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双侧同期组(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n=50)、单侧分期组(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n=50)。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骨关节功能、失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单侧分期组患者术后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幅度显著小于双侧同期组,VAS、WOMAC评分降低幅度及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升高幅度均显著大于双侧同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分期组患者的术后失血量、输血量均显著少于双侧同期组,但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双侧同期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双侧同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分期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双侧同期组的2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较好,安全性也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背景: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选择双膝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或选择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在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面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双膝同期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拟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重度骨关节炎患者60例(90膝)分为2组:单膝组(30例,30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双膝组(30例,60膝)行双膝同期全膝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在感染、肺栓塞、死亡率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双膝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置换后失血量及输血量均高于单膝组(P〈0.05)。置换后1年随访时,2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双膝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单膝组(P 〈0.05),提示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方面的风险略高,对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合并症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STKA)与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SBTKA)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10月于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KO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BTKA组(40例,给予SBTKA治疗)与STKA组(40例,给予STK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运动功能及炎症因子[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STKA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SBTK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SBTKA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术前,且STKA组高于SBTKA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TNF-α、IL-10、IL-6水平均低于术前,TGF-β1水平高于术前,且STKA组TNF-α、IL-10、IL-6水平均低于SBTKA组,TGF-β1水平高于SBTKA组(P<0.05);STKA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高于SBTKA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KA治疗KOA患者在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改善运动功能均方面优于SBTKA,且利于减轻炎症反应,但会增加并发症与术中出血量,临床可在围术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预防并发症,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SBTKA)在双膝骨性关节炎(OA)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7年8月在该院诊治的51例双膝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予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UTKA)治疗,研究组给予SBTKA治疗,记录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d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术前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切口脂肪液化、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左侧与右侧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1d,且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UTKA,SBTKA治疗双膝OA能减少手术时间与住院费用,并且不会对机体血红蛋白造成明显负面作用,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从而促进双膝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对于双膝严重骨性关节炎行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康复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目的:比较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术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两组医生对59例(118膝)患者双膝骨性关节炎同台同时全膝表面置换,与同期80例单膝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均进行康复教育及预备康复,置换后康复方法标准一致。结果与结论: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组置换前通过压腿平均减小屈曲畸形角度11.2°(5°~22°)。置换后3~6周,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5级,较置换前平均增加0.8级;平均ROM≥95°(110±15)°;无痛行走500m以上;独自无痛上下10级楼梯,无肿胀;出院时HSS评分较置换前增加。置换后3个月没有发现松动表现及不良反应,其康复疗效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围手术期对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医生行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通过系统而量化的康复,有利于减少置换中截骨量和置换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康复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对于双膝严重骨性关节炎行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康复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目的:比较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术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两组医生对59例(118膝)患者双膝骨性关节炎同台同时全膝表面置换,与同期80例单膝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均进行康复教育及预备康复,置换后康复方法标准一致。结果与结论: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组置换前通过压腿平均减小屈曲畸形角度11.2°(5°~22°)。置换后3~6周,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5级,较置换前平均增加0.8级;平均ROM≥95°(110±15)°;无痛行走500m以上;独自无痛上下10级楼梯,无肿胀;出院时HSS评分较置换前增加。置换后3个月没有发现松动表现及不良反应,其康复疗效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围手术期对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医生行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通过系统而量化的康复,有利于减少置换中截骨量和置换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康复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因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选择膝关节置换方案分为2组,单膝组(31例,31膝)行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双膝组(31例,62膝)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3 d血红蛋白水平,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并评价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结果双膝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膝组(P<0.05);而两组在其他系统并发症及感染、肺栓塞、死亡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双膝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单膝组,失血量及输血量均显著高于单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双膝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单膝组(P<0.01),两组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分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8.
9.
1病例报告 患者,男,59岁,职业:保安。主诉:左膝关节酸痛、活动不利半年。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关节酸痛、活动不利,疼痛于上下楼梯、久站、步行200m即出现疼痛,久行时明显,休息后稍缓解,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左膝骨性关节炎",给予口服药物治疗,症状无缓解。遂来我院门诊就诊,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手段,目前多数学者采用分期置换,且多数医生为增加术后假体稳定性,采用半限制性假体。
