.7±4.6vs 19.5±3.1,P0.05);NR组补液试验前后VIV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1.3±3.1vs 21.1±3.2,P0.05)。NR组补液试验后二尖瓣舒张早期峰流速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比值(E/e’)、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肌钙蛋白I较试验前明显升高[11.9±2.3、(1431.3±506.5) ng/ml、(0.98±0.48) ng/mlvs 9.4±1.1、(887.3±460.6) ng/ml、(0.73±0.59) ng/ml,P0.05]。补液试验前VIVC与△CI显著相关(r=0.552,P=0.011),CVP与△CI无直线相关关系(r=-0.118,P=0.361)。VIVC、SVV、CVP预测液体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0.683、0.485,以VIVC≥19.50%为临界点时敏感度为72.7%,特异度为87.5%。结论:对于脓毒性休克诱导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患者,VIVC能作为预测液体反应性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前7 d的液体平衡状态与器官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方法,研究2004-01~2008~(-1)2收入大连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6例,按7 d内液体平衡程度将患者分为负平衡组和正平衡组,将基础疾病、年龄≥60岁、治疗前APACHEⅡ评分≥20分、治疗前血清白蛋白≤30 g/L、治疗前血肌酐≥200 μmol/L及抗生素治疗有效率等作为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比较两组液体平衡值、中心静脉压(CVP)、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C反应蛋白(CRP)、血乳酸(LAC)及预后.结果 负平衡组液体负平衡多在第3~5天出现,同时伴随SOFA评分和CRP、LAC水平下降,与正平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7.87、842.68、115.54,P均<0.05).7 d内负平衡组死亡率从D1至D5与正平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23、14.61、11.17、37.59、5.24,P均<0.05).对影响液体平衡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年龄≥60岁、治疗前血肌酐≥200 μmol/L、抗生素治疗有效率是液体正、负平衡的独立影响因素(P分别为0.016、0.023、0.003、0.018、0.001).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7 d内出现液体负平衡提示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可作为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年龄≥60岁、治疗前血肌酐≥200 μmol/L、抗生素治疗有效率是液体正、负平衡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9月我院接治的53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液体复苏后,患儿的72h SOFA评分、72h APACHEⅡ评分、24h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尿量、MAP、CVP、ITBVI、EVLWI均明显增加,和液体复苏前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增加尿量,改善血清动力学参数,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患者不同时期较理想的液体治疗方案。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衢州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患者122例,根据其28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66例)和死亡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脓毒性休克发生时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血乳酸水平,患者发生脓毒性休克当日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以及脓毒性休克发生后的首个7 d(D1~D7)的每天液体治疗情况,计算每日液体净平衡量及累积7 d液体净平衡量。根据是否实行早期积极液体复苏(AIFR)及后期保守液体治疗(CLFM)方案将患者分成均接受AIFR及CLFM组(39例),仅接受AIFR组(35例),仅接受CLFM组(23例)及均未接受AIFR和CLFM组(25例)四个亚组,比较各亚组间28 d生存情况。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影响28 d生存情况的相关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亚组间28 d生存情况。 结果生存组患者实施AIFR方案(47/66 vs. 27/56,χ2=6.718,P=0.010)和CLFM方案(47/66 vs. 15/56,χ2=23.924,P < 0.001)以及使用CRRT(41/66 vs. 23/56,χ2=5.382,P=0.020)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死亡组;而APACHEⅡ评分[(23.1 ± 6.6)vs.(25.2 ± 4.0),t=2.192,P=0.031]及AKIN Ⅲ期所占比例(13/66 vs. 22/56,χ2=5.682,P=0.017)均显著低于死亡组。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接受AIFR方案[HR=3.151,95%CI(1.749,5.676),P < 0.001]、未接受CLFM方案[HR=3.278,95%CI(1.794,5.987),P < 0.001]、未行CRRT治疗[HR=1.947,95%CI(1.111,3.409),P=0.020]及AKIN分期(Ⅲ期)[HR=2.237,95%CI(1.186,4.604),P=0.014]均是脓毒性休克致AKI患者28 d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四个亚组脓毒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患者28 d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33,P < 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同时接受AIFR及CLFM的患者28 d生存情况(34/39)均明显优于仅接受AIFR(13/35)、仅接受CLFM(13/23)及均未接受AIFR和CLFM(6/25)的患者(P均< 0.008)。 