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6,(11):1429-143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功能CT下机械取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普通CT扫描后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死亡率和血管再通情况。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w,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24 h及治疗后3 d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治疗组m RS评分≤2分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迅速改善患者血流状况,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董宁 《智慧健康》2022,(18):95-98
目的 评价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采用机械取栓及低剂量替罗非班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及观察组均以机械取栓的方法治疗,但观察组加入低剂量的替罗非班治疗。结果 两组组间术中血管痉挛、血管再通、术后血管再闭塞、术后脑出血、手术时长、术后4h的NIHSS、术后24h的NIHS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预后良好、取栓次数、术后14d的NIHSS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采用机械取栓及低剂量替罗非班的预后良好,能减少取栓次数、提高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发病5~9 h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与传统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于高唐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75例,并将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机械取栓组40例和传统溶栓治疗组35例,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后24 h和治疗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中的效果及对其炎症因子、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76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单纯机械取栓)和研究组(38例,机械取栓+替罗非班),术后给予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凝血指标、神经因子水平。结果 术后2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 PCT、hs-CRP、WBC、D-二聚体(D-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较术前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较术前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术前均延长,研究组长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可有效提升患者...  相似文献   

5.
荆莉  沈延艳 《中国医师杂志》2021,(3):366-369,374
目的:建立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颅内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251例急性脑梗死行机械取栓术患者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机械取栓后颅内出血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基于独立危险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验证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2015,(8):15-17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前循环大动脉脑梗死患者75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未溶栓组(26例)、静脉溶栓组(29例)、机械溶栓组(20例)、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的有效性、近期与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静脉溶栓组(29例)、机械溶栓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静脉溶栓组比较,机械取栓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机械取栓组mRS评分≤2分病例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7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2 w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大动脉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性及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机械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及预后效果.方法:我院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在治疗过程中,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动静脉联合溶栓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而对观察组的治疗方式则为机械取栓的方式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通过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9.58%.而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30%残余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治疗后发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机械取栓的方式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更有利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开展静脉溶栓、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具体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颅内出血率、NIHSS评分较低(P<0.05)。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有利于降低其颅内出血率、死亡率,对提高患者NIHSS评分改善幅度、保障其疗效及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靳英 《智慧健康》2023,(6):144-147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栓机械取栓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30例患者单纯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中30例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组患者病情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能力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侧支循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侧支循环建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在TIA神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164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年龄〈55岁)、B组(年龄55~70岁)和C组(年龄〉70岁),每组又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分为A1、A2、B1、B2、C1、C2组,分别对患者人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侧支循环状况、梗死体积进行评估,并分析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状况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1、B1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2、B2组(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和良好的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显著高于A2、132组(P〈0.01),但C1组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侧支循环建立良好者预后较好,侧支循环建立不良者预后较差。结论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并与患者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研究急性脑梗死应用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择70例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采取动静脉联合溶栓,观察组则采取机械取栓治疗,各35例.结果:对比治疗有效率,提示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则提示观察组更佳(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机械取栓以及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效果均较为理想,但机械取栓的并发症更低,更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联合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5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针刺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联合针刺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损伤评分、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结果:(1)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NIHSS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Barthel指数对比:观察组患者BI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患者NIHSS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谢宁伟 《临床医学工程》2019,(10):1427-1428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支架取栓术患者负性情绪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急性脑梗死支架取栓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护理前及护理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Barthel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3周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支架取栓术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单纯机械取栓与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管最大血流速度(Vmax)、脑血管最小血流速度(Vmin)、脑血管平均流量速度(Qmean)、脑血管外阻力(Rv)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50例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措施分为单纯机械取栓组(25例,单一机械取栓治疗)和联合静脉溶栓组(25例,在单纯机械取栓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束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患者前循环颅内大动脉的脑血流灌注、脑血管储备能力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24 h,联合静脉溶栓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单纯机械取栓组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静脉溶栓组24 h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高于单纯机械取栓组,90 d全因死亡发生率低于单纯机械取栓组;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Vmax、Vm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侧支循环建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在TIA神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164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年龄<55岁)、B组(年龄55~70岁)和C组(年龄>70岁),每组又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分为A1、A2、B1、B2、C1、C2组,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侧支循环状况、梗死体积进行评估,并分析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状况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1、B1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2、B2组(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和良好的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显著高于A2、B2组(P<0.01),但C1组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侧支循环建立良好者预后较好,侧支循环建立不良者预后较差。结论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并与患者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1]。为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对脑循环动力学(CVA)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检测分析 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CVA ,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 170例 ,系济南市中心医院急诊及住院患者 ,男 10 1例 ,女 69例 ,平均年龄60 .68岁± 10 .56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脑梗死组 52例 ,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 118例 ,其中高血压 1级 3 9例 ,2级 46例 ,3级 3 3例。高血压诊断及分级符合 1999年世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双抗治疗辅助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 150例AIS患者分为两组各75例,对照组接受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接受术前规律双抗治疗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血管开通情况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 d、 3 d、 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血管开通率及侧支代偿率均高于对照组,再闭塞率、再出血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术前双抗治疗辅助机械取栓治疗AIS的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血管开通率,改善患者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收治的4 483例ACI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 以是否存在脑侧支循环开放分为有侧支循环组(154例)和无侧支循环组(4 329例), 对两组患者中影响脑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 将患者出院时mRS评分0 ~ 1分为出院结局良好, mRS≥3分为出院结局不良, 分析侧支循环开放与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结果与无侧支循环组比较, 年龄[67.00(61.00, 73.00)岁比65.00(57.00, 72.00)岁]、卒中史[52.59% (81/154)比32.08%(1 389/4 329)]、颈动脉狭窄[85.71%(132/154)比20.23%(876/4 329)]、同型半胱氨酸(Hcy)[16.85(13.00, 28.03) μmol/L比15.00(11.00, 21.00) μmol/L], 明显促进脑侧支循环形成, 差异有...  相似文献   

19.
丁悦辉 《医疗装备》2022,(20):110-113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DSA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及血清学指标[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β蛋白]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N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血清NGF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血清学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施行丁苯肽联合脑循环治疗仪的临床疗效,并对神经功能和脑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急性脑梗死共86例患者资料,结合疗法差异分成联合组45例和参照组41例.参照组施行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联合组在施行脑循环治疗仪基础上给予丁苯肽氯化钠注射液,对比两组于神经缺损得分(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