  目的:探讨双膝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修复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三医院骨一科收治的27例双膝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均为同期双侧。根据症状、功能恢复及影像学检查评价置换后效果。随访时间为置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超过6个月1年1次,内容包括疼痛症状的消除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X射线片表现,假体位置有无松动、下沉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全组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6个月。置换后疼痛消失,置换前屈曲内翻、外翻畸形纠正,患肢行走功能恢复良好。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标准,由置换前平均31.8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2.7分。全组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及下沉发生。提示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修复双膝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的方法,康复时间及住院周期短,可避免两次单膝置换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及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该手术方法在临床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0例接受UKA治疗的患者和30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术中指标,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ROM)、HSS评分及术后随访疗效指数。结果按照不同的置换术治疗后,两组患者术中指标:手术时间(t=9.25,P=0.00)、术中出血量(t=12.47,P=0.00)、术后住院时间(t=6.99,P=0.00);术后ROM评分(t=2.15,P=0.04);随访疗效步行速度(t=2.24,P=0.03)、左右步幅(t=4.08,P=0.00)、活动积分(t=11.06,P=0.00)、平衡积分(t=2.82,P=0.01)及治疗指数(t=6.49,P=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运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微创、安全、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虽然活动衬垫膝关节假体在体外的研究中显示具有更好的关节运动学表现、更低的磨损率,但是否具有更好的体内临床效果仍有争议。目的:对比观察活动衬垫型和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在置换后1年时膝关节活动度和临床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对比分析。2003-11/2006-07首尔国立大学盆唐医院关节重建中心。对象:共纳入接受全膝关节置换488例患者669膝。244例患者341膝采用了固定衬垫型假体,244例患者328膝采用活动衬垫型假膝。方法:所有手术皆由一位固定医师(TKKim)完成。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术中不翻转髌骨,而将髌骨向外侧脱位进行显露。以间隙测量器作为间隙撑开工具并进行间隙的准确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软组织松解平衡,直到达到下述标准:屈曲间隙大于伸直间隙不超过3.0~4.0mm或伸直间隙大于屈曲间隙不超过1.0~2.0mm,对于内翻畸形膝关节,外侧间隙大于内侧间隙2.0~3.0mm是可以接受的。常规行髌骨置换,所有假体都采用骨水泥固定。主要观察指标:以角尺测量患者置换前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程度和最大屈曲度。置换前后膝关节的疼痛和功能状态采用AKS评分、髌股关节评分、WOMAC评分和SF-36系统评分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置换后两组在PF膝前痛评分、WOMAC疼痛评分和SF-36躯体疼痛评分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固定衬垫组平均AKS疼痛评分略高于活动衬垫组(48.5±3.2,47.5±4.8,P=0.010)。置换后两组患者的屈曲畸形得到了很好的矫正(P=0.341),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没有显著性(P=0.412)。置换后所有反映膝关节功能的评价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活动衬垫型膝关节假体置换后在膝关节活动度、疼痛缓解以及膝关节功能方面与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相比并没有显著性优势。手术技术是获得置换后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背景:当患者双侧膝关节发生退变性骨性关节炎时,是一期双侧同时全膝关节置换还是分期置换,目前仍存在争论。目的:比较一期与分期全膝关节置换修复双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收集于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治疗的双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患者手术方法分为一期组(n=68)和分期组(n=71),采用Gemini MK II全膝关节系统分别进行一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结果与结论:与分期组相比,一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平均术后输血量较大,医疗费用较低,但两组患者的术后膝关节功能、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且至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提示尽管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增加患者的输血量,但是能够节约医疗费用、减少住院天数,因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患有单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老年患者在治疗时选用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单髁置换术的区别,并比较两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1例老年单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26例、观察组25例,对照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屈曲至90°用时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关节僵硬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WOMAC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表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单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选用单髁置换术治疗,可以缩短手术耗时、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低关节僵硬发生率,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5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骨性关节炎患者59例(84膝),男10例(14膝),女49例(70膝),年龄46~81岁.左膝14例,右膝20例,双膝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其中上海舜阳公司Scorpio型关节假体4膝,北京爱康宜诚公司假体8膝,北京普鲁斯(Plus)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的TC-Dynamic假体8膝,德国Link公司GaminiⅡ假体11膝,美国Zimmer公司的Nexgen.LPS-Flex高屈曲型似体18膝,美国Depuy公司的PFC-RP型后稳定型假体35膝.置换前、置换后12周分别按膝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记录置换时间并观察围置换期并发症.结果:59例患者置换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84膝置换后12周膝评分为(90.9+11.8)分,功能评分为(87.9±10.9)分,均显著高r置换前(47.5+6.2)分和(51.3±7.8)分(P<0.01):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16.8±13.7)°明显大于置换前(93.9±12.6)°(P<0.01).置换后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软组织感染1例,给予抗生素静点,治愈;切口裂开1例,给予换药,缝合;髌韧带断裂1例,3个月后,行韧带修复及"锚钉"固定.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可以较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同一住院周期内进行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和分期双侧TKA的临床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至2008年因双膝原发性骨关节炎, 在本院一个住院周期内接受双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且随访资料满2年的患者233例。根据双侧膝关节手术时间不同分为一期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因素、治疗因素和疗效间的差异。术前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病程时间(从起病到手术)和术前合并症; 治疗因素包括术前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双侧手术总时间、双侧术中总止血带时间、双侧手术总引流量、总输血量; 疗效判定采用术前HSS评分、术后2年时HSS评分及HSS评分改善程度(末次与术前HSS评分的差值)作为量化标准, 并统计并发症的种类及例数。  结果  一期手术组患者191例(男性31例, 女性160例), 分期手术组患者42例(男性5例, 女性37例)。分期手术组术前合并症率明显高于一期手术组, 但两组年龄、体重指数、病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手术组总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一期手术组(P < 0.01), 但一期手术组总输血量明显多于分期手术组(P < 0.01), 两组术前住院时间、总手术时间、总止血带时间、总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2年时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手术组术后伤口并发症率高于分期手术组, 两组仅有小腿肌间静脉发生血栓, 且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住院死亡率均为0。  结论  在合理选择患者并进行完善的术前准备下, 同一住院周期内一期双膝TKA和分期双膝TKA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前以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为依据确定的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在步态上的差异性。方法:筛选16例即将做单侧TKR手术的患者,使用KSS评分、WOMAC、SF-36评判患者健康状况,并将KSS得分较低的一侧确定为手术侧。使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患者以自选步速赤脚穿袜行走时的步态数据,比较患者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在时空、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上的差异。结果:KSS评分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存在显著差异(P0.001),支撑期非手术侧显著长于手术侧(P=0.002),患者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在矢状面及冠状面上膝、踝、髋关节转角曲线及关节力矩曲线总体相似,关节转角幅值和关节力矩峰值均为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TKR术前患者行走时偏向于使用非手术侧,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在关节活动能力和关节受载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20.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