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超在诊断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B超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4例术前临床拟诊为肝外胆管结石行肝外胆道手术病人的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54例中B超检查诊断为肝外胆管结石并肝外胆管扩张47例,未显示结石回声7例。超声误诊2例。B超诊断正确率为83.3%(45/54)。漏诊例结石均位于胆总管下段,直径<2cm。结论B超是一种无损伤,无痛性检查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对胆总管下段的小结石较易漏诊,对伴有钙化的胆管癌与结石相鉴别有困难。  相似文献   

2.
胆总管结石的彩色超声和MRCP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岩  戴洁  陈松旺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6):2538-2539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的彩色超声表现和核磁共振胆管造影(MRCP)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7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均经外科手术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证实,术前全部患者均经彩色超声和MRCP检查。结果:彩色超声对胆总管结石的超声表现为胆囊肿大、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胆总管腔内强回声团或稍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或不伴声影。MRCP表现为胆囊肿大、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胆总管内各类形态的低信号或无信号,其形态多为圆形、多角形,当结石较大时,MRCP显示为杯口征。结论:彩色超声检查对胆总管结石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4岁.上腹部疼痛3年,加重7 d入院.行超声检查示:肝脏包膜光滑,大小形态正常,内部回声均匀,肝内胆管无明显扩张,胆总管内径0.9 cm,壁欠光滑、稍增厚,全程增宽,下段内可见点片状强回声堆积,范围约1.5 cm×0.6 cm,后伴浅声影;胆囊体积明显增大,大小约9.5 cm×4.0 cm,壁毛糙,胆汁透声好,内未见异常回声.胰腺回声均匀减低,主胰管明显扩张,内径约0.9 cm,内可见数个强回声团堆积,最大者约1.4cm×0.7 cm,后方伴声影.超声提示:胆总管结石并扩张、胆囊炎;主胰管多发结石伴扩张、胰腺炎.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8岁。无痛性黄疸半个月。外院B超诊断:胆总管蛔虫并结石。第二天来我院彩超检查。超声表现:左右肝内胆管重度扩张。胆囊大小为7.0cm×3.0cm,壁光滑,未见结石肿物。胆总管重度扩张为2.5cm,内见多条平行光带,光带似与内壁相粘,光带上端见光团光斑。CDFI:光团内探及少量点状动脉血流,呈高阻型,Vs 21cm/s,RI.75(图1)。胰腺大小正常,质均,胰管无扩张。彩超诊断:胆总管囊腺癌。2天后手术病理诊断为胆总管粘液性囊腺癌。  相似文献   

5.
我院收治胆总管环状结石l例,现将其CT和MRI表现总结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女性,70岁。因上腹痛伴恶心、呕吐6h入院。腹部B超检查提示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胆管扩张,未发现胆管结石。腹部CT检查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下段环状结石梗阻胆管。环状结石由边缘高密度环(CT值66~84Hu)与相对的中心低密度区(CT值22~36Hu)构成(图1),其周围似有低密度(胆汁)影环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彩超对肝外胆总管结石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胆总管分为上段、胰腺段及壶腹段,应用超声对168例胆总管结石分段进行定位诊断,并与胰胆管逆行造影(ERCP)取石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68例胆总管结石全部经ERCP取石证实诊断,其中梗阻性134例,占79.8%;非梗阻性34例,占20.2%.ERCP取石术前超声检出159例,占94.6%;未检出9例,占5.4%.超声定位诊断159例,与ERCP比较符合146例,符合率91.8%,其中超声检出胆总管上段结石119例,术后证实110例;胰腺段31例,术后证实36例;壶腹段9例,术后证实13例.结论:腹部彩超对胆总管结石定位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ERCP取石术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
胆管探查术中探条致胆总管下端损伤的报道并不多,但在临床实践中时有发生,处理方法不尽相同。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诊治8例此类病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2例,女6例;年龄56~77岁,平均66岁。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6例,单纯胆总管结石1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左肝外叶胆管结石1例。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3例。1.2胆总管损伤情况本组均于术中注水冲洗时发现胰头后或十二指肠外侧Kocher筋膜处隆起渗液,后经胆管造影或手术解剖证实为胆总管下端损伤,且损伤均位于胆总管胰腺段近十二指肠壁内段处,其中7例位于右外侧壁,1例位于左…  相似文献   