结论AIFR联合CLFM的方案可以改善脓毒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患者的28 d生存情况,或许是理想的液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并研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相关临床特点及液体复苏策略。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包含抢救室、重症监护室(EICU)]在2016-01-01—2019-12-31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临床结局将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分析其相关临床特点;然后按液体复苏策略,将研究对象分为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组和单纯晶体液体复苏组,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24 h的输液量、血流动力学恢复指标。结果:①纳入研究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共81例,腹腔感染(37例,45.68%)及肺部感染(21例,25.93%)占绝大多数;死亡16例,病死率为19.75%;其中革兰阴性菌占培养阳性病例数约2/3(67.44%)。②采用白蛋白+晶体复苏组首个24 h输液量明显低于单纯晶体复苏组(P0.05),其中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组使用白蛋白量为(45.00±8.51) g;2组患者经过24 h的治疗心率、血乳酸均明显下降,MAP、CVP明显升高;但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组比单纯晶体复苏组心率、血乳酸明显降低(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高,感染源主要来源于腹腔及肺部,且大多数感染为革兰阴性菌所致。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可以维持并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有利于脏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反应性。方法对2008年2月~2010年2月38例采用早期目标定向治疗方案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按是否存活进行分组,就中心静脉压、心率、平均动脉压、输液量、尿量、血乳酸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38例采用早期目标定向治疗方案治疗6h均达标,存活21例(55.26%),死亡17例(44.74%),两组患者输液总量及输液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6、24h尿量及血乳酸清除率明显优于死亡组(P〈0.05)。结论血乳酸清除率及尿量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有效的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771-2772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患者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桡动脉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研究组24例患者在PICCO监测下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MODS发生率为10例(41.7%);死亡率为4例(16.7%)。对照组患者MODS发生率为15例(62.5%);死亡率为9例(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PICCO有良好的效果,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平均动脉压(MAP)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6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容量负荷试验,监测容量复苏前后心率(HR)、MA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中心静脉压(CVP)等,并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技术监测心排血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根据容量复苏后CI的变化(△CI%)分为液体有反应组(△CI%≥10%)和无反应组(△CI%<10%),观察两组容量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根据基础MAP水平将患者分为低MAP组(LMAP,MAP≤65 mm Hg,1 mm Hg=0.133 kPa)和高MAP组(HMAP,MAP>65 mm Hg),比较容量复苏前后两亚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及MAP变化(△MAP%)与△CI%的相关性.结果 68例患者中液体有反应者44例,占64.7%.有反应组患者容量负荷试验后SBP、DBP、MAP、PP、CI、CVP和ITBVI较试验前明显升高[SBP (mm Hg):126.5±23.8比110.7±20.2,DBP(mm Hg):58.1±14.8比52.8±13.5,MAP(mm Hg):80.3±19.2比70.1±15.8,PP(mm Hg):68.2±18.7比58.0±15.8,CI (ml·s-1·m-2):70.0±21.7比53.3±20.0,CVP (mm Hg):13.0±4.5比10.2±4.4,ITBVI (ml/m2):909.1±248.7比773.5±220.7,均P<0.01],SVRI (kPa·s· L-1· m-2)明显降低(130.9±47.7比157.1±59.1,P<0.01),HR和EVLWI无明显变化.68例患者容量复苏后△MAP%与△CI%无显著相关性(r=0.266,P=0.054),而LMAP亚组(39例)△MAP%与△CI%呈正相关(r=0.473,P=0.03),△MAP%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3,95%可信区间(95%CI)0.554 ~ 0.973,P=0.231;HMAP亚组(29例)△MAP%与△CI%无显著相关性(r=-0.088,P=0.633).