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讨论分析大孔径16排螺旋CT模拟定位放疗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根治性放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实行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大孔径16排螺旋CT模拟定位放疗,在对照组中使用X线模拟机定位放疗。结果:实验组的扫描平均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对照组的定位所需的时间高于实验组,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等中心平均误差小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空间密度分辨率高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体位稳定性优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床位移动误差,验证片误差小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两组检验满意率差别较大(P<0.05)。结论:在实行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患者中使用大孔径16排螺旋CT模拟定位放疗,可以减少定位的误差的情况,让患者满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锥形束CT(CBCT)用于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摆位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放射治疗的120例盆腔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应用二维正侧位拍片验证摆位的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57例),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应用CBCT扫描验证摆位的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63例),对比两组摆位误差、适形指数。结果:观察组X轴平移、Y轴平移、Z轴平移的摆位误差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在计划靶区的适形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在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摆位中可有效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放射治疗适形性。  相似文献   

3.
张克波  赵博 《大医生》2023,(19):113-116
目的 分析应用锥形束CT(CBCT)减少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摆位误差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的宫颈癌患者(32例)及子宫内膜癌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采用CBCT采集初次治疗及后续每周放疗的图像,与治疗计划的模拟CT图像进行比较,记录并计算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及摆位外扩边界值(MPTV)。根据患者BMI的不同分为BMI≥24 kg/m2组(23例)和BMI<24 kg/m2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结果 3个方向摆位系统误差分别为0.22、0.57及0.09,MPTV分别为5.68、7.23及5.41;BMI≥24 kg/m2组患者的x、y及z轴的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大于BMI<24 kg/m2组(P<0.05)。结论 应用CBCT可降低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的摆位误差,进一步明确MPTV范围,提高IGRT精准度,当患者BMI≥24 kg/m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三低扫描技术在低(体质指数)BMI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双源CT三低扫描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低BMI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120、100、80kV管电压成像,对比三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三组患者图像的优良率分别为94.12%、93.41%、95.45%,三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有效辐射量随着管电压的降低而降低(P<0.05)。结论:双源CT三低扫描技术中采用合理的管电压对低BMI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不仅可以保证图像质量,还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辐射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宫颈癌在调强放射治疗周期中的摆位误差,总结经验,引导放疗技术组的日常摆位工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在本院进行调强放疗的宫颈癌患者50例,对患者采取俯卧位体架及热塑体膜固定。放疗全程给予患者15次CBCT扫描,校正摆位误差,平均每周3次。与CT定位标准图像进行比较,对患者在首次进行摆位后以及摆位误差进行校正后,采集患者在首次摆位后及摆位误差校正前后患者的X,Y,Z三个线性方向摆位误的相关数据。结果:首次摆位后的X,Y,Z三个线性方向的摆位误差与对进行校正后患者X,Y,Z三个线性方向的摆位误差有明显差异,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俯卧位调强放疗过程中,每周CBCT 3次,校正摆位误差,可明显减少摆位误差,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提高放疗的精确性,对指导临床实放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CBCT)分析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方法随机选取18例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行CBCT扫描,每周1次。获得在左右(X)、头脚(Y)、腹背(Z)方向上的误差值。结果在X、Y、Z方向上总体误差分别为(1.64±2.16)mm、(2.92±3.60)mm、(1.57±1.85)mm;摆位误差的绝对值在X方向上94.3%≤5 mm、Y方向上89.8%≤5 mm、Z方向上93.2%≤5 mm。结论采用CBCT技术在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能有效地对摆位误差进行实时验证,并为靶区的外放范围提供参考,从而为临床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7.
CT模拟技术是现代精确放射治疗的基础,是肿瘤精确定位及精确剂量计算的基本手段。CT模拟技术有助于提高肿瘤受照射剂量,降低放射治疗并发症,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CT模拟技术应用于放射治疗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国内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殷蔚伯等[1]在2006年全国放疗人员及设备调查报告中统计:截至2006年9月30日,全国952个有放疗单位中仅配有CT模拟机214台,其数量相对我国现有放疗需求而言是不够的,增长潜力巨大。本文主要通过总结本单位4000多例三维治疗病人定位经验,介绍模拟定位技术的实现方法及临床应用。1CT模拟…  相似文献   

8.