8.
B超对壶腹部肿瘤诊断价值初步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B超对壶腹部肿瘤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和(或)手术证实的壶腹部癌。结果:术前B超检查诊断为壶腹癌27例(87.1%),误诊胰头癌2例,误诊壶腹结石、总肝管结石各1例。本组定位诊断正确率90.3%。壶腹部肿瘤声像图表现:1.直接征象:在壶腹部显示肿块回声;2.间接征象:肝内、外胆管扩张至胰头水平,胰腺正常或虽显示不清但在胰头区未探到肿块。结论:B超对壶腹部肿瘤诊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 ,49岁。腹部包块 3月伴腹胀、腹痛、皮肤巩膜黄染来诊。超声检查 :肝门部探及一个大小约 1 0 cm× 1 1 cm×2 0 cm无回声团块 ,仔细观察此团块与肝内胆管及胆总管相通 ,肝内胆管显示扩张 ,囊性团块内有絮点状及片块状的较强回声粘附于囊壁 ,在其内下端、胆总管处还探及结石。胆囊隐约可见 ,位于囊性肿块前方。其内未见结石。肝门未见肿大淋巴结 (图 1、2 )。胰腺大小及声像图正常。超声诊断 :胆总管囊肿伴感染 ,胆总管内结石致胆道梗阻。图 1 囊肿与肝内胆管相通图 2 囊肿与胆总管相通手术所见 :包块呈囊性 ,囊肿巨大约 30 cm×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避免漏诊胆总管微小结石的手段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106例,术后发现胆总管残余微小结石16例.结果 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发现单发结石11例,二块以上者5例,结石直径3~5 mm,平均4 mm,11例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后取石,5例行气囊扩张十二指乳头扩约肌后取石.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现发烧,上腹痛,常规B超、CT不能发现病变时应及时行EKCP检查,可发现胆总管残余微小结石,经内镜取石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在肝部份切除术前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经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分布、肝萎缩、纤维化、胆管扩张与手术结果、病理对照进行分析。结果:结石位于左肝外叶(Ⅱ-Ⅲ)26例,局限Ⅲ段5例,左右肝管均有结石9例,右肝管前叶支1例,右肝管后叶支合并肝脓肿、胆管癌1例。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34例。左肝萎缩、纤维化24例。超声对结石区域性分布与手术对照符合率100%;左肝萎缩、纤维化漏诊16.7%(4/24);胆管癌漏诊1例,结石大小、胆总管扩张程度与手术相差0.2~0.3 cm。对肝内外门静脉系统内径、走行超声改变与手术对照回顾性分析。结论:B超在肝内胆管区域性结石分布及合并肝叶(段)纤维化、萎缩的诊断对临床术前拟定肝部份切除方案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MRCP在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前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要求择期行LC的960例胆石病患者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结果26例术前B超探查胆总管正常而MRCP则提示胆总管下段扩张并微小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冲洗T管引流术,术中证实为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96例术前B超探查胆总管扩张(胆总管下段结石可能)而MRCP检查提示胆总管扩张,未见结石征象,行LC,术后治愈出院。74例术前发现胆管解剖变异,70例行LC术,避免了胆管损伤。结论LC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可充分了解胆总管管腔内情况,准确选择术式,减低LC术后综合征的已存因素;在LC术术前对胆管解剖变异的准确显示,可以降低术中胆管损伤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对胆道蛔虫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4例胆道蛔虫病患者的胆道声像图特点。结果胆道蛔虫成活或虫体完整20例,术前超声检出17例,声像图示肝外胆管呈不同程度扩张,其内有一条或多条2~5mm宽的双线状强回声;超声漏诊2例胆总管内蛔虫,1例胆囊内蛔虫因合并多发结石。胆道蛔虫残骸者34例,超声检出27例,声像图示蛔虫体逐渐变得模糊,层次消失,仅可见节段性的等号状强回声;漏诊2例因合并胆管癌,5例因合并胆总管结石或胆囊结石,蛔虫残骸与癌肿、结石回声重叠。结论超声检查对胆道蛔虫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患者,女,63岁。上腹间歇性痛2年,加重9天伴发热及全身黄染7天。外院曾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超声检查: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肝外胆管明显扩张,胆总管内径为2.1 cm,胆总管下段见1.2 cm×1.1 cm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胸膝位可见其移动。于该强回声团上方另见约2.8 cm×1.8 cm范围的高回声区,与胆总管壁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后方无声影,胸膝位未见其移动。胆囊轮廓清,大小8.6 cm×4.3 cm,壁光滑,腔内未见异常回声。超声提示:(1)肝内胆管轻度扩张;(2)胆囊肿大;(3)胆总管扩张,胆总管下段结石;(4)胆总管中段高回声区(胆总管癌可能性大)。术中:胆…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62岁.外院超声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入院.患者皮肤、巩膜轻度黄染,B超所见:胆囊大小67 mm×29 mm,囊壁厚3 mm,腔内见多个强回声团,大小约11 mm左右及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胰管3 mm,胆总管扩张内径约16 mm,中上段腔内清晰未见异常回声,下段腔内欠清晰,反复扫描,更换操作人员,并给患者饮水300 ml后,加压多角度、多切面扫描,见胆总管末端(相当于十二指肠壁内段)有一约6 mm的较强回声团,后伴淡声影,周围可见少量气体及杂乱回声,欲结束扫查时,末端较强回声团突然消失,肝内外胆管及胰管内径迅速恢复正常,胆总管内径6 mm,再行仔细扫查,终未找到结石回声团,考虑结石排入肠道,扫查过程历时约45分钟左右(扫查前后胆总管内径变化见图1).  相似文献   

