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预防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切除术后复发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切除,且术后经影像学检查(增强CT或增强MRI)确认无肿瘤残留的22例原发性GIST患者,于术后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qd口服治疗,中危患者疗程>1年,高危患者疗程>2年.观察其1年及2年无复发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该22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57.4岁,高危患者9例.中位随访时间34 (24 ~ 48)个月,1年无复发生存率100%,2年无复发生存率94.5%.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水肿、恶心、腹痛、肌肉或骨骼疼痛、血小板减少、乏力、皮疹等,多为轻度到中度,经对症处理后大多可以缓解.结论 原发性胃肠间质瘤术后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安全、有效,有可能改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预防或延迟复发.但由于未设对照,其疗效尚待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不可切除GIST的治疗方案。方法结合我院1例GIST患者,通过检索Pub Med、万方、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查阅有关长期大样本临床试验及不可切除GIST治疗的文献,对伊马替尼治疗不可切除GIST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本例患者59岁,女性,剖腹探查发现肿瘤源于胃大弯侧,与周围组织大部分浸润性粘连,仅行活检术。病理提示:胃间质瘤,核分裂象>5/50 HPF。免疫组化:CD117(+),DOG1(-)。口服伊马替尼400 mg/d,定期复查CT,肿瘤明显缩小,期间出现过轻微的恶心、腹泻、水肿及白细胞减少,予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查阅发现两项国外长达10年的多中心试验,表明长期使用伊马替尼治疗不可切除GIST有较好的疗效及较小的毒副作用。结论如同两项国外研究结果,伊马替尼治疗本例患者效果明显,副作用小。此时联合手术是否更有益于患者,尚需长期大样本多中心对照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细胞瘤的手术切除和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7年收治的16例胃肠恶性间质细胞瘤的手术和靶向治疗的病例资料。结果手术及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根治性手术11例中3年生存9例(9/11),5年生存5例(5/11)。术后有6例口服伊马替尼(Imatinib)接受靶向治疗,(根治性手术2例,非根治性手术4例,其中1例为再次手术)。再手术者为腹腔GIST,首次术后11月时出现肠梗阻症状,再手术见为局部复发并形成肠粘连,行侧侧吻合术,术后口服伊马替尼至今生存良好。非根治性手术中2例未行靶向治疗而接受化疗,于术后18个月、23个月死亡。所有接受靶向治疗者生存质量良好。结论①胃肠问质细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指源发于胃肠非上皮性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②治疗进展首先,手术治疗,首次手术一定要以达到根治为目标。在手术过程中往往有较多的联合脏器切除。其次,分子靶向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治疗GIST是肿瘤靶向治疗的成功典范,是分子水平治疗肿瘤的体现;③根治手术+靶向治疗对GIST的治疗而言,是目前肿瘤治疗中的最佳组合。是否可大幅度提高临床效果,有待继续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耐药有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4.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1例、急淋变1例。结果:2例均完全缓解,缓解时间分别持续6个月、4个月。治疗期间2例均出现骨髓抑制,1例血液学毒性达Ⅳ级、1例出现轻度颜面浮肿,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5.
随着甲磺酸伊马替尼(IM)应用于临床的时间逐渐延长,临床上复发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病例也在逐年增加。IM作为复发转移性GIST的一线治疗,可使患者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面获益。但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会发生IM的继发耐药。目前,标准剂量IM治疗失败后可供选择的治疗策略有:增加剂量、更换舒尼替尼或瑞戈非尼等药物、再次使用IM等。对IM治疗有效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进行减瘤手术可使患者进一步获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元化医护干预对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居家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20年7月30日GIST患者60例居家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单日就诊分为干预组30例、双日就诊分为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简单门诊个人信息登记及用药指导,干预组给予多元化医护干预;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等。结果:干预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恶心食欲差、口腔黏膜炎、手足皮肤皲裂、疼痛、全身疲乏、消化道出血、贫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口腔黏膜炎、手足皮肤皲裂、全身皮疹瘙痒、颜面及下肢水肿出现后不同消退日数相应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干预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多元化医护干预应用于GIST患者居家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中,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满意度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耐甲磺酸伊马替尼慢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作为慢性髓系白血病的靶向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对现有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逐渐显现的原发及继发耐药,为CML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BCR—ABL酪氨酸激酶及耐伊马替尼机制寻找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靶点是目前探索的热点。本文对目前伊马替尼失效的机制和影响BCR—ABL酪氨酸激酶途径新靶点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45例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病人均行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GIST。其中胃部19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17例,结直肠5例,腹腔多发病灶2例。42例完整手术切除,3例因肿瘤较大或广泛转移行局部切除或活检。结论 GIST首选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术后辅助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减少复发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不同时期的疗效。方法:对12例不同时期的慢粒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400~600mg/d。其中慢性期8例:400mg/d,加速期3例,急变期1例:600mg/d。同时检测慢粒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结果:8例慢性期患者取得血液学缓解,其中3例取得完全细胞学缓解.3例加速期患者2例取得完全血液学缓解.1例进展至急变期死亡,未取得细胞学缓解。1例急淋变患者取得细胞学和完全血液学缓解。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胃间质瘤47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行手术切除,其中近端半胃切除22例,远端半胃切除3例,胃楔形切除13例,肿瘤局部切除加幽门成形1例,近端半胃切除及肝叶切除5例,近端半胃切除加肝转移瘤导管栓塞化疗3例。随访1—6年,8例死亡,其余除12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患者部分缓解在继续服药外,27例患者均健在,临床疗效满意。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胃内窥镜及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甲磺酸依马替尼辅助治疗不能切除或术后复发的胃间质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复发或转移胃肠间质瘤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35例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复发或转移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服药3个月:完全缓解1例(2.9%,1/35),部分缓解16例(45.7%,16/35),稳定18例(51.4%,18/35),进展0例,临床获益率100%( 35/35).2年生存率97.1%,2年无进展生存率82.9%.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复发或转移胃肠间质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惟一可以治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但存在供体来源少,移植相关并发症较多等问题。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近年来人工合成的基因产物靶向药物的代表,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中。