x-刀治疗前螺旋CT定位扫描成像,是x-一刀定位、定向放射治疗体架对病人内病灶模拟定位的影像依据,是x-33x,.t体内肿瘤准确实施放射治疗的根本依据。我院自2001年3月至今。310例行x-刀模拟定位的螺旋CT扫描成像,其扫描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X—刀治疗前螺旋CT定位扫描成像 ,是X—刀定位、定向放射治疗体架对病人内病灶模拟定位的影像依据 ,是X—刀对体内肿瘤准确实施放射治疗的根本依据。我院自 2 0 0 1年3月至今。 310例行X—刀模拟定位的螺旋CT扫描成像 ,其扫描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模拟定位扫描患者 310例 ,其中肺部 116例 ,腹部 98例 ,头部 6 5例 ,盆腔 2 3例 ,腰椎 5例 ,颈段 3例。使用设备 :PQ6 0 0 0螺旋CT ,美国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体架。1 2 方法 先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架摆放于扫描床上 ,再将病人摆放与治疗体架内 ,然后将体架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增强CT扫描在宫颈癌分期以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11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术前接受DWI和增强CT扫描,观察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DWI对宫颈癌的诊断符合率97.27%显著高于CT的诊断符合率82.73%,P0.05;在宫颈癌分期准确率对比上:Ⅰ期、Ⅱa期和Ⅱb期的分期准确率,DWI均高于CT,P0.05;Ⅲ期Ⅳ期分期准确率,DWI与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征象检出率,DWI在侵犯宫颈旁组织、侵犯阴道、侵犯子宫体的检出率均高于CT,P0.05;在淋巴结转移征象检出率:DWI与CT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分期中应用价值高,其能更准确诊断和分期,判断肿瘤旁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为临床医师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T和MRI对小肝癌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在2015年6月-2018年6月间纳入治疗的94例(122个病灶)小肝癌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是47例(61个病灶)。A组给予MRI检查,B组给予CT检查,对比其诊断价值。结果:B组平扫呈高密度、等密度与低密度,经增强扫描后,动脉期主要呈高密度表现。A组T1加权像呈高信号、等信号与低信号,T2加权像主要为高信号,经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有强化表现。B组的平扫检出率低于A组,对比有差异(P0.05)。对比两组的增强扫描检出率无差异(P0.05)。结论:CT和MRI增强扫描均能够有效检出小肝癌疾病,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宫颈癌介入栓塞术后诊断中磁共振增强扫描联合SPECT/CT扫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50例,设为宫颈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健康组。比较两组磁共振增强扫描参数;分析不同病理特征和患者的磁共振增强扫描参数、不同淋巴结类型患者的SPECT/CT扫描参数。结果:宫颈癌组患者的Ve、Kep、Ktrans均高于健康组(P<0.05);病理分期ⅠB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患者的Ve、Kep、Ktrans均逐渐升高,分化程度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患者的Ve、Kep、Ktrans均逐渐降低,较好患者的Ve、Kep、Ktrans均低于较差患者(P<0.05)。转移性淋巴结患者的长径、短径均大于非转移性淋巴结患者,形态规则、周围脂肪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在复查肺结核患者时应用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34例肺结核患者按照复查时间将其分为参考组与研讨组,参考组实施常规剂量胸部CT检查,研讨组实施低剂量胸部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参数情况。结果:研讨组患者在毛玻璃影、增殖性病变、纤维性病变、干酪样坏死、钙化病变、树芽征、空洞、支气管扩张、肺实质不张等图片质量方面与参考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讨组患者的CTDivo(l1.23±0.07)、DLP(42.34±3.53)、ED(0.58±0.07)数据均明显较参考组的低(P<0.05)。结论:在复查肺结核患者时应用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检查的临床价值显著,可保证图像质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经皮穿刺活检术中应用光学导航系统辅助CT导向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20年2月—2022年2月选取佛山市南海区大沥医院经皮穿刺活检术患者66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CT导向下穿刺,研究组实施光学导航系统辅助CT导向下穿刺。比较两组穿刺效果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观察并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定位时间、穿刺时间、调针次数、总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扫描次数、辐射剂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8.18%)低于对照组(39.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经皮穿刺活检术中,相较于CT导向下穿刺,光学导航系统辅助CT导向的应用的定位更加准确,穿刺也更加准确,且安全性较好,辐射剂量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一种简便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引导下乳腺可疑病灶徒手穿刺定位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3例1.5T MRI引导下徒手穿刺定位患者,所应用的穿刺方法类似于CT引导下肺结节穿刺定位技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分析,比较2名具有不同乳腺穿刺经验水平的放射科医师的定位准确率和手术时间。