16.
胆囊大部异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8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5年,加重伴发热2d入院。检查:巩膜轻度黄染,腹平、软,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Mur—phy's征(+),未扪及肿大胆囊。肝脏酶谱及胆红素增高。彩超: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CT:胆囊大部异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肝内、外胆管扩张(图1)。诊断: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急性胆管炎、胆总管梗阻(胆总管结石?)。手术所见:胆囊体大部、颈管经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斜行绕过,胆囊管于肝总管下端左侧汇入。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78岁。胆囊切除十余年,中上腹不适2个月就诊,以胆总管结石入院手术治疗。MR检查提示肝总管多发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扩张。超声检查: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内可见散在强回声团约5mm,胆总管梭形扩张7~17mm,胆总管中段见等回声区范围约31mm×20mm,边界清,形态不规则(图1),  相似文献   

18.
约10%胆囊结石病人并存胆总管结石。外科医生在行胆囊切除手术时,漏诊术前未发现的无症状的胆总管结石心并不鲜见。这类病人往往需要以后再次开腹手术或接受经十二指肠镜乳头肌切开或乳头肌球囊扩张(EST、EBD)手术,造成治疗上的烦琐和其它一系列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胆囊切除术中发现的术前漏诊的胆总管结石1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病例女,43岁。以间断性右上腹隐痛10余年就诊。查体:病人轻度黄疸,墨菲氏征(+),既往有厌食油腻史。临床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管结石可能性大。采用日本东芝SSA-350型彩超仪行常规仰卧位检查:肝脏大小图像未见异常,胆囊偏小,壁厚毛糙,胆总管上段内径0.6cm,于胆囊下方可探及一大小为6.9cm×5.0cm的液性暗区,外形呈橄榄球形,边界清,后壁及后方组织回声增强,囊性暗区与上段胆总管相通,远端严重狭窄,内径为0.3cm(图1)。超声诊断: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后经手术与病理检查并证实。讨论先天性胆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CT诊断胆总管结石并发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50例胆总管结石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样本,对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均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13例胰上段梗阻、10例胰内段梗阻、27例壶腹部梗阻;37例高密度结石、6例略高密度结石、3例低密度结石、混合密度结石4例;重度肝外胆管扩张16例、轻度肝外胆管扩张5例、中度肝外胆管扩张8例、合并肝内胆管扩张的有21例;胰管明显扩张、体积增大,40例周围低密度渗出灶,9例双侧肾前筋膜增厚,14例单侧肾前筋膜增厚,3例胰腺内低密度坏死灶。结论:CT诊断胆总管结石并发症急性胰腺炎,可全面、准确的诊断出梗阻部位及末端形态、结石密度、肝内与外胆管变化、胰腺变化等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全面、充分的依据,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