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血压处于低水平时(MAP≤65 mm Hg),MAP可作为评估容量复苏时液体反应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偏移度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微循环变化的预测价值。 方法对6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给予液体复苏,检测所有患者复苏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指数(CI)、动脉血pH值、剩余碱、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经皮组织氧分压(TcpO2)、经皮组织二氧化碳分压(TcpCO2)、氧偏移度、二氧化碳偏移度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同时根据28 d病死率将所有患者分成存活组(45例)及死亡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6 h后的PaO2、PaCO2、TcpO2、TcpCO2、氧偏移度、二氧化碳偏移度及动脉血乳酸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二氧化碳偏移度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在接受液体复苏6 h后,MAP[(76 ± 13)mmHg vs.(68 ± 12)mmHg]、CVP[(12 ± 4)cmH2O vs.(10 ± 3)cmH2O]、CI[(4.1 ± 1.4)L/min vs.(3.6 ± 1.4)L/min]、剩余碱[(-5 ± 3)mmol/L vs.(-7 ± 4)mmol/L]、PaO2[(121 ± 16)mmHg vs.(111 ± 15)mmHg]及TcpO2 [(77 ± 11)mmHg vs.(62 ±12)mmHg]较复苏前均有显著升高(t = 3.701、2.552、2.071、4.459、3.647、7.084,P均<0.05),PaCO2 [(37 ± 6)mmHg vs.(39 ± 6)mmHg]、TcpCO2[(42 ± 12)mmHg vs.(49 ± 13)mmHg]、氧偏移度[(0.36 ± 0.16)% vs.(0.44 ± 0.13)%]、二氧化碳偏移度[(0.14 ± 0.12)% vs.(0.26 ± 0.19)%]及动脉血乳酸[(2.4 ± 0.7)mmol/L vs.(3.6 ± 0.6)mmol/L]较复苏前均显著下降(t= 2.171、3.103、3.080、4.238、10.030,P均<0.05)。存活组患者在液体复苏6 h后所测的PaCO2 [(35 ± 6)mmHg vs.(40 ± 5)mmHg]、TcpCO2[(41 ± 10)mmHg vs.(53 ± 11)mmHg]、二氧化碳偏移度[(0.15 ± 0.19)% vs.(0.34 ± 0.15)%]及动脉血乳酸水平[(2.2 ± 0.7)mmol/L vs.(4.6 ± 0.8)mmol/L]均较死亡组显著降低(t= 2.572、4.289、3.790、11.740,P均<0.05),存活组患者的PaO2 [(111 ± 19)mmHg vs.(95 ± 20)mmHg]及TcpO2 [(76 ± 9)mmHg vs.(60 ± 9)mmHg]均显著高于死亡组(t= 2.893、5.935,P均<0.05)。经ROC曲线分析,二氧化碳偏移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883,95%置信区间为0.852 ~ 0.982。 结论二氧化碳偏移度可动态评价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微循环灌注情况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标指导下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比观察目标指导下脓毒性休克的治疗和传统经验治疗对息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目标指导下的治疗,目标:①中心静脉压(CVP)8~12mmHg(1mmHg=0.133kPa);②平均动脉压(MAP)≥65mmHg;③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0.70;④尿量≥0.5ml/min。同时与经验性指导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人院后6、24和48hMAP、CVP、动脉血气分析、上腔静脉血气分析、静脉血乳酸含量、心脏每搏量、心排血指数、液体总量、血管活性药物总量、受损器官数目、呼吸机使用例数及7d和14d病死率。结果目标指导治疗组在较短时间内即可纠正休克和组织缺氧状态,24h和48h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SvO2、MAP、CVP较经验治疗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乳酸含量降低(P〈0.01),经静脉输入的液体总量较多(P〈0.01),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较少(P〈0.01);48hSaO2、SvO2、MAP、CVP的改善更加显著,受损器官数目少,程度较经验治疗组轻;7d及14d的病死率目标指导治疗组也较经验治疗组低(P〈0.05)。结论目标指导治疗脓毒性休克与经验治疗组相比可明显改善休克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提出对脓毒性休克的救治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早期识别、中心循环导向、积极液体输注等方面奠定了基础。然而,大循环-微循环失耦联、液体超载等挑战随之出现,液体种类之争仍在继续。因此,微循环监测、液体反应性评估、复苏策略及液体种类的选择对脓毒性休克的初始液体复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脓毒性休克初始液体复苏的现实争议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性休克救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及病情严重程度变化的动态过程,实质上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不断加剧、恶化的结果.其病理生理改变为微循环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失常,炎症介质失衡,体内代谢紊乱.治疗着眼于处理原发病,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抗凝与替代治疗,调节促炎抗炎平衡.