结果:本研究共定位273个乳腺可疑病灶,定位成功率100.0%(273/273),其中高经验医师定位186个,低经验医师定位87个。病理学检查结果:恶性病变36例(13.2%),高危病变46例(16.8%),良性病变191例(70.0%)。手术时间5~30 min,平均14.3 min,高经验医师定位手术时间5~27 min[平均(12.98±3.77)min],低经验医师定位手术时间7~30min[平均(17.11±5.07)min]。两组不同医师手术所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少数穿刺后有轻微血肿(7例,2.6%)外,无其他明显并发症。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MRI引导下乳腺可疑病灶徒手穿刺定位技术是一种简便、安全、快速、准确的操作方法;并可对一些位于乳腺腋窝区、乳晕区和胸壁附近的特殊部位的病灶进行定位;在临床应用中可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小肝癌的动态增强CT扫描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2019年6月本院病理确诊的小肝癌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66例患者的动态增强CT扫描影像学特点,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66例小肝癌患者,共检出72个病灶,左半肝31个(43.06%),右半肝41个(56.94%),病灶平均直径为1.86±0.79cm;CT 平扫期检出低密度病灶63个,检出率为87.50%。小肝癌的动态增强CT 扫描影像主要表现为动脉期增强、门脉期消散型,72个病灶在动态增强扫描中均获显影,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平扫CT(P<0.05);66例小肝癌患者,动态增强CT定性诊断63例,诊断准确率为95.45%。结论:小肝癌的动态增强CT 扫描影像图像具有特征性的三期表现,病灶检出率高,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具有较好辅助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在肺部小结节扫描中的应用及敏感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行CT复查的肺部小结节患者71例,首次检查采用常规剂量CT扫描,3~6个月复查时采用低剂量CT扫描。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比较不同剂量CT扫描的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薄层CT扫描在诊断肺部小结节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86.21%,准确度为85.92%,低剂量CT扫描的CTDlvol、DLP与常规剂量CT扫描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与常规剂量CT扫描技术比较,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同时对肺部小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螺旋CT在早期肺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按组间基线资料匹配原则将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2月期间行螺旋CT检查的93例早期肺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予以常规剂量CT扫描)和观察组(47例,予以低剂量CT扫描),根据金标准(病理检查),对比两组检出率、图像质量评分、结节检出情况及相关辐射参数。结果:两组检出率、图像质量评分、最大直径、平均直径和结节个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出结节最小直径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CTDIvol、DLP、放射剂量及总毫安秒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剂量CT扫描,低剂量螺旋CT在不影响早期肺腺癌检出率和图像质量质量情况下,可降低辐射剂量,且更容易发现直径较小的结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宫颈癌容积调强弧形治疗技术(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与调强放疗技术(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对患者分次内误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7月我中心经病理诊断确诊的20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放疗方法的不同分为IMRT组和VMAT组各10例。应用Elekta Synergy加速器对所有患者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千伏级锥形束CT(k V-CBCT)扫描。通过获取的k V-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的配准,分别测量出患者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结束后在X轴左右(LR)、Y轴头脚(SI)和Z轴前后(AP)的误差。通过误差测量,分别估算出两组治疗中分次内误差并比较。结果 VMAT组在LR、SI、AP 3个方向上的分次内误差均小于IMRT组(P=0.009;P=0.008;P=0.009)。VMAT组发生腹痛9例,急性放射性肠炎1例;IMRT组发生腹痛7例,急性放射性肠炎3例。结论在宫颈癌放疗中,VMAT可得到更低的分次内误差,并可提高宫颈癌放疗的精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者应用CT灌注成像和动态增强结合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诊治为孤立性肺结节80例患者资料,均应用CT灌注成像和动态增强结合诊断,将CT灌注参数等和病理结果予以比较。结果:小肺癌组表面渗透系数(21.35±2.10)ml/min·100g均比炎性结节组(5.74±1.50)ml/min·100g、结核瘤组(2.20±0.60)ml/min·100g高,炎性结节组、小肺癌组血容量和血流量值均比结核瘤组高(P0.05);增强扫描之后,炎性结节组、小肺癌组CT值均比结核瘤组高,且增强120秒与160秒时,炎性结节组CT值(74.68±24.88)与(77.20±25.50)均比小肺癌组(54.48±19.15)与(56.30±22.80)高(P0.05)。结论:孤立性肺结节者应用CT灌注成像和动态增强结合鉴别诊断的价值较高,能够明确良、恶性肺结节,为临床尽早实施有效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患者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