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了解其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为制订防治对策、降低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7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感染的情况。结果:自体动静脉内瘘者312例次,1例局部感染,移植血管瘘3例次,未见感染。长期导管感染率为0.836/1000导管日,颈静脉临时管感染率为1.759/1000导管日,而股静脉临时管感染率则为4.929/1000导管日。金黄色葡萄球菌(29.8%)是最常见致病菌,其次为白葡萄球菌(24.6%)、洋葱假单胞菌(10.1%)及大肠杆菌(5.3%)。结论:内瘘感染少见,而导管相关性感染具有特异性,洋葱假单胞菌可能易致隧道感染,拔除导管是治疗的主要措施,但应注意个体化防治。  相似文献   

2.
�ٴ����õ�����ظ�Ⱦ�����ν�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各种留置导管(例如动、静脉导管等)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也随之增多.对该种感染特别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s)的处理,各专科医生都面临新的挑战.以下就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3例艾滋病相关非霍奇金淋巴瘤(ARL)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龙潭医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艾滋病(AIDS)合并ARL住院病人的临床特点、免疫水平、并发症、病理检查及治疗情况、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 13例ARL病人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24~71岁。10例在淋巴瘤诊治中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2例分别在抗病毒治疗(ART)1个月和4个月后发现ARL,1例在诊断HIV感染后4个月发现ARL(未行ART)。发病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1~340个/μL。10例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1例为Burkitt淋巴瘤,1例为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6例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2例未能进一步分型;2例未分型,1例为T细胞淋巴瘤。以颈部肿物、腹股沟肿物、腋下包块、盆腔肿块及锁骨上肿物等为首发症状的7例,上消化道出血、便血、腹胀及腹痛、吞咽时胸骨后灼热痛、发热伴咽痛、发热伴头痛等起病6例。8例进行了ART,4例进行了化疗。4例未随访,7例死亡。结论HIV感染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发热、消化道出血等,应考虑并发淋巴瘤的可能,必要时行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诊断。积极的ART联合规范性化疗,以及适当的治疗时机仍需要补充更多的临床实践资料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病原学,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桓台分院128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资料,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患者确诊为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15.63%,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方法、留置时间、合并糖尿病为感染的危险因素,葡萄球菌是老年血透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最常见细菌.结论 老年人中心静脉导管存在较高的感染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缩短留置时间,及早发现感染迹象并及时给予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导管的维护和居家护理宣教,可有效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龙彦  凌涤生 《山东医药》1995,35(10):38-38
口腔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敏感部位,HIV感染至艾滋病各阶段中均伴有口腔损害,其中有些症状是HIV感染的最早临床表现。因此正确识别、及早诊断HIV相关性口腔病变,对于限制感染播散,控制艾滋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HIV引起的口腔病变可分为肿瘤性、病毒性、真菌性、特发性等,各型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1 肿瘤性病变 kaposis肉瘤(KS)是HIV感染后最常发生的肿瘤。可单发于口腔,也可伴有皮肤、内脏和淋巴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肾脏科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ICU自2010年4月至2015年5月接受中心静脉置管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RRT)的1 523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RBSI患者感染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按1∶2比例随机选取非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有57例CRBSI患者纳入研究,感染发生率为3.7%,导管感染率为3.9/千日,中位导管留置日为14 d(7~30 d),发生CRBSI患者血培养检出的微生物以革兰阳性菌为主(50.9%),其次为革兰阴性菌(36.8%),其中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阴沟肠杆菌(10例)和表皮葡萄球菌(9例)。置管部位为颈内静脉(33例)及股静脉(24例),分别占所有颈内静脉置管(1 140例)及股静脉置管(383例)的2.9%和6.3%。春、夏、秋、冬各个季节感染患者分别为16例(28.1%)、20例(35.1%)、7例(12.3%)、14例(24.6%)。感染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寒战(68.4%)、发热(100%)及脓毒症休克(49.1%)。感染时中位CD4~+淋巴细胞186(99~388)个/μl,APACHEⅡ评分20.4±5.11分。57例患者中最终有2例患者因脓毒症休克而死亡,余55例患者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体温在2d(1~3d)降至正常。感染组与对照组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长、CD4~+淋巴细胞低、高APACHEⅡ评分为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我院肾脏科ICU患者CRBSI发生率3.7%,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但阴性杆菌有增加的趋势。