现阶段研究集中于血液动力学支持,抗DIC、阻止SIRS进一步发展,激素替代治疗等,以期进一步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魏华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9):4489-4490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50例实施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监测,观察组在PICCO监测下实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血乳酸2mmo L/L以及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例数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复苏6h差异不大(P0.05),复苏24h差异明显(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复苏6h和24h其输液量较多、多巴胺用量较少,差异显著(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偏低,差异显著(P0.05)。PICCO在脓毒性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纠正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异常,从而改善患者复苏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诊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相关诊疗指南采用充分液体复苏策略治疗,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内生存率、治疗相关指标(补液量、利尿剂用量、24 h乳酸清除率、ICU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乳酸]、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心肌损伤指标[超敏肌钙蛋白Ⅰ(CTnⅠ)、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1~4周内生存率较对照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补液量较对照组低,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24 h乳酸清除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HR、乳酸水平较对照组低,而MAP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ALT、AST、BUN及SCr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CTn...  相似文献   

18.
有资料表明 ,脓毒症是世界范围内ICU中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随着对脓毒症性休克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认识的深入 ,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和疗效也在不断进行重新评价。本研究拟通过观察脓毒症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后胃肠功能的某些指标来探索去甲肾上腺素对内脏灌流的影响。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1月收住 ICU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共 32例 ,男 15例 ,女 17例 ;年龄 2 0~ 77岁 ,平均4 8.5岁。原发病 :重症肺炎 12例 ,右下肢感染 2例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3例 ,重症胰腺炎 4例 (麻痹性肠梗阻除外 ) ,产…  相似文献   

19.
脓毒症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其高发病率和病死率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疾病通常由感染触发的免疫应答失衡引起,严重者可演变为脓毒性休克。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脓毒性休克的抗炎药物,其有效性存在争议。本文对近5年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包括总结其治疗观点、作用机制、药物种类与剂量的选择、最佳给药时机以及实验室检查指导糖皮质激素治疗脓毒性休克的文献案例,同时也分析相关不良反应。我们发现,许多文献认为糖皮质激素治疗是有效的,推荐使用氢化可的松,常用剂量为200~400 mg/d,治疗周期通常为4~7 d。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出血、二次感染等不良反应。针对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应用实验室检查方法(如炎症因子、基因检测等)指导治疗。本结论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但此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部分参考文献未将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关于糖皮质激素种类、最佳给药时机和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指导脓毒性休克治疗相关的发表文献较少,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乳酸清除率对早期脓毒性休克患儿组织缺氧情况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液体复苏治疗48例早期脓毒性休克患儿,在液体复苏治疗前、24 h后分别测定血乳酸水平,计算乳酸清除率,并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作比较.结果:治疗成功组乳酸水平在液体复苏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MODS组则无显著意义(P<0.05).成功组的乳酸清除率为55.2%±32.4%,MODS组为(25.1±38.7)%(P<0.01).乳酸清除率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存在明显相关.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脓毒症患儿预后的-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