目的:与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历史资料对照,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非随机化同系对照,于2002-04/2006-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对象: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9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绎骨髓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和,或分子遗传学检查确诊。方法:将9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甲磺酸伊马替尼组67例,2002—04/2006—06陆续开始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观察截止时间为200610。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每剧复查血常规,每3个月进行骨髓象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根据血象和骨髓象调整剂量。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23例,于1999~03/2006—04收治,均采用经典或改良白消安联合环磷酰胺方案于奂处理,短程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观察指标:细胞遗传学反应以及两组患者的2年生存情况。结果:观察截止时,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率显著低于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60%,100%,P〈0.01)。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和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和77.0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JP〉0.05)。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治疗期间没有患者因药物副作用而停药、死亡,4例(5.97%)发生Ⅲ/Ⅳ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亲缘异基因造血十细胞移植组中7例患者(30.4%)发生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与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年生存率无差别,治疗相关并发症较少,但获得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CP)及进展期(加速期+急变期,AP+BC)的疗效及耐药情况。方法:42例CM L患者持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慢性期,29例)或600 mg/d(进展期,13例,其中AP 9例,BC 4例)。中位追踪至24个月(3-42个月)。结果:CP组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CHR)、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MCyR)及完全分子学缓解率(CMoR)分别为100%、89.6%和20.1%,进展期患者分别为46.2%、30.8%和0,CP组患者42个月生存率为76.7%,进展期组为3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组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CP组。本研究42例CM L患者中共有13例(31.0%)患者出现耐药,其中进展期组9例,耐药率显著高于CP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进展期和低于标准剂量治疗对耐药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CML各期患者均能取得一定疗效,以慢性期疗效更为显著,早期获得MCyR为CML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耐药是影响甲磺酸伊马替尼疗效的重要因素,疾病晚期耐药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甲磺酸伊马替尼与羟基脲治疗成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62例成人CML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羟基脲治疗,观察组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清学指标[骨髓指标费城染色体、融合基因BCR/ABL)]。结果观察组血液学完全缓解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主要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费城染色体、融合基因BCR/AB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羟基脲相比,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成人CML的效果更显著,可更有效调节患者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指标水平,且临床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甲磺酸伊马替尼( imatinib mesylate)是目前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常用药物.临床数据显示,很多白血病患者在服用伊马替尼后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DGF/PDGFR在血小板造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示伊马替尼可能正是通过阻滞PDGF/PDGFR通路,阻断受体的PI3-K/Akt信号通路,减弱其抑制caspase-3活化的作用,促进巨核细胞的凋亡,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本文从PDGF/PDGFR信号通路方面探究伊马替尼治疗CML引致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机制,讨论的问题包括伊马替尼与血小板减少,PDGF/PDGFR与血小板生成,伊马替尼治疗引致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以治愈Ph+白血病有效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高度特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活性,在Ph+白血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2例Ph+白血病的疗效并文献复习。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5 d和18 d;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7例,Ⅲ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局限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7例,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无白血病存活率为67%,移植相关死亡率为25%。行HLA匹配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者的总体存活率为75.0%。平均无病生存8.5个月(7-17个月),BCR/ABL转阴时间2-5个月。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白血病,具有降低移植前白血病细胞负荷,抑制残留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供者完全嵌合状态的转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稳态谷浓度分布情况,并评估不同谷浓度下的疗效,为伊马替尼药物浓度监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达稳态的患者血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伊马替尼浓度,疗效按照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进行分组,分析伊马替尼不同谷浓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血浆伊马替尼谷浓度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是否转移一般特征之间无显著相关。CR组患者血浆IM谷浓度显著高于PR组、SD组、PD组(P 0. 05); PR组浓度显著高于SD组、PD组(P 0. 05); SD组浓度显著高于PD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600 mg/d剂量组患者的血药浓度高于300 mg/d组、400 mg/d组(P 0. 05)。结论胃肠间质瘤患者口服伊马替尼的血浆谷浓度与疗效有关,有必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指导用药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1例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全身多发静脉血栓的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进一步探讨该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1例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使临床医生在今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结果 1例确诊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全身多发静脉血栓。结论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可能出现全身多发静脉血栓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临床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一线抗癌药,通过竞争性抑制酪氨酸激酶而有效地治疗CML。而免疫细胞激活和分化需要ABL酪氨酸激酶的激活,伊马替尼可能通过阻断该信号途径抑制免疫功能。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探讨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方法有传统的放、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通过分子设计合成的低分子拮抗剂甲磺酸伊马替尼为代表的直接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活性(TKI)的靶向治疗。传统的放、化疗疗效差且不良反应多,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有限及受患者年龄等条件的影响,限制了临床开展和实施。只有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1-3]。在TKI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