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74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体检者72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绘制ROC曲线,评估软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及内-中膜厚度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脑梗死的效能。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95±0.24)mm]大于对照组[(0.79±0.21)mm](t=4.282,P<0.001),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2.43%)、斑块(90.54%)、软斑块(25.68%)、混合回声斑块(17.57%)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16.67%、59.72%、11.11%、5.56%)(P<0.05);2组强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32.43%)、中(17.57%)、重度狭窄(9.46%)及血管闭塞(5.41%)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18.06%、8.33%、1.39%、0)(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0.92 mm为最佳截断值,预测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胸冠状动脉超声(TTE)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的影像资料。测量冠状动脉正常组(无狭窄)、轻度狭窄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组(狭窄率50%~69%)及重度狭窄组(狭窄率70%~99%)狭窄处TTE舒张期峰值流速(PDV),其远端最慢处流速(PDVDIS)及流速比值(PDV/PDVDI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TE显示良好彩色血流的血管分支共113支;以CAG为金标准,其中冠状动脉正常组18支,轻度狭窄组19支,中度狭窄组30支,重度狭窄组46支。轻度狭窄组PDV、PDV/PDVDIS与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度狭窄组PDV、PDV/PDVDIS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t=5.13、7.11)和轻度狭窄组(t=4.45、6.59),重度狭窄组PDV、PDV/PDVDIS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t=10.63、11.43)、轻度狭窄组(t=10.06、11.04)和中度狭窄组(t=7.07、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DV、PDV/PDVDIS与狭窄率呈正相关(r=0.82、0.87,P<0.01)。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时,PDV阈值分别为40.48、58.52 cm/s,敏感度分别为86.67%、86.96%,特异度分别为86.49%、92.54%;PDV/PDVDIS阈值分别为1.44、1.98,敏感度分别为90.00%、82.61%,特异度分别为97.30%、89.55%。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率与TTE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关,PDV及PDV/PDVDIS可用以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12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再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体检的124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两组的诊断结果(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及形态、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斑块发生率以及IMT增厚例数均多于对照组;两组斑块表面形态存在较大差异;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为54.0%,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中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能够通过图像准确反映患者血管情况,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研究对象分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观察粥样斑块的部位、性质,比较两组管腔内径、SPV、EDV以及RI.结果 BIF、CCA、ICA斑块的发生率依次是60.4%、29.2%和10.4%;软斑、硬斑及扁平斑、溃疡斑的发生率依次是58.3%、34.4%和7.3%.两组CCA和ICA内径及SPV无显著性差异:在CCA有斑块组EDV显著低于无斑块组,而RI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在ICA两组EDV及RI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祥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依次是BIF,CCA,ICA;斑块性质依次为软斑,硬斑及扁平斑,溃疡斑.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导致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然而对于颅外段血管未见异常的急性脑梗死研究较少。对此类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及动脉血流参数连续选择2009年8月—2011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急诊患者。入选标准:脑卒中首次发作,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选择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经头颅CT或MR检查证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60岁以上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过程中发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病例,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88例患者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发生率为33%;70岁以上患者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70岁以下者,狭窄与颈动脉分叉部距离≤10mm者高于〉10mm者,分叉部伴有钙化灶者高于无钙化灶者(P〈0.05)。结论 血流动力学紊乱是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高龄、狭窄位置和分叉部钙化是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规律,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于术前7d、3d、1d每日晨和术后1周进行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对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自身术前SBP、DBP、MBP对比,患者术后SBP、DBP、MBP对比,手术前后心率、手术前后呼吸分别进行对比,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SBP、DBP、MBP对比、手术前后心律对比,P均〈0.01,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手术后71.0%的患者SBP、DBP、MBP呈现升高趋势,38.7%的患者术后出现心律不规则,心律变化由大变小逐渐趋于正常。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手术后应注重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CT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测量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仲月琴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16):37-39
目的:研究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病变诊断中颈部血管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扬州洪泉医院收治的143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不同方法检查结果,并分析颈部血管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143例患者共检查出204支颈动脉,颈部血管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的准确度分别为91.18%、90.69%、95.10%、97.06%,敏感度分别为64.10%、55.26%、84.21%、92.31%,特异度分别为97.58%、98.79%、97.59%、98.18%。结论: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病变诊断中颈部血管超声的应用价值较高,可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以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IA患者180例,按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n=80)、轻度狭窄组(n=36)、中度狭窄组(n=34)、重度狭窄组(n=30)。分析血流动力学、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轻、中度狭窄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重度狭窄组PSV、EDV、MV水平显著低于轻、中度狭窄组,PI、RI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 0. 05)。轻、中度狭窄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昼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中、重度狭窄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 0. 05);重度狭窄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P 0. 05)。4组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 0. 05)。轻、中度狭窄组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非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重度狭窄组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低于轻、中度狭窄组,非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 0. 05); 4组超杓型与反杓型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P 0. 05)。轻、中度狭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及斑块总发生率、总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重度狭窄组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总发生率、总积分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 0. 05)。轻、中度狭窄组平均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颅内段血管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颅外段经动脉闭塞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重度狭窄组平均脑血流量显著低于轻、中度狭窄组,总检出率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 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PSV、EDV、MV、24 h SSD、24 h DSD、d SSD、d DSD、n SSD呈显著相关性(P 0. 05),与PI、RI呈显著负相关(P 0. 05)。结论血流动力学、血压变异性、斑块变化情况以及平均脑血流量与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对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4例脑梗死患者和106名健康查体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情况及血管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内中膜明显增厚,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检出斑块中均以强回声斑块最为多见。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血管狭窄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和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及其程度,提示脑血管病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对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超声在预测脑梗死发生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所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病变组,另选取同期110例非脑梗死的住院者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通过动脉硬化分级进行评估,采用Pearson检验相关性分析,探讨颈动脉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CDU)评估颈内动脉(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就诊,经CT血管造影(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单侧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并行CDU检查的患者171例作为研究组;纳入同... 相似文献
17.
18.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颈总动脉(CCA)与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以提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ICA 重度狭窄或闭塞检测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一侧ICA 重度狭窄或闭塞且双侧CCA 和MCA 正常或狭窄<50 %的患者30 例.全部行TCD 检查,测量双侧CCA 和MCA 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并与DSA 对比,分析TCD 判断侧支循环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1)ICA 狭窄或闭塞侧CCA 的Vm 和Vs 均较无病变侧明显降低(P <0.05 ).病变侧PI 较无病变侧明显增高(P <0.05 ).(2)ICA 狭窄或闭塞侧MCA 的Vm 、Vs 和PI 均较无病变侧明显降低(P <0.05 ).(3 )TCD 检测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占66.7 %(20 /30 ),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占60.0%(18 /30 ),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开放占43.3 %(13 / 30).与DSA 结果相比较TCD 显示侧支循环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85%.结论 TCD 检查CCA 和MCA 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对ICA 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发生为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结果 本组6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发生脑梗死患者比例61.4%(403/656);脑梗死组PI、RI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MIN、MEAN亦明显减慢(P〈0.0001);在不同时间段发生脑梗死的各组患者,颈动脉血流参数大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0、001)。结论 本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在颈动脉众多血流参数改变中,表现为PI、RI明显增高,MIN、MEAN明显减慢为主要特征。提示脑梗死高危患者,应具备两个超声指征:(1)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2)颈动脉PI、RI增高,MIN、MEAN减慢。 相似文献
20.
段云友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2,9(6):475-477
颈动脉狭窄多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常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起始处[1].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卒中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有作者认为在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中,每年脑卒中发生率可高达13%[2].早期发现并快速、准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