导管感染夏季发生率最高,CRBSI与患者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长、免疫功能低下及高APACHEⅡ评分相关。了解CRBSI的常见病原菌及危险因素有助于CRBSI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在建立及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出血和(或)血肿、导管打折及位置异常、血栓形成、导管感染、纤维鞘等并发症,严格按照置管常规和护理常规进行操作是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关键,正确识别相关并发症并进行治疗对于维持长期导管功能、提高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111例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 通过分析111例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资料,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2001年1月~2003年3月新留置长期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使用时间大于6个月的患者111例,导管留置总时间为1090个患者月,平均已留置时间为9.8个月。所有导管均选用Quinton Permcath带cuff长期留置透析导管,插管部位首选右颈内静脉,其次为左颈内静脉、髂外静脉。出现导管并发症(感染、血栓等)予对症处理。结果 局部血肿的发生率为8.1%。导管位置不良的发生率为4.5%。111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5.4%,2例为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有效;4例为真菌感染,1例治愈,3例拔管并重新置管。导管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8、9%,发生血栓时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36d;20例患者尿激酶溶栓后导管恢复通畅,成功率为95.2%,其中18例再次发生导管血栓,5例患者加服血小板抑制剂后能保持导管长期通畅,13例仍多次发生血栓,改服华法林后,9例有效,另4例改建内瘘或移植血管。溶栓及联合抗凝治疗使16例患者的导管使用寿命平均延长了6个月。结论 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留置和长期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导管血栓形成是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溶栓及联合抗凝治疗可显著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在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行肝切除术的7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置静脉导管的方式将其分为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36例)和CVC组(34例)。分析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次数、插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耐高压注射型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中位数:14 d vs 7 d;z=-4.983,P <0.001),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1%(11/36) vs 41%(14/34);χ2=0.859,P=0.354]。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炎(5例),而在B组中未观察到静脉炎的发生(χ2=3.2...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情况,寻找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RI的发生率为4.5%,低于我院平均医院感染率(5%),主要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的发生与置管持续时间,患者的免疫水平,无菌操作,长期静脉高营养药物的使用有关。结论:应重视中心静脉置管术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11.
林萍  左琦 《山东医药》2010,50(23):56-56
中心静脉导管(CVCs )留置在ICU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静脉营养支持、安全输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血管内置管作为一项有创医疗操作存在感染的危险,CVCs是最常见的引起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的血管内置管术.2008年9月~2009年11月,我院ICU共对205例患者留置CVCs,现将其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胃肠癌FOLFOX6化学治疗方案中的临床应用.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59例胃肠癌行FOLFOX6方案化学治疗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结合便携式化学治疗泵给药.方案为:奥沙利铂100 mg/m2静脉点滴2 h,第1天;亚叶酸钙400 mg/m2静脉点滴2 h,第1天;5-氟脲嘧啶(5-FU)400 mg/m2静推,第1天;后以5-FU 2.4 g/m2,入化学治疗泵持续静脉输注46 h,每2周重复.结果全组有效率49.2%(29/59),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9例、稳定17例、疾病进展13例.不良反应主要是外周神经炎、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所有反应在停止治疗后可恢复.平均PICC置管时间为62 d;其中10.2%出现静脉炎,3.4%出现导管堵塞,6.8%出现导管移位,未出现严重相关并发症.结论胃肠癌患者采用经PICC管结合化学治疗泵FOLFOX6方案化学治疗,不仅提高化学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接受化学药物治疗过程中可出现HBV再激活(HBV reactivation),从而加重乙型肝炎病情,并致肝功能损害[1].研究表明,HBV再激活是实体肿瘤化学治疗引起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2].本研究通过恶性肿瘤合并HBV感染患者化学治疗后肝功能、HBV DNA载量水平的变化,研究HBV再激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TACE)后HBV再激活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少川  王晓 《山东医药》1998,38(10):23-23
目前,中心静脉导管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症医学领域、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液净化、自体干细胞移植及营养支持治疗。其应用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最严重。1996~1998年,我们对60例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其中13例出现并发症。现总...  相似文献   

15.
薛日  汪岩  赵梦 《传染病信息》2023,(6):534-538
目的 了解接受不同穿刺位点中心静脉置管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的差异,明确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我院重症医学科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刺位点不同,分为锁骨下组、颈内静脉组及股静脉组,分析3组患者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病原学特点。结果 股静脉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与锁骨下组、颈内静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以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菌为主,包括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环丙沙星等常见抗菌药物均高度耐药,对替加环素、多粘菌素、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 以股静脉为穿刺位点的中心静脉置管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最高,导致感染发生的病原微生物多为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菌。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穿刺位点,并根据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心静脉置管(CVC)在老年科常用于给药、输血、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及危重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补液等.虽然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越来越多运用到老年病人中,但在老年肠外营养及危重症患者中,CVC以其快捷、简便、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广等特点,在临床上仍有广泛应用.临床上一些与留置中心静脉相关不典型的感染前驱症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总结工作体会,旨在通过对3例临床病例的分析探讨,能早期发现潜在导管相关性感染( CRI)高危患者,避免严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置管在危重早产儿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危重早产患儿1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儿在出生当天给予PICC穿刺置管治疗;观察组患儿出生后即刻给予脐静脉置管治疗,10 d后拔除改用PICC穿刺置管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静脉穿刺次数、每次穿刺所需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比较两组患儿静脉输液时药液外渗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等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静脉穿刺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每次穿刺所需时间与住院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静脉输液时药液外渗发生率(40. 0%)低于对照组(95.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等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危重早产儿中联合使用脐静脉置管与PICC穿刺置管进行治疗,可显著减少住院治疗期间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降低药液外渗发生率以及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等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导管封堵器置入术后迟发(术后≥6个月)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封堵器置入术后8年发生IE的病例,并分析国内外数据库中经导管封堵器置入术后迟发IE的病例特点。结果北京协和医院1例23岁女性,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8年出现发热,脑栓塞,超声心动图示封堵器左心房面赘生物,给予抗感染及手术移除封堵器。文献报道经导管封堵器置入术后迟发IE 16例(男10例/女6例),其中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9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3例,二尖瓣人工瓣瓣周漏封堵术后2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1例。发生IE时间为封堵术后7个月~16年,发热和栓塞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生IE前有6例感染,3例行牙科治疗。血培养最常见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4例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与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基本吻合,8例存在封堵器内皮化不全。结论经导管封堵器置入术后患者长期有IE的风险,特别是出现感染情况时,发生IE后多数需手术治疗。封堵器内皮化不全可能与封堵术后迟发IE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的现状并分析相关导管感染及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减少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导管感染、血栓形成提供科学合理的实施依据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行PICC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基础疾病、发病诱因),记录患者PICC置管现状及PICC管理情况(PICC置管时间、留置天数、管道护理次数、肝素使用频次、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时间、血栓处理方式、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的病原菌类型、抗生素使用情况、腹腔感染情况、多器官功能受损情况),对PICC临床应用现状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PICC相关感染患者共10例,细菌检出7株,革兰氏阳性菌5株,革兰氏阴性菌2株,真菌检出1株。发生血栓形成的患者共5例,导管血栓形成有效预防的51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与年龄密切相关,感染呈高龄化趋势,住院天数越长、基础疾病越多、伴发器官功能状态越差,感染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心静脉置管(CVC)相关性感染的现状和危险因素,为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导管感染率提供依据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我院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CVC感染率和病原菌类别,并对发生感染患者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生CVC相关感染患者共计23例,细菌检出15株,革兰阳性菌9株,革兰阴性菌6株,真菌检出11株。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有基础疾病、并发腹腔感染、长期静脉营养日、置管部位及导管留置时间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有基础疾病、并发腹腔感染、长期静脉营养日、置管部位及导管留置时间为导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高风险因素,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